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学案.docx
- 文档编号:12667878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7.13KB
《虞美人》学案.docx
《《虞美人》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虞美人》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虞美人》学案
《虞美人》
学习目标: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第一学时
一、介绍词的一般知识: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虞美人,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二、研习《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及喜欢的诗句。
把握节奏:
“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
找出韵脚:
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规律(特点):
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读出感情:
①感情基调:
低沉、凄凉
②重点词语:
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朗读注意问题:
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读:
低沉、凄凉
注意声调要有起伏变化:
高低强弱,节奏快慢
读准能体现词人内心痛苦的关键词语。
2、知人论世。
李煜,即李后主,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夕只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
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李煜便被毒死。
这首《虞美人》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
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的美好生活,自然会招来杀身之祸。
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
”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如以下诗句: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望江南》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恨。
《子夜歌》
•四十年来家园,三十里地河山。
《破阵子》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浪淘沙令》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既是个昏庸无能的亡国之君,同时又是位多愁善感的词人,因而他得以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痛楚,生动而细致入微地反映在词作中。
《虞美人》就是最为脍炙人口的诗篇
第二学时
一.具体研习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亡国之君,内心痛苦;以乐景写哀情)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
)(物质方面:
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
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东风”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风即春风,感叹时光流逝,宇宙的永恒不变)
4.只是朱颜改——“朱颜”的含义(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自己容颜,国家的容颜)
二、思路结构图
问——答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宇宙之永恒不变)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人生之短暂无常)
几多愁一江春水……(永恒与短暂达到统一)
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
三、品味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理解此句的妙处。
特色:
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其它以比喻写愁的诗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之形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之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重量)
四、总结艺术特色:
1.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2.起伏跌宕的写法(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
五、《虞美人》赏析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
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悉的一篇。
相传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所以,这首《虞美人》,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了。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
“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问苍天:
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
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好奇!
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
后主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
于是转而向人发问:
“往事知多少?
”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了。
“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都已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
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
“小楼昨夜又东风”,缩笔吞咽。
“又东风”点明他归来后又过一年。
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
感慨什么呢?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
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阑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他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纯真而深挚的感情。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
“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亡国之音哀以思”,由于亡国,李煜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对家国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的尝味。
以上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如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相对比。
第三句“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东风”三字翻回头与首句“春花”“何时了”相呼应,而与第四句“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
第四句“不堪回首”又呼应第二句“往事知多少”。
下面五、六两句,又以“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两相对比。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
最后,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在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
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问: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了。
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
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后应,流走自如的地步。
显然,这首词是经过精心结构的,通篇一气盘旋,波涛起伏,又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结合成谐和协调的艺术整体。
在李煜之前,还没有任何词人能在结构艺术上达到这样高的成就。
所以王国维说:
“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
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
有篇有句,惟李后主降来后之作及水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人间词话删稿》)可见李煜的艺术成就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感之深,故能发之深,是感情本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也是王国维说得好: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
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
李煜词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这个特色在这首《虞美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以致使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
法国作家缪塞说: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五月之夜》)李煜《虞美人》不正是这样的不朽之作吗!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第三学时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辨别 筹码 颠簸 雕栏玉砌
B.忽略 题词 肄业 疼心疾首
C.联手 召唤 惆怅 屈意逢迎
D.朱颜伏法寂寥 对薄公堂
1A/B“疼”应为“痛”C“屈”应为“曲”D“薄”应为“簿”。
2.对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 了:
了结,完结
B.雕栏玉砌应有在雕栏玉砌:
指所在的羁押处。
砌:
台阶。
C.只是朱颜改 朱颜:
指自己的容颜
D.问君能有几多愁君:
你
2A/B“雕栏玉砌”意为“雕饰的栏杆和白玉的台阶”,代指南唐华丽的宫殿;C“朱颜”应为红颜,少女(宫女)的代称;D“君”不是“你”,而是“我”。
3.下面是对《虞美人》表现手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景虚实结合,上阕两句是先实写到虚写。
B.本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C.“雕栏玉砌应有在,只是朱颜改”一句是实写,用了对比手法。
D.“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虚写,运用比喻把抽象的愁具体化。
3D
4.“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人评价,李煜因为两个“东”字丢了性命。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说明理由。
答:
同意。
因为南唐宫殿在李煜被囚之地的东向,所以两个“东”字反映了词人的故国之思,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美好生活,自然不被容忍,招来杀身之祸。
5.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内容。
李煜,字,号。
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南唐后主,后期词作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其中写愁思绵长无穷的名句是
5字重光,号钟隐。
名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探究提高
阅读《虞美人》,完成6~8题。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后主的一声长叹,寄寓颇多,含义是什么呢?
