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水古建筑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剖析.docx
- 文档编号:12679023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1.90KB
浅析三水古建筑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剖析.docx
《浅析三水古建筑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三水古建筑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剖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三水古建筑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剖析
浅析三水古建筑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开发
执笔:
2005届高一(11)班潘伙容、杜洁华、陈咏敏
指导教师:
童强
审校:
《三水报》编辑温永基、
三水区地方志办公室助理研究员植伟森
引言
佛山市三水区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北端,因西、北、绥江在境内汇流,故名三水。
东邻广州市花都区,东南与佛山市南海区相连,西北与四会市交界,北接清远市,西南与高要、高明两市(区)隔江相望。
中心城区东距广州市35公里,东南距佛山市24公里。
水陆交通发达,毗邻港澳,历来是粤西北和大西南通往珠江三角洲的主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广三铁路、三茂铁路和321国道,广三高速公路、广肇高速公路横贯境内,三水大道一级公路纵贯全区南北。
在西江、北江各有对外集装箱码头一个,每天有货轮往返香港。
其中三水港是广东省西江下游流域三大重要内河港口之一,可靠泊3000吨级的船舶。
全区总面积874.22平方公里,人口44万。
有海外华侨、港澳同胞20多万,是广东著名的侨乡。
三水文物古迹、古建筑年代久远,内涵丰厚。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芦苞祖庙、大旗头古村和银洲贝丘遗址三处。
白坭银洲贝丘遗址是广东省最重要的新石器晚期古人类活动遗址,距今四千多年。
芦苞祖庙,距今近八百年历史,是国内罕有的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庙宇。
乐平镇大旗头古村是华南地区保存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落。
魁岗文塔、昆都山古迹、梁士诒生祠、河口半江桥等人文景观均值得一游。
。
三水境内江河浩荡,青山绿水,风光绮丽,
旅游资源丰富。
近年重点开发建设的三水森林公园,已建成世界第一大卧佛、孔圣园、养生庄园、宣言广场、森林赛车场、探险乐园、鳄鱼湖、纪元塔、龙湖游艇区等一批旅游景点。
此外还有大南山自然风景区,及三水荷花世界、侨鑫生态园、健力宝观龙楼、三水温泉高尔夫球场等新景区。
本文拟从三水的历史沿革、三水历史上的新旧“八景”、几处具有标志性的古建筑和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对保护三水古建筑、开发旅游资源几点思考等方面,阐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和开发旅游资源的迫切性,试图通过对三水乡土文化的调查和了解,增强爱乡的深厚感情,并积极推介三水、宣传三水,为推动本地区的旅游事业服务。
一、三水的历史沿革
在阐述三水的历史沿革前,我们不妨看看专家对三水名称的来历所做的考证。
三水因“水”而得名,已属无疑。
但命名的直接缘由,却有多种说法。
通常的说法是因西、北、绥三江在境内汇流,故称“三水”。
但也有说“三水”是以西江为一水,北江为一水,两江汇合又为一水。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25页)说:
“(三水县)汉(为)番禺、四会二县地,唐宋以后为南海、高要二县地。
明置三水县,西江为一水,北江为一水,合流而达省城又为一水,故名。
”此外,也有说三水名起自古“三水镇”。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释“三水镇”时,引用《九域志》说:
“高要县有三水镇,明置三水县,取古三水镇名。
”但不管是哪种说法,都说明三水建制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1982年从白坭镇银洲贝丘遗址出的出土文物说明,今三水境内远在四五千年前已有人类活动,并形成社会聚落。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我国南方地旷人稀,仍处于原始社会后期的部落阶段,没有地方行政区域具体名称,统称之为南交地、南越地或百越地,又因地处五岭之南,故又称“岭南”。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郡县,26年“从廷尉李斯议,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南征百越,在今广东、广西两省地区设立南海、桂林、象郡,通称“岭南三郡”。
