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1.docx
- 文档编号:12686183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71.27KB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1.docx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1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下面,就对这一问题谈几点我个人的见解。
一 关于历史研究性学习
(一)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关于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含义,不同的研究者对此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主要有如下几种:
(1)殷俊认为:
目前实践中的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历史课题或以历史为主导,涉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以及在活动课程中利用一定的学时,对历史系列知识综合运用,历史学科能力综合培养的学科内综合性专题研究。
[1]
(2)韩飞、黄念章认为: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或专题、课题),利用国际互联网、图书馆、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和手段获取材料,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特定历史问题的学习活动。
[2]
(3)聂幼犁、於以传认为:
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是在观察、模仿性学习的过程中,为发展学生自主地了解和独立思考人类以往的事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能力,从而知道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并孕育一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以课题研究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方式。
[3]
综合以上几种认识,笔者以为,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而对于教师来讲,则是一种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相对的教学方式。
因此,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应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加以界定。
那么,历史研究性学习方式与历史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关系怎样呢?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就联系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点:
(1)、两者的理论择取是一致的,都是基于历史研究性学习理念的。
(2)、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就区别而言,有以下几点:
(1)、内容不同。
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完全开放的;而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内容则是固定的,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而确定的。
(2)、教师的角色不同。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仅仅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而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的研究怎么开始?
怎么进行?
怎么结尾?
一般都有教师组织。
(3)、教学的空间不同。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完全是开放的;而研究性教学基本上是以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为主。
(4)、评价的侧重点不同。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点不是研究的结果,而是研究的过程;而研究性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教学的效果。
(二)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
第一、历史研究性学习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所以该学习的目标应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核心,从而把历史学习的方式由被动接受性转变为主动探究性。
第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理解,并提出自已对历史的理解。
第三、该学习主要围绕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通过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四、该学习的组织不仅要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且更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历史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三)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古希腊人曾将历史教育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叙述过去;第二,为理解现在而追述过去;第三,为了展望未来而探索过去[4]。
这就启示我们:
历史学习活动,包括“叙述”、“追述”和“探索”在内,离不开对过去的回溯、思考和探究,历史教育本身也内涵了探究的性质。
这样说来,研究性学习的提倡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历史教育本质的回归。
长期以来,学校各科教学,尤其是历史教学,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
学习内容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
学习时,教师作系统有计划的讲解和指导。
结果不仅不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不易引起学生的积极探究和发展。
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正是针对此种现象,为改变学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而提出的。
从表面上看,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是对学生的挑战,实质上,它不仅是对学生的挑战,更是对教师的挑战,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挑战。
因此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本质一:
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的基础上,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一个教学情景。
这里教师是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解释者,掌握着话语权。
学生则是受动的客体,是知识的接受者,是教育的对象,往往表现为一种“失语”状态。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要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对一些“继承性知识”的学习也是生吞活剥,似懂非懂。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这两种方式本身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当我们的教学过分强调同化时,就必然强化预设和封闭,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的接收和记忆过程。
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以“见疑—质疑—探疑—解疑”为主线,其学习空间、途径和结论突破了固定性的课堂、概括化的教材、机械性的记忆和封闭式的理解,呈现出接纳多样性课程资源、开发多渠道交流合作的开放态势。
由此,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取代了被动、接受、孤立的学习方式。
[5]
本质二:
教师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
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首先就要从观念上进行彻底的变革。
变革的焦点并不是学生,而在教师。
因此,教师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焦点。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指出: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对历史教师传统角色意识提出了挑战,历史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权威,将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
为此,历史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学生研究性学习情感的培育者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美国教育家托兰斯认为,作为探究创新型的教师,必须具备如下素质:
对学生发挥出来的创造力感到由衷的喜悦,并加以高度赞扬;建立有助于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人际关系,率直的共同感受;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特点;不是为了支配学生;创造性的完善学生;不压制集体的意志和个人意见;探求各种事物的真相;创设宽容和真切的环境。
