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部队团职干部双考复习题.docx
- 文档编号:12690549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54.52KB
消防部队团职干部双考复习题.docx
《消防部队团职干部双考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部队团职干部双考复习题.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防部队团职干部双考复习题
基础理论
火灾及分类:
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1A类火灾:
指固体物质火灾。
如木材、棉、毛、麻、纸张及其制品等燃烧的火灾;
2B类火灾:
指液体火灾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
如汽油、煤油、柴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燃烧的火灾。
3C类火灾:
指气体火灾。
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等燃烧的火灾。
4D类火灾:
指金属火灾。
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等燃烧的火灾。
5E类(带电)火灾:
指带电物体的火灾。
如发电机房、变压器室、配电间、仪器仪表间和电子计算机房等在燃烧时不能及时或不宜断电的电气设备带电燃烧的火灾。
E类火灾是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的专用概念,主要是指发电机、变压器、配电盘、开关箱、仪器仪表和电子计算机等在燃烧时仍旧带电的火灾,必须用能达到电绝缘性能要求的灭火器来扑灭。
对于那些仅有常规照明线路和普通照明灯具而且并无上述电气设备的普通建筑场所,可不按E类火灾的规定配置灭火器。
1.不同状态物质的燃烧
自然界里的一切物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都以一定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存在。
固体、液体、气体就是物质的三种状态。
这三种状态的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同的。
固体和液体发生燃烧,需要经过分解和蒸发,生成气体,然后由这些气体成分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燃烧。
气体物质不需要经过蒸发,可以直接燃烧
(1)固体物质的燃烧
固体是有一定形状的物质。
它的化学结构比较紧凑,所以在常温下都以固态存在。
固体物质的化学组成是不一样的,有的比较简单,如硫、磷、钾等都是由同种元素构成的物质;有的比较复杂,如木材、纸张和煤炭等,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化合物。
由于固体物质的化学组成不同,燃烧时情况也不一样。
有的固体物质可以直接受热分解蒸发,生成气体,进而燃烧。
有的固体物质受热后先熔化为液体,然后气化燃烧,如硫、磷、蜡等。
此外,各种固体物质的熔点和受热分解的温度也不一样,有的低,有的高。
熔点和分解温度低的物质,容易发生燃烧。
如赛璐珞(硝化纤维素)在80~90℃时就会软化,在100℃时就开始分解,150~180℃时自燃。
但是大多数固体物质的分解温度和熔点是比较高的。
如木材先是受热蒸发掉水分,析出二氧化碳等不燃气体,然后外层开始分解出可燃的气态产物,同时放出热量,开始剧烈氧化,直到出现火焰。
另外,固体物质燃烧的速度与其体积和颗粒的大小有关,小则快,大则慢。
如散放的木条要比垛成堆的圆木燃烧的快,其原因就是木条与氧的接触面大,燃烧较充分,因此燃烧速度就快。
(2)液体物质的燃烧
液体是一种流动性物质,没有一定形状。
燃烧时,挥发性强,不少液体在常温下,表面上就漂浮着一定浓度的蒸汽,遇到着火源即可燃烧。
液体的种类繁多,各自的化学成分不同,燃烧的过程也就不同,如汽油、酒精等易燃液体的化学成分就比较简单,沸点较低,在一般情况下就能挥发,燃烧时,可直接蒸发生成与液体成分相同的气体,与氧化剂作用而燃烧。
而有些化学组成比较复杂的液体燃烧时,其过程就比较复杂。
如原油(石油)是一种多组分的混合物,燃烧时,原油首先逐一蒸发为各种气体组分,而后再燃烧。
原油的燃烧与其他成分单一的液体燃烧不一样,它首先蒸发出沸点较低的组分并燃烧,而后才是沸点较高的组分。
(3)气体的燃烧
易燃与可燃气体的燃烧不需要像固体、液体物质那样经过熔化、蒸发等准备过程,所以气体在燃烧时所需要的热量仅用于氧化或分解气体和将气体加热到燃点,因此容易燃烧,而且燃烧速度快。
气体燃烧有两种形式,一是扩散燃烧;二是动力燃烧。
如果可燃气体与空气边混合边燃烧,这种燃烧就叫扩散燃烧(或称稳定燃烧)。
如使用石油液化气罐烧饭就是扩散燃烧。
如果可燃气体与空气在燃烧之前就已混合,遇到着火源立即爆炸,形成燃烧,这种燃烧就叫动力燃烧。
如石油液化气罐气阀漏气时,漏出的气体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一遇到着火源,就会以爆炸的形式燃烧,并在漏气处转变为扩散燃烧。
2.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物质燃烧可分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凡是物质燃烧后产生不能继续燃烧的新物质,就叫做完全燃烧;凡是物质燃烧后,产生还能继续燃烧的新物质,就叫不完全燃烧。
物质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形式的燃烧呢?
