拔高教育6年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2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与句子含意.docx
- 文档编号:12729627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113.35KB
拔高教育6年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2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与句子含意.docx
《拔高教育6年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2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与句子含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拔高教育6年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2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与句子含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拔高教育6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22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与句子含意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与句子含意
【高频考点解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它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6条具体的测试要求: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该考点的两个层级、六个考点在每年的试题中均有所侧重地考查。
其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单独命题考查,其他考点往往综合考查。
【热点题型】
题型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
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
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也称为未明言知识。
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
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表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
波兰尼提醒我们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经验,隐性知识只是难以用语言来充分地表述,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绝对地不能言说。
波兰尼绝不只限于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他更主张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
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
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
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
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如手工匠掌握的特殊技艺)。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野中郁次郎借用了这一概念,但与波兰尼有所不同。
野中郁次郎使用隐性知识一词代表的是难于表达的特殊知识,而波兰尼所指的隐性知识是指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也即一切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
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野中郁次郎与波兰尼的观点也有差异。
有学者说,在野中郁次郎看来,二者的关系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在波兰尼看来,则是“同一硬币的两面”。
下列对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性知识是指那些难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例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
B.隐性知识并不是什么神秘经验,但要想充分地言说它,也是很不容易的。
C.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掌握它的目的在于领会与重组经验。
D.隐性知识包含个体内在携带的概念、形象、价值体系等,以及帮助个体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
【答案】 C
【方法技巧】
第一步,审好题干。
首先,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的选项,还是“不正确”的选项,是“最准确”的,还是“不合文意”的选项等。
第二步,搜索信息区间。
即找到题干、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所处的位置。
必须注意的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某一段落(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几个段落甚至全文而设。
第三步,比照分析。
就是迅速将选项与锁定的区间内的相关句子进行比照,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之后,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可采用如下应试方法:
(1)前后勾连,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连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等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正确领会概念含义。
(2)表里参验,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进而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抽象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含义。
(3)以文解文,即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连义互解、主宾互解,或做以实证虚、以虚证实乃至以虚代实的处理。
【提分秘籍】
所谓“文中”,一是指理解重要概念时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理解时根据重要概念的具体语境来把握。
所谓“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常常与文章的整体内容和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密切相关。
理解“重要概念”主要包括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属性和外延。
“重要概念”常常包括:
(1)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
(2)反映文章深层含意的词语;(3)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4)对文章结构起连接呼应作用的词语;(5)内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6)展现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7)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的清谈之风
周 礼
魏晋时期,士人们在抗争礼教统治无力之后,纷纷选择规避朝廷,委身山林,争做名士。
在当时,名士的标准又是什么?
这标准不多,只有两个,而且这两个标准都够惊世骇俗,那就是会喝酒,能清谈。
如此说来,在魏晋时期想做名士,不靠家庭背景,不靠才华横溢,不靠盛名累累,靠的仅仅是一张嘴而已。
这种标准对后人而言可能有些太过荒诞,但这恰恰体现了魏晋时期的风气。
清谈是一种就玄学问题进行分析、推理、问难、辩论的文化现象,承袭于东汉清议的风气。
清谈之风盛行于魏晋时期,乃当时的贵族名士何晏、王弼所创,他们都是玄学大师,其思想影响深远,成为一代风气。
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士大夫们厌倦了两汉经学的烦琐枯燥、谶纬神学的怪诞肤浅,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他们开始转向哲学意义的命题,围绕《周易》《老子》《庄子》等玄妙深奥的话题展开辩论,称之为“清谈”。
没事时,文人墨客常常聚在一起,他们不谈国事,不言民生,只论经文,吟诗作赋。
魏晋多风流名士,尤以“竹林七贤”中嵇康、阮籍为代表,他们喜欢搞些文学沙龙,谈论玄道,交流心得。
于是,大家趋之若鹜,争先效仿,一时间,清谈成了一种时髦的活动,文人视之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
清谈一般都有交谈的对手,有时为两人,有时为三人,有时为多人,大家一边喝茶饮酒,一边畅所欲言。
清谈的内容主要涉及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名教与自然、圣人有情或无情、声有无哀乐、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
在交谈过程中,主客相对而坐,一方针对主题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而另一方则加以辩驳,推翻对方的观点,确立自己的见解。
这有点像我们现在的辩论,只不过清谈显得更为高雅,文化氛围更浓。
清谈的场面往往十分热闹、激烈,主客双方针锋相对,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想将对方驳倒。
激动时,面红耳赤,手舞足蹈;沉醉时,随心所欲,忘乎所以。
到谈论结束时,若主客双方达成一致,则握手言和;若各执一词,则下次再论,直到对方输得心服口服。
一次成功的清谈往往令人神情振奋,废寝忘食,流连忘返。
当然,清谈不仅是一种交流沟通的手段,也是一种抒发情怀、展现自我才华的方式。
通过清谈,一个人胸中有多少墨水,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历史上最有名的清谈盛况可能当数兰亭聚会。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会稽内史、“书圣”王羲之宴请亲朋谢安、孙绰等42人在兰亭修禊。
群贤毕至,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大家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一边饮酒,一边清谈,好不快活!