[6]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导”,指导、启发、诱导、疏导......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要求学生立即明确课题进行研究是比较困难的,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
可通过以下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示范的方法,即通过观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支架式的方法,即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协作解决问题的方法;认知师徒制的方法,即学生之间互帮互学的方法;反省的方法,即把自己与专家进行比较建立认知模式的方法;调节学习经验的方法,即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行学习,并将体验抽象化的方法;交互式教学方法,即首先由教师提供示范指导,逐渐从指导变为帮助与促进,然后学生自己调整学习过程的方法。
[7]
二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只有当研究性学习从专设的课程形态变为一般的教学形态时才会显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这是因为,研究性学习与各学科的教学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主流的教学形态,使得大、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自始至终的在一种研究探讨的氛围中进行,才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其他综合能力的积极发展”。
[8]因此,在历史教学中,研究“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一)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传统的历史学习,偏重于对历史知识和书本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而缺乏深层次的质疑,学生很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而历史研究性学习则完全不同。
1、历史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⑴、开放性。
由学生展开他们的思考,做出自己的结论。
⑵、探究性。
这些课题多围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特点、影响、评价等方面,需要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和研究。
⑶、实践性。
有些课题需要学生设计社会调查问卷,开展社会调查,这些课题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⑷、现实性。
有些课题的研究和社会现实问题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对于认识和理解当今事务是有帮助的,如“巴尔干问题的由来”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认识科索沃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
⑴、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
首先是要选定论文的题目,确定论文写作所涉及的范围。
在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辨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拟订论文写作提纲,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小论文的写作。
一般来说,论文应包括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和意义、对课题的分析论证及得出的结论,并附有资料的出处或参考书目。
[9]如当学生学习了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后,提出: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必然导致闭关政策的实施吗?
理由是:
汉唐也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何没有实行闭关政策?
为让学生搞清此问题,我让学生撰写小论文《自然经济是否必然导致闭关政策》。
并作如下提示:
(1)汉唐以来对外交往的目的是什么?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⑵、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有些涉及近代现代史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研究。
⑶、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读书报告。
根据所有研究的课题,指导学生搜集研究资料,包括著作、文、网址等,把所搜集到的资料编制成书目、论文索引、网址汇总,以供研究该课题的学生使用。
学生选择阅读有关研究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制作资料卡片。
将阅读所得资料汇总,撰写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应该包括对所读书籍的重要内容及其观点的介绍与分析,读后个人的体会和看法,并将阅读书籍的内容与自己研究课题的解决联系起来,作出评价。
⑷、撰写历史人物评传。
历史是由历史人物构成的。
对历史的形式,可以通过阅读传记作品和搜集材料,然后以人物传略的形式,概要介绍历史人物生平事迹,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
⑸、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不同人对历史有不同的理解。
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使不同意见相互争鸣、沟通、交流。
讨论可以模拟成人的讨论形式,如圆桌会议式的讨论、论坛的讨论、专家咨询式的讨论、论文答辩式的讨论等。
⑹、创作历史剧本,编演小历史剧。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远不止这些,但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独立或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研习活动。
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需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但不可包办代替。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两种模式
基础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具有时效性的特点,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都有原则性的规定。
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关注的是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一般不适宜进行全程的历史课题研究。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
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这类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就可以为学生掌握和记忆,不适合学生去探索和发现;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主要涉及对历史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解决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以及情感体验等。
这类知识是内隐的、个人化的知识,它单靠讲解的方式很难为学生掌握,只能通过学习者的亲身参与、探索或实践才能逐渐被体验或内化。
因此,这类知识更适合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来掌握。
可见,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知识的性质来决定采取接受性学习方式,还是研究性学习方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学合理的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接受性学习与问题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
1、课内问题式研究性学习模式
课内问题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以问题为线索和手段,注重知识的因果联系和结论得出的过程,培养学生思辩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观念。
具体的实施步骤是:
(1)、创设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以问题为基点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是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方式。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此思维得到发展,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得到培养。
学习历史,要学会研究历史史料(包括历史文献资料、文物、图片等),而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习惯,需要通过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进行培养。
文物是形象的历史。
人们从商周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各种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
为培养学生研究文物的能力,在学习了有关汉代的历史后,我向学生出示了秦砖、汉瓦和画像石三副图片(见下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
这些图片告诉了你那些历史信息?