主要是因为燃烧物质所处的条件不同。
物质燃烧时,如果空气(或其他氧化剂)充足,就会发生完全燃烧,反之就发生不完全燃烧。
物质燃烧后产生的新物质称为燃烧产物。
其中,散布于空气中能被人们看到的云雾状燃烧产物,叫做烟雾。
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叫完全燃烧产物。
物质不完全燃烧所生成的新物质叫做不完全燃烧产物。
燃烧产物对火灾扑救工作有很大影响。
有利的影响是:
第一,大量生成完全燃烧产物,可以阻止燃烧的进行。
如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能够稀释燃烧区的含氧量,从而中断一般物质的燃烧。
第二,可以根据烟雾的特征和流动方向,来识别燃烧物质,判断火源位置和火势蔓延方向
燃烧的种类
(1)闪燃
闪燃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挥发出来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火源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发生闪燃现象的最低温度点称为闪点。
在消防管理分类上,把闪点小于28℃的液体划为甲类液体也叫易燃液体,闪点大于28℃小于60℃的称为乙类液体,闪点大于60℃的称为丙类液体,乙、丙两类液体又统称可燃液体。
(2)着火
着火指可燃物质在空气中受到外界火源直接作用,开始起火持续燃烧的现象。
这个物质开始起火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点称为燃点。
(3)自燃
自燃指可燃物质在空气中没有外来明火源的作用,靠热量的积聚达到一定的温度时而发生的燃烧现象。
自燃的热能来源:
a.外部热能的逐步积累,多是物理性的。
b.物质自身产生热量,多是化学性和生物性的。
(4)爆炸
爆炸指物质在瞬间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大量的热和气体,并以巨大压力急剧向四周扩散和冲击而发生巨大响声的现象
(4)火灾的蔓延与发展
火灾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影响因素也很多,但通过对燃烧理论的研究发现,热量传播伴随着火灾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且热量传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这三种途径在火灾发展的各个阶段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下面以建筑火灾为例介绍火灾的发展和蔓延。
(1).建筑室内火灾的发展
建筑火灾一般是最初发生在建筑内的某个房间或局部区域,然后由此蔓延到相邻房间或区域,以至整个楼层,最后蔓延到整个建筑物。
在此仅介绍耐火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房间内的火灾发展过程。
根据室内火灾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可以将火灾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火灾初起阶段、火灾全面发展阶段、火灾熄灭阶段。
1).初起阶段
室内发生火灾后,最初只是起火部位及其周围可燃物着火燃烧,这时火灾好象在敞开的空间里进行一样。
在火灾局部燃烧形成之后,可能会出现下列三种情况:
(a)最初着火的可燃物质燃烧完,而未蔓延至其他的可燃物质,尤其是初始着火的可燃物处在隔离的情况下。
(b)如果通风不足,则火灾可能自行熄灭,或受到通风条件的支配,以很慢的燃烧速度进行燃烧。
(c)如果存在足够的可燃物质,而且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则火灾迅速发展到整个房间,使房间中的所有可燃物(家具、衣物、可燃装修等)卷入燃烧之中,从而使室内火灾进入到全面发展的猛烈燃烧阶段。
初起阶段的特点是:
火灾燃烧范围不大,火灾仅限于初始起火点附近;室内温度差别大,在燃烧区域及其附近存在高温,室内平均温度低;火灾发展速度较慢,在发展过程中火势不稳定;火灾发展时间因受点火源、可燃物质性质和分布以及通风条件影响,其长短差别很大。
初起阶段火灾持续的时间,对建筑内人员的安全疏散、重要物资的抢救以及火灾扑救都具有重要意义。
若室内火灾经过诱发成长,一旦达到轰燃,则该室内未逃离火场的人员生命将受到威胁。
初起阶段是灭火的最有利时机,也是人员安全疏散的最有利时段。
因此,应设法尽早发现火灾,把火灾及时控制、消灭在起火点。