答:
6、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在苦痛中煎熬的囚徒来说,格外能触景伤情,过去的美好消逝无踪,曾经的往事化为虚幻,所以长叹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一个尽头呀,可见欲摆脱苦痛而不能的内心悲苦。
7.“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里“又”字有何作用?
答:
7“又”字表明后主被北宋俘虏已过好久,这让他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万千。
8.“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在”和“只是”含义是什么?
答:
8“犹在”是“还在”的意思,过去的宫殿楼阁一定还在啊;“只是”是“不过是”的意思。
这两个词,含啜泣之悲,披露出作者凄凉幽怨的心境。
比较阅读
读下面的甲乙二词,完成1~5题。
甲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1.两首词均为李煜被俘后的亡国之叹,甲中的、乙中的都是对昔日生活的留念。
2.甲乙都写到流水,但内蕴不同:
甲“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喻:
乙中“流水落花”是比喻:
3.甲乙都有看似矛盾的地方: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实际是“回首”了;“独自莫凭栏”实则已经登高望远。
这如何理解?
答:
4.甲乙都有倒叙之笔,请说说倒叙的好处。
答:
5.下面是对甲乙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词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者是今往对比,后者是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在对比中表现作者的情感。
B.“梦里不知身是客”表面是写梦境,实际是写梦醒后的情况。
只有梦醒,才知道自己的客人身份。
C.“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采用设问的形式,运用比喻突出愁思的绵长无尽。
D.甲乙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都是很巧妙的,同时他善于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比较阅读
1分别是“往事”、“梦里”两句。
2甲是比喻怨愁情绪的深广激越、无尽无休;乙是比喻时光流逝,自己的一生也行将结束。
3这正折射出作者内心的痛悔、孤寂、屈辱、恐惧等愁绪怨情。
是复杂心境的再现,并不矛盾。
4甲先说“春花秋月”,再提“昨夜”“东风”,是由果及因,也点明了作者是辗转难眠的状况;乙先写“帘外雨潺潺”,雨声惊美梦,突出了作者醒后的难熬,强化其内心的感受。
5B/客指自己身为俘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及词的主旨。
2、体会作者用典、对比、类比手法的运用。
3、品位语言,领悟作者的爱国热忱。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舞榭()歌台巷()陌金戈()元嘉()仓皇()
无觅()孙仲谋()狼居胥()廉颇()佛狸祠()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千古江山
(2)赢得仓皇北顾
(3)可堪回首(4)烽火扬州路
3、文学常识填空。
辛弃疾,字,号,(朝代)词人。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
4、对“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怀念廉颇,感痛今天再也找不到廉颇那样的名将了。
B.作者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了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C.作者怀念廉颇,用追述赵国不重用廉颇而加速灭亡的事实来影响南宋统治者。
D.作者以廉颇自比,指出朝廷若不重用主战的将领,必将重蹈历史上赵国灭亡的覆辙。
5、对下列句子使用典故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慨叹江山依旧,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已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赞扬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
C.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自比廉颇,功绩显赫,壮心不已)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借刘义隆不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遭致失败,警告韩侂胄不要急于事功)
6、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7、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置语序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8、名句填空。
(1)元嘉草草,,。
(2)四十三年,,。
(3)凭谁问,,。
阅读训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复国,但孤立无援,其豪放词每有苍凉沉郁、粗犷悲愤之致,从下片中你能读出这种韵味吗?
