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古史考试复习.docx
- 文档编号:12678821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57.48KB
世界中古史考试复习.docx
《世界中古史考试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中古史考试复习.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中古史考试复习
A部分:
填空类
1、亚欧民族大迁徙及后果
所谓民族大迁徙,是世界性的,实际上是北方游牧民族对南方农耕世界的冲击。
历史上有三次民族大迁徙。
第一次在公元前二千纪中叶,前18世纪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赫梯入侵两河流域,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哈拉巴文化衰落;
第二次是4~6世纪,中国魏晋时匈奴南侵,“五胡乱华”,白匈奴入侵伊朗、印度,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冲击东西罗马帝国;
第三次是突厥人、蒙古人对欧洲和亚洲的冲击,时间从12~15世纪.
1、匈奴、鲜卑、塞人(萨迦人)、亚哒人、日耳曼人
●匈奴西迁的经过
历史上所说的“匈奴西迁”,是指北匈奴的一部分在北单于和贵族的率领下,于公元91年离开漠北,向西方进行持久而漫长的迁徙过程。
西迁的北匈奴,人数不多,约占1/4,估计20余万人;其余的大部分约60余万人仍留居漠北。
西迁的北匈奴人首先奔向西北,进入乌孙之地,在乌孙西北的悦般地区停了下来。
公元105和106年即东汉殇帝元兴元年和安帝延平元年,北单于曾遣使汉朝,请求和亲。
汉帝未予答复,从此北匈奴便不与汉通。
北匈奴受鲜卑威胁,2世纪中叶被迫放弃驻牧约70年的悦般地区,精壮善战者西走康居。
至3世纪中叶,可能因受贵霜和康居的联合攻击,又被迫离康居迁往粟特。
4世纪中叶(350年左右)西迁至东欧顿河流域,与住在黑海北岸和西亚一带的阿兰人激战。
阿兰人战败,大部分并入匈奴。
●日耳曼人民族大迁徙及其建国
日耳曼人可分东西两大集团:
西日耳曼人主要包括撒克逊人、苏维汇人、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
他们从其故乡的南部移入自然条件与之相近的地方,长久居留,靠农业为生。
东日耳曼人主要指哥特人、汪达尔人和伦巴德人。
他们迁徙到与西北欧迥然不同的遥远的潘诺尼亚平原和黑海北岸草原地带,以游牧为生。
东哥特人分布在顿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西哥特人则集中在多瑙河下游。
Ø民族大迁徙的序幕是匈奴人的西侵。
四世纪,匈奴人越过乌拉尔山,征服里海与黑海之间的阿兰人,又联合阿兰人进攻黑海北岸的哥特人。
Ø376年,哥特人被迫迁至色雷斯,从此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使日耳曼人完成了一次社会飞跃,进入了阶级社会(封建社会)。
Ø568年,伦巴德人进入意大利是民族大迁徙最后一幕,此后日尔曼人和其它蛮族都在已经占据的领土上定居下来。
民族大迁徙和蛮族建国,从4世纪末开始至6世纪末结束,经历200年,有十几个蛮族部落集团冲入罗马帝国,先后建立各自国家,这些蛮族国家只有法兰克王国和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存在较长。
Ø5世纪的民族大迁徙表面上是由于匈奴人的入侵使日耳曼人南下,其原因:
1 罗马奴隶制出现全面危机,国势衰弱,无力抵抗外族入侵。
2 日耳曼人处于军事民主制时期,非常热衷于对外掠夺,同时由于人口增长,需要他们去掠夺土地以满足人口增加的需求。