好不惬意!
兰亭聚会是清谈史上的千古绝唱,也是后来文人心中永远的向往。
(选自《国学》,有删改)
★1.下列对于“清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谈是承袭于东汉清议的风气,盛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就玄学问题进行分析、推理、问难、辩论。
B.清谈是魏晋时期玄学大师何晏、王弼所创,被当时文人视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很受文人的追捧。
C.由于当时社会分崩离析,所以经学、神学及三纲五常为士大夫所厌倦,他们开始就哲学意义的命题展开辩论,被称之为清谈。
D.清谈一般都有交谈的对手,但对手人数不限,可以是两人、三人或多人,一边喝茶饮酒,一边畅所欲言。
【答案】 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谈不谈国事、民生,只涉及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声有无哀乐等形而上的问题。
B.清谈是一方针对主题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而另一方则加以辩驳,推翻对方的观点,确立自己的观点,与现在的辩论相似。
C.清谈比起现在的辩论来,显得更为高雅,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D.清谈之士,谈到激动处,他们会手舞足蹈;谈到沉醉时,他们会忘乎所以。
这正是士人真性情的一种体现。
【解析】 “只涉及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声有无哀乐等形而上的问题”错,原文是“主要涉及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名教与自然、圣人有情或无情、声有无哀乐、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
【答案】 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清谈成为士人抒发自己情怀的一种方式,在清谈中寄托怀抱,打发时光。
B.一次清谈就相当于一次精神的旅行,无论双方是达成一致还是各执一词,都能令人神情振奋,流连忘返。
C.清谈虽谈论的都是些无关痛痒的话题,但也是士人展示自我才华的一种方式,一个人有无才华,在清谈的过程中就会让人一目了然。
D.兰亭聚会是清谈史上的千古绝唱,它可能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谈,它也成为后来文人心中永远的向往。
【答案】 B
题型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
“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
查《老子》五十一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
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
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
如《论语·卫灵公》:
“子曰: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
《论语·宪问》: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
“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答案】 D
【方法归纳】
1.锁定区间,点面对照
第一步,整体阅读全文,把握全文要点,领会全文主旨,注意重要语句的表层意义。
阅读时如有个别语句读不懂,可先跳过去,再回读。
第二步,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逐层)概括段意(层意),进一步理解原文。
第三步,认真阅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弄清题目的限制与提示,确定要求理解的句子所在的阅读区间,将题干、材料、选项三者对照(要做到不跳读、不漏读,以便能准确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计题目的角度),将选项与原文中的句子做比较,排除干扰。
对照时,要从材料、选项开始,兼顾前后语句、段落,做到点面结合。
2.掌握技法,注重技巧。
(1)从句子本身入手
①解读关键词语
句子的含意常常由几个关键词语来承载,它们或表明对象,原因、方式、途径等,或有起承转合的作用。
抓住关键词语,领会了这些关键词语的含义,解读句子的含意就有了大的突破。
②进行语法分析
③借助修辞分析
对于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弄清采用的修辞手法,就可能破解写作句子的目的。
譬如比喻句就要理解喻体的含意并找出本体,而引用,就要弄清引用句子本身的含意以及引用的目的。
(2)从句子位置入手
句子所在的位置不同,理解其含意需要搜寻的信息点的位置也不同。
句子的位置
信息搜索区间
起始句
答题区位在其领起的部分
收结句
相关信息宜从上文考虑
过渡句
相关信息要审视上下文
关键句
要关注其相邻的上下句,联系文本中心
【提分秘籍】
“文中重要句子”,指的是内涵较为丰富或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主要包括:
点明主旨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文眼”句);内涵丰富的句子;对领悟主旨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结构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有些显示层次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领起句、过渡句、结论句等)的含意,也需要正确解读。
