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启示.docx
- 文档编号:12661164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0.48KB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启示.docx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启示.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启示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启示
作者:
丁菲
摘要:
在国际职教发展史上,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得到了历史的检验和认可。
在职业教育领域这方面的经验我国可以借鉴德国,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更好地快速发展。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
关键字:
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启示
德国是职业技术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德国产品的质量全球公认,经久耐用,因此“德国制造”享誉全球。
职业技术教育在德国历史悠久,它是世界上首先将职业技术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的国家,其“双元制”堪称“职业技术教育”的典范。
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被视为政府、社会、企业与个人的共同行为,是德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原动力,是企业生存与竞争的手段,是个人生存最重要的基础及个性发展、感受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认可的重要前提。
特别是企业界人士更是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产品质量,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
因此,德国社会上上下下都高大重视职业教育(这就是所谓文化传统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
在各方面努力与支持下,如今全国已形成了一个从学徒培训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多阶段、多功能、形式多样、结构复杂的完备体系。
各州、市也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职业教育网络。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基本能满足社会就业制度对具有职业技能劳动力的要求。
同时,该体系高度分化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很好地适应与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发展
和英国一样德国职业教育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早期的行会制度。
当时,在手工业部门的某些行业中出现了以师傅带学徒,从学徒到帮工,最后成为师傅的学艺方式。
到了中世纪后期,这一早期意义上的职业培训方式便流行了下来。
到17世纪,德国重商主义者对师傅带徒弟的职业培训形式进行强烈的抨击。
他们认为它过于强调直观模仿,缺乏理性。
他们还认为要提高德意志手工制造的生产率,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重视多手工业者的训练。
受其影响,再加上18世纪德国工业、商业的兴起和发展急需大量训练有素的技术操作工人,于是实科学校、商业学校和各种职业专科学校应运而生。
这些学校在18世纪虽很不发达,可是它连同在各生产部门内进行的职业训练一起,在18世纪的教育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随着18世纪的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到19世纪,德国大工业已经迅速发展起来。
为了满足加速发展的工业化的要求,培养出大批具有不同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各种不同层次水平的职业学校便建立了起来。
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并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了目前在德国占有核心地位的“双元制”培训体系。
(以学校形态出现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确是大工业的产物这一点确证无疑,可见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但当代生产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产业、新的职业大量涌现,怎能固守原有的职业教育形式呢?
这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之所以要改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大多数职业教育者所不理解的地方。
)
一、校外职业培训史
校外职业培训主要指学徒培训。
它源于中世纪,其最早的史证是1192年科隆旋工规章。
在中世纪以及后来的几个世纪里,学徒训练主要集中于手工业部门。
一是因为手工业部门所需人数有限;二主要是由于德国在19世纪前是一个农业国,它绝大多数劳动者都分布在农业部门。
当时,成为学徒的条件非常严格。
学徒培训的最兴盛时期是中世纪后期,到了16世纪以后,随着同业工会的解体,培训质量缺乏监督而一度陷入危机,学徒制自此走向衰落。
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学徒培训事业在德国再度复兴。
这主要归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德国经济发展对受训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二是1869年、1897年、1900年、1908年四次立法中分别对职业培训作出了最低质量要求并对有关职业培训的法规作了重大修改。
这为学徒培训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学徒培训的地位。
虽然,学徒培训在19世纪初已走出手工业部门,但企业大规模自成体系的学徒培训则是20世纪才开始。
20世纪20、30年代,学徒训练工场大量发展,后来又提出并普及了专业工人考试。
1969年《职业培训法》的颁布,标志着学徒训练在联邦德国已逐步完善。
如今,几乎所有的德国经济部门都参与学徒的培训。
(德国的确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国家,它没有重复走英国多元发展的职教道路,而是从学徒制度直接走向了学校形态的职教,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呢?