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这时气温偏低,出现自然灾害,迫使游牧民族大迁徙。
✧西哥特人的迁徙
西哥特人信奉阿里乌斯派基督教,区别于罗马帝国的官方基督教。
迁徙开始于376年,黑海草原→色雷斯→罗马(410年)→高卢(419年建国于土鲁斯)→西班牙(507年迁都托莱多)。
1、西哥特王国(419-711年),419年西哥特人图卢兹建立,第一个得到罗马承认,507年成为西班牙国家,711年为阿拉伯人所灭。
2、勃艮第王国(440-532年),原住勃伦霍姆岛,属斯堪的纳维亚日耳曼人的一支,后进入高卢东南部建立国家,532年为法兰克王国兼并。
3、汪达尔王国(439-534年),属东哥特人,原住匈牙利潘诺尼亚地区,后攻占西班牙渡海至北非,攻陷迦太基,建立了国家。
455年,渡海北上,攻陷罗马,大肆掠夺,无数艺术珍品毁于战火。
罗马文化严重破坏。
“汪达尔主义”(毁灭文化代名词)从此闻名于世。
534年,为拜占廷所灭。
4、东哥特王国(489-554年)在意大利北部、中部建国,后为拜占廷所灭。
5、法兰克王国,481年建国。
486年,法兰克王克洛维率军大败罗马军队于苏瓦松,奠定法兰克王国的基础。
6、伦巴德王国(568-774年),原住易北河下游,东哥特王国灭亡后,在其旧地建立了国家。
7、568年伦巴德人攻入意大利北部建立伦巴德王国,是民族大迁徙的最后一幕。
8、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原住日德兰半岛,渡海进入不列颠,建立了七个小国。
诸日耳曼人国家的结局:
a拜占廷帝国查士丁尼时代的征服与汪达尔人(534年)、东哥特人(554年)、伦巴德人国家的灭亡。
b阿拉伯人的征服与西哥特人国家的灭亡
c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的入侵与不列颠地区文明的兴起。
d法兰克人的统治与西欧的封建化进程
民族大迁徙的历史意义
(1)野蛮与文明之间的对话与撞击。
战争与交往。
(2)划时代的历史变革:
古典时代的结束与中世纪的开始。
(3)日耳曼人进入西罗马帝国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
西欧封建制度在罗马因素与日耳曼因素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了。
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也就是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建立蛮族国家的过程。
蛮族国家的建立,确立了以隶农制为特征的个体性小生产方式,而个体性生产是封建制产生的基础,由此,西欧封建制度产生。
2、新罗统一后的朝鲜(34--37)
新罗(公元前57年~935年),朝鲜半岛三国之一,从传疑时代开始,立国长达992年,是亚洲历史上立国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
公元503年始定国号为新罗。
新罗最初由辰韩朴氏家族的朴赫居世居西干创建。
660年和668年,新罗联合唐朝先后灭亡百济和高句丽。
670-676年唐朝新罗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为统一的新罗。
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立分裂成后三国。
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新罗于6世纪初制定国号,取“新者德业日新,罗者网罗四方”之意。
(参见《三国史记》“卷四智证麻立干四年”条)新罗是日本最早这样称呼斯卢的,他们当时自然不会是这样认为的,但是1145年写成的《三国史记》这样诠释也是表明了作者是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的。
