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高分技巧名师总结.docx
- 文档编号:12660807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6.56KB
高考作文高分技巧名师总结.docx
《高考作文高分技巧名师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高分技巧名师总结.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作文高分技巧名师总结
时代性原则:
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关心国家大事,思考社会人生。
高考作文题目所涉及的主题、内容,与我们的社会紧密相关,与一个时期的焦点、热点问题有关。
1978年的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1979年的改写《第二次考试》为《陈伊玲的故事》;
1980年的读《画蛋》有感;
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读后感;
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
1983年的看图作文《挖井》,说明与议论;
1984年的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
1985年的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
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谈个人见解;
1987年的材料作文,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写一篇短文;
1988年的《习惯》;
1989年的就“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致同学的一封信;
1990年的关于“花与刺”的思辨;
1991年的“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的辩论;
1992年关于社会公德问题的议论;
1993年关于补课报酬的意见;
1994年《尝试》为题的记叙;
1995年“鸟的对话与评说”;
1996年漫画《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的说明与比较;
1997年背瘫痪同学上学的描写与议论;
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材料作文;
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作文;
2001年的关于“诚信“的话题作文;
2002年的关于“心灵的选择”的话题作文;
2003年关于“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作文。
所有的作文题目的主题、思想、观念,莫不与当时的政治观念、社会现实有关,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从2000年开始,高考作文似乎进入到一个“话题作文”的时代。
从2004年,高考的模式开始出现变化,从过去的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到部分省市自主命题,同一时间考试。
每年,都有几十个高考作文题目出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高考作文题目的特点、原则基本没有变化。
间接性原则:
关注时代热点但一定不直接就其出题,而是暗扣社会焦点、热点,间接联系时事,大处着眼,小处命题,以小见大,最忌直白。
但是,间接性原则并不绝对,有些年份,直接就当年的焦点、热点问题命题,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就以汶川地震来命题了。
积极性原则:
必须体现积极的舆论导向,有利于表达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思想感情,几乎没有直指社会阴暗面的。
这是由高考的性质决定的。
高考是什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定义是:
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这种定义非常平实,没有任何的政治色彩,没有任何的思想倾向,但是,高考是为高校选拔合格的生员,是为党和国家选拔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设者和接班人,说白了,是蓝领和白领,是技术工人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管理者、执政者。
这样的人,如果他的思想、观念和这个社会是相悖的、对立的,这个社会,这个国家会选择他吗?
2002年的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
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
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
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硬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
登山者犯难了:
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
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
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
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
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
又应该如何选择呢?
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这一年,一大批优秀的高考作文被评卷教师们挖掘了出来,像《爱心不锈》、《君子,选择了兰草》、《酒吧关门时,我便离去》等还在老师们手中久久传阅,得到了相当高的评价。
但是,四川一位考生一篇名为《潘金莲的选择》的作文则是在老师们的争议中三次定分才最终被判佳作的。
据透露,这篇《潘金莲的选择》从潘金莲自身的角度,分析了在武大郎和西门庆之间选择的种种利弊,文笔流畅、行文优美、引经据典,自有一番道理,但因为其落脚点定在选择西门庆上,与传统观点格格不入,最初在评卷老师那里只得了20多分(满分60分)。
评卷老师甚觉可惜,便将此文提出来与整个阅卷室的数十位评卷教师讨论,争议很大,讨论的结果是从20多分改成了40多分。
大家还是觉得不妥,遂请示评卷指导委员会,委员们对此文阅读多次,认为此文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给出了相当高的分数。
虽然这篇作文最终结果令人安慰,但评卷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慨:
考生言他人所不敢言,在高考时冒的风险是相当大的,他们希望以后的考生在选择如何作文时还是三思而行。
无独有偶,同年广东高考作文也出现了奇文:
一篇是《游戏的规则》,面对选择的作文题考生居然“不做选择”;另一篇是《放屁的选择》,把一个看似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话题写得妙笔生花,入木三分。
这两篇文章最后都得了高分,让人感觉到一股清新之风,广东高考评卷不拘一格选文才。
题为《游戏的规则》,开始一评这篇文章分数并不高,因为放弃选择似乎与题意有些不符;在二评的时候被评卷老师“慧眼识珠”,最后得了50多分的高分。
题为《放屁的选择》的作文则更令人拍案惊奇。
和前面一篇一样,虽然一评分数不高,但是经过评改小组反复讨论,多数老师认为应该给高分,有的教师甚至认为这样的考生应该破格录取!
