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上学期语文课文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docx
- 文档编号:12675124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4.90KB
大一上学期语文课文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docx
《大一上学期语文课文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一上学期语文课文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一上学期语文课文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春江花月夜》
1本诗在写景抒情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手法,你能找出这样的诗句吗?
答:
“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答:
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
诗人由景引入,用对照的手法,一方是流落江畔孤栖舟中的游子,一方是隐现高楼,夜夜伤怀的思妇。
彼此仰望,有情无法倾诉,最后发出空有春江花月夜的感慨,以及诗人思乡,思妇思夫的感伤之情。
但与此同时,诗人又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生动描述,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襟以及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1、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诗中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花林、白沙、白云等,这些景物又都
在皎洁的月光下获得了和谐统一的色调,造成了一个绚丽优美而又宁谧柔和的诗境。
3诗的韵律节奏也富有特色,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形成整齐有致而
又错综变化的韵律。
4、诗歌语言自然流畅,旋律圆润悠扬,语言上采用了一些顶真连环句式,
如“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情味无穷。
《圆圆曲》
1作者对主人公陈圆圆抱着怎样的态度?
陈圆圆——幼年丧母,为苏州名妓→被强征入宫,遭冷遇→入田府为歌
伎→被吴三桂娶为妾→被刘宗敏掳获→复为吴三桂所得→遭正妃悍妒,独居别院,后乞求削发为尼→自沉池水。
从一个民间的采莲女到富贵荣华的平西王妃,命运跌宕起伏;引发明清易代
的历史剧变,阴差阳错,都是身不由己。
关山漂泊,辗转流落,完全无法自主,
她的命运正像“狂风”中被吹扬的“落花”。
作者对陈圆圆寄与了深切的同
2吴三桂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赞赏他对爱情忠贞,有人谴责他断送了大明江山,还有人认为他的人生历程根本就是一个悲剧。
对这些,你有何看法?
2梳理全诗的叙事线索。
答:
帝死-降清-初识-入宫-遭弃-相恋/为妾-(分别)-再遇-随军-(评
论)
《系辞》
1什么是《易》与《传》?
答:
,“易”是变化的意思,按照古书记载,易有“三易”,即《连山》、《归藏》、《周易》。
“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
《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
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2如何理解《周易》中的“十翼”
答:
古人把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等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3简述《周易》的基本内容。
答:
《周易》的整体内容包括“经”、“传”(即《易经》、《易传》)两个部分。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
结晶。
《周易》这部书,讲的是理、象、数、占。
从形式和方法上,好象专论阴
阳八卦的著作。
但实际上,它论述的核心问题,是运用‘一分为二’、对立与统
一的宇宙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论,揭示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
律,对立与统一的法则,并运用这一世界观,运用八卦预测自然界、社会和人本
身的各种信息。
《周易》内容十分丰富,设计的范围很广,它上论天文,下讲地
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帝王将相如
何治国到老百姓如何处世做人等等,都有详细的论述,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徐文长传》
1袁宏道在这篇传记中倾注了强烈的感情,处处让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存在。
请具体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始至终充溢着作者的强烈感情。
开篇伊始,作者就以与陶望龄共读徐渭诗集“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直至“童仆睡者皆惊起”的狂喜情态,鲜明地表示出他对徐渭诗歌的爱慕。
尔后或叙或议,又时时表露出他对徐渭才气性情的折服激赏。
如言其为人行事,是“信心而行,恣臆谈谑”;言其诗,是“如水鸣峡,如种出土”;评论其书画,则是“笔意奔放”、“超逸有致”。
在行文中,作者还每每情不自禁,平添感叹。
2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徐文长之“奇”的?
•
(1)才能奇异。
•
(2)性情奇怪。
•(3)遭际奇特。
3徐文长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你对此如何让看待?