历史学者传统上将新罗的历史分成三部分:
早期(公元前57年-公元654年)中期(公元654-789年)和晚期(公元780-935年)。
建国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公元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在金城(今韩国庆州)创建。
新新罗天马图罗最初是辰韩的12个部落之一,共有6个村庄和6个家族,被称为斯卢六部。
据说,赫居世居西干是从天上飞来的白马生下的蛋中出生的。
赫居世居西干13岁的时候,新罗六个家族推举他为国王。
赫居世居西干也被认为是目前朝鲜半岛常见的朴姓的祖先。
目前的考古发现表明,在这一时期,可能有新罗政权的存在,但还不能称其为真正的国家。
金富轼这样写的原因可能是想将新罗的历史看上去比高句丽和百济的长。
初期
建国初期,新罗先后被朴氏、石氏(又叫昔氏)和金氏三大家族统治。
到2世纪,新罗发展成朝鲜半岛西南的一个国家,对其周边的辰韩部落的影响也不断扩大。
3世纪,新罗成为辰韩最强大的城邦国家。
总共有四千多户,在辰韩各部中只有它在独立于马韩统治。
公元250年,在新罗西边百济取替了马韩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在新罗西南伽倻取代了弁韩。
公元50年,在朝鲜半岛北部,高句丽已初具规模,并在313年南下朝鲜半岛中部后成为具很有威胁性的地区霸王。
新罗与高句丽结盟对抗倭国、百济,新罗也曾经与倭国联姻。
扩张和中央集权化
公元356年,金氏家族的奈勿尼师今继位后,开始世袭君主结束了新罗三大家族轮流掌权的局面。
377年,新罗与中国和高句丽建交。
4世纪后期,由于新罗西有百济南有日本的包围,新罗最初与高句丽结盟。
不过当高句丽迁都到平壤并开始南扩后,427年新罗被迫和百济结盟。
502年新罗与北魏通使,被北朝称为斯罗,南朝一般用倭国对它的称呼“新罗”。
法兴王在位时期(514-540年),新罗已发展成为一个羽毛丰满的国家,以佛教为国教并有自己的年号。
在伽椰与新罗的战争中,新罗吸收了伽倻。
532年,新罗兼并金官伽倻;562年,吞并大伽倻,使疆土到达洛东江。
真兴王在位时期(540-576年),新罗建立起了强大的军队。
新罗帮百济将高句丽从汉江流域赶走后,553年又将这一战略要地从百济手里夺走结束了与百济120年盟友关系。
真兴王在位期间还建立了花郎道。
真德女王去世后,骨品制度的终止标志着新罗早期历史的结束和中期历史的开始。
统一新罗
7世纪,新罗开始与唐朝结盟。
660年,武烈王联合唐朝灭亡百济。
663年,唐朝在新罗设立了鸡林州都督府,以新罗王为“鸡林州都督”,世代承袭。
668年,文武王联合唐朝灭亡高句丽。
670年-676年唐朝新罗战争后,新罗占领百济故地和原高句丽部分领土。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定都庆州,效仿唐朝的国家制度进行统治。
新罗中期的历史主要特点是君主权威的壮大。
新罗对朝鲜半岛的统一使新罗君主财富增加,威望提高。
在统一朝鲜半岛期间,新罗成功地镇压了几起贵族反叛,清除了对其中央集权最具威胁的贵族势力。
统一后的新罗开始进行官僚制度的改革,之后新罗进入鼎盛时期,农业、商业、手工业、艺术、教育、宗教等都得到蓬勃发展,同中国、日本等国家的贸易、文化往来十分密切。
衰落与灭亡
780年惠恭王死后,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暴乱事件,新罗由此走向衰落。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农民暴动频繁出现。
沿海地区出现海盗侵扰日本等地(韩寇)。
892年新罗王族建立后百济、901年建立后高句丽,朝鲜半岛进入后三国时代。
后高句丽武将王建夺取后高句丽政权,建立高丽王朝,于935年灭亡新罗,重新统一朝鲜半岛。
6世纪起,新罗开始采纳骨品制度,将贵族分成5个等级。
