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500字5篇.docx
- 文档编号:12716879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3.38KB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500字5篇.docx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500字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500字5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500字5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500字5篇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
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下面是小雅的WTT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
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
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
你为什么活着?
人无法选取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
他对人生好处与价值的一句评价:
“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
“有所作为”“承担职责”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
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
掩卷深思,顿悟:
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好处上对人生的诠释。
尽管人人都期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
常言道:
“不如意事常八九”。
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
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
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
读到那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
季老经历“文革”,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
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我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
温总理曾对季老说:
“有个问题我思考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
”联系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
“用心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
不懂得满足,不持续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
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
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明白,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这些天,我一有时光,就走进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实,去品味“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的中国式正直。
也许有人还在以“真话不讲全”为由苛求季老,其实季老是不惮讲真话的: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好处,二无价值。
他们也从来不思考这样的哲学问题。
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
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
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我为什么活这一生。
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
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
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明白为什么活这一生。
”如此直截了当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漓,痛快而又入骨。
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向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
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
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思考了。
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向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
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
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职责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好处也就找到了。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收录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关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从1995年12月开始断断续续一向到20xx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时光。
当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一个文学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读完这薄薄的一册,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讲述过往人生的种种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书一百八十多页,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页,短小精干。
每篇文章都是围绕人生而写,只是角度不一样,每一个议题信手拈来,文章思路却很严谨,大多是从报纸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炼出议题,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论述,最后得出自我的看法,因为文章随手而写,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样华丽旖旎,也正因为如此,文章才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与我的看法一致,读来都有一种与友人进行过一次促膝长谈的感觉,如沐春风。
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论压力》,就我吃了二十几年白饭所获知的粗浅认识而言,以论某某为题往往需要洋洋洒洒几十页才敢写的起,季先生以区区两页纸结束确让我讶异,但是想想两页纸写完有何不可,大概没有哪本书上说以论某某为题是要怎样怎样写的,个人自由嘛,自我还是把思维框在没用的框框里,没有出来。
压力,人皆有之。
大学时以前学过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个级别的需求,最低级别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级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发展需求、被认同的需求。
生存是有压力的,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人类的生存时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生存存在着压力,现代社会,人一生下来,便要应对着来自于疾病、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威胁,生存也是存在压力的,不夸张地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只是简单地活下来就存在压力,那么人类的其他需求岂不更加存在压力?
但事实上人类社会并未因为压力而灭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
为什么?
季老说的好,“人生就像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
”正是因为有压力,人类才会产生解决压力的动力,压力不断,动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压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日益发展与进步。
就个人而言,道理同上。
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时期、不一样条件下,对于压力的解读不一样。
当视压力为洪水时,压力便会冲垮人生的壁垒,淹没你,并且让你没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机会;当视压力为自我人生的陪练时,压力便会成为人生台阶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帮你走向更完美的未来。
我很喜欢季老写的最后一段话:
“压力如何排除?
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
一被动,一主动。
天灾人祸,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地来源于自身,自我能有所作为,我认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压力。
”作为一名步入社会三年的成年人,生存问题已经不是我生活的主要压力,但是生活不仅仅仅是为了生存,发展、进步,创造财富都是我生活应有的题中之义。
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发展谈何容易,我并非法律本科出身,半路出家,虽然透过司法考试,但相对于其他经历过四年法律本科系统教育的同事而言,法律基础素质及法律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这一点毋庸置疑。
再者,本人脸皮薄,遇到人多或者正式场合很容易紧张,语无伦次。
如何做好自我的本分,胜任检察公诉工作,是我发展首先应对的压力。
我该怎样办?
季老的话让我有所感触--
这次院里组织的比武集中体现了我的不足,三个环节都没有做好:
审查报告,定性分析部分对罪与非罪、此罪彼罪分析得不透;案件汇报,详略不当;案件辩论,过于紧张,大脑空白。
分析原因,首先便是对这次比武的解读出现错误。
我惧怕这次比武,因为没有什么经验,担心失败,越担心反而越容易失败。
实际上,比武不是看谁第一,谁倒数第一,而是透过比武,能看到跟别人的差距,取长补短,确定自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朱熹说过: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次比武对我而言,成败事小,收获事大。
与之相关的深层次原因是我脸皮太薄,太看重成败,因为太看重结果,而忘记自我就应走的路,应尽的力。
季老说:
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压力。
嘀咕,就此次比武而言,便是对于比武结果的担忧。
不担忧结果,便能看到比武的真正目的:
取长补短。
如此,参加比武时也就有了平常心。
比武过后,细细想来,我从中可取的教训也是可观的。
审查报告中,应当将所有关于案件定性的疑问都写进去,以此作为作为上庭辩论的依据,汇报案件时,案情应当详略得当,定性应抓住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涉及到所有构成要件--
明年我也许就要独立办案了,而我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是我会秉承季老的观点,不嘀咕,有所作为。
还好,我还有时光,针对自我的问题,我还能够补足。
我就应感谢这次比武,它让我了解了自我的水平、与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岖不平,有失败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悦有悲伤,有一位和蔼的老者在身边提点教导便会少走弯路,走得也不会太苦闷。