徐渭才气超人,术有专攻,业有专精,但在科举考试中却“不得志于有司”,一再落选。
长期怀才不遇的遭际,使他精神压抑、性情乖张,以致发为狂疾,抱愤而卒。
对此,作者既深表同情,叹息“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更怀抱不平,感慨徐渭之所以命途多舛,是因为他的才能过于杰出。
这就委婉地揭明了徐渭“数奇”的真正原因在于“有司”的不明不公,在于当时的世俗不能容人!
其实,徐渭“独立一时”的才气与他数困于科场的遭际,还从侧面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的腐朽,揭示了在封建社会中,一个优秀人物往往会横遭埋没、扼杀的悲剧性命运。
《霍小玉传》
1论述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刻性。
作者通过这出爱情悲剧的描写,最深刻、最尖锐、最无情地揭露了唐代门阀
制度的罪恶,为被压迫、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提出了血泪控诉。
2试析霍小玉、李益的人物形象。
霍小玉:
首先,小玉的出身是低微的,这就决定了她不会再有更好的命运。
其次,她是清醒的,尽管是不彻底的。
第三,她是痴情的,对爱情忠贞不渝。
第四,小玉是有反抗的,尽管这种反抗是有限的。
李益:
首先,这无疑是一个负心人的形象。
其次,这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物。
李生在长安待试拔萃时确有博求名妓,
玩弄女性的思想。
然而当他和霍小玉见面后,便被霍小玉的才貌品德所征服,故而
自始至终对她是怀有感情的,对自己的负心,感到羞愧,对同小玉的割舍也感到痛
苦。
他在个人意志和家长权威对立中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由重情到薄情、绝情,
绝情后仍复有情。
从他这个形象上,作者也对封建等级制度的丑恶和封建礼教的
3本篇传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此传奇结构,有两条线索和三个层次。
李益是一条线索,小玉又是一
条线索,两条线索时分时合。
三个层次即定情、负心、死别。
这一切又是由许多
场景和细节组成的。
由于作者善于剪裁衔接,前后照应,全文就如行云流水,一
气呵成。
《货殖列传》
1如何理解司马迁用经济现象说明社会问题的思想观点。
2结合现实,如何看待司马迁财富占有决定道德水平的观点
应该一分为二。
积极的一面,就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司马迁在这篇文章中重视社会经济活动,认为政治上的治乱兴衰与社会经济情况密切相联;社会经济活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主张发展工商业,倾向于经济放任改革,反对人为干涉。
以今天的观点来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所以,财富占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
消极的一面,就每个具体的个体来看,个人的道德水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了财富占有之外,还有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教育水平、个人修养、家庭环境、社会风气等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人的道德水平。
不能搞单一论,过分重视财富对人的道德的影响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因素。
《预言》
何其芳
生平与著作
何其芳(1912—1977),四川省万县人,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收集有《预言》、《画梦录》、《刻意集》等,是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并因与李广田、卞之琳合出《汉园集》而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一、诗歌所表达的思绪和情怀
《预言》是何其芳的成名作,是一首爱情诗,全诗共分6节,以“年轻的神”的踪迹为线索,倾诉了诗人每一刻的痴情。
诗人心中的爱神形象是光彩动人的,诗人深深地眷恋着她,充满柔情地想象着她的到来,热情赞美她的美丽,同时也倾诉失去她的惆怅。