骨品制度决定着法律权限,社会地位和官职。
人们要依照骨品等级来着装,建房和结婚。
骨品制度的采纳使新罗的成为等级严格社会。
圣骨和真骨为王室。
金春秋继位前只有圣骨才能继承王位。
真德女王去世后,骨品制度终止。
统一后的新罗,开始效仿中国的官僚机制来管理扩大了的国家。
新罗的早期军队只是保护王室和贵族的御林军。
随着新罗与百济,高句丽和日本冲突的增加,新罗在其所有的6个区域建立起了6个城堡并逐步发展起大规模的军队。
真兴王在位期间新罗还建立了花郎道。
花郎道最初只是个社会组织。
随着朝鲜半岛三国冲突的升级,花郎道发展成了一个精锐部队组织。
花郎道在新罗与高句丽和与唐的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圣德大王神钟具有非常独特的钟音,吸引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新罗佛国寺
善德女王时期修建的瞻星台为东亚现存最古老的观象台。
佛教
527年,法兴王在位时期,佛教被新罗正式采纳。
从法兴王开始的6任新罗国王都取佛名并树立自己为佛王。
花郎道与佛教有密切的联系。
与百济和高句丽相比,佛教在新罗得到更多的国家支持。
统一新罗时代后,随着中国的官僚体制制度的采纳,佛教在新罗政治上的影响开始减退。
3、印度笈多王朝和戒日王朝时期(81-94)
笈多王朝
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区。
首都为华氏城(今巴特那)。
笈多王朝是中世纪印度的黄金时代。
公元4世纪初北印度小国林立,摩揭陀国王旃陀罗·笈多一世(约320~330在位)据华氏城为首都,建立笈多王朝。
沙摩陀罗·笈多(海护王,约330~380在位)采取武力征服政策,统一了北印度。
此外,海陆并进南下征服奥里萨、德干东部,直抵帕拉瓦王国首都建志。
他以文治武功著称于世。
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380~415在位)利用与德干的瓦卡塔卡王国联姻结盟,征服乌阇衍那的塞种州长国,夺取马尔瓦、卡提阿瓦和信德。
除西旁遮普和克什米尔外,北印度尽入笈多王朝版图,并拥有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沿岸港口开展对外贸易的权利。
他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发展农业,奖励学术文化,笈多王朝至此达到鼎盛时期。
鸠摩罗·笈多一世(415~455在位)时代,笈多王朝尚能保持北印度安定局面。
塞建陀·笈多在位期间(455~467),哒人首次南侵笈多,他调集兵力击退敌人,保卫印度免于灭亡。
但佛陀·笈多以后(约500)发生经济危机,中央政权削弱,各地封臣叛离中央,国家陷于分裂。
哒王托拉马纳和米西拉库拉卷土重来,吞并笈多王朝大部分领土,严重破坏北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促使其瓦解为许多封建小国,北印度再度处于政治分裂局面。
笈多王朝(GuptaDynasty,约320~540)。
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区。
首都为华氏城(今巴特那)。
简介
公元4世纪初北印度小国林立,摩揭陀国王旃陀罗·笈多一世(约320~330在位)据华氏城为首都,建立笈多王朝。
沙摩陀罗·笈多(海护王,约330~380在位)采取武力征服政策,统一了北印度。
此外,海陆并进南下征服奥里萨、德干东部,直抵帕拉瓦王国首都建志。
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380~415在位)征服乌阇衍那的塞种州长国,夺取马尔瓦、卡提阿瓦和信德。
除西旁遮普和克什米尔外,北印度尽入笈多王朝版图,笈多王朝至此达到鼎盛时期。
鸠摩罗·笈多一世(415~455在位)时代,笈多王朝尚能保持北印度安定局面。
