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课本知识过关复习和人物评说复习.docx
- 文档编号:12674532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83
- 大小:97.39KB
必修一课本知识过关复习和人物评说复习.docx
《必修一课本知识过关复习和人物评说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课本知识过关复习和人物评说复习.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课本知识过关复习和人物评说复习
必修一课本知识过关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先秦历史(奴隶社会)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拓宽)
阶段
朝代
起止时间
都城
帝王
主要历史事件
先秦历史
奴隶社会
建立
夏
BC2070
阳城(河南登封)
启——桀
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发展
商
BC1600
殷(河南安阳)
汤——纣王
成汤灭夏盘庚迁都
高潮
西周
BC1046
镐京(陕西西安)
武王—幽王
牧野之战分封制
瓦解
春秋
BC770
洛伊(河南洛阳)
五霸
铁器牛耕百家争鸣
战国
BC476-BC221
七雄
商鞅变法秦统一全国
2、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见书)P6
1)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
。
(以关系为纽带)
3)内容:
①周天子作为嫡长子为天下大宗,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②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
诸侯相对天子为,在本国为。
③特点:
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等级森严;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的宗法等级。
(周天子和诸侯在血缘上是关系,在政治上是关系)
4)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和地位,也有利于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5)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分封制是“表”,是宗法制;宗法制是“里”,是分封制的。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第二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至清代(封建社会)
1、了解秦的统一:
p8
1)时间和经过:
公元前230——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掉、赵、魏、楚、燕、六国,完成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的王朝,定都。
2)战略:
“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3)统一原因:
①人心导向:
人民厌战渴望统一;
②实力优势:
经过变法,秦国,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物质条件;
③政治基础:
诸侯国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
④理论基础:
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
⑤个人作用:
嬴政掌权后,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施展雄才大略,广罗人材,谋略正确;
4)历史影响:
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三公
1)创立:
嬴政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的“帝”字,合成皇帝。
他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制度。
从此“皇帝”称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历代沿用。
2)特点:
①皇帝②皇权(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
3)影响:
君主专制政体下君主集、和与一身。
君权至高无上,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2)秦朝三公九卿制p9
三公:
1):
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下辖九卿(权高位重)。
2):
“掌武事”,负责管理全国;
3):
“掌副丞相”,执掌、下达皇帝诏令。
作用:
三公以“”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
3、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原文了解)P10-11
1)起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商鞅变法)
2)建立:
秦始皇吸取了分封制的教训,采纳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在全国建立36郡。
3)内容: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
县隶属于郡。
县级以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组织。
4)特点:
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任免调动,不得。
5)作用:
郡县制的建立,实现了。
中央集权制度由此正式建立,打击了地方分裂势力,有力的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
4、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在这一制度下,使秦朝国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的一个大国。
②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影响:
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地方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P11
1)形成:
早在楚汉战争时间,刘邦为了分化项羽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共封了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等7个异姓诸侯王。
西汉建立后,鉴于异姓诸侯王拥兵自重,威胁中央,先后加以铲除。
同时大封同姓子侄为王,共9国,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
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财权等。
史称"郡国并行制"。
(即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
2)目的:
.
3)影响:
郡国并行制使封国势力逐渐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中央难于驾驭局面。
后汉景帝削藩引起“七国之乱”,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从根本上诸侯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从而推动了“大一统”政治格局确立。
2、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原为了解)P14
1)基本内容: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门下省掌审议,负责;
尚书省负责,“事无不总”,下设、、、、、六部。
2)特点:
相权,削弱了相权;三省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又提高了,有利于;
3)影响: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制走向完善,为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p13-14
1)背景:
为适应疆域辽阔的现状,并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实行行省制度。
2)内容:
中央:
中书省:
替代前代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决策机构。
地方:
全国设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除十大行省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二是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3)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p14-15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八股取士
实行时间
先秦时期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明清时期-1905
依据
世袭
才能、品德
特点
官位世袭,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的机会(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察举制选拔了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西汉的强盛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控制了选拔途径,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进步: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
局限:
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P16
背景:
明承元制,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是历代祸乱的根源。
(加强皇权)
过程:
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丞相,权分,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影响:
中国宰相制度从此废除,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2、明成祖设立内阁P17
原因:
明太祖丞相废除后,导致皇帝政务繁多,明成祖时,选拨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内阁制正式确立。
性质(职能):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特点:
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由皇帝决定,票拟是否被采纳也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评价:
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导致明后期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3、了解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P18
背景:
康熙亲政后,形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的局面。
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为了加强,解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限制.