三水属南海郡番禺县管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南海尉赵佗自立为王,建南越国,包括三水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均属南越国的一部分。
汉武帝刘彻元鼎六年(公元前116年)至三国孙权黄武三年(224年),三水境地分属南海、高要两县。
三国吴黄武三年(224年)分合浦以北为广州,交趾(今越南)以南为交州,广州始得名。
隋开皇十年(590年),分番禺县为南海、番禺两县。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改广州为番州,统辖珠江三角洲全部地区。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改番州为广州。
在此之前,三水属南海和四会两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设岭南道,包括22个州,珠江三角洲中心属广州。
这时三水分属南海县和端州高要县。
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分岭南为东、西两道,合三水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属岭南东道。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设广南东路,包括一府十四州。
广东始得名。
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设置广东省,在此之前三水隶属南海、高要两县。
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三水正式建县,从此掀开了三水正式建制的历史纪元,这是我们作为三水人应该知道的史实。
当时两广总督等地方官僚认为,三水地当要冲,与南海、高要、清远等县车马交通过往频繁,应设置县制。
广州府指派要员与邻近的各地方官员,亲至高要与南海交界处的白塔村相地度宜,最后由两广总督等要员上奏朝廷,准立三水县治于白塔村。
1938年抗日期间,县府先后迁到芦苞和六和的蒲坑。
抗战胜利后迁到西南至今。
1949年10月,
三水县解放后,属广东省珠江专区。
1952年属广东省粤中行政区。
1956年属广东省佛山专区。
1959年3月三水县并入南海县,1960年7月恢复三水县。
1993年3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三水撤县建市,由佛山市代管。
200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三水市撤市设区,成为佛山市的一个区,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三次腾飞。
从上述对三水历史沿革的简要回顾,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
三水从远古有人居住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三水建县距今也有477年的历史了。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勤劳勇敢的三水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在岭南文化这个大系统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作为新一代的三水人,我们不仅感到光荣和自豪,而且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三水地方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为保护本地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挖掘新的旅游资源献计献策,为推介三水、宣传三水,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三水历史上的“八景”和当代的新“八景”
提到“八景”,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无不令游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三水历史上也有不少“八景”,但随着时间流逝和沧桑巨变,旧“八景”或存或没。
如:
河口八景:
凤岗桐乳、雁塔瑶篸、浮石春涛、沧江夕照、三溪印月、七曜连云、昆山耸翠、横岭层霞;
三江八景:
烟冈钟秀、古灶遗丹、金滩跃鲤、曲水拖蓝、神龟挺石、鱼嘴浮舟、三江帆锦、紫石榕荫;
金溪八景:
谢恩瑞霭、狮带晴云、钓台夜月、莲社春风、虹桥绿荫、石凳清流、排石松涛、环溪竹翠;
天湖八景:
碧涧春虹、银沙晓月、元鹤松风、金洲夕照、琳堂古桂、帽子层峦、方塘镜耀、远浦渔歌;
清塘八景:
福圆绿荫、云谷丹泉、石顶春流、金洲晚渡、谿陵钓月、大陇耕云、竹坞清风、峣山秀色;
白坭八景:
骊溪浣月、洲石垂纶、三涌烟艇、双渡樵歌、西江帆影、苏岭朝晖、榕港观鱼、圜洲竞渡;
胥江八景:
华山寺、炼丹灶、钓鱼台、妖钟斗龙、玉镜桥、定风基、仙人掌、金沙井;
西南镇也有四景:
动星隐约、蓝社弦歌、鹿洞槃耕、和光古刹。
由于古时三水县城设在河口,县城及附近的景致,经历代骚人墨客选择,评出的“八景”,即为三水历史上的旧“八景”。
有明朝郑廷櫆的诗为证:
浮石春涛
一拳螯屃劈沧波,喷雪连天万象罗。
珠浦月明疑露蚌,蜃楼烟断出香螺。
龙拖春雨涛还卷,鲲化秋风浪更多。
多少狂澜维砥柱,倒浮天驷控银河。
凤岗桐乳
何年威凤拖青岑?
