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2平时作业.docx
- 文档编号:12704670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40.03KB
古代汉语2平时作业.docx
《古代汉语2平时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2平时作业.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2平时作业
古代汉语
(2)平时作业
陈白夜
古代汉语的平时作业,以《古代汉语》教材第二册的内容作为范围,它包括了通论、文选和诗词等部分内容。
一般来说,文选中能够体现古代汉语语言特点和本学期通论知识的词句是重点。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学期文选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和宾语前置等古代汉语等语法现象在作业中也将涉及到。
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还包括古文的标点和翻译,同学们如果有时间就适当做一些教材内容之外的标点翻译练习。
一、习惯句式·成分省略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习惯句式并说明其意义: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2.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梁惠王上)
4.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西门豹治邺)
5.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子路从而后)
6.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七十四章)
8.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韩信拜将)
9.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北冥有鱼)
10.与不谷同好,如何?
(齐桓公伐楚)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12.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论)
13.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14.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史记·项羽本纪)
15.王以为何如其父?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16.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17.是岂不足为政邪?
(柳子厚墓志铭)
18.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
(张巡守雍丘)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省略了哪些常见的句子成分:
1.汉王曰:
“然”。
曰:
“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汉王默然良久,曰:
“不如也。
”(韩信拜将)
2.何曰: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
“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
“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
“以为大将。
”何曰:
“幸甚!
”(韩信拜将)
3.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韩信拜将)
4.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论积贮疏)
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答李翊书)
6.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柳子厚墓志铭)
7.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柳子厚墓志铭)
8.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柳子厚墓志铭)
9.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段太尉逸事状)
10.是岁大旱,野无草。
农以告谌,谌曰:
“我知人教而已,不知旱也。
”督责益急。
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
(段太尉逸事状)
11.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黄冈竹楼记)
12.士季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晋灵公不君)
13.大史书曰:
“赵盾弑其君。
”以示于朝。
(晋灵公不君)
14.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邵公谏弭谤)
二、代词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各分作几类,常用的有哪些?
2.无定代词“或”和“莫”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3.辅助性代词“者”和“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代词,并说明其所属的类别: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2.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
(答李翊书)
3.树成阴而众鸟息焉。
(劝学)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北冥有鱼)
5.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6.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8.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天论)
9.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论积贮疏)
lO.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北冥有鱼)
11.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毛遂自荐)
12.臣不敢亡:
也,臣追亡者,,(怖信拜将)
13.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14.之二虫又何知?
(北冥有鱼)
15.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
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16.是何也?
曰:
“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
者也”。
(天论)
17.庶斯楼之不朽也。
(黄冈竹楼记)
1S.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
(晋灵公不君)
三、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词性、词义:
(1)或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
2.或问儒者曰:
“方此时也,尧安在?
”(历山之农者侵畔)
3.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孟子·滕文公上)
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论积贮疏)
(2)莫
1.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
(公输)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晋灵公不君)
3.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邵公谏弭谤)
4.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天论)
(3)所
1.诸将行道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韩信拜将)
2.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也。
(出师表)
3.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庖丁解牛)
(4)所以
1.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察今)
2.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3.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韩信拜将)
4.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
(自知)
(5)之
1.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今近焉,请以遗之。
(晋灵公不君)
2.“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其我之谓矣!
(晋灵公不君)
3.得中是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
(自知)
4.王见之,曰:
“牛何之?
”(齐桓晋文之事)
(6)其
1.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齐桓公伐楚)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
秦师)
4.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郑伯克段于鄢)
5.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齐桓晋文之事)
四、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其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是否相同:
(1)莫
I.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历山之农者侵畔)
(2)或
1.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史记·陈涉世家)
2.—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论积贮疏)
(3)是
1.人以自是,反以相非。
(察今)
2.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五蠹)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4.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5.生之所谓“立言”者,是也。
(答李翊书)
三、副词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副词,并说明其在句中的意义或作用:
1.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史记·屈原列传)
2.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现而已。
(毛遂自荐)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4.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谏逐客书)
5.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6.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答李翊书)
7.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大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8.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烛之武退秦师)
9.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黄冈竹楼记)
二、说明下列各句中标红的词与现代汉语的词性、词义是否相同:
1.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
(齐人有一妻一妾)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3.至于序《尚书》则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
(史记·三代世表序)
4.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史记·项羽本纪)
5.太后之色少解。
(触龙说赵太后)
6.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
三、说明下列各词在句子中的词性、词义或语法作用:
(1)非
1.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也。
(更法)
2.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答李翊书)
3.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
(自知)
4.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
(韩信拜将)
(2)乃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韩信拜将)
3.呜呼!