职能(性质):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的最重要的;
特点:
(地位、人员确定、职能、机构设置、决策)
①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但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地位);
②军机大臣均由钦定(亲臣、重臣),可随时被撤换(人员确定)(简、速、密)
③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承旨下达,不能决策)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职能);
④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机构设置);⑤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决策)
评价:
①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②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③标志。
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4、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⑴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⑵消极作用:
①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世界潮流);
②皇权专制,容易形成暴政,出现政治腐败(政治);
③文化专制,如八股取士、文字狱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等,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思想文化);
④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经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述
历程
朝代
君主专制制度
(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由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行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
中央集权制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行政权、财权、军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
萌芽
形成
战国
基本矛盾
与的矛盾
与的矛盾
确立
秦朝
制、制、朝议制
制
发展
两汉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内朝制
制
完善
隋唐
制
郡县制
创新
元
制
制
强化
明
明太祖:
废权分明成祖设
清
雍正帝设置军机处
基本趋势
不断加强、不断削弱直至被
不断加强、不断削弱
影响
积极
从秦朝到唐朝,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①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模式,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沿用,并得到不断改革和完善。
②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
从宋朝到清朝,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特别是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的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在中国迈向近代社会的进程中危害尤为严重。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840-1949)p50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填表]
1、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P24-25
战争
背景
时间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主要史实
方式
败因
鸦片
战争
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列强企图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发展本国资本主义
虎门
硝烟
三元里人民抗英
二次
鸦片
战争
工业革命向、
、等国过渡
1851运动
1860
火烧圆明园
甲午
中日
战争
1866明治维新
大陆政策
1894.9
黄海大战
威海卫战役
教训:
八国
联军
侵华
西方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过渡
瓜分中国,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
洗劫故宫
2、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P24-25
条约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背景
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赔款
割地
-1997年香港回归
—刺激列强瓜分野心
①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③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
开埠
关税
中英商定
免内地税
特权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传教权
标志列强侵略从商品输出转向。
影响
是两半社会的开端;
是近代史的开端;
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
2.标志洋务运动破产
3.两半程度大大加深。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确立.
2、了解黄海海战P58【补】
1894.9.17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英雄人物:
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志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的全体官兵,管带_林永升,。
结果及影响:
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____________的破产。
失败原因:
直接——李鸿章“____________”的投降政策。
根本——_________。
3、了解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小字)P59
背景:
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
经过:
驻台将领表示”万死不辞”,“愿合众志成城”,反对日本割占台湾;新竹秀才
自散家财,招募义军组织抗日;率领义军与敌人浴血奋战。
维新志士作诗《有感》:
“”。
意义:
显示出他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反抗史——旧、新民族主义革命(1840-1949)【补】
民主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任务前途
反帝反封建,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开端标志
1840鸦片战争
1919五四运动
事件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义和团反帝运动(1898-1901)
资产阶级: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1919年初)
国共第一次合作:
国民大革命(1924—1927);
国共第二次合作:
抗日战争(1937—1945)
解放战争(1946—1949)
结果
原因
都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都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
启示
农民、资产阶级不能取得胜利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义和团运动(新增)P33和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金田起义、定都天京P46-48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义和团反帝运动1898-1901
原因
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
(根本原因:
矛盾)革命目标侧重反对
2)列强侵略,给人民带来新灾难
3)严重(直接原因)
1)列强掀起
根本原因:
盾侧重反对
2)帝国主义教会势力猖獗、压迫;
—反洋教的斗争日益高涨(直接)
纲领
(理解)《天朝田亩制度》
(理解)《资政新篇》
“”
评价:
反映了当时与
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①灭洋:
带有笼统的盲目排外性质。
②扶清:
有利于争取爱国官员将士的支持,但也使义和团放松对清朝统治者的警惕
清政府的态度:
--
---清政府根本出发点是控制、利用、消灭义和团,最终维护自身封建统治
背景
年时期
年时期
目的
内容
土地分配:
产品分配:
①政治②经济
③文化④外交
评价
革命性:
落后性:
空想性:
革命性:
进步性:
空想性;
空想
原因
影响
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过程
爆发
1851在广西起义
序幕:
1898年,赵三多
发展
1851.永安建制年定都
从山东分站到京津地区
高潮
西征、天京突围的胜利
清政府下诏对列强宣战
失败
1864天京陷落
中外联合绞杀
影响