塞建陀·笈多在位期间(455~467),嚈哒人首次南侵笈多,他调集兵力击退敌人,保卫印度免于灭亡。
但佛陀·笈多以后(约500)发生经济危机,各地封臣叛离中央,国家陷于分裂。
嚈哒王托拉马纳和米西拉库拉卷土重来,吞并笈多王朝大部分领土,严重破坏北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促使其瓦解为许多封建小国,北印度再度处于政治分裂局面,然后灭亡。
佛教盛行
笈多王朝是中世纪印度的黄金时代笈多王朝时期,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
信仰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等三大主神的三大教派广泛流行。
笈多诸王虽都信奉印度教,但为缓和民族及教派之间的矛盾,采取宗教兼容政策,放任各派宗教自由发展。
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成为印度中世纪前期的宗教和学术文化中心。
笈多时期农业生产有了相当的发展。
手工业的进步表现在炼铁、棉纺织业和造船上。
对外贸易比较活跃。
另外,在梵文文学、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建立
公元三世纪以后,贵霜帝国逐渐衰落,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和北部地区分裂成许多小国。
这些小国一部分被笈多王朝统一,另一部分则被北方的嚈哒人(白匈奴人)所灭。
当时恒河上游地区一个小国君主室利笈多(Śri-Gupta)家族逐渐强盛,制服附近小国并自称“摩诃罗阇”(Mahārāja),意为众王之王。
发展
室利笈多之孙,旃陀罗笈多一世时,势力更盛,约在308年,旃陀罗笈多娶当地著名部族离车公主鸠摩罗提毗为妻,离车族统治华氏城及附近地区,旃陀罗笈多因婚姻关系继承了华氏城,令笈多家族实力大增。
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笈多王朝,定都吠舍离(今巴塞尔城)。
强盛
五世纪初月护二世超日王在位时,是笈多王朝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不过,这种繁荣,仅延续了二十年左右,此后,国势便处于守成的局面。
旃陀罗笈多一世(CandraguptaI)在位十六年(320-335年),为新兴王国奠定牢固基础,使附近一些小君主国逐渐臣服,以致今比哈尔邦的大部分、北方邦、孟加拉邦都处于王朝之统治下。
旃陀罗笈多一世之子沙摩陀罗笈多(Samudragupta)(335-380年)开始大规模向外扩张,征服恒河上游地区及印度河流域东部地区,然后回师东进,征服恒河下游及三角洲,最后挥师南下,进抵奥里萨及德干高原东部,甚至南印大国帕拉瓦王国也臣服于笈多王朝并纳贡,势力直抵苏门答腊及爪哇。
沙摩陀罗笈多文武全才,被称为“卡维罗阇”,即诗人国王。
极盛
沙摩陀罗笈多之子旃陀罗笈多二世(CandraguptaII)(380-413年),笈多王朝达到极盛期,他被称为“毗克罗摩阿迭多”,即“超日王”(Vikramāditya),纳伽人(贵霜人后裔)势力被征服。
在西方面对三大势力,分别是西北印度河流域以东地区的马拉瓦人及卡提阿瓦人,他们臣服于笈多王朝。
西部沿海地区古吉拉特的塞种人,与笈多王朝敌对。
西南部德干地区的伐迦陀迦王国,超日王以自己的公主普拉巴瓦蒂笈多下嫁其国王楼陀罗西那二世,两国同盟。
超日王在西方主要与南北修好,集中攻打塞种人的国家。
388年起,超日王先后征服马尔瓦、古吉拉特及卡提阿瓦,领土扩至阿拉伯沿岸,控制北印度东西海岸的城市及港口。
另把首都迁至华氏城(今巴特那),并在马尔瓦建立行宫。
衰落
超日王之子鸠摩罗笈多一世(KumāraguptaI)(415-455年)在位期间,国内矛盾激发,那马达河流域的普士亚密多罗人叛乱,国王派太子塞建陀笈多(Skandagupta)率军镇压,几乎被败。