士穷乃见节义。
(柳子厚墓志铭)
4.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韩信拜将)
5.羽复引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书·项籍传)
(3)且
1.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
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柳子厚墓志铭)
2.富贵者骄人乎?
且贫贱者骄人乎?
(史记·魏世家)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世移山)
4.先生且休矣,我将念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5.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论积贮疏)
6.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
罪且及副元帅。
(段太尉逸事状)
7.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
(韩信拜将)
8.甲者出,太尉笑且入。
(段太尉逸事状)
(4)曾
1.孟尝君曾待客夜食。
(史记·孟尝君列传)
2.尔何曾比予管仲?
(孟子·公孙丑上)
四、介词·连词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古代汉语介词主要特点是什么?
2.古代汉语介词和现代汉语介词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介词和介词宾语,如介词宾语省略,也请说明:
1.汝将何以视天地。
(段太尉逸事状)
2.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
3.客从外来,与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
4.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5.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齐桓公伐楚)
6.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7.材不为世明,道不行于时。
(柳子厚墓志铭)
三、说明下列名词的词性和在句中的作用:
(1)于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季氏将伐颛臾)
2.青,出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3.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
(答李翊书)
4.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5.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齐桓晋文之事)
(2)诸
1.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郑伯克段于鄢)
2.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
使楚人傅诸?
(孟子·滕文公下)
(3)以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3.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
5.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齐桓晋文之事)
6.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段太尉逸事状)
7.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齐桓公伐楚)
8.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9.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寡人之于国也)
10.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
(柳子厚墓志铭)
1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12.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
(自知)
13.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4)为
1.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鸿门宴)
2.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指南录后序)
3.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答李翊书)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论)
5.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答李翊书)
6.南方有鸟焉,名门蒙鸠,以羽为巢。
(劝学)
7.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季氏将伐颛臾)
8.为词章,泛滥停畜,为深博无涯涘。
(4)而
1.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晋灵公不君)
2.子路拱而立。
(子路从而后)
3.触槐而死。
(晋灵公不君)
4.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冯谖客孟尝君)
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北冥有鱼)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7.胡不下!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毛遂自荐)
五、语气词
一、问答:
1.古代汉语的语气词分为几类?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语气词,并指出其所属的类别: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北冥有鱼)
2.《诗》曰: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郑伯克段于鄢)
3.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北冥有鱼)
4.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5.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论语·先进)
6.杀一老卒,何甲也?
吾戴吾头来矣。
(段太尉逸事状)
7.如是者,其亦足乐乎?
其无足乐也?
(答李翊书)
8.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
(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
9.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北冥有鱼)
10.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答李翊书)
11.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臾)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气词,并说明它们所表达的语气: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季氏将伐颛臾)
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子路从而后)
3.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翊书)
4.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子路从而后)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北冥有鱼)
四、说明下列各词在句中的词性、词义或语法作用:
(1)乎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3.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答李翊书)
4.虽然,不可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
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答李翊书)
5.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答李翊书)
6.如是者,其亦足乐乎?
(答李翊书)
(2)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
2.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郑伯克段于鄢)
3.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晋灵公不君)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
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桓晋文之事)
六、古书的注解
一、解释下列注解体例的名称:
传、正义、疏、笺、注、章句、集解。
二、解释下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
曰、谓、为、犹、貌、谓之、之貌、读为、之言、读曰、读若、
之为言、读如、之犹言、犹言。
三.问答:
1.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哪几类?
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
2.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几种?
七、古书的标点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句读,句读与现代标点有什么不同?
2.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3.标点古书的常见错误有哪两种情况?
