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人口及城镇化水平收集研究.docx
- 文档编号:12682777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108.27KB
赤水人口及城镇化水平收集研究.docx
《赤水人口及城镇化水平收集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水人口及城镇化水平收集研究.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赤水人口及城镇化水平收集研究
赤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专题研究报告2
人口及城镇化水平专题研究
2013年12月
第一章前言
1.1研究背景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的西北部,与四川省南部接壤,是黔北通往川渝的重要门户,素有“黔北明珠”的美誉。
赤水市地处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边缘地带,位于赤水河中下游,赤水河及其支流习水河从东南向西北贯穿市域全境,流经四川省合江县后汇入长江。
1990年9月,赤水撤县设市,隶属于贵州省直管、遵义市代管。
1992年,经过撤区并乡建镇的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市辖9镇5乡3个办事处,100个行政村,赤水市域面积1801.2平方公里,2012年市域总人口30.99万人。
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的发布实施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标志性事件,对赤水市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随着赤水丹霞地貌申遗成功,遵义经赤水至泸州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国家旅游国债资金的投入,风景旅游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赤水经济开发区的成立和黔北20万吨/年竹浆林纸一体化工程的启动,赤水社会经济必将全面提速发展。
目前赤水市正处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关键时期。
赤水市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1.1.1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
赤水市地处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三省(市)交汇处,同时受成渝经济圈和黔北经济圈的辐射和影响,这也为其产业选择和资源流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从地理空间上看,赤水市是成渝经济圈的一部分。
随着四川、重庆发展空间的日益饱和,在生产成本和产业升级的压力下,部分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的趋势和速度将更为明显。
同时,由于历史文化、地理非常接近等原因,赤水与重庆、四川之间的饮食文化、市民生活习惯一脉相传、彼此相融。
因而积极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圈,是赤水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
同时,赤水作为黔北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黔北经济圈联系成渝经济圈的门户地区,在贵阳城市经济圈与成渝经济圈的连接中起着重要的沟通作用。
改革开放后,赤水经济飞速发展,市区面积和人口都增长迅速,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显著增强。
这些都为赤水市以产业化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城镇化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根据同比城市的经验,经济发展高潮期就是人口快速增长期(包括户籍人口机械增长和流动人口),也是建设用地规模快速增长期。
1.1.2工业和旅游快速发展将成为人口集聚的重要因素
赤水市经济开发区作为省级重点开发区,位于赤水中心城区,2011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开发建设。
赤水市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定位是:
以竹业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带动农副食品加工业、特色食品制造业等多个朝阳产业的发展,相应发展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等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把中国竹乡建设成为世界级的竹资源深加工基地。
未来,这些工业园区的发展将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周边地区特别是市辖乡镇的人口向中心城区聚集。
同时,赤水市将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重点发展旅游业。
依托“丹霞之冠、千瀑之市、竹子之乡、桫椤王国、长征遗址”等品牌,优化全市旅游资源配置,加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通过旅游大环线公路建设,整合“六大组团”和“五大景区”,着力解决“大景点、小景区”问题,为景区各类体验型、娱乐型产品的开发创造基础。
赤水市景区建设及其配套设施的完善,势必吸引大量的外来人口。
1.1.3土地供应量及建设量增长迅速
近年来,赤水市发展迅猛,根据2005-2012年的土地供应量以及审批情况可以发现,赤水市在2010-2012年间,土地供应量增长迅速,其具体详见下表:
表1.1.3土地供应量及审批建筑面积(2005-2012年度)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土地供应量(公顷)
10.09
7.00
27.75
5.33
1.01
4.98
41.29
60.83
审批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20.16
12.24
53.56
5.97
2.56
12.53
68.25
—
随着赤水市城市建设力度的加大,中心城区内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赤水经济开发区的成立,未来赤水市特别是中心城区对土地的需求量将保持较快增长,建筑规模也将大幅增加。
新增建设用地将为中心城区带来更多旅游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同时吸引市域内人口向中心城区集中。
1.1.4常住人口大量集聚于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人口近年来涨幅明显