许多建筑火灾案例说明,要达到此目的,在建筑物内除安装配备灭火设备外,设置及时发现火灾的报警装置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应设法延长初起阶段的持续时间。
2)全面发展阶段
在火灾初起阶段后期,火灾范围迅速扩大,当火灾房间温度达到一定值时,聚积在房间内的可燃气体突然起火,整个房间都充满了火焰,房间内所有可燃物表面部分都卷入火灾之中,燃烧很猛烈,温度升高很快。
房间内局部燃烧向全室性燃烧过渡的这种现象通常称为轰燃。
轰燃是室内火灾最显着的特征之一,它标志着火灾全面发展阶段的开始。
对于安全疏散而言,人们若在轰燃之前还没有从室内逃出,则很难幸存。
轰燃发生后,房间内所有可燃物都在猛烈燃烧,放热速度很快,因而房间内温度升高很快,并出现持续性高温,最高温度可达1100oC左右。
火焰、高温烟气从房间的开口部位大量喷出,把火灾蔓延到建筑物的其他部分。
室内高温还对建筑构件产生热作用,是建筑物构件的承载能力下降,甚至造成建筑物局部或整体倒塌破坏。
耐火建筑的房间通常在起火后,由于其他四周墙壁和顶棚、地面坚固而不会烧穿,因此发生火灾时房间通风开口的大小没有什么变化,www.F当火灾发展到全面燃烧阶段,室内燃烧大多由通风控制着,室内火灾保持着稳定的燃烧状态。
火灾全面发展阶段的持续时间取决
为了减少火灾损失,针对火灾全面发展阶段特点,在建筑防火设计中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在建筑物内设置具有一定耐火性能的防火分隔物,把火灾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火灾大面积蔓延;选用耐火程度较高的建筑结构作为建筑物的承重体系,确保建筑物发生火灾时不倒塌破坏,为火灾中人员疏散、消防队扑救火灾、火灾后建筑物修复及继续使用创造条件;并应注意防止火灾向相邻建筑蔓延。
3)熄灭阶段
在火灾全面发展阶段后期,随着室内可燃物的挥发物质不断减少以及可燃物数量的减少,火灾燃烧速度递减,温度逐渐下降。
当室内平均温度降到温度最高值的80%时,则一般认为火灾时入熄灭阶段。
随后,房间温度明显下降,直到把房间内的全部可燃物烧尽,室内外温度趋于一致,宣告火灾结束。
该阶段前期,燃烧仍十分猛烈,火灾温度仍很高。
针对该阶段的特点,应注意防止建筑构件因较长时间受高温作用和灭火射水的冷却作用而出现裂缝、下沉、倾斜或倒塌破坏,确保消防人员的人身安全。
(2).建筑室内火灾蔓延的途径
建筑物内某一房间发生火灾,当发展到轰燃之后,火势猛烈,就会突破该房间的限制,向其它空间蔓延。
向其他空间蔓延的途径主要有:
未设适当的防火分隔,使火灾在未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蔓延扩大;防火隔墙和房间隔墙未砌至顶板底,导致火灾在吊顶空间内部蔓延。
1).火灾在水平方向的蔓延
(a)未设水平防火分区
对于主体耐火结构的建筑来说,造成水平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建筑物内未设水平防火分区,没有防火墙及相应的防火门等形成控制火灾的区域空间。
例如,美国内华达州拉斯韦加斯市的米高梅旅馆发生火灾,由于未采取严格的防火分
(b)洞口分隔处理不完善
对于耐火建筑来说,水灾水平蔓延的另一途径是洞口处的分隔处理不完善。
如户门为可燃的木质门,火灾时被烧穿;普通防火卷帘无水幕保护,导致卷帘被熔化;管道穿孔处未用不可燃材料封堵等等。
在穿越防火分区的洞口上,一般都装设防火卷帘或防火门,而且多数采用自动关闭装置。
然而,发生火灾时能够自动关闭的比较少。
这是因为卷帘箱一般设在顶棚内部,在自动关闭之前,卷帘箱的开口、导轨以及卷帘下部等因受热发生变形,无法靠自重落下,而且,如在卷帘的下面堆放了物品,火灾时不仅卷帘放不下,还会导致火灾蔓延。
此外,火灾往往是在无人的情况下发生,即使设计了手动关闭装置,也会因无人操作而不能发挥作用。
对于防火门来说,在建筑物正常使用情况下门是开着的,一旦发生火灾不能及时关闭也会造成火灾蔓延。
此外,防火卷帘和防火门受热后变形很大,一般凸向加热一侧。
普通防火卷帘在火焰的作用下,其背火面的温度很高,如果无水幕保护,其背火面将会产生强烈辐射,在背火面堆放的可燃物或卷帘与可燃构件、可燃装修材料接触时,就会导致火灾蔓延。
(c)火灾在吊顶内部空间蔓延
目前,有些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竣工时是个大的通间,在出售或出租给用户后,由用户自行分隔、装修。
有不少装设吊顶的高层建筑,其房间与房间、房间与走廊之间的分隔墙只做到吊顶底部,吊顶的上部仍为连通空间,一旦起火极易在吊顶内部蔓延,且难以及时发现,导致灾情扩大;就是没有设吊顶时,隔墙如不砌至结构底部,留有孔洞或连通空间,也会成为火灾蔓延和烟气扩散的途径。
(d)火灾通过可燃的隔墙、吊顶、地毯等蔓延
可燃构件和装饰物在火灾时直接成为火灾荷载,由于它们的燃烧而导致火灾扩大的例子很多。