八、古代的文体
一、填空
1.开我国文体研究先河的是。
他把文件分为四类,即、、、。
2.南北朝齐梁间文体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的《》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文体,迄今仍是我们研究古代文体的重要文献。
3.我国第一部按文体分类的古代诗文选集是《》,它将文体分为类。
4.明清两代文体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有的《》,和的《》产生,尤其是清代的《》曾盛行一时,它将文体分为、、、、、、、、、、、、十三类。
5.我国古代文献,按语言形式的差异,可分为三大类,即、和。
散文包括、、和。
骈文讲究和,讲究,讲究。
6.论辩类,下面阐述自己观点的叫;批驳别人论点的叫。
古代论辩文,常在文章前面使用、、、、、、、、、。
7.奏议这种文体先秦就已出现,起初叫作。
后来根据内容又可分为四种,即、、和。
此外还有、和,是奏议的附类。
8.序跋和赠序是两类不同的文体。
书序放在书前的叫,
放在书后的叫,又叫。
赠序是由古代演变来的,到代才正式形成一种文体。
在体制上,一般是。
9.传状类的传是指,状是指,又称、
、、。
杂记类是指除、以外所有的记叙文。
这类文体以为主,兼有和。
10.辞赋是一种体裁。
辞指及模仿的作品。
赋的渊源是《》。
赋可分为四种,即、、、。
骈文又称、,是在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与散文相对,兴起于,盛行于,至唐更趋于严整。
二、名词解释:
1.文体2.诏令3.骈文4.封事5.劄子6.对策7.檄文8.行状9.颂赞10.箴铭11.骚赋12.古赋13.奏议14.文赋15.墓志铭16.编年体17.纪传体18.纪事本末体
九、古文今译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直译,什么是意译?
2.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有哪几类?
3.古文今译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十、诗律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平仄,什么是粘对,什么是拗救?
3.什么是三平调,什么是犯孤平?
4.五言律诗平仄的基本格式是什么,怎样把它推演为七律的格式,推演之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5.根据首句乎仄推演五律、七律平仄格式的原则是什么?
6.分析近体诗的平仄应采取什么步骤?
7.什么是对仗,什么是工对,什么是宽对,什么是借对,什么是流水对?
8.近体诗(包括排律)在对仗上有什么要求?
十一、词律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词调、词牌、词谱?
2.词的用韵、平仄、对仗与近体诗有什么不同?
3.在词牌后面加上令、近、引、慢、偷声、减字、摊破等字后与本调是什么关系?
十二、词语练习
一、解释下列句中标红词的意义:
1,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鞀,犹恐不能自知。
(自知)
2.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
(自知)
3.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论语·先进》
4.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5.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6.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7.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
(韩信拜将)
8.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韩信拜将)
9.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韩信拜将)
10.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论积贮疏)
11.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
(柳子厚墓志铭)
12.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媿矣。
(柳子厚墓志铭)
13.愿以柳易竭,虽重得罪,死不恨。
(柳子厚墓志铭)
14.纵士卒无赖。
邡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
(段太尉逸事状)
15.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段太尉逸事状)
16.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
(段太尉逸事状)
17.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
(段太尉逸事状)
18.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段太尉逸事状)
19.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
士心益劝。
(张巡守雍丘)
20.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
(张巡守雍丘)
21.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
22.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论积贮疏)
23.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也?
(答李翊书)
24.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答李翊书)
25.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答李翊书)
26.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
(柳子厚墓志铭)
27.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柳子厚墓志铭)
28.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
(柳子厚墓志铭)
29.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舁来庭中。
(段太尉逸事状)
30.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
(张巡守雍丘)
31.行立有节概,重然诺。
(柳子厚墓志铭)
32.宜鼓琴,琴调虚畅。
(黄冈竹楼记)
33.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
(晋灵公不君)
34.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晋灵公不君)
35.宣子骤谏。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晋灵公不君)
36.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谏弭谤)
37.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召公谏弭滂)
38.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饮食者也。
(召公谏弭谤)
39.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召公谏弭谤)
40.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黄冈竹楼记)
41.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晋灵公不君)
42.文侯不说,知于颜色。
(自知)
43.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韩信拜将)
44.王曰:
“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
”信谢,因问王曰。
(韩信拜将)
45.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韩信拜将)
二、请说明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是什么?
在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通假义?
(1)趋
1.仟座趋而山。
(自知)
2.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
(晋灵公不君)
3.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
(论积贮疏)
(2)毕
1.信拜礼毕,上坐。
(韩信拜将)
2.臣闻忠臣毕其忠。
(自知)
3.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诗经·小雅·鸳鸯)
(3)间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2.赵王信秦之间。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3.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赶车的)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史记·管晏列传)
4.彼节者行间,而刀刃者无厚。
(庖丁解牛)
5.扁鹊见蔡机公,立有间。
(扁鹊见蔡桓公)
6.今国家间暇。
(孟子·公孙丑上)
(4)慢
1.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出师表)
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韩信拜将)
(5)拜
1.信拜礼毕,上坐。
(韩信拜将)
2.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论语·阳货)
3.于是辞相印不拜。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鸿门宴)
(6)悉
1.古之治天下,到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论积贮疏)
2.书不能悉意。
(司马迁《报任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平时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