战争间,鸠摩罗笈多一世逝世,塞建陀笈多(455-467年)继位并成功镇压叛乱。
未几,嚈哒人来袭,由西北印侵入,塞建陀笈多再率兵击退敌人。
开头还能抵抗一阵,后来就无法抵御,国势日颓,民穷财尽,以致不得不藉改革货币来维持现状。
塞建陀笈多死后,内部分化及外族入侵更盛,当时嚈哒人灭了印度河上游残余的贵霜势力,嚈哒国王头罗曼成以犍陀罗为据点大举入侵印度,笈多的地方统治者反与嚈哒人结盟,嚈喡人在500年前后进占朱木拿河及恒河流域。
丧失西印,宣告笈多王朝的实际终结。
最后,仅在摩揭陀、阿逾陀一带,保持残局,是为后笈多王朝。
517年,头罗曼成出征回朝中死去,其子摩酰逻矩罗(即密希拉古拉,517-542年)继位,再侵印度,531年抵瓜廖尔城,在那里建太阳神庙,并立石歌功颂德,但不久被马尔瓦的耶输陀曼击败,退至印度河以西地区。
摩酰逻矩罗死后,嚈哒人对印度的统治瓦解,567年,萨珊波斯与突厥人夹击下更灭了嚈哒国。
嚈哒国的入侵对印度经济政治造成严重破坏,笈多王朝的地方长官自我称王,印度又再次分成诸多小国。
政治
笈多王朝时期的印度社会组织仍以农村公社为主,而长期建立的奴隶制度正走到尽头并被封建制度取代。
在公元最初几世纪的《政事论》中已提及不要把自由民变为奴隶的要求,并制定释放奴隶的条件,包括能够交回赎金的奴隶应被释放,以出租地他人耕种征收一部分收成取代奴隶制度。
中国赴印度求法的高僧法显在《佛国记》中透露印度封建系统,指明国王、长者及居士皆拥有大量土地,而他们又把土地及动产捐予寺院僧侣,这种行为为合法手续,从而产生宗教地主。
值得注意的是,法显提到依附土地上的民户皆随土地转移,这有别于一般奴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具有封建因素。
另有自由农民,他们耕种王地,缴纳租税,欲去便去,欲往便往,与随土地转移的民户形成对比。
在政治制度方面,笈多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是大王,皇亲贵族及婆罗门高僧做重臣及王室顾问。
全国分若干省,省下设县,省总督多由大王任命王子或其他亲属出任,县级地方官由总督任命及管辖,协助国王进行统治顾问大臣及各级官吏,都从国王处领薪。
封建化
笈多王朝(320~500)是封建制的完成时期。
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建采邑制度至此形成。
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
封地的层层再分封形成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
在封建化的过程中,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发生变化。
原属吠舍下层的村社自由农民地位下降,与首陀罗日益接近。
他们与首陀罗和不可接触者是封建依附农民的主要来源。
社会制度从种姓制逐渐分化,形成为类似中国的门阀制。
即在原来的种姓中,依据职业的不同,又分出许多姓阶来,并且是世袭的,所谓‘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
每一姓阶之间,不得互通婚媾,从而使姓阶制度更为巩固。
而且姓阶愈分愈多,数以千计,这就使得农村公社的残余,长期不能改变。
因为每一公社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附属有一整套手工业行业。
这一制度,即使到了后来变化也是不大的。
以上的变化,对当时的文化,如宗教、哲学等等,都发生了一定的影响,
经济
超日王重视水利灌溉,特别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促使北印度农业发展,推动铁农具使用,谷物种植包括大麦、小麦、水稻、黍米、豆类、芝麻等。
经济作物包括棉花、大麻、甘蔗、亚麻、生姜,另有蔬果培植,家畜业包括黄牛、水牛、骆驼、驴、绵羊及山羊,并且把著名的棉花种植引入其他邻近国家。