这些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特,或结构比较复杂,或作用比较突出。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特定含意(包括深层含意)。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是一个理学盛行的年代。
时代哲学精神不能不影响到美学观点,所以这一时期的文艺美学多言理趣。
宋代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和画史评论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
“今之画者,但贵其姱丽之容,是取悦于众目,不达画之理趣也。
”宋代的袁燮在《絮斋集》中说陶渊明作品“不烦雕琢,理趣深长”“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类拔萃”。
宋代诗人黄庭坚坚持“以理为主”的美学主张,堪为当时趣尚的代表。
但后人对此抨击甚烈,“理学兴而诗律坏”“束缚天下英俊,使归于一途”。
元代戴良将唐宋诗做比较,认为“唐诗主性情,故于风雅而犹近;宋诗主议论,则其去风雅远矣”。
元代的方回褒扬李白诗章“要自有朴处”“肺腑露情愫”,而贬责黄庭坚等人的诗篇“一一雕丽句”“纂组失天趣”。
然而平心而论,“理趣”是一种品格甚高的趣味。
艺术作品中纯理的说教固不可取,但倘若真能将天地、自然、人伦之理含孕其中,达到了“理趣”之境,则应该称为佳作。
所谓“理趣”,就是艺术作品包含了道与理的精妙意味,如陶诗的哲理味就相当浓。
历代优秀的哲理诗皆蕴含着启人心扉的“理趣”。
如苏东坡《涵虚亭》诗:
“水轩花榭两争妍,秋月春风各自偏。
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中国人清虚能纳万景的审美文化精神于此得到了极其纯粹的表达。
但我们又不能对“理趣”做过分狭隘的理解,以为只有纯粹的哲理诗才算是有了“理趣”。
其实,纵览宋诗,充满“理趣”的佳作甚多,其优秀的篇章恰恰是将哲理巧妙地熔铸于诗情诗境之中。
如苏东坡的《红梅》: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又如孔平仲《八月十六日玩月》:
“团团冰镜吐清辉,今夜何如昨夜时。
只恐月光无好恶,自怜人意有盈亏。
”两首诗都深潜着至厚的人生哲理。
毛泽东不太喜欢宋诗,以为缺少形象思维,这或许是跟唐诗做比较得来的认识。
然而认真地研究一下,宋诗的长处正在于将诗歌创作引入了一个体现理性精神的新阶段,而把更好地体现人生情境的使命交给了词这种新的艺术样式。
钱钟书写了一本《宋诗选注》,为其中的“理趣”的价值而辩诘,是相当有见地的。
“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韩驹),“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王庭珪),此类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理俱在,情理相融。
可见,“理趣”实以“情”为媒介,无“情”难生“趣”,“趣”与“情”相伴,有“理”复有“情”,方具“理趣”味。
正是由于情、理的互补互映的作用,“理趣”较之一般的“情趣”,其“趣”更为隽永,更为深邃,更为持久,更耐咀嚼品味。
(选自《中华美学感悟录·理趣》,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第一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文艺美学多言理趣,这是因为宋代是一个理学盛行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哲学精神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到这一时期的美学观点。
B.袁燮说陶渊明作品“不烦雕琢,理趣深长”“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类拔萃”,从理学的角度提出“理趣”这一审美范畴,强调了“理趣”天然而不加雕饰的审美风格。
C.黄庭坚坚持“以理为主”的美学主张,后人对此抨击甚烈,原因是他们认为黄庭坚讲“理学兴而诗律坏”,使写诗受到束缚。
D.戴良认为唐诗在表达性情上与风雅接近,宋诗则离风雅较远;方回则直接赞扬李白的诗有真情而贬责黄庭坚等人的诗失去自然情趣。
【答案】 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理趣”是艺术作品包含了道与理的精妙意味,要使诗歌达到“理趣”之境,成为佳作,就应该将天地、自然、人伦之理含孕于诗歌中。
B.苏东坡《涵虚亭》诗富有理趣,把中国人清虚能纳万景的审美文化精神表达出来;其《红梅》诗也是将哲理巧妙地熔铸于诗情诗境的好诗。
C.孔平仲《八月十六日玩月》诗,把八月十六日和十五日的月光相比较,得出“月光无好恶”“人意有盈亏”的看法,深藏着人生哲理意味。
D.将诗歌创作引入了一个体现理性精神的新阶段,这是宋诗的长处,而把更好地体现人生情境的使命交给了词,这会使诗与词两者互补。
【解析】 对原文中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不当。
原文第二段是说艺术作品“倘若真能将天地、自然、人伦之理含孕其中,达到了‘理趣’之境,则应该称为佳作”。
【答案】 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宋代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的“今之画者……不达画之理趣也”一段话,是以宋人赏画来说明宋人尚理趣这一特点。