瑞映桐枝紫汉侵。
丹翠恍看千仞翮,菶萋如振九成音。
春风桃李争珍彩,秋水鲲鹏集泮林。
日上扶桑云海阔,将雏宁恋碧将浔。
雁塔瑶篸
崒嵂浮图奎璧东,冷光晴挂水晶宫。
擎天柱琢千寻玉,捧日轮生八面风。
宝铎有时闻斗畔,水虬和雨越鸿濛。
游人坐觉云梯迥,百二山河入梦中。
沧江夕照
淡云晴霭入高舂,芦苇萧萧岸色浓。
沙浸寒潮翔翡翠,江涵秋影漾芙蓉。
风生广漠郊原静,露下横塘烟树重。
天际眺吟无限兴,落霞孤鹜绕千峰。
横岭层霞
倚天岩岫万峰齐,胜概争夸水国西。
日射晚霞堆蜀锦,月明秋壑露丹梯。
幽人采药云常锁,樵客看棋路易迷。
阆苑瑶池知不远,几时乘鹤度青溪?
看一看这些引人入胜、诗情画意的风景名称,读一读这些绚丽的诗篇,就会使人浮想联翩。
很可惜,由于自然界的变迁和人为的破坏,这些名噪一时的风景大都灰飞烟灭了。
以上风景名称均有史料记载,我们之所以将它们不厌其烦地引述出来,目的是说明三水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自惭形秽,问题是我们应该深入地思考,怎样在保护历史遗迹和古建筑的基础上,挖掘和开发新的旅游景点,为本地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文化生活服务?
当然,有些景色不可能重现,但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三水在保护原有的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又开发了新的旅游景点。
1984年由县文化局、县文联倡议,成立县新八景评选委员会,向全县各界征集意见。
经过实地观赏和反复筛选,最后由县政府批准定名三水县新“八景”:
石燕迷宫、祖庙春晖、思贤洪波、文塔揽胜、南山涌翠、胥江闸涛、肄水绿舟、三桥蹈浪。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三水政府及有关部门斥巨资修建了三水森林公园、三水荷花世界、健力宝观龙楼等大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不断挖掘、开发,在不远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三水新“八景”涌现!
现辑录诗人赞美三水新“八景”的诗文如下:
七律颂三水八景
钟瑞佳
重光祖庙最春晖涌翠南山人入迷。
飞燕迷宫形紫带,银龙出闸壮声威。
潮托绿舟浮肄水,洪昄贤滘见高低。
彩塔临江影上下,银桥中架贯东西。
七律三水八景吟
徐国林
三江烟雨几春秋,淼邑风光翠欲流。
石燕迷宫千载洞,魁岗文塔九层楼。
思贤夜汛胥江闸,祖庙春晖肄水舟。
翠涌南山巒叠染,三桥飞架看鱼游。
三、三水现存三处具有标志性的古建筑概述
1.魁岗文塔
魁岗文塔是佛山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口镇,东距西南镇5公里,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为邑人李希孔倡建,三水县知事陈厚道总其成,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了,是我区遗留下来比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
自远望去,塔影玲珑,高入云霄,擎天玉立,蔚为壮观,故有“雁塔瑶篸”之誉,为乡人所仰。
清道光三年(1823年)三水县知事李可再重修文塔。
塔高43.3米,为九层八角青砖建筑,面西背东。
塔顶的铜葫芦,高4.7米,重360公斤。