试举例分析。
10、天下英雄何其多。
稼轩为何独钟情于孙仲谋呢?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和“生子当如孙仲谋”为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11、辛弃疾最善用典,且信手拈来,抒情写意,尝试从他的其他词中寻找一例进行赏析。
1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于1205年镇江(京口)知府任上。
1204年执政的韩侂胄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抗战派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镇江濒临前线,乃军事重镇,辛积极备战,并劝谏韩不可草率用兵。
韩不但不听,反而将辛调职。
若换个角度理解,本词堪称一篇“谏书”。
B.“怀古”,即为伤今。
然而,本词自始至终保持着豪迈的基调,不愧为豪放派辛词的代表作。
其豪放的格调,可从两个角度折射出来:
其一,选古代英雄事迹词的题材;其二,刻画侠肝义胆,抒发忠义之情。
C.诗言志,词也言志。
上阕赞颂孙权、刘裕,旨在表明诗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同时也是对韩柁胄的期望;下阕借对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史实的讥讽,警戒当权者:
切勿急于求成,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
D.《永遇乐》用典较多,且全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
借典故来表达诗人对救国大业的深谋远虑。
诗人“怀古”的态度,不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去评价史实,其用典原则是“古为今用”,即以艺术的眼光取材,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抒怀服务。
课外阅读:
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鏊,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
(1)兜鏊,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
13、上片两句一问一答,写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何处望神州”何意?
14、上片后两句仍一问一答,写词人登楼所见所想“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是化用前代哪位诗人哪首诗的诗句?
15、此词即兴抒怀,借古讽今,通过赞颂,暗讽。
答案:
1、xièxiànggējiāhuángmìmóuxūpōcí
2、
(1)长远的年代
(2)落得(3)哪堪,不堪(4)宋代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在的“省”
3、幼安,稼轩,南宋,苏轼,苏辛
4、B5、C6、B7、C
8、
(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下片先回溯历史,讽劝当今,回首一生经历,已见苍凉;词尾用廉颇一事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更加悲愤难抑。
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鲜明地再现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10、孙权的风流余韵虽荡然无存,但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却历历在目。
虽处群雄纷争的时代,吴国却能出现和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写孙权既激励自己,又担忧时局。
11、如《摸鱼儿》一词,下片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用杨玉环和赵飞燕死于非命来警告那些奸佞小人,语辟典精,用意深刻。
12、B(“侠肝义胆”的评价,有悖原诗意——词中所歌颂的英雄都是与国家命运相系,并非个体的“义士侠客”。
)
13、神州在哪里?
中原大地已非我所有了。
14、唐朝诗人杜甫《登高》。
15、三国时期的英雄(孙权),南宋朝廷的无能(无人,苟且偷安)
青玉案·元夕①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②,
更吹落,星如雨③。
宝马雕车④香满路。
凤箫⑤声动,玉壶⑥光转,一夜鱼龙舞⑦。
蛾儿雪柳黄金缕⑧,
笑语盈盈⑨暗香⑩去。
众里寻他⑪千XX⑫,
蓦然⒀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⒁处。
[1]
编辑本段注释
①元夕:
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
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
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④宝马雕车:
豪华的马车。
⑤凤箫:
箫的名称。
⑥玉壶:
比喻明月。
⑦鱼龙舞:
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即舞鱼舞龙。
是元宵节的表演节目)
⑧蛾儿、雪柳、黄金缕:
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⑨盈盈:
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⑩暗香:
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⑪他:
泛指,当时就包括了“她”
⑫千XX:
千百遍。
⑬蓦然:
突然,猛然。
⑭阑珊:
零落稀疏的样子。
编辑本段译文
东风仿佛吹开了挂满花灯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
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
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聆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
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
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处。
1、本词既然以“元夕”为题目,那么词的内容肯定与元夕有关。
我们首先看上片,词人写了元宵节的哪些意象?
(提示内容:
火树银花,宝马雕车,凤箫,玉壶,玉龙形的灯。
总之,这里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
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
2、写元宵灯会,用满天星雨就已经形容了花灯的丰富多样,但是作者又用玉壶、鱼龙来形容灯火辉煌的景象,这种铺排的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
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
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4.“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
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5、下片写了哪些形象?
明确:
盛妆艳服的丽人和孤高脱俗的美人。
6、这两个形象有什么关系?
明确:
用盛妆艳服的丽人来反衬孤高脱俗的美人。
7、其实不独此处,上片中的某些意象和下片的这个孤高脱俗的美人也有关系,试分析。
明确:
词的开头写灯火辉煌的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
灯火越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性格。
那“宝马雕车”中的人儿对“那人”也是反衬。
全词十三句,用做反衬的句子有九句,而写主要人物形象的,却只有四句。
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