如巴西圣保罗市得拉斯大楼,隔墙采用木板和其他可燃板材,吊顶、地毯、办公家具和陈设等均为可燃材料,1972年2月4日该楼发生了火灾,可燃材料成为火灾蔓延的主要途径,造成死亡16人,受伤326人,经济损失达200万美元。
2).火灾在竖直方向的蔓延
在现代建筑物内,有大量的电梯、楼梯、设备、垃圾等竖井,这些竖井往往贯穿整个建筑,若未作周密完善的防火设计,一旦发生火灾,就可以蔓延到建筑物的任意一层。
此外,建筑中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孔洞,有时也会造成整座大楼的恶性火灾,例如在现代建筑中,吊顶与楼板之间、幕墙与分隔构件之间的空隙,保温夹层、通风管道等都有可能因施工质量等留下孔洞,而且有的孔洞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互相穿通,用户往往不知道这些孔洞隐患的存在,更不会采取什么防火措施,所以发生火灾时往往会因此导致生命财产的更大损失。
(a)火灾通过楼梯间蔓延
高层建筑的楼梯间,若在设计阶段未按防火、防烟要求设计,则在火灾时犹如烟囱一般,烟火很快由此向上蔓延。
有些高层建筑虽设有封闭楼梯间,但起封闭作用的门未采用防火门,发生火灾后,不能有效地阻止烟火进入楼梯间,以致形成火灾蔓延通道,甚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b)火灾通过电梯井蔓延
电梯间未设防烟前室及防火门分隔,将会形成一座座竖向烟囱。
如前述美国米高梅旅馆,1980年11月21日其"戴丽"餐厅失火,由于大楼的电梯井、楼梯间没有设置防烟前室,各种竖向管井和缝隙没有采取分隔措施,使烟火通过电梯井等竖向管井迅速向上蔓延,在很短时间内,浓烟笼罩了整个大楼,并窜出大楼高达150m。
在现代商业大厦及交通枢纽、航空港等人流集散量大的建筑物内。
一般以自动扶梯代替了电梯。
自动扶梯所形成的竖向连通空间也是火灾蔓延的主要途径,设计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c)火灾通过空调系统管道蔓延
高层建筑空调系统未按规定设防火阀,采用不可燃的风管,采用不可燃或难燃烧材料做保温层,发生火灾时会造成严重损失。
如杭州某宾馆,空调管道采用可燃保温材料,在送、回风总管与垂直风管与每层水平风管交接处的水平支管上均未设置防火阀,因气焊燃着风管可燃保温层而引起火灾,烟火顺着风管和竖向孔隙迅速蔓延,从底层烧到顶层,整个大楼成了烟火柱,楼内装修、空调设备和家具等统统化为灰烬,造成巨大损失。
通风管道使火灾蔓延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为通风管道本身起火并向连通的水平和竖向空间(房间、吊顶内部、机房等)蔓延,第二种方式为通风管道吸进火灾房间的烟气,并在远离火场的其他空间再喷冒出来,后一种方式更加危险。
因此,在通风管道穿越防火分区之处,一定要设置具有自动关闭功能的防火阀门,
(d)火灾由窗口蔓延
在现代建筑中,从起火房间窗口喷出的烟气和火焰,往往会沿窗槛墙及上层窗口向上窜越,烧毁上层窗户,引燃房间内的可燃物,使火灾蔓延到上部楼层。
若建筑屋采用带形窗,着火房间喷出的火焰被吸附在建筑表面,被吸入上层窗户内部的可能性更大。
另外,火灾也有通过窗间墙向相邻房间蔓延的可能性。
轰燃及发生轰燃的条件:
轰燃是指在一限定空间内可燃物表面全部卷入燃烧的瞬变状态。
发生轰然的临界条件:
1.已达到地面的热热通量达到一定的值为条件,认为要使室内发生轰然,地面可燃物接受到的热通量应不小于20KW/m2另一种是以顶棚下的烟气温度接近600℃为临界点。
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的危险特性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carbonmonoxide,CO)纯品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
分子量28.01,密度0.967g/L,冰点为-207℃,沸点-190℃。
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但易溶于氨水。
空气混合爆炸极限为12.5%~74%。
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之后会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进而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从而引起机体组织出现缺氧,导致人体窒息死亡。
因此一氧化碳具有毒性。
易于忽略而致中毒。