)
二、学校职业教育史
最早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学校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宗教界与实业界一起举办的星期日学校。
到了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重商主义影响下,建立了实科学校、商业学校和各种职业专科学校。
到19世纪20年代末,德国各大城市里出现了一大批地方性职业学校。
30年代则有高级职业培训学校问世。
1850年德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学校建制标准。
19世纪60年代,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给德国职教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也使德国各界认识到提高在业人员科学文化技术素质的重要性。
于是,德国明确规定工厂主必须为雇员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
并规定18岁以下徒工可以通过地方法规定强迫接受进修学校教育。
随后,在许多大城市里,进修学校便成了在职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场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职业教育作为战后经济重建的一部分受到极大的重视。
为了不断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及文化素质,德国又建立了职业补习学校,继续进修学校等。
这些补习学校组成了德国所谓第二条教育途径,为在职青少年提供再一次升学机会。
§2专题研究
一、德国的双元制
1.德国双元制的形成
学徒不仅要在生产车间跟随师傅学校实用技术,还要到学校来历学校必要的理论知识。
这一想法早在1821年就产生了。
在当时,萨克森—魏玛大公国的同业协会法律中就规定:
师傅要严格认真地教授学徒学会一种手工业技艺。
同时又要督促学徒到绘图学校、星期日学校或专门的手工业学校中求学。
而学校里的课程则按规定要补充职业方面的专业知识教育,还要提高学徒的普通教育水平。
这种企业和学校教育的相互补充,实际上就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雏形。
双元制真正的形成还是在19世纪中后期。
随着工业化的开始,传统的学徒培训在提高学徒文化知识素质及适应需求方面,日益显出其弊端。
因而,有不少城市明确要求学徒有义务到职校接受必需的理论知识学习。
到1900年许多大城市将学徒期青少年的进修学校教育定为义务教育,并决定让企业参加职业培训,承担培训主要责任。
与此同时,又用职业学校教育补充企业实训。
这样,整个职业教育就分在两个地点进行,即企业和职业学校。
两者相互合作,互相补充,形成了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并进而成为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
但是,由于缺乏全面的法律基础,双元制也曾陷入过“危机”。
在战后进行重建的过程中,当时的政府曾就是否应将已有的教育机构,特别是双元制培训体系保存下来产生过以后。
一些国际组织也曾对德国双元制培训体系持强烈的怀疑态度。
然而,双元制还是保留了下来。
尤其是在1968年《职业培训法》实施后,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并进而成为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
2.双元制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即一种企业(通常是私营的)与非全日制职业学校(通常是公立的)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的模式。
受培训者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内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以更好地掌握“怎样做”的问题;同时,又在职业学校里以学生的身份接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以了解实训技能操作中“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
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以培养既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又具有所需专业理论知识和一些普通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中,企业占主导地位。
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一般时间比为3:
2或4:
1,或采取离职进修制的形式。
学生的学徒期根据其申报的任职资格,一般在2—3年之间。
在这期间学生可获取微波的工资,其幅度为正式工人起点工资的20%—40%。
[1]双元制培训体系的“双元”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两个教育主体——企业与职业学校
企业与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场所。
企业着重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学校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从另一角度讲,这两个主体既涉及了由国家举办的公立学校事业(职业学校)又涉及私营企业的市场经济体系。
b.受训者的双重身份
在“双元制”培训体系中受训的青少年首先须同企业签定培训合同,成为企业的学徒,他也就自然成了职业学校的学生。
就企业而言,受训者在初中毕业后与所选择的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其在培训期间所应履行的学徒的权利和义务。
而在职业学校,他们是学生,继续接受义务教育中最后三年教育。
c.两种法律制度——职业教育法与学校法
企业里的培训主要遵守联邦制定的职业教育法,属联邦管辖。
职业学校的教学要遵守各州制定的学校法规,各州负责。
另外企业培训绝大多数是在私营企业里,是建立在民法性质的培训合同基础上,而职业学校大多数是公立的,是建立在公法标准基础上的,学校职业培训是按公共教育法进行的。
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培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范围。
d.两个主管单位——联邦政府与州文教部