再比如在学完了有关北宋的经济状况后,我用幻灯打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
让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主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景象?
2、图中的河流名称是什么?
通过此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来自什么地方?
3、北宋后该城市的商业状况如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习惯,需要通过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进行。
而创设问题情景又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具体做法是:
教师设计问题情景,编制学生用的自学提纲(包括识记历史、历史阐释能力要求、思考题等)
步骤1:
教师指导学生以“自学提纲”为导向,阅读教材、阅读课外有关材料,同时记下疑问;
步骤2:
请学生先提出阅读中的疑问,然后归纳出若干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步骤3: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教材 要求:
a:
注意教材编者是怎样解答你的问题的;b:
谈谈你对教材编者的看法或评价,鼓励质疑。
(2)、质疑提问
鼓励学生对教材的定论和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也鼓励学生突破教材与课堂的局限,提出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可研究的问题。
如在学习了《欧洲殖民者的扩张和掠夺》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走向殖民扩张的道路,也拥有当时最大的殖民地,为什么没有发展壮大起来,反而很快衰落下去?
而英国、法国等国则不同,尤其是英国,在18世纪下半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于是,我让学生再次认真研读课文内容,并作如下研究提示:
1、西班牙、葡萄牙在15~16世纪的国情怎样?
2、西班牙、葡萄牙通过殖民掠夺的财富转化为本国的资本了吗?
为什么?
3、英国同法国相比有什么优势?
以英法争霸为例,1689~1763年接连四次的英法战争,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这反映出什么问题?
一些研究证实,学生的提问可以促进其注意力、口语表达能力、读写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提高。
宋振韶(2002)通过对小学生提问行为的研究,得出提问行为对学生发展的功能模型:
[10]
增强自我表现良好个性
提问
行为促进 思维能力学业水平
(3)、课堂讨论(辩论)
组织学生对一些有一定深度与广度,又缺乏定论的历史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辩论),形成一种既分享合作,又质疑争论的课堂研究气氛。
(4)、布置研究作业
根据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情况,就一些尚需深入探讨或者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研究;同时向学生提供诸如参考书目、相关网站名称等信息。
2、课外主题式(或专题、课题)研究性学习模式
课外主题式(或专题、课题)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历史教材内或历史教材外选择与历史学科领域有关的某些特定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在开放的现实情境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的研究性学习。
该学习模式一般包括“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三个阶段。
具体的实施步骤是:
(1)、确定研究主题(或专题、课题)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进入问题情境,主题是研究性学习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学生选择怎样的研究主题,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关系到研究过程能否顺利进行。
研究主题的确定,一般要经历两个步骤: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自主发现问题,初拟研究主题。
(2)、整理筛选,确定研究主题。
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初拟的大量主题进行研究分析。
因为许多学生凭一时的兴趣初拟主题,造成有些主题过大,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有些又过小或过于抽象,研究无从下手;也有许多主题相似或相近。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对研究主题进行分类整理,最终确定研究主题。
(2)、制定研究计划
确定好主题后,学生最好组成2~4人的小组,以小组形式实施研究。
要制定好研究计划,以防研究小组出现无序和松散状态,导致研究的失败。
研究计划的内容要尽可能详尽,包括:
成员的组成、小组成员的研究分工以及研究的目的、方式、步骤、用时与进度等。
(3)、搜集和处理信息
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图书文献、报刊杂志及互联网等)和各种途径(社会调查、专家访谈等)广泛收集资料,并对此进行整理,得出研究结论。
(4)、总结交流
这是主题研究的最后一道工序。
学生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师生共同研讨总结,形成对研究主题比较全面的认识。
课内问题式研究性学习和课外主题式(或专题、课题)研究性学习两种模式比较。
见下图
名 称
研究内容
教师作用
研究时空
特点
作 用
课内问题式
研究性学习
主要是教师预设的
较大
主要在
课内
较
封
闭
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形成研究习惯,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课外主题式(或专题、课题)研究性学习
主要是学生自主发现的
较小
主要在
课外
较
开
放
体验、实践历史研究的专业技能与方法
从表中可以看出,课内问题式研究性学习和课外主题式(或专题、课题)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历史教学中主要的两种研究性学习模式。
两种模式的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发展,也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归宿。
三 结语—顺利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条件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他突出了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反映了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把研究性学习纳入历史教学实践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使原本“呆板”的历史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那么,如何保障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转变教学观念是指教师应当放弃单纯依靠接受性学习的观念,完全接纳研究性学习,并将其理念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知识是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因素。