赤水市空间上由于现状地形地貌以及经济条件的制约,各乡镇的城镇化水平表现极不均衡,说明赤水市的经济发展是以不同强度在地理空间上呈点状的分区域增长极为主,未达到在区域内的全面展开、多据点协调发展的水平。
根据近几年赤水市统计年鉴分析,中心城区的人口的综合增长率涨幅明显,常住人口主要向中心城区集聚;同时随着第二、三产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带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使得中心城区人口近年来增长明显。
1.1.5生态环境承载力大
无论从大气环境容量、水资源、土地资源承载力,还是综合承载力来看,赤水市都有很大的容纳能力和剩余能力,这是赤水经济加快发展的环境基础。
水资源承载力及土地承载力核算详见“第五章水资源承载力校核”。
从对遵义市乃至贵州省城市化的贡献,与“成渝——贵州”区域协调发展的视野出发,赤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必须对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进行合理的推测和预测,以使城市规划促进而不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当然,也不能对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预测过于盲目,以至超越环境承载能力。
1.2指导思想
根据以上研究背景的分析,本次研究的指导思想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要求“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加强城镇化管理。
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
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
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赤水市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还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最广泛的定义和核心思想是: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综合发展构成科学发展观的整体内容,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支撑,城市人口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要分考虑到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
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诸系统的有机配合、协调运行,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人口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居首要地位。
因此,赤水市的人口规模预测必须依照可持续的基本思想,为赤水市未来的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依据。
(2)兼顾城市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矛盾。
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物质生产有其自身规律,人口生产也有其自身规律,当劳动人口作用于物质生产时,又会产生新的人口规律,人口规律反映的是人口发展过程中以及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各主要因素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趋势,它包括人口自身规律,也包括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人口规律,如人口出生率变动规律、人口死亡率变动规律、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规律、人口分布规律、人口职业变动规律等等。
本次研究将全面深入的研究赤水市人口发展的这些普遍规律,揭示赤水市人口发展的一般性,也将探究影响赤水市人口发展的特殊因素,揭示赤水市人口发展的特殊性。
(3)分别考虑近期和远期影响城市发展的不同因素。
在全面深入研究赤水市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规律、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本次研究还将探讨近期和远期赤水市人口发展的趋势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揭示赤水市人口演变、分布现状及发展态势,论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优人口,为区域经济发展、人口与经济发展规划、人口再分布政策、环境保护、居民安居乐业提供科学依据。
(4)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城乡统筹,全面分析。
赤水市作为贵州省西北门户,在促进贵州省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赤水市区与其辖镇(乡)的统一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使得城市与周边区域紧密联系;同时赤水市与四川省和重庆市的联系极为密切,在区域发展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人口的发展必然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强烈影响,因此在研究赤水市人口问题时,也应做到城乡统一,城市与区域紧密结合。
1.3规划期限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2年,规划年限为2013-2030年。
近期:
2013-2015年;
中期:
2015-2020年。
远期:
2020-2030年。
第二章人口预测技术路线
2.1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人口预测
总体规划中确定城市人口规模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一般来说,人口发展规模可以分为两个系统:
户籍人口规模与流动人口规模。
户籍人口的增长规律性强,利用人口预测工具可以得到比较可靠的预测结果;而流动人口是随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而增长的,本身没有什么增长规律。
对于流动人口,至今还没有找到一种比较合适的预测方法,有时甚至就是一种猜测。
这是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不能很好地预测人口规模的关键所在。
2.2人口预测技术路线
赤水市未来将形成旅游服务和工业的两种产业的格局,流动人口也主要分为工业外来人口和旅游人口两部分。
为保证流动人口享用城市设施的权利,同时又不造成城市建设用地的浪费,本次专题报告将这部分流动人口按一定比例纳入常住人口计算口径,为方便区分,本次专题报告将这一部分人口称为暂住人口,