《季羡林谈人生》便是季老以自我一生的经验教导给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义,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时光来细细体会,慢慢琢磨。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资料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
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毋庸置疑,这本书对于青年的成长颇有益处,从中我们能读到学者的探究与思索、长者的淡泊与磊落、智者的睿智与明悟,还能读到先生大半生的热情与追求、甜蜜与苦涩、遗憾与困惑、诚实与坦荡。
季羡林谈人生问题的短文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
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
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该书融合了季羡林先生在不一样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资料侧重于“人生”二字,以指导当年青年一代树立崇高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完美的人生理想。
全书以“修身”、“治学”、“寄情”、“旷达”为题,将季羡林对人生的感悟、理解与智慧箴言集于一书。
在书中,季羡林以自我亲历过的事情、感受过的情愫,高度概括与浓缩了90余年漫长的人生中,那些最刻骨铭心的生存体验和人生感悟。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
“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我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我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
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
反之,为自我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就应有一个二字箴言:
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感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就应认识和实现自我人生的好处和价值,这个好处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先生思考人生的见解是独到的。
但他并不特立独行,只是从不人云亦云。
在人生的旅途上,上天给了每个人不一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个人的经历是一个个句点,把点连成线便成了走过的人生。
人生的契合就应在线上而不在点上,或许一样平淡无味的连成直线,或许一样跌宕起伏的连成曲线。
先生走过的人生道路无疑是曲折的,这无数条曲线迂回蜿蜒,爬满了老人往昔光泽红润的脸。
饱经沧桑的他告诉我们:
“不完满才是人生。
”先生对世人的洞察又是透彻而一针见血的:
“根据我个人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好处,二无价值。
”先生对人性的考量是批判性的,往往具有颠覆好处:
“我此刻利用鲁迅的话来给坏人作一个界定:
"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而干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
"”先生对于世事的剖析是充满睿智的,同时又有一种无奈感:
“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个性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
”世事就是如此,人生充满滑稽,如果我是你,又将如何,又能如何?
先生是孤独的思考者。
虽然他深知: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但是,在他内心,却渴望与知己举杯邀明月,共谱人生曲:
“我不谬托自我是锡予先生的知己,我只
能说锡予先生是我的知己。
”由此,我们并没有读到舍我其谁,鹤立鸡群。
但却读到了相得益彰,另辟蹊径。
先生对于文学的论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如他自我的文风:
沉稳、大气、厚重、凝练。
我们此刻所看到的许多文学作品常常以“丰乳肥臀”来作为噱头,令人心生厌恶。
但它们的作者必须不是大师级的文坛巨匠。
大师并不是不能有所突破,思想前卫,但却绝非油滑、轻浮、标新立异和哗众取宠。
他的思想必然成熟,他的观点必然深刻。
先生的文学观点几经雕琢,虽然不熠熠生辉,璀璨夺目,但是却难得的温婉大气、圆融平和。
“我觉得,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品质是爱祖国,爱人民,爱人类,在这三爱的基础上,那些皇皇巨著才能有意于人,无愧于己。
”
我们夸奖一个人聪明,表示我们对他赞赏甚至羡慕;我们褒扬一个人智慧,却表达我们对他尊敬乃至折服。
聪明先天而成,而智慧却能够后天培养。
多观察,练就一双洞察世事的火眼金睛;勤思考,成就一付包容万象的宽广胸襟。
在时光的历炼中能够构成自我的思想,这无疑就是智慧的。
生命在于运动,身体的运动强健了我们的体格,而头脑的运动则增加了我们的智慧。
生命需要沉思,外部环境是喧哗的,处世是艰难的,我们更需要一颗平静祥和的内心,以我们的智慧去迎接漫漫人生路。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
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
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
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述了自我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之后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之后的荣耀。
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
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
谈到了自我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我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
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而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
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
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
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
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
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
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用心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这种心态。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也许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尽管久仰季羡林大名,尽管《季羡林谈人生》就放在案头,我却迟迟未能细读。
年前在电视和网络中,闻年过耄耋的季老说,请摘去他头上的国学大师等三顶帽子。
我还和多此一举的炒作联系起来,至于他那句“此刻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温总理谈论当今社会时语),更是让我等常写时评的愤青耿耿于怀。
带着这种矛盾的情绪,为了完成暑假读书笔记。
我拭去《季羡林谈人生》书面上的灰尘,一篇一篇地细读起来。
前三篇直接谈人生,季老开宗明意,首先点明了写作的年龄�尘埃却�“谦虚”:
望九之年还不清楚什么是人生。
这样的开头很吸引人,一代宗师,著作等身,国家总理几度探望,执手相庆;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设“季羡林研究所”。
活到这种境地,还一口一个“吾辈凡人老百姓”,真让我等倍感惭愧。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
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
你为什么活着?
人无法选取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
他对人生好处与价值的一句评价:
“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
“有所作为”“承担职责”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
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
掩卷深思,顿悟:
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好处上对人生的诠释。
尽管人人都期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
常言道:
“不如意事常八九”。
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
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
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
读到那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
季老经历“文革”,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
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我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
温总理曾对季老说:
“有个问题我思考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
”联系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
“用心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
不懂得满足,不持续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
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
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明白,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这些天,我一有时光,就走进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实,去品味“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的中国式正直。
也许有人还在以“真话不讲全”为由苛求季老,其实季老是不惮讲真话的: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好处,二无价值。
他们也从来不思考这样的哲学问题。
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
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
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我为什么活这一生。
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
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
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明白为什么活这一生。
”如此直截了当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漓,痛快而又入骨。
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向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
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
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思考了。
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向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
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
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职责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好处也就找到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季羡林谈 人生 读后感 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