第一层(底层)门前上额题有“文星开运”四个篆字,是道光三年督粤使者阮元(嘉庆二十二年至道光五年任两广总督)所题。
门两旁楹联为“奎炳三垣光肄水;笔扬七曜贲昆山”,是三水县知事李可再所题。
第三层和第五层分别题有“灵傑楼”和“大奎阁”。
塔基是花岗石结构,塔前原有用青石板筑有青云路和青云桥直通县城,宽广可通驿车,但在修公路时均已被拆毁。
整个塔结构严谨,华丽壮观,惜道光后年久失修,塔内所有木材建筑,因无人看管,在抗战期间,楼梯楼板等均被偷拆,仅在最顶几层残存部分木架而已。
塔外原筑有围墙,高丈许,墙上附有石碑多块,大多是记载建筑年代、修建经过及捐银建塔者的姓名等内容。
可惜在“文革”中因在附近修建防空洞,围墙全部拆除,石碑亦不存在,致使无法详考塔建筑过程,实在可惜。
塔顶安装的丈多高的铜葫芦,据当地老者介绍,它全长比第九层还高,横放时(宽约4米左右)连县南门也不能通过,其安装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
文塔每层八角琉璃配瓦,檐翼挂有铜铃,每当夜深人静,风吹铃动,声闻数里之外,饶有风趣。
可惜铜铃多被盗去,现仅存三五个,聊以点缀古塔而已。
据传说,文塔的兴建是由于以前三水未曾出现过文人,祈求塔建成后,三水文人辈出。
1986年县政府拨出专款10万元,对文塔进行大修,使之焕然一新,雄伟壮观。
近来有关部门又在文塔附近凿湖引水,植树铺草,每当夕阳斜照,湖光塔影,树影婆娑,别有一番情趣。
我们来到文塔前参观,只见她青砖白线,琉璃绿瓦,白石红门。
一阵微风吹来,挂在塔角铜葫芦,雄姿勃勃,耀眼生辉。
四周的田野绿树,把古塔衬托得更加古朴典雅。
进入塔楼,四周是倒“U”的门窗,中间是木板楼梯盘旋至顶,显得十分壮观。
登至塔顶,极目远眺,三江汇流的壮观景色尽收眼底:
阳光照耀着鸳鸯河面,波光粼粼,白帆点点,渔歌阵阵,轮船往返,汽笛长鸣。
经受多次特大洪水洗礼的半江桥依然屹立江边。
远处巍峨的昆都山在烟雾中缓慢移动,隐约可见宝鸭洲如一棵绿宝石镶嵌在北江河中,阳光、细浪、微风迎面扑来,令人置身于人间仙境之中。
且看古今关于文塔的诗:
雁塔瑶篸
明李士安
花树似簪山,晴香高若步。
纵有五湖来,不浮孤影去!
登三水魁岗文塔
唐伯康
临塔观江气吐虹,摩云探胜觅诗踪。
茫茫原野连天碧,栋栋琼楼映日红。
2.胥江祖庙
胥江祖庙(别称武当庙、武当行宫和芦苞祖庙等)坐落在芦苞镇华山之麓,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堪与佛山祖庙、悦城龙母庙媲美的古代庙宇。
该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5年),历经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五个朝代,距今已有近800年历史,比佛山祖庙约迟一百多年。
1989年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中国名胜辞典》。
整座建筑青砖碧瓦,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巍峨壮观,是三水乃至岭南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胥江祖庙之所以叫做祖庙,一说是因其为一乡祠庙之始;一说是因“嘉靖五年初立县治,毁诸祠庙不在祀典者,而真武庙独存”(谢兰生《重修胥江真武庙记》)的缘故。
至于哪种说法更符合实际,还须由专家进一步考订。
胥江祖庙面临北江,后倚华山(龙坡山),三面环水,四季葱郁,古朴自然,幽雅宜人。
