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与练.docx
- 文档编号:12680651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7.96KB
高考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与练.docx
《高考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与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与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与练
古诗词表达技巧
——分清各种技巧,掌握审答规范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特殊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地说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鉴赏表达技巧,就是辨识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构思,分析这些技巧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一、全面掌握古诗常用的修辞手法
边练边悟:
1.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拟人)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拟物、夸张)
(3)终岁不闻丝竹声。
(借代)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夸张)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比喻、夸张)
(6)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设问、借代)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对偶、双关)
(8)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借代)
(1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比喻、夸张)
2.(2016·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精要点拨:
古诗常用的修辞手法,除《考试说明》规定的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外,另有对比、顶真、互文、双关等。
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二、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
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
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描写
1.描写技巧概述
描写从对象上看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要求选取典型景物,讲究描写角度,这些角度有:
①时间角度,如晨昏、冬夏、古今等;②空间角度,如正与侧(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远与近、内与外、高与低等;③感觉角度,如视觉与听觉结合(视听结合)、味觉与触觉等。
讲究手法,这些手法有:
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等。
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及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边练边悟:
3.判断下列诗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技巧。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视听结合、绘声绘色)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4)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实结合)
(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侧面描写)
(6)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反衬)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 堆案:
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写景手法。
写景艺术,就是写景时运用的艺术手法。
颔联写新居周围“渠水”“秋色”“点山”之景,是远景,实写;颈联由在新居内栽种的松树、芍药,联想到了碧松朗月、红药开放之景,是近景,虚写,表现了诗人的高雅情怀。
这两联诗人由新居之外,到新居之内采用了移步换景、由远及近、虚实结合等手法铺陈写景,景中含情。
2.重点描写技巧
(1)正侧结合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二首(其一)
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分析本诗写梅花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①首联与颔联是正面描写。
首联直写梅花在“众芳摇落”时节仍能在园中独自傲然盛放,展现妍丽;颔联中“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从正面分别描写出梅花横斜交错、摇曳动人的姿态、神韵及其独有的清淡怡人的幽香。
②颈联与尾联是侧面烘托。
颈联写“霜禽”与“粉蝶”受梅花的吸引,侧面烘托梅花的美好形象;尾联从诗人抒情的角度,烘托梅花品格:
说只有诗人的低吟品赏才可以与梅花的品格相般配,是容不得世俗的“檀板与金樽”(歌舞饮宴)染杂其间的。
③全诗正侧结合,使梅花的美好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了梅花高雅、高洁的品格;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精要点拨: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有时比正面描写更能使对象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2)动静结合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
一静一动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精要点拨: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歌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
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
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
(3)细节描写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
诗人与友相约,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精要点拨:
细节描写,是指对古诗词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
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思想情感等作用。
(二)抒情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 ①三城戍:
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
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
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全诗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情感的?
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诗表现了诗人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
首联写诗人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
中间两联写诗人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
尾联写出诗人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精要点拨: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乐景哀情、哀景乐情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托物寓理),借人抒情,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借古抒情(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等。
另有对比、衬托等手法。
其实,间接抒情就是借物、景、人、事、古事等进行的抒情。
间接抒情的手法与表现手法有重合之处。
三、重点掌握七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它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
狭义的主要包括: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象征、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用典等。
下面就重点介绍几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①绵谷:
地名,今四川广元县。
②蔡氏昆仲:
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
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芳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
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精要点拨: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高考最常考的表现手法。
虽然从专业角度看,它与融情于景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考试中这两种手法是等同的。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当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时,一般不叫“借景抒情”,而叫“乐景写哀”或“哀景写乐”,或者干脆叫“反衬”。
2.托物言志(托物言情)
10、(2010·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
秋风。
②怆悢(liànɡ):
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 边
尚 颜
边阴四顾浓,饥马嗅枯丛。
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
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
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尾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虚写梦境,呈现出故乡春暖花开的温馨画面,这与前三联实写边地生活的艰苦现状形成对比,反衬了边地环境的恶劣、战争的残酷,突出了思乡(厌战)之情。
精要点拨:
虚实结合是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
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
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诗歌容量增大。
4.衬托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心中由漂泊而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精要点拨: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
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烘托”“旁衬”,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形象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情谊。
反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
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
5.对比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
②金罍,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
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精要点拨: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6.联想想象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 ①杜鹃:
又名子规。
②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
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析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需要把握诗句基本意思,然后结合诗歌主旨回答。
后两联写诗人联想友人回家后碰到燕子,一洗征尘,每天面对山水,已经摆脱琐事杂务。
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
诗人希望友人能过这种生活,其实也说明了诗人自己对这种自由生活的向往。
精要点拨:
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
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
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它比联想更为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一个想落天外的典型例句。
7.化用典故(用典)
1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①庙,柳色春藏苏小②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③,青旗沽酒趁梨花④。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 ①伍员:
伍子胥,春秋吴国名臣。
②苏小:
苏小小,钱塘名伎。
③柿蒂:
丝织品上的花纹。
④梨花:
梨花春,酒名。
颔联用“伍员”和“苏小”的典故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伍员为春秋刚烈之士,用此典与涛声之刚健有力相谐,写出春色的壮丽;苏小小为钱塘名伎,用此典与烟柳之娇媚相谐;诗人以“伍员”对“苏小”,刚柔相济,更加彰显杭州春色之独有魅力。
精要点拨:
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
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古诗词中次常用的表现手法
1.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
借古讽今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的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等。
例如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面对赤壁之战怀古,实则是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
诗中含一哲理:
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
2.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歌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
“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的想象,不由得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到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又如《迢迢牵牛星》,整首诗借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民间故事来比喻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的相思之情,含蓄蕴藉而又哀婉动人。
3.对写法(对面落笔、一笔两面)
对写法是指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
这种艺术技巧常见于表现亲情的作品中。
单方面写思乡念亲,只是一层意思。
如果转换角度,写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与练 高考 专题 复习 古代 诗歌 表达 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