二、诗歌的主题
《预言》抒写了个人的思绪与情怀,一方面流露着抒情主人公辨别不清前行方向的怅惘,另一方面又暗示出企盼获得某种超现实力量伴行、引导的夙愿;但希望最终不愿驻足,与之擦肩而过,留下的只有无奈与空寂。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上世纪30年代初一部分知识分子面对社会混乱、国家贫弱的真实心境。
三、诗歌的艺术手法
1、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
2、意境朦胧恍惚、扑朔迷离,但是抽象的情思却具体可感。
3、遣词用语细腻、缠绵。
4、语言上,形式整齐一致,富于音乐性,全诗六节,每节六行。
每行的长短也落差不大。
六行大体押韵(第一、四、五、六节基本押相同的韵脚,二、三节又改用了其他),属于半自由半格律诗体。
读起来使人产生平和、愉快的感觉。
《手推车》
艾青
一、思想内容
全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围绕手推车的“尖音”进行艺术渲染,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呼应。
第二部分紧扣手推车留下的“辙痕”进行铺陈,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交织,从听觉到视觉给人以强烈的触动。
思想内容:
诗中的手推车是一种象征的意象。
作者通过它刻画了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民族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也蕴涵着对保守呆板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悲哀。
二、《手推车》的审美特征(艺术特征)
1、颜色、声响与线条的有机调配,是诗作最突出的艺术创造。
诗人本有的绘画根底赋予作品以白、灰、黄相间的色彩浸染,使文本具备了鲜明的画面感,再辅之车轮尖音的描摹、交错辙迹的刻画,令人获得了多种审美感受。
而贯穿其间的诗人独有的忧郁,更令人感到韵味的沉厚、绵长。
2、语言方面,单片句子错落有致,上下两片之间则形成对应、对称,别显出一种整齐、和谐与工稳、凝练。
三、为什么说艾青标志着我们民族有了自己成熟的诗人?
当时已完全站在先进阶级立场上的诗人,进一步深入到现实生活当中发掘创作宝藏,用自己的诗歌思索着民族的命运,传达着人民的心声。
在这篇作品里,诗人以飞扬的神思在作鸟瞰,北国严冬下的肃杀与阴冷、干涸与荒凉被尽收眼底;进而把生成的思绪汇聚在一架落后的却又是北方人民最常使用的运载工具手推车上,景象与物象随即融为一体,营造出诗歌厚重的思想内涵:
这块肃杀、阴冷、干涸、荒凉的土地,何不是我们古老、贫穷祖国的缩影呢?
手推车承载的则是存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我们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悲戚——只有一个轮子的它所负太重了,以至于轮轴都发出刺耳的尖音,过后留下深深的碾痕!
《铸剑》
鲁迅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
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字豫才。
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等。
一、黑色人(宴之敖者)的形象分析
(1)貌如其人:
黑(夜的颜色、冷峻、庄重、死亡的颜色、复仇者的颜色),瘦得如铁,表现出坚定有力。
(2)善于复仇:
设计了“诱敌深入”的复仇方式,不仅有复仇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而且十分懂得复仇的策略和方法。
二、复式主题结构(复仇、批判国民性)
(1)艺术地再现折射了20世纪初期中国现实的世界,主要人物宴之敖者不仅具有现实人生的依据,更具有鲁迅的人格烙印和精神风范,表现了鲁迅的向害人者、害人社会的坚决复仇的思想。
(2)状写出悲壮、崇高的复仇却终究被“庸众”、“看客”消解为无。
体现了鲁迅一以贯之的对国民性的批判的现代思想。
三、对鲁迅复仇精神的理解
从现实背景来看,《铸剑》为何写得这样酣畅淋漓、大快人心?
这就不仅有赖于鲁迅非凡的文学才华,而更得力于他的半生血火交织的斗争经历了。
在回顾自己的半生经历时,他曾说: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
”怀疑什么?