冶金工业中炼焦、炼铁、锻冶、铸造和热处理的生产;化学工业中合成氨、丙酮、光气、甲醇的生产;矿井放炮、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碳素石墨电极制造;内燃机试车;以及生产金属羰化物如羰基镍[Ni(CO)4]、羰基铁[Fe(CO)5]等过程,或生产使用含CO的可燃气体(如水煤气含CO达40%,高炉与发生炉煤气中含30%,煤气含5%~15%),都可能接触CO。
炸药或火药爆炸后的气体含CO约30%~60%。
使用柴油、汽油的内燃机废气中也含CO约1%~8%。
硫化氢
常温时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剧毒气体。
采矿和有色金属冶炼。
煤的低温焦化,含硫石油开采、提炼,橡胶、制革、染料、制糖等工业中都有硫化氢产生。
硫化氢在空气中的最高容许浓度是10mg/m3。
氢气
爆炸极限4.0%-74.2%
氯气
氯气,有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的有毒气体气体,比空气密度大。
1L空气中最多可允许含氯气0.001毫克,超过这个量就会引起人体中毒。
经压缩可液化为金黄色液态氯,是氯碱工业的主要产品之一,用作为强氧化剂与氯化剂。
氯混合5%(体积)以上氢气时有爆炸危险。
氯在早期作为造纸、纺织工业的漂白剂。
②制盐酸③制漂白粉④制多种农药(如六氯代苯,俗称666)⑤制氯仿等有机溶剂⑥制塑料(如聚氯乙烯塑料)等。
人体对氯的嗅阈为0.06mg/m^3;90mg/m^3,可致剧咳;120~180mg/m^3,30~60min可引起中毒性肺炎和肺水肿;300mg/m^3时,可造成致命损害;3000mg/m^3时,危及生命;高达30000mg/m^3时,一般滤过性防毒面具也无保护作
氨气
氨气,无机化合物,常温下为气体,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味,易溶于水,氨溶于水时,氨分子跟水分子通过*氢键结合成一水合氨(NH3•H2O),一水合氨能小部分电离成铵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所以氨水显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氨与酸作用得可到铵盐,氨气主要用作致冷剂及制取铵盐和氮肥。
急性吸入低至中等浓度的氨气(150~450mg/m3)引起大量流泪、咽部刺激和咳嗽,可产生肺水肿和化学性支气管炎。
接触高浓度的氨气(450mg/m3)引起喉头水肿、气管炎支气管痉挛和黏液分泌亢进,可产生非心源性肺水肿和支气管肺炎。
数分钟可引起窒息死亡。
臭氧
臭氧,在常温下,它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蓝色气体。
空气中臭氧浓度引起人员一定反应的浓度为0.5-1ppm,时间长了会感到口干等不适,浓度在1-4ppm会引起人员咳嗽。
氯化氢
氯化氢是无色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纯盐酸为无色液体,在空气中冒雾(由于盐酸有强挥发性),有刺鼻酸味。
4600mg/m3,1小时(大鼠吸入),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二氧化硫
常温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
用于生产硫以及作为杀虫剂、杀菌剂、漂白剂和还原剂。
在大气中,二氧化硫会氧化而成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是环境酸化的重要前驱物。
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在0.5ppm以上对人体已有潜在影响;在1~3ppm时多数人开始感到刺激;在400~500ppm时人会出现溃疡和肺水肿直至窒息死亡。
二氧化硫浓度为0.21ppm,烟尘浓度大于0.3mg/lL,可使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增高,慢性病患者的病情迅速恶化。
一氧化氮
具有强氧化性。
与易燃物、有机物接触易着火燃烧。
遇到氢气爆炸性化合。
接触空气会散发出棕色有氧化性的烟雾。
一氧化氮较不活泼,但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成二氧化氮,而后者有强烈毒性。
二氧化氮
二氧化氮(NO2)在21.1℃温度时为红棕色刺鼻气体.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在21.1℃以下时呈暗褐色液体。
在-ll℃以下温度时为无色固体,加压液体为四氧化二氮。
熔点-11.2℃,沸点21.2℃,蒸气压101.3lkPa(2l℃),溶于碱、二硫化碳和氯仿,易溶于水。