占地面积约150余亩,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虽历经沧桑,但风采依旧,景区内现有禹门牌坊、灵光普照牌坊、青云直步牌坊、百步梯、望江亭(见图六)、太婆山、仙印石、普济桥、龟蛇池等景点,是一处集文物观赏、祭拜祈愿、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好地方。
祖庙灵光普照,香火鼎盛,有深厚的信众基础和广泛的内外影响。
每年来此进香、旅游的人数多达二十余万,清远、番禺、深圳、广州、佛山等地的香客络绎不绝,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等海外香客也慕名前来朝拜。
每年缝正月贺新年,从除夕起,庙道上挂满大灯,通晚明亮。
人们通宵不眠,带上供品争上头柱香。
据说谁争到了头柱香,佛祖会保佑他全家来年丰衣足食、幸福安祥。
在过去七百余年中,胥江祖庙历遭浩劫,已经原貌不整。
据历史记载:
清康熙九年(1670年)及乾隆五年(1740年),胥江祖庙先后发生两次大火;民国12年(1923年)粤军余汉谋部进驻芦苞,因勒索祖庙值理不遂,推倒北帝像,取出金胆银心,将北帝像投置于胥江河畔;民国32年(1943年)日军侵占芦苞,在龙坡山上构筑堡垒,原“百步梯”等景色,尽遭破坏;民国36年(1947年)洪水决堤,庙前照壁及门楼全部冲毁;1952年,当地干部竟把文昌庙全座拆毁,将其砖瓦用来建筑芦苞水利会;1966年,“文革”期间,“红卫兵”大破四旧,说庙内神像及一切艺术雕塑是封建迷信之物,一律砸烂。
1982年,县财政拨款,县文化局主办,对胥江祖庙进行修葺;1985年,重建文昌庙;1989年,征收祖庙四周鱼塘,收回龙坡山,扩大庙区,随后成立重建芦苞祖庙筹集委员会。
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各大商埠同乡会成立分会,筹集资金,大规模修建,并增建龙坡上望江亭、仙掌亭、百步梯山脚“跃门”牌坊、“青云直步”牌楼等各一座,祖庙佛光重现,面貌一新。
胥江祖庙现由三座庙宇并列而成,武当庙(也称北帝庙)作为主体庙居中,左为普陀庙(也称观音庙),右为文昌庙(也称文昌阁),三庙分别供奉着北方真武玄天上帝、观世音菩萨、文昌帝君的神像。
与北面重建的地藏庙、华山寺一起,构成一组五座的群体建筑。
三庙的建筑均为二进院落式布局,采用砖木结构。
庙内每座分前后二殿,庙前麻石铺砌石阶,并有照壁。
正面庙道有牌楼,向外题“水德灵长”,向内题“灵光普照”,两旁的石柱刻有一副显眼的楹联:
“平地起三峰古庙巍峨千秋隆祀;
华山归五马胥江浩瀚万派朝宗。
”短短的26个字,概括了祖庙胜地的风光胜景与芦苞古镇繁荣昌盛的历史渊源。
。
南门楼题“瞻云”,北门楼题“就日”,二门与照壁连成6米高的大围墙。
南面庙道外有牌坊一座,上书“青云直步”。
庙内北帝为铜铸坐像,传说是真金为心,翡翠为胆(实际上是以铜为金,玛瑙代翡翠),重为1600公斤。
祭案左右分别塑“执旗”、“捧印”立像的龟蛇二将,两旁塑“十大元帅”,皆高3米。
观音殿内塑“大士”像,左右有“金童”、“玉女”,祭案左右塑“韦陀”、“木吒”像,皆高3米。
大门左右的“四大金刚”坐像,高5米。
文昌像则高3米,均为泥塑,共有神像25尊,整个庙宇宏伟辉煌,庄严肃穆。
庙宇虽经过几个世纪风雨的洗礼,但庙内的建筑、神龛神像,不论陶塑、壁画、木雕、石刻等装饰工艺,仍保持原有古朴的风貌,生动传神,典雅多姿。
三殿的6条瓦背及两廊檐上,皆嵌制整体雕塑。
内外墙壁,皆有壁画及各种题字,琳琅满目。
尤以庙前照壁上的陶塑艺术群最为引人注目,其中宫殿楼台、亭榭池苑、帝王将相、天神仙侣等皆精工细雕,颇为传神。
砖雕“福禄寿三星图”和浮雕“孙真人点睛图”,长达数米,人物逼真活现。