怀疑的就是那些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他们假借革命的名义,杀害了多少无辜的革命者。
辛亥革命实际上的失败、秋瑾的被杀、袁世凯的大杀“革命党人”、“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至1926年“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请愿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倒在血泊中……这些“血的游戏”把鲁迅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也激发了他的反抗的、复仇的怒火。
《铸剑》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的,它是鲁迅革命的复仇主义的艺术结晶。
四、《铸剑》的艺术特色
(1)超凡的想象力,荟萃了多种多样的创作方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段。
浪漫、写实、象征被间或运用,奇谲、怪异、魔幻被融为一体,使得作品具有怪诞的意象和神秘的气氛。
(2)令人品味到刻意的调侃,辛辣的嘲弄、讥讽,乃至冷酷的“黑色”幽默。
余光中
一、用来表达乡愁的感受的四种意象之间的关系
长江水——比起黄沙沉沉的黄河水来,长江取于天上,让人感到神圣,从而显示了对祖国思念不是普通的思念,是高于其他思念的一种情感。
海棠红——海棠是中国民间居家庭院的常见景物,而今,家乡的海棠依旧,游子却只能在异地的思乡之情中默念。
诗人倍受思乡之情的折磨,经受着“沸血的烧痛”。
同时,一张“海棠红”还有另一重含义,作为一个生活在特殊背景下的诗人,祖国在他的心中是“一张海棠红”,(注:
中华民国的版图包括现在的蒙古,大陆部分形似海棠叶)诗人面对完整的故国版图,却流落在这张“海棠叶”之外,国土的分裂使诗人愤激不已,心如泣血。
雪花白——诗歌一二两章选取“长江水”、“海棠红”两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土和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与愿望无法实现的痛苦心情。
第三章选取了“雪花白”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
这是诗人由炽热的追求跌到冰冷的现实之后的一种反思。
雪花是自由的,它不受限制,可在空中自由飞翔。
这里的“雪花白”实际上是诗人的化身,体现了诗人纯洁的心愿。
诗人愿作两岸交往的使者,为两岸的统一而努力。
“家信的等待”说明割断多年的乡情与亲情,在倍感严寒的季节最温馨的是家书的问候。
腊梅香——“腊梅香”预示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暗示了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改善。
统一毕竟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母亲对游子永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游子思念母亲,心中充满了温暖,这正是诗人正视现实而又能执着追求的心理源泉——亲情、乡情、爱国之情的强大的召唤力和凝聚力。
二、诗歌的艺术特色(五点)
1、意象独特,寓意深远。
诗人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组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用来表达思乡爱国之情。
以象征中华文明的“长江水”为第一意象,并由此延伸到居家常景的“海棠红”,构成对家与国的整体思念。
然后,由实到虚,渴望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构成了全方面的思乡之情。
2、联想自然,环环相扣。
《乡愁四韵》围绕中心展开层层联想。
第一节第一层联想把“长江水”比作“酒”,凸现乡愁孕大含深,至真至醇;第二层联想由“酒”到“醉酒的滋味”则顺理成事,展示了乡愁撩人情思、令人心醉的特点;第三层联想把“乡愁的滋味”类比“醉酒的滋味”,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浅显。
其余三节的联想扩展作用与此类似。
3、选词用语,别出心裁。
作者不说“一张红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腊梅”,而偏说“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
诗人的匠心在于:
用“一张海棠红”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用“一朵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这“白”字又与后面的“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腊梅香”来强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这“香”字又与下文的“母亲”相连接。
相反,如果说“给我一张红海棠”,“给我一片白雪花”,“给我一朵香腊梅”,后面随文就势的联想就无法展开。
4、一咏三叹,感情浓烈。
每章首尾两长句反复吟诵,遥相呼应,使夹在中间的三个短句显得更为紧迫,充分显示了愿望的迫切程度。
而每一章的韵脚仅为两字,换韵之少,更显示了这种感情的凝重。
5、运用了比喻、反复、通感的修辞手法
总结: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依恋和认同,是诗人长期在香港台湾美国等地漂泊,对大陆故土的一种怀恋。
《夜航船》
余秋雨
一、作者介绍
余秋雨(1946年—),浙江余姚人。
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以散文集《文化苦旅》震动文坛,从此打出“学者散文”(或曰“文化散文”)的旗帜,其作品沉静而具有文化底蕴,有人称他“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著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本文选自《文化苦旅》。
二、夜航船所折射出的中国文人形态特征
“夜航船,历来是中国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
”
第一重象征——象征一种交通工具,“山民们夜夜听到这个声音,习以为常,但终于,也许是身边的日子实在混不下去了,也许是憨拙的头脑中突然卷起了幻想的波澜,这笃笃笃的声音产生了莫大的诱惑。
不知是哪一天,他们吃过一顿稍稍丰盛的晚餐,早早地收拾好简薄的行囊,与妻儿们一起坐在闪烁的油灯下等候这笃笃声。
第二重象征——象征一种摆脱闭塞,走向开放;挣脱苦难,走向富裕的希望,“外出的山民很少有回来的。
有的妻子,实在无以为生,就在丈夫上船的河滩上,抱着儿子投了水。
这种事一般发生在黑夜,惨淡的月光照了一下河中的涟漪,很快什么也没有了。
过不了多久,夜航船又来了,依然是笃笃笃、笃笃笃,慢慢驶过。
”
第三重象征——象征一种残酷的、无奈的、苦难的生活,“偶尔也有些叫人羡慕的信息传来。
乡间出现了远途而来的老邮差,手中拿着一封夹着汇票的信。
于是,这家人家的木门槛在几天内就会跨进无数双泥脚。
夜间,夜航船的敲击声更其响亮了,许多山民开始失眠。
”
第四重象征——象征着财富与荣耀,象征着命运的终于扭转“几张汇票使得乡间有了私塾。
一些幸运的孩子开始跟着一位外乡来的冬烘先生大声念书。
进私塾的孩子有时也会被笃笃声惊醒,翻一个身,侧耳静听。
”
第五重象征——象征一种文明“缉查人员拦住夜航船,见到的常常是神态高傲的殷富文士,只好点头哈腰连忙放行。
船老大也就以利言相讥,出一口积压多年的鸟气。
”
第六重象征——象征中国古代文人的理想国:
入世,进而入仕“船头的浪,泼不进来;船外的风,吹不进来;航行的路程,早已预定。
谈知识,无关眼下;谈历史,拒绝反思。
十年寒窗,竟在谈笑争胜间消耗。
把船橹托付给老大,士子的天地只在船舱。
一番讥刺,一番炫耀,一番假惺惺的钦佩,一番自命不凡的陶醉,到头来,争得稍大一点的一个铺位,倒头便睡,换得个梦中的微笑。
”“中国文化的进程,正像这艘夜航船。
”
第七重象征——象征中国古代文化、文人,甚至中国整个的封建社会夜航船文化的特征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征,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特征:
(1)对外的封闭性
(2)进程的缓慢性
(3)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因循守旧
(4)脱离实际和民众
三、夜航船笃笃笃声的象征意义
夜航船上笃笃的击打声,又像笃笃的木鱼声,祖母分不清,我也分不清。
也许出世(出世指超脱人世,摆脱世事的束缚。
笃笃的木鱼声象征出世)、入世(入世指投身到社会里,夜航船上笃笃的击打声象征入世)原本就是一个循环。
出世的功夫,要往入世做;入世的目的,要向出世寻。
笃笃声永不停息,响在有心人的梦里,像是长远的召唤和引诱。
夜航船里也仍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空间——也对,旅人的故事,本就在于旅途。
四、《夜航船》的主题思想