企业和职业培训由联邦政府颁布的《企业培训条例》进行,该条例是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制定。
全国各企业培训必须严格按照条例所规定的内容进行培训。
职业学校的教学则由各州的文教部分管。
它以各州文教部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为指导性文件。
该大纲规定了教学范围、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等。
各州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改动,而职业学校则必须依照各州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组织教学。
e.两类课程——理论课与实训练课
“双元制”培训体系中的课程总的来说可划分为两类,即理论课与实训课。
实训课主要在企业内进行;理论课主要在职业学校中进行。
但这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
企业中的实训,除在培训岗位]教学实训车间进行之外,还在实训指导课教室为学生讲解必要必需的理论知识。
在职业学校,除了理论教室、实验室外,还有作为理论教学补充,在企业内上实训指导课。
职业学校的教员则将那些在企业实训车间所无法学到的技能在学校实验室或实训演示车间内向学生演示。
[2]双元制的特点
双元制目前已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内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在政府及各界的扶植下日趋完善、合理、有效。
从总体上讲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a.注重实践、突出技能培训。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在培训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实践、技能、技巧的培训。
理论与实践之比大约为3:
7或2:
8。
同时理论教育注重实用性,并紧密与实践相联系,服从实践需要。
“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这一指导思想不仅表现在职教理论与实训的时间分配上,还体现在培训的运行机制上。
b.培训的实施方案合理、有效并有法律作保障。
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学、实训、实验,还是企业培训,均有严密而完整的教学目标、计划、教材、设置和师资配置等。
并且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其办学都有法律保障。
企业主要依据《职业教育法》及《培训规章》;学校则依据教育法。
c.考试制度严格。
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必须经过企业协会或手工业协会支持下的由考试委员会组织的统一考试。
考试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实践技能考试与总时间为5—6小时的专业理论知识考试组成,考试合格才能获得技术工人或技术员的资格。
d.以企业为核心,以企业实际培训为主,以学校教育为辅,两者平行进行密切合作,成为一个整体。
在双元制培训体系中企业主和董事会不仅是职业培训的指导者与支持者,而且也是职业培训的参与者,他们非常重视职业培训。
以企业为主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培养目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真实的生产环境,使学生比较接近实践及未来工作的需要,并能较早地接触新工艺、新技术;企业重视使职业教育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充足的经费。
e.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以企业为主,组织和管理职业培训。
提供多少培训岗位,什么职业工种有培训岗位,这不由国家政策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某一时期的经济结构、市场需要以及各个企业的市场战略。
但是对职业教育的质量,国家法律规定,社会上有机构监督和考核。
这就保证了培训质量一定程度上的统一。
f.在双元制教育中,教育体制与就业体制相互衔接。
培训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它通向什么方向,结果如何,在培训时是难以预料的。
尽管如此,社会经济结构变化能尽早反映在学徒培训中,使得培训结构与就业结构保持平衡。
这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基础。
在联邦德国,任何一个从普通中学毕业的青年,都可以在国家承认的职业工种中选择一项,向招收学徒的企业报名申请,测试合格后便可以在该企业内接受培训。
学徒由企业发工资,但并不算是企业的正式职工。
就业培训毕业后,可留在该企业就业,也可以到其他企业工作。
因此,联邦德国的学徒饿脾性带有很大的社会性。
而在其他国家企业里招收的学徒往往就是企业的一员。
g.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较其他国家而言,具有更大的广泛性。
约有2/3的就业人员以学徒的形式接受过职业培训,其中有不少人在学徒前或学徒后还获得了其他的职业教育结业证书。
接受双元制培训的人数约占同龄人的70%,大约男女比例为6:
4。
双元制培训因此成了联邦德国生产体制的支柱。
有学者曾对德国大型化工企业作过有关其技术人才构成的调查,结果表明:
在联邦德国的企业里,经过双元制培训的技术工人,在企业人员中占的比重特别高,达42%。
企业中层技术骨干力量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比其他国家均衡,技术员和技师占30%,工程师占17%。
技术骨干力量中具有大学毕业水平者所占的比重中,联邦德国的比重特别低,只占8%。
这表明德国的技术骨干大多是由双元制培训体系培训出来的。
其企业人才结构为标准的金字塔形,而作为塔底的企业生产体制的支柱则是双元制。
h.双元制培训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社会适应性。
所谓高度灵活性主要指它能对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从而不断地满足社会新的需求,承担起新的责任。
德国双元制培训体系的运行中企业和学校具有充分的自主权,这使他们有可能使自己所提供的培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另外,企业的培训又受公共法规制约,公共权利机关也运用多种手段如经济刺激、咨询服务等来影响培训供给者及接受者的行为。
因此,即使在70、80年代社会培训需求变化急剧之时,企业所提供的培训岗位与申请培训者人数也基本持平。