根据赤水市的实际情况,结合周边类似城市的发展模式,规划采用以下人口预测技术路线:
以经济发展形势及周边城市的发展现状为标尺,对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分别进行预测。
根据赤水市的实际情况,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①根据户籍人口统计数据和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对户籍人口进行预测;
②根据流动人口统计数据和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结合一定的折算系数,对暂住人口进行推测;
③根据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预测结果,预测城镇化水平,得到常住人口推测数据;
户籍人口统计数据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暂住人口统计数据
常住人口推测数据
暂住人口推测数据
户籍人口预测数据
同等城市发展标尺
暂住人口折算系数
城镇化水平推测
第三章市域总人口发展现状
3.1市域总人口现状
1990年9月,赤水撤县设市,行政区划与原赤水县一致。
赤水市国土总面积1801.2平方公里,2012年全市户籍人口30.99万人,人口密度为172人/平方公里。
(1)市域总人口及构成、分布
2012年,赤水市域总人口31.41万人,包括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两部分。
其中:
赤水市域户籍人口现状为30.99万人,比上年减少了0.1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1‰。
其中,农业人口23.62万人,非农业人口7.37万人,非农人口比重为23.78%,现状城镇化水平48.3%。
赤水市的户籍人口及构成分布见下表:
表3.1-11990-2012年赤水市户籍人口及构成统计表
指标
年份
年末户籍人口(万人)
人口综合增长率
(‰)
非农业人口
(万人)
非农业人口增长率
(‰)
1990
27.22
-
-
-
1991
27.49
9.92
5.17
19.72
1992
27.78
14.19
5.48
59.96
1993
27.91
4.68
5.58
18.25
1994
28.18
9.67
5.82
43.01
1995
28.41
8.16
5.94
20.62
1996
28.62
7.39
6.30
60.61
1997
28.79
5.94
6.14
-25.40
1998
29.11
11.12
6.51
60.26
1999
29.18
2.40
6.55
6.14
2000
29.20
6.85
6.58
4.58
2001
29.16
-1.37
6.70
18.24
2002
29.17
3.43
6.76
8.96
2003
29.33
5.48
6.97
31.07
2004
29.57
8.18
7.17
28.69
2005
29.68
3.72
7.16
-1.39
2006
29.81
4.38
7.20
5.59
2007
29.92
3.69
7.21
1.39
2008
30.04
4.01
7.22
1.39
2009
30.18
4.66
7.24
2.77
2010
31.17
32.80
7.32
11.05
2011
31.15
-0.64
7.35
0.41
2012
30.99
-0.51
7.37
2.72
2012年,赤水市域暂住人口0.42万人。
赤水市的暂住人口及构成分布见下表:
表3.1-22008-2012年赤水市暂住人口及构成统计表
指标
年份
年末暂住人口(万人)
年增长人口(万人)
年增长率(%)
2008
0.22
-
-
2009
0.42
0.2
47.62%
2010
0.33
-0.09
-27.27%
2011
0.49
0.16
32.65%
2012
0.42
-0.07
-16.67%
(2)常住人口及城镇化发展现状
常住人口是居住在镇一级以上政府所在地,比较集聚,享受镇以上基础设施的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的总和。
其中:
户籍人口包括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
现状暂住人口统计口径是指在赤水居住时间在半年及半年以上的人口。
在赤水市常住人口的构成中,非农业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与常住人口之间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系数。
2012年,赤水市的城镇化水平为48.3%,常住人口为14.97万人,包括了非农业人口、居住在城镇的农业人口和暂住人口。
在常住人口中,除赤水中心城区外,其它镇的常住人口构成主体是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暂住人口规模较小,所占比例不大,全市的人口迁出迁入基本保持平衡。
而赤水中心城区作为全市中心,不但吸纳区外的人口进入,对本市其它镇剩余劳动力的吸引规模也相当大,每年的暂住人口达1-2万人。
暂住人口的进入带来了城市建设的压力,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
(3)城市现状建成区人口及其构成
赤水中心城区涵盖了市中、金华、文华三个街道办事处,并拓展到大同、天台、复兴三个镇。
中心城区人口除三个办事处和三个镇户籍人口外,还包括来自赤水市外和市内其他乡镇的暂住人口。
其中,市中和金华街道办事处辐射影响能力较强,人口集聚程度较大。
城区人口统计中每年变数较大在于受暂住人口的年变动影响,根据统计资料,2012年赤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14万人(包括暂住人口)。
表3.1-32012年赤水中心城区人口及构成统计表
中心城区总人口
14万人
人口构成
常住人口
非农业人口
7万人
农业人口
6万人
暂住人口
1万人
3.2市域现状人口空间结构特征
3.2.1市域户籍人口稳中有升
赤水市域户籍人口整体趋势稳中有升。
1990年以来赤水市户籍人口总体呈增长趋势,1990年至2009年之前人口增长较为平稳,2009年至2010年,人口增加较快,2010年全市户籍人口达到31.17万人。
2011至2012年,户籍人口呈缓慢下降趋势,平均增长率在-0.51‰,属于正常的人口波动范围。
赤水市户籍人口年度变化详见下图。
图3.2-1赤水市户籍人口年度变化表
3.2.2市域暂住人口波动明显
赤水市域暂住人口受外来务工人员、交通瓶颈等因素波动幅度较大。
2008年至2012年暂住人口总体趋势是在经历快速上升期后马上迎来回落期。
赤水市暂住人口年度变化表详见下图
图3.2-2赤水市暂住人口年度变化表
3.2.3人口增长区域差异明显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底,全市各乡镇(街道)户籍人口分布见下表。
2010年末总人口(人)
2010年度人口变动(人)
合计
非农业人口
性别
出生
死亡
男
女
合计
男
女
合计
男
女
赤水市
311665
73198
160216
151449
14110
6927
7183
3857
2216
1641
白云乡
11885
376
6411
5474
793
395
398
94
55
39
长期镇
29366
1902
15273
14093
1934
968
966
755
427
328
大同镇
20586
2042
10734
9852
906
431
475
474
272