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加速了清王朝灭亡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和崩溃。
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最重要的影响)
败
主观原因:
。
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杀而失败。
教训
在“两半”社会的中国,由于受和的局限,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二、辛亥革命(1894-1912)
1、了解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P63
(1)兴中会:
①成立:
1894年、美国檀香山。
②性质:
第一个资产阶级_____。
纲领:
。
③影响:
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促进了其他革命团体的建立。
(2)同盟会:
①成立:
__年,在_____成立,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
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
②机关刊物:
___。
③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发展为)。
④意义:
第一个资产阶级_____,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P62-64
(1)武昌起义:
背景:
①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的建立(组织基础);②革命知识分子提出________的思想(思想基础);③四川________运动造成武汉地区清军兵力空虚(有利条件)。
④经济基础:
清政府腐败无能,“”和“”的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过程:
由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策划领导,1911年10月10日,占领湖北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号中华民国。
即为武昌起义,史称“辛亥革命”。
结果:
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_______________土崩瓦解。
但是各省的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
革命阵营内部潜伏失败的危机。
(如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
(2)中华民国的成立:
p64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________成立。
定都南京,采用__________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1912、2、12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也标志着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______政体的结束。
3、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P64
1)目的:
直接原因:
限制袁世凯权力,巩固革命成果;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
2)内容:
①____________: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从实质上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
②____________:
确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③____________制: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3)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宪法.
4)影响:
从法律上宣告了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的灭亡和___________________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成为近代中国________进程的一座丰碑。
4、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P64-65
1)性质: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
①性质:
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_____________民主革命。
②政治:
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_________在中国的统治
③思想:
亥革命建立了__________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的参政议政意识,_______________观念深入人心。
(最深远的影响)
④经济:
亥革命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促使_______________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⑤风俗:
亥革命颁布剪辫子和放足的法令,提倡中山装和自由恋爱等,促进民风民俗的进步。
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____________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3)失败: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_________的任务,中国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没有根本改变。
4)败因: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要求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没有真正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5)教训:
在两半社会的中国,________________道路走不通。
中华民族反抗史——新民族主义革命(1919-1949)
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理解五四运动(表述改变)P66
历史
背景
①一战期间: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经济和阶级基础)
②十月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思想基础群众基础)
北洋军阀政府卖国、独裁、混战。
(根本原因:
矛盾激化)
导火线
中国在上外交的失败。
(内惩国贼、外争主权)
经
过
阶段
前期1919年5月
后期1919年6月以后
中心
参加者
学生
学生、、。
主力
学生
形式
罢课
三罢:
学生罢学、商人罢市、工人罢工
结果
学生被捕
①.释:
②.罢:
③.拒:
性质
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反的革命运动。
意义
1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青年学生起了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标志着_____________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_____________。
2五四运动标志中国_____________的开端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_____________的成立提供了条件;
五四
精神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追求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反帝反封的______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了解中共“一大”的主要史实【P67下面表】
1)召开:
_____年____月_____日在________召开,毛泽东等13位代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也列席会议
2)内容:
①规定党的任务(奋斗目标):
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选举中央领导机构:
___________为书记。
3)意义:
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国民党、共产党、日本三大势力的活动:
p70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概述
国党
中共
日本
1927
大革命失败:
蒋:
四.一二
汪:
七.一五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教训:
苏联道路走不通
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东方会议确定“征服满蒙”的侵略方针
1928
东北易帜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中国
井冈山根据地建设;
工农红军第四军;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皇古屯事件
1931
五次围剿
不抵抗政策
攘外必先安内
1931土地革命
江西瑞金--苏维埃共和国八一宣言
经济危机
193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必修 课本 知识 过关 复习 人物 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