美国《纽约太阳报》19世纪70年代的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把新闻解释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博加特关于新闻的定义曾经受到不少的批评,众人对新闻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
长期负责党的宣传文教工作的陆定一同志给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但是,各种定义,与博加特的定义相较,还是博加特的定义更为形象、直观。
从博加特关于新闻的定义分析《潘金莲的选择》《游戏的规则》《放屁的选择》的命运、遭遇,我们会问:
能有如此待遇,能够接受反复讨论,甚至争议,最终获得公正评价的高考作文又有几篇?
既然作为新闻,作为典型来报道,从另一角度就说明,这样的事情是少的,是我们要争取的。
要知道,每年各省市的考生都是达到几万、几十万,不是每一个考生的作文都能有如此充裕时间,如此充分争论,如此公正评价的待遇的。
所以,参加当年作文评卷的作文组副组长、华南师大附中语文科组长邹寿元老师认为,高考作文最好还是不要冒险。
从学生的切身利益来讲,这番话确实语重心长。
但是怎样挖掘学生的创新空间,仍是今后高考命题和考生答题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当然,从中学“应试教育”角度考虑,“冒险”的确容易“大起大落”。
但大学需要的则是创新型人才。
不可忽略的是,如果高考评卷的“指挥棒”把握得好,可以引导好方向,使中国的教育逐步摆脱“应试教育”的怪圈。
中学生还是要强调提高阅读量,没有量的积累,难写出好文章。
普适性原则: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写作欲望,让各地区、各民族、各类型考生都有话可说。
1985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目:
澄溪中学附近有一家前进化工厂。
工厂天天向外排放有毒的气体和废水。
广大师生和附近居民长期处在被污染的环境中,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工作学习受到影响。
几年来,学校多次向工厂提出意见,要求妥善解决污染问题。
但厂方以生产任务繁重、技术力量薄弱和经费开支太大等为理由,一再拖延,至今未能解决。
试就上述问题,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
注意:
1.要求符合书信格式,最后署名一律写“澄溪中学学生会”,不得写个人的姓名,不得透露所在地区和学校,否则扣分;2.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有关材料;3.不要少于500字。
高考结束以后,就有专家提出,这个作文题目违反了普适性原则,是不公平的。
因为环境保护问题,只有大中型城市才感到问题的紧迫性,而在偏远的山乡,山清水秀,那里的当务之急是发展,是生存,环保问题还远远没有到来,这样的作文题目对于农村的考生,对于山区的考生是不公平的,他们与城市的考生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此类现象,以后的高考作文命题过程中再没有出现过。
猜不着原则:
已经出过的题目肯定不再出;大家都纷纷猜测的、目前非常热门的,肯定不出;避免猜题押宝,保证试题效度。
高考作文题目,一方面是出题者的“守”,一方面是应试者的“攻”。
守方力图出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所以,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都会有变化,都会有创新,绝不会墨守成规,老生常谈。
出题者,面对的应试者,不仅仅是当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还有考生身后的老师、家长,还有社会各界,他们的压力,可想而知。
如果高考作文题目没有出好,不合情,不合理,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后果?
应试者,参加高考的考生,考生背后的老师、家长,社会各界,对马上就要到来的高考,马上就要揭晓的高考作文题目,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考什么?
如何考?
所有人都巴不得能猜中,即使猜不中,熟悉一点,容易一点,更好是训练过,准备过,那才是大好事。
如果这样了,又会怎么样?
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所以,攻与守,永远是一对矛盾,是对立的双方。
问题解决不了,解决不好,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法,如何?
我们单攻一点,不行;试图猜中题目,不可能;那么,我们就全面备战,全面进攻,我们战线上的所有点都是精兵强将,都是猛烈炮火,还有拿不下的阵地,攻不下的城池?
所以,古人有“胸有成竹”,成竹在胸了,什么样的竹子不是都任由我们自如地挥洒吗?
惜墨如金,好!
信笔泼墨,一样好!
当我们做好了全面的准备,积淀了丰厚的知识,区区一篇800字的文章,信手拈来的事。
历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严格地说,是没有人猜得着的。
即便在高考语文试卷拆封解密以后,有人欢呼,有人雀跃:
我中了!
我中了!
宣告他猜中了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这中间“广撒网,漫收鱼”的成份很大,是误打误撞的结果。
到目前为止,恢复高考已经30多年了,还没有一个人敢在高考前说:
今年的作文题目一定是什么,今年的高考作文一定考什么。
也就是说没有那个人在高考作文题目上是料事如神的。
我们无法做到料事如神,
但是我们可以做到胸有成竹。
一、不能出现低级错误
1、字数、篇幅,不少于800字。
层次,是展开文章的有效手段。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的文章中,给“党八股”列举了八条罪状,其中“党八股的第五条罪状是:
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你们去看一看中药铺,那里的药柜子上有许多抽屉格子,每个格子上面贴着药名,当归、熟地、大黄、芒硝,应有尽有。
这个方法,也被我们的同志学到了。
写文章,做演说,著书,写报告,第一是大壹贰叁肆,第二是小一二三四,第三是甲乙丙丁,第四是子丑寅卯,还有大ABCD,小abcd,还有阿拉伯数字,多得很!