202
元厚镇
16773
2044
8845
7928
861
401
460
127
79
48
宝源乡
8795
462
4651
4144
449
213
236
53
30
23
旺隆镇
21811
2117
11451
10360
773
383
390
98
50
48
文华办事处
13778
4442
6845
6933
424
224
200
46
34
12
天台镇
21174
781
11066
10108
1157
575
582
386
221
165
市中办事处
42434
39599
20167
22267
799
397
402
278
158
120
两河口乡
6887
481
3706
3181
261
134
127
55
25
30
金华办事处
12950
7440
6540
6410
263
127
136
131
89
42
葫市镇
16582
2278
8631
7951
1026
488
538
294
152
142
官渡镇
30626
3088
16014
14612
1515
758
757
492
279
213
复兴镇
19858
2758
10223
9635
803
384
419
123
79
44
长沙镇
21069
2430
10748
10321
1159
575
584
239
140
99
丙安乡
6853
569
3656
3197
313
150
163
44
16
28
石堡乡
10238
389
5255
4983
674
324
350
168
110
58
从人口总量来看,市中办事处户籍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比重最高,为13.61%,其次是官渡镇和长期镇,比重分别为9.83%和9.42%;丙安乡人口比重最低,为2.2%。
从人口增长空间方向来看,主要集中在赤水市东北(重庆方向)和西北(四川方向)方向。
未来人口的增长也将集中在这两个区域。
3.2.2性别结构——处于正常范围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底,赤水市全市户籍人口31.17万人中,男性人口为16.02万人,占51.4%;女性人口为15.15万人,占48.6%。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74,基本处于95-105的正常范围。
赤水市2012年度年龄构成
3.2.3年龄结构——人口老龄化问题突显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底,赤水市全市31.17万户籍人口中,0岁~18岁人口为7.7万人,占24.7%;18岁~35岁人口为8.5万人,占27.3%;35岁~60岁人口为10.66万人,占34.2%;60岁及以上人口为4.3万人,占13.8%。
按国际通行标准衡量,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在10%以上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赤水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了13.80%,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突显,而且35-60岁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达到了34.2%,预示着未来赤水市老龄化问题更为严峻,有老年人的家庭不断增多,养老问题将成为大多数家庭普遍面临的问题。
另外,随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踏入社会,“空巢”老年人家庭大幅度增加。
目前赤水市养老形式仍以家庭养老为主,今后应逐步建立起一个以家庭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模式,及时有效地解决好老年人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满足老年人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
3.2.4现状人口发展主要特征
(1)总人口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现象突显。
市域总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相对稳定,随着市域产业的发展,外来人口逐年增加,机械增长速度近年来增长速度明显。
(2)非农业人口稳定增长,并作为常住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常住人口规模适中,城市化水平一般。
城镇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并出现了极化现象。
人口分布与经济分布基本统一,说明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中产业化的带动作用极大。
(3)城镇就业职工人数规模相对小,目前国有企事业单位仍是提供就业的主体。
(4)农村劳动力充足,但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
外出务工劳动力规模逐年增大,已成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5)常住人口地域分布不平衡,赤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集聚程度较高,城镇规模较大,而广大的腹地地区常住人口规模偏小,城镇化的点状发展趋势明显。
3.3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因素分析
3.3.1旅游资源突出,旅游人口飞速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赤水市依托“醉美丹霞、世界遗产、神秘赤水”等品牌,近年来,赤水市坚持以旅游经济为中心,大力推进旅游国际化,按照“世界一流资源,做世界一流的规划,打造世界一流的产品,构建时间一流的服务“的思路,全面推进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新区实验区的各项工作,打造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
赤水市已获得“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国家级品牌,赤水丹霞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正积极申报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旅游推介活动,促进赤水的旅游知名度在国际国内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独特的无可比拟的自然风光,与自然和谐工作的古镇、古建筑风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及国际游客,从事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人员也快速增长。
2012年,全市街道游客人数比上一年增长了10%,达到279万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赤水 人口 城镇 水平 收集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