文章以南方水乡夜航船这一传统的交通工具为话题,从明代文人张岱的同名著作引起联想,描述了作者对夜航船的童年记忆和想象,展示了“夜航船文化”产生的社会环境,对具有因循守旧、脱离民众和实际等诸多特点的中国古代文化、文人进行了批判,同时对“夜航船文化”在现代终于开始被具有新的色泽和气氛,的文化逐渐替代进行了展望。
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对文化、学术进行的思索。
五、《夜航船》的艺术特色
1、意蕴深邃
2、语言简朴流畅,娓娓道来
3、结合对比、象征等手法,又将描写、抒情和议论穿插运用
《未来世界》
王小波
一、作者简介
王小波(1952~1997年),当代著名作家。
代表作有“时代三部曲”:
《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
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
课文选自“白银时代”包括《白银时代》,
二、主题思想
作品展示了一个奇幻的世界,这是一个看似荒诞,却充满了趣味的新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特立独行的价值观是主题,“我”就具有特立独行的精神。
作品展示了“假正经”世界的荒唐、荒谬和可笑,讽刺了集权制度的种种卑劣面目。
通过“神经质”式的语言展示了真实面目和道貌岸然之间的对立关系,让我们在欢笑中体会些许的悲凉。
《公园里》
【法】普列维尔
一、主题:
永恒的爱
诗歌通过瞬间的一个吻,表达了永恒的(超越时空的)爱。
在时间的维度里,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吻只是一瞬间的,但是人因为有了爱情,瞬间便变为永恒。
所以诗人将两个时间进行对比:
一千年一万年~瞬间的永恒.在空间的维度里,公园是微小的,人只是处在公园的一个角落。
但是公园因为有了人类的爱情,微小也就变得伟大。
所以诗人将两个空间进行对比:
天上~公园的伟大。
二、巧妙的构思
一千年一万年——瞬间
蒙苏利公园——巴黎——地上——天上
问题:
为何采取这样的层次?
全诗只有一个特写的瞬间——情人间的亲吻,这一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朽。
小诗先用时间来对比,再用空间来衬托,时间上由远及近,空间上又由近及远,以至于无穷。
亲吻这一场景定格后被迅速推远,这一戏剧化的视角变化,使得这个永恒的瞬间的重要性得到足够的表现,这一手法还给予这首隽永的小诗某种装饰性。
《窗前晨景》
【美】T.S.艾略特
作者介绍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StearnsEliot,1888-1965),出生在美国,后期象征主义的杰出代表。
作品有《荒原》(1922)《四个四重奏》(1935-1941)等,强调通过“客观对应物”,即用象征和暗示的方法来表达内心世界的真实,《荒原》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已干涸如“荒原”,被西方评论家称为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一、艾略特《窗前晨景》描写现代城市怎样的病态征象?
刻画了现代城市生活的无意义与沮丧。
艾略特悲观地看到,欧洲文明在物质生活的欲望中日益崩溃,人们精神世界庸俗、空虚如同一片荒原,价值观念的破灭造成了心灵的异化。
二、请体会分析诗歌意象(“潮湿的灵魂”“沮丧地发芽”“撕下一个空洞的微笑”等)的表达效果。
《窗前的清晨》奇特的意象之中寓含着颇为深刻的内涵。
作者选取了清晨时刻似乎毫无关联的两幅画面,一是女仆在地下窒的厨房里准备早餐,一是街头一个过路人被掠入作者视线时那一刹那的印象。
全诗基调十分阴郁,即使那有着一丝亮色的“微笑”都是“茫然的”,况且还是“扯来的”,勉强至极。
艾略特主张用客观对应物间接地暗示作者的情感,以引发读者的情感。
第一节那在伦敦地下室厨房里劳作的女仆终年不见阳光,她们接触到的外界惟有地下室透进的光线与空气。
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甚至连灵魂都被渗透成阴湿状态!
她们内心残存的某些希冀与切盼,如种子般还在想方设法地抽出幼苗,但却是如此忧郁、沮丧甚至绝望!
刻画出物质世界里现代人心灵的贫瘠。
“灵魂发芽”这一表述就是一个典型的客观对应物,也是艾略特创造的奇迹而形象的意象之一,第二节描写了一个在伦敦大雾中走过的身着泥污的裙子过路人。
她茫然地、麻木地向别人挤出笑意。
这微笑轻飘飘的,没有重量,它只在空中浮了一会儿便消失于视线之外。
诗人把个人情感系在这场雾之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一 上学 语文 课文 课后 习题 答案 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