笈多王朝的手工业同样发达,包括棉织、丝织、毛织、武器制造、金属制造、珠宝首饰、采矿冶金等、另造船业极盛,以产多桨帆船著名。
贸易交换多为贵族之奢侈品,与亚欧非多国有来往。
在印度发现大量罗马、大夏(巴克特里亚)及萨珊波斯之货币。
超日王主力向西发展,这与争夺西方出海口及控制西北商路有直接关系。
印度处于欧亚大陆中间。
东方以恒河口的耽摩粟底港(今西孟加拉的米德纳普尔县的塔姆卢克港)为出海口.与东南亚及东亚诸国贸易,并于印度支那及马来群岛建立商业殖民地。
西方以古吉拉特港口出阿拉伯与东非及波斯湾诸国贸易。
陆路以西北部印度河流域出,北上中亚地区与丝绸之路连接,西通欧洲东至中国。
输出棉花、谷物、细布、挂毡、首饰、香料、靛蓝、象牙等。
输入各国珍奇、丝绸、茶叶、白铜、瓷土、肉桂及黄莲等。
文化
笈多王朝时印度教兴起,大乘佛教盛行,然宗教可自由发展,大臣和将领就有信奉佛教及湿婆教。
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由鸠摩罗笈多一世修建,其后成为笈多文化的学术中心。
笈多朝初期,信奉婆罗门教,对佛教并不重视。
当时佛教对统治者的态度,像《涅盘经》中所表示的,只要求国王给予外护就可以了。
从佛教立场来谈政治的《王法正理论》,也只希望统治者常常与沙门婆罗门咨询政事。
这里用了‘沙门婆罗门’字样,没有单独提出佛教来,与龙树作《宝行王正论》的情形已大不相同。
那时龙树完全站在佛教立场,要国王不亲近崇奉外道,因为案达罗国王信仰佛教对龙树十分尊重的缘故。
现在的情况,笈多国王仅是对佛教不排斥而已,因此,说话的口气就不能那么硬了。
但是,真谛译的《婆薮盘豆传》中说到世亲很得正勤日王和新日王两代的信仰(笈多王朝帝王除以笈多为名外,还以阿迭多──日为名),特别是新日王跟世亲受过戒,正勤日王的妃子随世亲出了家,后来新日王和他母亲又请世亲常住于阿逾陀。
另外,玄奘到印度,按照传闻记录了那烂陀寺建造的历史,说该寺建立的历史很早,开始于笈多朝的帝日王(即塞建陀笈多王),后来觉护王、幼日王等历代国王都有所扩建(觉护王时代已有资料可考,帝日是觉护的前一代,大概相当于塞建陀笈多,这是按世系次序推算而得,并无文献可征)。
从真谛和玄奘所记述的事实看,笈多王朝到塞建陀王时,就开始改变了政策,对佛教已重视起来。
这可能与其国势日衰有关,塞建陀王开始还能抵御外侮,并取得一次胜利,曾建婆罗门信仰的大庙庆祝,后来一蹶不振,不得不改变他的宗教政策,藉以振作人心。
梵文诗人及剧作家迦梨陀娑更成为超日王王宫中的九宝之一,留传有四部诗歌及三部剧作,《云使》以恋人情书的形式描写印度北部山水秀丽;《鸠摩罗出世》是关于湿婆及其妻儿的神话故事;剧作《沙恭达罗》是讲述美丽善良少女沙恭达罗与国王豆扇陀的相爱及误会分开的故事。
另外,印度教的神圣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也是在这一时期编成。
建筑方面以阿旃陀石窟及爱罗拉石窟为经典。
前者位于今马哈拉施特拉邦奥藩加巴德县之阿旃陀村附近,开凿于瓦古尔纳河谷的花岗岩壁上,共二十九个洞窟。
于公元前一世纪至650年间建成,当中有四座佛殿及二十五座僧房,充分表现印度风格。
室门依地势建造,上有飞檐雕楣,下有石柱林立,有各类壁雕,多来自佛教传说,然而却洋溢生活气息。
爱罗拉石窟距奥藩加巴德十六公里,建于三世纪,完成予1300年,包括佛教、印度教及耆那教三种宗教庙宇,香火不断。
另外在天文、数学、医学、冶金方面有巨大成就,王朝后期的数学及天文学家亚利雅巴达算出圆周率至小数位后四个字,并认定地球自转。
1881年发现的笈多王朝手稿巴赫沙利包括了不定方程、不尽根迫近等的算术问题。
超日王历(纽克拉摩帝特亚历)始于公元前57年是大多数印度教徒的历法。
在超日王时期,中国高僧法显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 中古史 考试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