墙体全是水磨青砖对缝砌就,屋面为碧绿色的琉璃瓦,出檐施以木雕莲花托,四角翘飞,尤其北帝殿脊的“双龙戏珠”陶塑造型优美(见图七),光彩照人;天阶两旁殿翼的“三英战吕布”、“聚义梁山泊”等的人物造像更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艺术裙"上还刻有其他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人物花卉、诗书字画。
祖庙现存的砖雕、陶塑、石刻、灰塑等,以其工艺精湛、造型独特、色彩斑斓,展现出祖辈们的聪明才智和浓厚的民族特色,使这座古老的庙宇真正成为巧夺天工的艺术殿堂,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武当行宫内有一口名曰:
"金少圣井"的水井,相传此井为一金龙留下的龙涎和金鳞而形成的,井水清洌爽口,曾被定为朝廷贡品,香客恭饮此水,也能消灾除病、延年益寿。
另外在武当行宫山门的陶塑花脊的顶端有一棵奇树,该树不知长于何年,自从1935年被一位香客发现至今,既不长高也不枯萎,自然成活,常年泛绿,它奇特的生存方式一直是个难解之迷,迄今也无人能破解,被游客们誉为"神树"。
胥江祖庙一年四季香火鼎盛,游客络绎不绝。
我们来到这儿参观时,正值春节期间,炮仗声此起彼伏,庙宇周围烟雾缭绕,我们置身于千年古剎之中,漫步在百步梯上,华山周围修竹茂林,水塘清清,登上山顶,伫立在望江亭前,驻足远眺,四周景物尽收眼底,不远出胥江似条白练横在我们眼前,确实给人以别有洞天之感。
仅辑录几首今人赞美芦苞祖庙的诗词,以展现其诱人魅力。
游芦苞祖庙有感
谭宏
重光祖庙金身佛,零落园林梦若何?
柳舞荷池花映日,檐飞水榭影偎波。
幽峦曲径层林茂,丽阁华亭艳卉多。
镇日留连烟火外,从兹不拜阿弥佗。
祖庙春晖
李广惠
清风玉镜胜瑶琴,隐约听梵音。
香烟烛蕊余味,犹见众仙临。
菩萨静,院庭深,井泉甘。
千年几劫,物到如今,尚慰苍生。
望江南芦苞好
谢达文
(一)
芦苞好,胜地久驰名。
古庙笼烟迷远客,青云直步谴闲情。
笑语颂承平。
(二)
芦苞好,五马入华山。
人杰地灵开骏业,物华天宝换新颜。
远眺共凭栏。
3.大旗头古村-锅耳屋建筑群
乐平镇大旗头古村,是广东粤中地区典型的最具建筑风格的清代村落,是研究岭南古建筑的重要历史文物单位。
整个村占地约5200平方米,古建筑面积约14000平方米。
该古村是由清朝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所兴建的。
郑绍忠原名郑金(1834—1896年),因口大可容拳,故取绰号“大口金”。
据《清史稿》记载,郑绍忠因骁勇善战,曾被皇帝赐号为“勇敢巴图鲁”和“额胜伊巴图鲁”,获赐秩一品,穿仙鹤礼服黄马袴。
清光绪15年(1889年),他被授为湖南总督,封振威将军。
清光绪17年(1891年)调还广东封光禄大夫,赏戴花红头顶戴,任广东水师提督。
他60大寿时,慈禧赐亲笔手书“寿”字和碧绿玉雕大白菜一棵,并赐兵部尚书衔追封三代一品。
古村便是在一次郑金与慈禧太后交谈中提及家事时,慈禧降旨而建的。
村内现存有一批清末民居约二百余间,全部是锅耳顶。
全村采用粤中地区典型的梳式布局,前面开阔,背面封闭,村前的老榕树、文塔、砚形石、过去称为“风水塘”的池塘等环境风貌,构成了珠江三角洲典型的农业聚落文化景观。
该村民居、祠堂、家庙、第府、文塔、晒坪、广场、池塘兼备,聚族而居,布局协调,风格统一,是建筑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各个学科研究我国古代农业聚落文化和广东文化地理实例,具有相当高的文物价值和科学价值。
科学先进的建筑理念,是大旗头古建筑群中最显著的特色。