……没有历史知识,历史作为研究人类往事的一门科学,就不能实现其职能。
”[11]可见,在历史教学中,既要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
因为知识是思维的基石,离开了知识的探究,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有限的教学时空里,要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接受性学习方式是最为有效而经济的。
学生由此所得的知识和技能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然而,单纯依靠接受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导致了种种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
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体验性等特征正是对接受性学习的必要的、有效的补充。
因此,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都是中学历史教育所必需的学习方式,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
历史教学是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辩证统一,正确认识这一点是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二)研法指导、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开始之前,为了让在研究性学习学生进入问题情景,教师不仅要以讲座、案例介绍、参观访问等方式激发兴趣,让学生了解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更要在历史教学中提供材料、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否则,让学生匆忙上阵急功近利的做法只会导致研究性学习的失败。
(三)深入实践和反思是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从专业发展来看,教师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
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12]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不断反思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而形成的经验性知识。
一般来讲,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比较扎实,欠缺的则是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又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我和超越自我。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教师的研究,就没有学生的研究。
因此,历史教师的深入实践和反思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极为重要的。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是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保证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充分体现它的价值取向。
通过评价,使学生发现自我、欣赏他人、自我改进。
研究性学习在评价的功能上,要注重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与提高;在评价的取向上,要注重学生主体学习过程的多元化体验;在评价的技术上,要注重量化与质性评定的整合;而在评价的内容上,注重学习情境和问题设计的真实性和情景性。
[13]在评价方法上,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辅以教师和专家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适当辅以总结性评价。
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具体的评价方法有档案袋评价法、实作评价法、文章与作品法、展示与交流法、口头演说法、讨论法、作品选、答辩会等方法。
[14]
注释:
[1]殷俊:
试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2001.6。
[2]韩飞、黄念章:
关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2001.6。
[3]聂幼犁、於以传:
中学历史课程研究性学习理论与目标纲要
(讨论稿).历史教学.2003.4。
[4]详见赵亚夫:
日本学校社会科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年,第84页。
[5]郑流爱:
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探析.历史教学.2004.8。
[7]郭永峰、张祥沛:
论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研究
与实验.2003.1。
[6]转引自梁丽:
论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历史教师角色意识的策略
应对.历史教学,2003.3。
[8]王升: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第64页。
[9]叶小兵:
论历史教学中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历史教
学,2001.2。
[10]费广洪、申继亮:
关于儿童提问价值及类型的研究.教育研究
与实验,2003.1。
[11]莱纳:
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白月桥译,37页,北
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12]傅建明:
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研究,2001.7。
[13]廖大海:
略论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三个问题.上海教育科
研,2000.1。
[14]沈之菲: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上海教育科研,2001.5。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范瑞宣
2008.1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研究性学习 方式 高中历史 教学 中的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