”
小学老师很聪明。
在教学生写苹果的时候,小学生不会写,无从写手,无法展开。
老师说:
很简单。
我告诉大家8个字,文章就可以写出来了。
哪8个字呢?
就是:
看看,闻闻,摸摸,尝尝。
看看,通过视觉感受苹果的色形,从视觉的角度写苹果的外观、形状。
摸摸,通过触觉感受苹果的质地,从触觉的角度写苹果的质地、质感。
闻闻,通过嗅觉感受苹果的气味,从嗅觉的角度写苹果的气味、香味。
尝尝,通过味觉感受苹果的味道,从味觉的角度写苹果的味道、口感。
好了,方法虽然简单,但是非常有效,学生感觉具体了,思路清楚了,可以操作了,于是,苹果就被非常形象,非常具体地描写、刻画出来了,一篇文章也就轻松地完成了。
小学课文
花园 果园
我们村种了许多果树。
有桃树,有梨树,
还有苹果树和山楂树。
春天来了,
桃花开了,梨花开了,
苹果花和山楂花也开了,
我们村成了花园。
秋天到了,
桃子熟了,梨子熟了,
苹果和山楂也熟了,
我们村成了果园。
文章很简单,但层次、过度、照应、因果关系,一应俱全,且非常自然。
2、标题制作
标题的制作,非常重要,但是有些同学却没有足够的重视,随意写几个字,权作标题,对付过去,糊弄过去。
农人说,人闲嘴自在。
别人农忙时,面朝黄土背天,挥汗如雨,而你二流子一样,躲在阴凉处,一把破扇,一顶草帽,呼踏呼踏扇着,自在倒自在了,到了收获季节,到了享受的时候,别人丰衣足食,而你只有干看,眼馋的份儿,流哈喇子的份儿。
农人还有“人哄地皮,地红肚皮”之说,我们在标题制作上是同样的道理。
你随随便便制作一个标题,阅卷老师就随随便便地给你一个分数。
有些标题,只能是泛标题,只能做副标题,比如《读 有感》《浅谈 》《与 商榷》,从标题看不出作者的思想指向,看不出作者的观点主张。
标题,就应该鲜明地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突出作者的是非指向,否则,不能算是精彩的标题,引人的标题,成功的标题。
3、行文的格式
文章要分段,段首低两格。
标点的使用要规范,该在行首,一定要在行首;该在行尾,一定要在行尾。
错字、别字要尽量少。
错别字太多,一方面反映一个考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关于错别字本身就有扣分规定。
4、文字的书写
文章的书写,卷面的整洁,对作文成绩的影响一样是至关重要的。
有专家做过试验,同样一篇文章,挑选书写水平不一的五个学生抄写,放入其他文章中,由阅卷老师评判,结果高低悬殊达到10分。
5、文章的布局
文章的布局,要设计,要讲究,这一问题,在下曾有文章《密不透风疏跑马》做专题的阐述:
中国的书法艺术,有“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之说,讲究章法,讲究布局。
兴致上来,挥毫泼墨,浓笔重彩;气息沉静,惜墨如金,大片留白。
以至于出现了疏朗处,可以骏马驰骋;细密间,针扎不进,水泼不进,风亦难以吹进。
世人面对如此的谋篇布局,面对如此的出神入化,只有钦敬,只有叹服。
书法,如此。
写作,一样如此。
我们的写作,一样应该如书法作品,“疏可跑马,密不透风”。
构思间,逻辑关系,起承转合,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缜密得不能再缜密,细致得不能再细致。
语句上,行文上,惜墨如金,惜字如金,多一字,多一句都不行,都不能。
短句子,短段落,疏疏朗朗,清清爽爽,让人读起来就舒服。
文章,由文字组成。
但是,读不同的文字,给人不同的感受。
我们读一个逗号到底,满纸黑压压文字的文章,感觉如何?
我们读长长短短,错落有致的文字,感觉又如何?
当然是一沉重,一轻松。
满纸黑压压的文字,本身就给人以压抑感,给人以沉重感,让人难以卒读;而长长短短,错落有致的文字,让人感觉轻松,心生愉悦,止不住有阅读的冲动。
一般人的阅读心理如此,高考作文的阅卷老师的阅读心理就变了,就不同了?