古村建筑规整,内部小巷纵横贯通,这种布局针对南方气候特点,南面开放,北面封闭,前低后高,加上有净化生态环境作用的村前池塘调节,促进空气流通,冬暖夏凉,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每座建筑采用硬山顶锅耳式,风火山墙,以及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两廊”式样,屋面采用双层瓦,双层杉酸枝板及钢网等,具有隔热、防漏、防风和防盗作用。
古村地基较高,天井、巷道、广场均以条石铺砌。
村内雨水、污水由天井、金钱眼流落暗渠,从广场的出水口汇集水塘,再排出河涌。
一百多年来,村内雨水、污水排泄自如,从来没有淤塞,其排水系统的科学性确令人击掌。
古村的防盗设施完善,如高高的石脚,小小的铁窗,屋宇之间用天桥,天桥相通,墙体夹石板,嵌钢枝或钢板,每一条巷建闸门楼等,既符合实用原则,又有很高的建筑科学性。
古村的环境构思颇为独特,村前是水塘,村头建文塔,古榕挂月,四水归源,还有水塘边的晒坪、大地,分别意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寄望后代文人辈出,并在文塔旁边伴有高大的英雄树(红棉树),意表着能读书做官,出人头地。
大旗头古村建筑群中的祠堂、家庙共五座,型制基本相同,分别是:
裕礼郑公祠、郑氏宗祠、振威将军家庙、尚书第、建伟将军第。
大旗头古村建筑群体现了粤中民居的家族繁衍的历史。
郑金任广东水师提督后,拆除全村旧居,统一重建,分房而居,形成了一片整齐、划一、密集的村落建筑群。
整体看来,大旗头古村的保护还相当完整。
古村的建筑工艺古雅精巧,祠堂、家庙、古屋内的石刻、木雕、砖雕、壁画堪称艺术精品。
虽年代久远,但保存下来的部分工艺品,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置身其中,追古抚今,仿如时光倒流,令人流连忘返。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邓其生、吴庆州、陆元鼎三位教授,考察后都认为这座古村是非常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的文化遗产。
中山大学一位历史系教授也说:
“锅耳建筑,独树一帜。
大旗头古村,华南建筑一绝。
几十年后,花100亿也买不下。
”文化及旅游部门有关领导称:
“大旗头古村荟萃了我国南方古代民间建筑的主要基本类型,成为浓缩我国古代村落建筑风韵的瑰宝,可作为民俗馆、旅游宾馆加以利用,利用其乡情浓郁的环境接待外宾,发展文化产业。
”
1994年5月,三水市政府公布大旗头古村建筑群为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7月,广东省政府公布大旗头古村建筑群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近年来新开发的旅游景点概述
1.三水森林公园
三水森林公园位于三水市西南镇北郊2公里处,总面积达十二万多亩。
园内有众多的山塘湖泊,大面积的茂密丛林。
三水森林公园是一个景点众多、风光独特的大型综合风景区,园内主要景点有:
三水金装大卧佛、孔圣园、无情谷、鸳鸯湖、宣言广场、森林赛车场。
在此,你不仅可以饱览大自然的秀丽风光,还可以在绿色森林中参与各种新鲜刺激的新型运动项目,不愧为现代人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休闲度假的一个好去处。
"爱情三步曲":
森林公园南门入口有三景-无情谷、鸳鸯湖、宣言广场。
三景相互辉映,连成一体,合称"爱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三水 古建筑 保护 旅游资源 开发 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