3.双元制的现状、问题及挑战
目前,德国双元制培训中比较引人注目之处是学徒未受培训前的学历水平在不断提高,传统上学徒是受过9年或10年义务教育的普通中学毕业生,年龄通常是15或16岁,如今新学徒平均年龄为8.6岁。
联邦政府把中学毕业考试合格者假如学徒培训人数增多的现象视为一种受社会欢迎的需求。
而且企业对接受中学毕业考试合格者从事学徒的态度由谨慎变为欢迎。
起初许多企业担心他们“仅停留在途中”。
而现在他们看到中学毕业生中大多数完成了培训课程,只有一小部分学徒培训后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不仅如此,在银行、保险和大型企业里,中学毕业生在理论方面的成绩都比资格要求不高的学徒优秀,在实践方面和其他学徒并驾齐驱。
考虑到新型学徒的智能要求,在执行培训大纲时均对课程内容进行修订。
有的还增加课程的内容,融入外语或计算机知识。
并且不少企业为具有大学入学资格的学徒提供特殊培训。
尽管目前双元制总体上是一种比较理想而行之有效的培训形式,在德国全社会的关注下日趋完善。
但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并非完美无缺,而且正面临着来自学生、学校、企业、联邦政府和各利益集团的压力。
各方利益冲突反映到双元制体系中便引出不少问题。
[1]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分流过早
在德国,中等教育有完全中学、实科学校和主要学校三类。
这三类学校中,完全中学主要为高等学府输送人才,其课程比较全面系统。
其他两类则基本上是为职业培训提供生源,其课程主要与职业培训配套,不像完全中学那样全面系统。
这就生产了学生12岁定向分流。
此时,学生心理和生理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和成熟,这人才的全面培养和发展不利。
[2]双元制中,学校与企业培训的紧密联系往往难以实现
通常总有跑到前头或落在后头的情况。
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很难取得一致。
目前德国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学校和企业间彼此建立广泛的联系,力求教学内容上的一致,以及双方在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交叉等,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这一问题。
但到目前还未找出一个较为完善的办法。
[3]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联邦政府与州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学科课程设置的刚性使得课程很难保持现代化。
《培训条例》的固定化则不利于在培训时进行必要的革新。
尽管不断试图使课程内容现代化,同时拓宽职业范围,众多官方确定的职业连同官方认可的教学大纲总是很快变得陈旧。
另外,把从事各相关程度不密切职业的青年人放在一起培训,其效果也不尽人意。
[4]目前,双元制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学校与企业部门之间关系紧张
由于职业学校有时在工艺装备和教学方法上不具备现代化,而普通培训中心由于受到联邦政府和政府资助显得很有实力,能够掌握相当可观的资源,其现代化程度较高,这引起职业学校的担心。
他们要求将培训中心归入职业学校,否则就有变成三轨的影响。
而且可能因政府更多地资助培训中心而削弱职业学校经费,导致设备陈旧的职业学校与企业培训的差距越来越大。
[5]德国国内对双元制培训体系内的两个主体即学校与企业的批评也不少
有人指责公司往往将受训者作为廉价劳动力,常指派他们去从事他们“与培训无关”的工作,或者过多地促使他们从事边缘性、辅助性的工种;由于企业生产过于专门化,其培训往往不完全,不系统;此外,企业中笼罩着一种权威式的培训风格,不允许提出不同意见和疑问;培训教师又往往是能力欠缺、水平不够等。
这一系列问题使得企业培训方面的工作不尽人意。
对职业学校的批评,则集中在课程方案与教学方法过于陈旧过时,教材的职业针对性不强;与企业培训的步伐很难并行一致;师资缺乏,教师后续专业教育欠缺;并且把不同培训职业的学生编在一起混合上课效果不好等。
[6]整个双元制的调控机制主要以市场为主,政府法规调节为辅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组织又是由企业家负责,是企业的事,这意味着企业是否参与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双元制”的命运。
而企业的参与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这就使得双元制教育的运行机制易受总的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其结果是青年人的需要与公司需要之间常常不协调。
在经济紧缩时期,就很容易造成企业提供的培训岗位减少,而造成大量青年人无法接受培训。
另外,有些新型行业就业岗位增加,但培训单位未见相应增加的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德国的服务行业和新兴的信息产业在迅速发展,为劳务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由于现行的法定职业培训大纲是多年前的产物,内容已不能满足新行业的实际需要,压抑了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
企业搞培训毕竟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特别是中小企业更希望年轻人边不边学,以干为主。
如果各项规定过死,而且法定培训不是企业所需,企业自然退避三舍。
面对双元制职业教育面临的这一新问题,德国政界呼吁经济界增加培训岗位。
各界也呼吁企业加大培训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加速修改新的培训大纲,以适应新老行业对职业培训的要求,吸引更多的企业开展培训。
政府还采取措施鼓励培训工作“先进”企业,在野党甚至提出对不搞企业培训的企业可以罚款。
形势表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正面临严峻挑战,改革势在必行。
二、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通观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
1.有关职业教育法规体系健全,以法令形式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基础)
德国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均有详尽的法令规定。
最早的法令起于中世纪,它规定了入学条件和学校义务、师资培训和、修业年限、每个工种的学科设置和具体培训办法等。