不!
阅卷老师的阅读心理,和我们毫无二致。
阅卷老师的阅读心理不仅和我们一模一样,甚至较我们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想想看,哪一个阅卷老师没有具体的工作任务?
一定数量的时间里必须批阅一定数量的文章。
大量的文字阅读,通篇的密密麻麻,黑压压的文字,让阅卷老师有什么心理,有什么反应?
不可避免的烦躁,不可避免的厌读。
就是责任心在控制自己,就是道义感在告诫自己:
静下来,沉住气,阅读,阅读!
公平,公正!
但潜意识的厌读,潜意识的烦躁,对黑压压的文字,不说刻意打压吧,但绝对不会有什么好感。
但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之时,一阵清风吹来,又有什么感觉?
清爽极了,舒服极了。
清爽舒服之间,心情好了,情绪好了,笔下的分数自然也好了,也高了。
俗语“输戏不输过场”,演员登台一举手,一投足,唱念做打,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中规中矩,大家明白,这是个行家。
无论唱得好坏,别人首先不会看轻你。
但是,上来招数就错了,大家知道这是个外行,是个“白脖儿”,是个“棒槌”,还没有开唱,评价马上低了。
中国书店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审音鉴古录》,不同于一般的戏曲演出剧本,如同现代的导演脚本或演出记录本,其中包含了导演构思、导演设计以及具体艺术处理等有关导演工作的全部内容。
据介绍,书中所注明的演员服装穿戴已具规范性,反映了当时演出的实际情况。
“‘宁穿破,不穿错’,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
”“宁穿破,不穿错”,我想,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这些都是基本要求,基本功底,重视起来,不难解决,千万不能粗心大意而丢了分数,导致严重的后果。
二、梳理归纳,撷取信息,抓住主题,确定立意
看到高考作文题目,不要着急,不要慌神,气定神闲,冷静分析,镇定思考,题目要求、观点指向、自己的立意、文章的结构、拟用的材料……一切都在分析、思考中清晰起来,作文、书写就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了。
有一句非常简单的话:
把你爸爸叫来。
语言专家在分析这句话的时候,说,这句话,包含了三层含义:
一这个孩子有爸爸。
如果他没有爸爸,这句话就不成立;
二孩子的爸爸不在这儿。
如果在,就不用发出叫孩子爸爸来的指令;
三才是指令的本身,叫孩子爸爸到这里来。
分析之后,简单的问题丰富了,话语的含义明确了,文章也容易展开了。
孩子有爸爸,他爸爸怎么样?
孩子爸爸不在这儿,他在干什么?
孩子爸爸怎么来这儿。
在下曾写过一篇文章《“爷爷”》,是给同事们分析“此处不留爷,自由留爷处”这句话之后的产物。
我说,“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
这句话往往是被辞了工、炒了鱿鱼的落难者,在老板心意已决、结果已铁,实在无法挽回,无法补救,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愤愤说出的一句义气话,以“爷”自称,聊出一口恶气,然后卷铺盖走人。
但是,不少的落难者、被炒者,即使这句恶话脱口而出,说过多次之后,也一直未明白这话的真正含义,他的“爷”算是白当了,只是口头的,名义的,实际生活中,他绝对算不得“爷”。
“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说的再明白不过:
“养爷处”养的是“爷爷”,不是“孙子”,也不是废物,更不是那个自称“爷”的落难者、被炒者。
正因如此,不少的人,一次被炒,二次被炒……以至沦落为“吉普赛”,四处漂泊,工作无着,生活无助。
我说过,这世界,人长了一双狗眼,势利极了,也准确极了。
谁有钱,谁有权,谁有本事,谁有能耐,他一眼都看出来了。
你空空如也,草包一个,即使装的再像、再神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也有明眼人一样看出你是假的。
当年匈奴使者要见曹操,孟德以为自己身矮丑陋,不足以显大国神威,便选了身材高大的卫士做替身,自己站在卫士背后操刀。
召见完毕,孟德派人私下问来使:
魏王风度如何?
使者答曰:
魏王身材魁梧,气度非凡,然魏王身后操刀者才是英雄。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
“魏王何如?
”匈奴使答曰: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
后人叹曰:
使者是有真眼光,曹操也是真英雄,真的具有英雄风度。
是的,你真有某种气质,某种本事,某种地位,藏都藏不住。
自诩为“玄机子”神机妙算的江湖相术先生,看什么?
就是看面相,看气质,再加上旁敲侧击,把不少人糊弄得团团转。
但是,你如果没有,装,也是白搭,明眼人一眼就看穿了。
西洋镜终究是靠不住呢。
但是,“爷爷”是如何炼成的?