性质较稳定。
本品助燃,有毒,具刺激性,可能使人昏厥。
甲醇CH4O
是无色有酒精气味易挥发的液体。
有毒,误饮5~10毫升能双目失明,大量饮用会导致死亡。
甲醇易燃,其蒸气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混合物,空气中允许甲醇浓度为50mg/m3,在有甲醇气的现场工作须戴防毒面具,废水要处理后才能排放,允许含量小于200mg/L。
环氧乙烷C2H4O
又称氧化乙烯,一氧三环,恶烷。
被广泛地应用于洗涤,制药,印染等行业。
无色易燃气化低温时是无色易流动液体。
香气:
有乙醚气味,高浓度有刺激臭味。
具有温和麻醉性。
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0.00lg/m。
爆炸上限%(V/V):
100爆炸下限%(V/V):
3.0
二硫化碳CS2
无色液体。
爆炸上限%(V/V):
60.0爆炸下限%(V/V):
1.急性毒性:
LD503188mg/kg(大鼠经口)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家兔吸入1.28g/m3,5个月,引起慢性中毒;0.5-0.6g/m3,6.5个月,引起血清胆固醇增加。
致突变性:
微生物致突变:
鼠伤寒沙门氏菌100µg/皿。
姊妹染色单体交换:
人类淋巴细胞10200µg/L。
生殖毒性:
男性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
40mg/m3(91周),引起精子生成变化。
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
100mg/m3,8小时(孕1-21天用药),引起死胎,颅面部发育异常。
爆炸上限%(V/V):
60.0爆炸下限%(V/V):
1.0
甲醛CH2O,HCHO
无色,有强烈刺激型气味的气体。
易溶于水、醇和醚。
甲醛在常温下是气态,通常以水溶液形式出现。
易溶于水和乙醇,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做福尔马林。
甲醛分子中有醛基生缩聚反应,得到酚醛树脂(电木)。
甲醛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原料,主要用于塑料工业(如制酚醛树脂、脲醛塑料—电玉)、合成纤维(如合成维尼纶—聚乙烯醇缩甲醛)、皮革工业、医药、染料等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其浓度在每立方米空气中达到0.06-0.07mg/m3时,儿童就会发生轻微气喘。
当室内空气中达到0.1mg/m3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达到0.5mg/m3时,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达到0.6mg/m3,可引起咽喉不适或疼痛。
浓度更高时,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水肿;达到30mg/m3时,会立即致人死亡。
磷化氢PH3
与空气混合物爆炸下限:
1.79%(26g/m3。
空气中含痕量P2H4可自燃,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发生爆炸。
有芥末和大蒜的特有臭味。
自燃温度:
38℃。
当空气中浓度2~4mg/m3可嗅到其气味;9.7mg/m3以上浓度,可致中毒;550~830mg/m3接触O.5~1.0小时发生死亡,2798mg/m3可迅速致死。
硫酸二甲酯C2H6O4S;(CH3)2SO4
硫酸二甲酯,无色或微黄色,略有葱头气味的油状可燃性液体,在50℃或者碱水易迅速水解成硫酸和甲醇。
在冷水中分解缓慢。
遇热、明火或氧化剂可燃。
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常经过6~8小时的潜伏期后迅速发病,潜伏期越短症状越重,人接触500mg/m3(97ppm)10分钟即致死。
丙烯腈CH2═CHCN
无色的有辛辣气味液体,易挥发,有腐蚀性。
有氧存在下,微溶于水,遇光和热能自行聚合.易燃,遇火种、高温、氧化剂有燃烧爆炸的危险,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极毒!
不仅蒸气有毒,而且经皮肤吸入也能中毒。
空气中的容许浓度为20ppm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消防 部队 团职 干部 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