B.毛泽东不大喜欢宋诗,与方回褒扬李白的诗而贬责黄庭坚等人的诗有所不同,因为毛泽东或许是将宋诗和唐诗做比较而认为宋诗缺少形象思维的结果。
C.宋诗,如韩驹、王庭珪的一些诗句,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理俱在,所以钱钟书的《宋诗选注》也为其中的“理趣”的价值而辩诘。
D.由于情、理互补互映,“理趣”较之一般的“情趣”,其“趣”更为隽永,更为深邃,所以“理”与“情”浑然一体,难分谁借助于谁。
【答案】 D
【高考押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央行紧急刹车为哪般
央行支付结算司3月13日下发文件,紧急“暂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被暂停的还有二维码面对面支付业务。
而此前,支付宝、财付通等公司已向实体特约商户推出了条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业务,并将联合商业银行推出虚拟信用卡产品。
此消息在资本市场引起强烈反响,中信银行A股盘中大挫,并于午后临时停牌。
此前,中信银行于3月13日发布公告称,近日将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进行一系列业务合作,公司信用卡中心及众安在线将分别与腾讯、阿里巴巴联合推出虚拟信用卡产品。
央行此次紧急“暂停”虚拟信用卡等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时机值得推敲。
笔者认为,这其中起码暗含了以下两方面的信息:
央行此次动作,是为平衡创新和监管之间的契合点。
自去年BAT(XX、阿里巴巴、腾讯)大举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以来,不仅仅挑战了金融行业的传统格局,而且五花八门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也在不断地挑战监管部门的监管底线。
在这次发布的文件中,央行如是表述,“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突破了传统受理终端的业务模式”,而“虚拟信用卡突破了现有信用卡业务模式”。
央行此次“慌乱出招”,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不久之前,证监会在面对东航期贷“零佣金”、国金证券“佣金宝”时表现出的尴尬。
很显然,如果监管部门一直用传统的监管思路和视野去考虑金融行业的发展,以后这样的尴尬情形一定会频繁上演。
这样的局面一方面将倒逼金融监管部门将“事前监管”转变为职业和市场化的“事后监管”;另一方面,也对监管部门如何能够拥有前瞻性的监管思维提出了命题。
如果“阴谋论”一点,央行的此次“紧急刹车”背后,或也有怜惜传统银行利益的考量。
就在腾讯、阿里巴巴推出虚拟信用卡的前夕,工行等国有大行均发布措施,限制银行存款向线上“宝宝”产品转账。
互联网大佬不断加快的创新节奏,已经让传统银行巨头们“惊喘连连”,这样的巨大挑战,是以前享受惯了政策优惠的国有银行始料未及的。
在这样的当口,央行的措施或许也是一种“手段”,是给“四大行”一个整理思路的机会,面对互联网时代,金融行业究竟该以怎样的姿态和行动来进行应对。
当然,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无论是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表态,都对互联网金融表现了大力支持的姿态。
也正因如此,央行只能“暂停”而无法“叫停”互联网创新的节奏。
无论是虚拟信用卡,还是二维码线下支付,它们都代表着金融产品未来的方向,这种浩荡的趋势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
所以,这些被“暂停”的产品此后再被放开也是必然的事情。
只是,在央行“暂停”的这个窗口中,监管部门能否完成监管思路的转变,传统国有金融机构能否蓄力以迎接互联网新兴势力的挑战,仍然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选自《商业周刊》,2014年3月第2期)
1.下列对央行“紧急刹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央行“紧急刹车”措施的出台有“慌乱出招”的嫌疑,类似不久之前,证监会在面对东航期贷“零佣金”、国金证券“佣金宝”时监管上的尴尬表现。
B.支付宝、财付通等公司已向实体特约商户推出了条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业务,并将联合商业银行推出虚拟信用卡产品,这导致了央行“紧急刹车”措施的出台。
C.央行此次“紧急刹车”背后,或许也有怜惜传统银行利益的考量,这种猜测是建立在“阴谋论”说法的基础上的。
D.央行此次“紧急刹车”的措施与最近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表态有些相违。
【答案】 B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监管部门一直用传统的监管思路和视野去考虑金融行业的发展,以后一定会频繁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拔高教育6年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2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与句子含意 拔高 教育 年高 语文 热点 题型 秘籍 专题 22 论述 文本 阅读 理解 文中 重要 概念 句子 含意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12729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