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不会掉金钱,掉本事,掉地位,这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打拼才会得到。
“爱拼才会赢”,此言不虚。
有一句话叫:
多年媳妇熬成婆。
但“爷爷”可不是熬的!
即使多年以后,你的自然人身份成了爷爷,儿女满堂,儿孙绕膝,但你没财富、没本事、没地位,社会人的你,照样是“孙子”。
“爷爷”,不仅仅是一个称谓、名头,它需要实实在在、道道地地的真东西呢。
是做“爷爷”,还是做“孙子”,这不是个难题。
每个人的选择都是非常明确的,所有人的选择都是一致的,除非他是贱种,心甘情愿,永生永世做“孙子”。
但是,如何做“爷爷”,却是不同,正是这不同,才导致了结果不同,导致了这个世界有“爷爷”,也有“孙子”。
之后,心痒手动,有《“爷爷”》一文。
2005年,《濮阳日报》教育专刊的主编给我电话,说教育局和他们一起合办一个“素质教育”的征文活动,你平时挺你写的,这次给写篇。
“素质教育”?
在搜索引擎上搜索,有几万、几十万篇的文章,上至政府官员,下到平民百姓,学生及其家长,教育的管理者、实践者,社会上引车卖浆者流,只要能识几个字,会说几句话,都可以对“素质教育”来那么几句,甚至长篇大论,滔滔不绝。
可以说,关于“素质教育”的话题,该说的都说了。
我想,写不出来,丢人;但是,写出来,没有独到的观点,更丢人。
怎么办?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素质教育……
我想起同事们的议论,素质教育好是好,但不好实施,因为太大,太全面了。
太大,太全面了?
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矛盾论,一个地区穷,要解决问题,让它富起来;小孩子个字矮,姑娘不满意,要解决问题,让他高起来;东西太大,让它小起来;太长,短起来……全面,我们各个击破,分头实施,问题不是解决了吗?
多元智能理论说明职能是多元的,是可分的;那么,素质是否可分呢?
素质一样是可分的。
我们中国的传统上,有无事例可以支持我的思路,我的主张呢?
庖丁解牛!
好了,观点出来了,思路清晰了。
坐在电脑前,三十分钟,文章完成了。
遵照“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原则,给文章名一题目《“肢解”素质教育》,电子邮件发给主编。
三天之后,11月20日,头版头条,竖排大幅标题,文章刊登出来。
网易、新浪搜狐、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宣传网等网站均进行了转载。
后来,一位编辑说,前面加几个字,减一减火药味!
成为《深味庖丁经验,“肢解”素质教育》。
看图作文,在全国恢复高考后的试题中,第一次出现在1983年。
当年的作文题目,是给出了一幅《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
》的漫画,要求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向没有看过这幅画的人介绍画面内容,再根据漫画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看图作文的再次出现是在1996年。
当年的作文题目是给出了两幅漫画《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写作要求与1983年的大致相同。
也是要求用说明性文字介绍两幅漫画的画面内容,然后写一篇题为《我更喜欢漫画< >》的议论文。
看图作文,较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在写作的过程中,审题环节显得更为重要。
如果在画面的阅读、解读过程中,漏掉了关键的内容,就直接影响着写作思路的梳理,作文主题的确定。
所以,作为考生,必须全面、细致地阅读画面,撷取画面包含的所有信息,通过画面的信息,揣摩漫画作者通过信息、通过细节传达出的意旨和导向。
2007年全国I卷(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广西等省)的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画图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场景:
一个小孩跌倒了,周围有三个大人,分别代表了社会、家庭,和学校,这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出事了吧!
”。
要求:
选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漫画的题目:
《摔了一跤》;漫画的人物,一个孩子,三个成人;漫画的事件,孩子踩到地上的西瓜皮,摔了跤;成人在一旁的反应:
出事了吧!
典型人物的含义:
孩子,代表学生;成人,代表家庭、学校、社会。
这样一幅漫画,如何解读漫画作者的意旨,体会作者的指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本来文学的解读就是多向的,自由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汉语成语“郢书燕说”,典型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本来一个非常具体、实在的动作指令“举烛”,却被理解、解读为“举烛者,尚明也。
尚明者,举贤而任之。
”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
所谓崇尚光明,就是要选拔德才兼备的人并加以任用。
而高考作文题目给出的漫画,家庭、学校、社会的代表,围在摔了跤的孩子周围,异口同声地说出了:
出事了吧!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解读?
又能做出什么样的理解、解读呢?
三方代表围着孩子,围着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作文 高分 技巧 名师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