这些法令使职业教育有了法律保障,使办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871年宪法将职业教育定为义务教育。
它规定18岁以前完成普通教育而未进高级中学就学的青年必须接受义务职业教育。
战后的有关各项条款一般是以前法定内容大重申或修订。
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的发展及科技进步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
为了使职业教育体系适应经济走向市场,依法发展,联邦德国颁布了十多项有关职业教育的法令,如《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实践训练师资规格条例》、《手工业学徒结业考试条例》等。
其中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是最基本、最权威的法规。
它对当今社会条件下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企业培训条件作了详尽的要求;对承认的13类约450个专业(工种)作了具体规定;对社会参与与监督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同时,对各类职业训练制度、组织、期限和考试制度作了原则性规定,野对原则教育研究工作作出了决定。
依法发展,违法必究,法规体系的健全为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良性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2.多形式、多层次、多阶段——职业教育体系完备
从根本上说,它是适应德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需要的。
联邦德国的职业教育与整个人的教育过程密切联系着。
由这个体系实现的中等职业教育是一个从普通学校里的职业预备教育开始,经职业基础教育到职业专业教育乃至职业继续教育的由低级到高级,由一般到专门,逐步深入的过程。
因而它包括了职业预备教育、职业基础教育和职业专业教育的各个教育阶段。
(多阶段)
德国职业教育具体实施又形式多样。
仅教育机构而言,它既有普通职业教育机构,也有训练残疾青少年的特殊职业学校。
同时,几乎社会上所有职业人才都可在相应的职业学校中得到培训。
现有450个职业在可培训后获得合格证书。
就培训时间而言,有全日制、部分时间制;有白天授课也有夜间授课、函授等。
修业年限1—4年不等,招生条件各异,办学既有私立的、公立的,也有企业单位独办的和企业联合办的。
这种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为联邦德国培训各级各类职业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多形式)
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层次又较多。
有为适龄青年接受职业教育的学校,也有为在业人员进修提高的学校。
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衔接,成为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网络,为广大适龄青年和就业人员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教育和进修提高的机会,形成了一个初、中、高比例结构合理、职前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双元制教育体系。
3.以双元制为核心
在德国职业教育中,作为职业教育主要阶段的专业训练,主要在“双元制培训体系”中以学徒制培训方式实现的。
这种训练将职业教育体系与就业体系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具体表现为:
职业培训与就业制度相结合,雇主和雇员对培训制度的结构、内容和各培训过程认识一致;通过职业学校可以获得职业工作经验;经过训练能迅速地适应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
这种训练由私人直接掌握。
因此,它能充分调动企业界的积极性。
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积极性,促使各行各业都来办职业教育,广开了办学渠道,促进了配套的职业教育网的形成。
另外,双元制体现了国家、私人经济、学校及企业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由于它的孙了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生产密切结合,所以它对经济部门需要的反应十分灵敏。
能够及时估计到职业结构的变动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并相应地不断抛弃过时的或显得多余的职业和训练章程而代之以新的。
就这一点而言,它是一个高效能体系。
它的优点还不止此。
由于训练与直接的生产过程密切结合,可以利用企业的设备和人员条件,这样就节省了学校单独承担职业训练的情况下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
又比如,学徒在训练过程中可以直接参加物质生产过程。
这样既可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又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从而野可以改善本身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4.注重实践以及严格的训练与考试制度
联邦德国职业教育一向贯彻严格训练、注重实践的方针。
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员在毕业时必须经过实际操作与考试与理论考试,这自不待言。
在其他各类职业学校中,每所学校都建有实验室、实习车间或模拟操作室,每个学员不但必须接受严格的实际操作训练和实习训练,学员在毕业时都必须进行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考试,惟有通过这种国家考试者,方被承认具有某种职业资格。
异因此联邦德国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进入职业生活时不仅在文化素质方面,而且在实际操作技术方面,都比较符合实际需要,能够不再经过熟悉业务过程而直接作为一个熟练工人或技术人员参加工作。
5.职教与普教有一定程度上的沟通与紧密结合
在德国,尤其是战后,职业教育并不是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德国 现代 职业教育 体系 构建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