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阅读力》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docx
- 文档编号:12651880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8.50KB
《教师的阅读力》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docx
《《教师的阅读力》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的阅读力》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的阅读力》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教师的阅读力》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教师的阅读力》读后感1
《教师的阅读力》读后感1
利用假期时间,我再次品读了《教师阅读力》一书,让我又有了些新的思考和改变。
该书通篇百余万字,语言通顺,文字平实,通过五十多篇文章的分类叙述,从四个方面向广大教育从业人员揭示出一个问题,那就是阅读不仅具备能够使人的能力水平得以提高、知识储备不断充盈的功能,更具备能使人的文化底蕴得以提升,人格修养与精神不断升华的作用。
作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不言而喻,而今天我要分享的阅读并不是一种机械式的、往复式的过程,也不单单是一种死教书,教死书的过程,而是要深入的、理性的、投入情感的理解,不断提升对阅读的热忱,广泛涉猎更多具有意义的能量。
作为教师,首先自身就应当是一名阅读的践行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阅读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文化,也是一个文明传承的过程,不同时代的人,可以通过阅读来了解数百年,乃至千年以前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体会那个时代人类的文明程度。
而教师,这一职业,就是通过教育教学过程去向下一代人传播文化、传递文明。
那么教师的阅读,就应当先于他人,胜于他人。
现如今令我也感到很惭愧的就是,我本身也深陷怪圈,一方面想博览群书、涉猎新知,但又被精力有限所束缚着。
从教以来,我每每深刻体会到教书育人所带来的无比的成就感。
但就是在这种幸福感的背后,我又隐隐的感觉到随着阅读形式、阅读方法、阅读类型的不断变化,如不做好正确的指导,加以正确的引领,学生们的未来将无比堪忧。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随着时代发展变迁,我们所涉猎知识的途径已经从单一的书本逐步演变成多种载体承载,既新闻、媒体、微信、微博等诸多形式,现在的传播过程中,往往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去刻意曲解原意,错误引导。
这时就需要教师与家长站在正确的位置,不断指导学生通过正确的途径,通过对好的文章、新闻、书籍的阅读来获取正确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也不单单拘泥于课堂所学,而是应该广泛的,有意义的,具有实效性的阅读,这也就是我想说的会阅读。
阅读是相伴我们一生的最具意义的事情之一。
通过阅读,不但能够丰富自身,更能传递知识。
而作为教师,我一定会通过对阅读的重新认识,推开阅读教育的大门,走上阅读的道路,提升阅读的能力,享受阅读的快乐,做一名会阅读的教育者,从阅读中完善自我。
《教师的阅读力》读后感2
《教师的阅读力》读后感2
暑期,我认真阅读了刘波的《教师阅读力》,作者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经历了“改进工作”“迷恋教育”“完善自我”三个阶段,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他通过阅读,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
刘老师说如果一个人有了强烈的读书动机,坚持读书便不再是一件难事。
他在书中举了《光明日报》曾报道过的华中科技大学57岁的宿管大妈周凤琴坚持每周读一本书的例子,说明阅读理应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
一个有专业追求的教师,即使生存在应试教育的夹缝里,也能通过积极阅读进入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而对于那些不读书的教师,阅读则更意味着“自我拯救”。
有了内在的阅读动机之后,该怎么寻找适切的阅读路径,刘老师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
1、订阅优质期刊,进行专业阅读和综合阅读;
2、利用网络渠道进行阅读。
在书中,他详细介绍了自己搜集的网络阅读资源,其中既有报刊杂志的电子版链接,也有名家博客、微博的地址;
3、了解最新图书资讯,第一时间搜罗新书。
这些教育类书籍,让刘波老师享受品质阅读之美的同时,也夯实了他的专业知识。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当阅读成为教师工作、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阅读力也就成为教育生产力。
首先,阅读促使教师深入思考,形成深刻的专业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阅读促使教师拿起笔杆子,自觉走上教育写作之路。
记得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倡导的教师“三专”发展模式中,“专业阅读”之后就是“专业写作”。
读是积累,写是升华,写是为了更好地沉淀阅读过程中那些高质量的思考;再者,阅读能促使教师形成可持续发展力。
书中《用阅读克服“本领恐慌”》一文中,引述了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的观点,认为理想中的教师,应该“照亮了别人,丰富了自己”,一味地付出,却没有新能量的持续注入,必然会导致自身的“本领恐慌”。
当然,我自己感觉个人读书能力和精力的有限,真的做不到像刘老师一样每天去阅读那么多书,但是如果能尽可能的多读一点,对我们的帮助一定更大。
记得曾经一位领导跟我说过“多读书人才能有主见,教学中遇到问题才不会模棱两可,飘忽不定”。
《教师的阅读力》读后感3
《教师的阅读力》读后感3
书是媒介。
我喜欢读书,有不少书评刊登在《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上,引起了爱读书的刘波老师的注意。
他的著作《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出版后,特意邮寄了一本给我,由此开始了非常愉快的交流。
我读的一些书籍,他会加以关注;他喜欢的书籍,我也会倍加留意。
但总体上看,是他影响我的时候多,新的书讯、有关阅读的新话题等,他都会及时地与我分享,让我从中获益良多。
(一)朱永新说: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这句话凸显了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从时间的维度看,人的成长是由昨天、今天和明天来衔接的,每个人都无时无刻地在处理着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而阅读应该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成长主线。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与这一任务相对应的公民的道德规范、科学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的标准等等,都是在昨天形成的。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我们所做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指导孩子如何面对昨天、理解昨天,甚至是记忆昨天。
这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传承。
昨天积淀下来的育人资源浩如烟海,人们每天还在创造大量新的资源投放到昨天这个巨大的“存储器”之中,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继承昨天呢?
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
学校的课本给学生提供了触及昨天、认识昨天很好的线索,但离真正的阅读还有一段距离,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让自己走入大师的精神世界,通过深层次的阅读,和昨天的智者们进行一次次的心灵对话,体悟他们创造的艰辛和成功的欢愉。
当然,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触及到昨天所有的信息,要结合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加以阅读。
这其中,个人的`文化判断力非常重要,而文化判断力正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
今天是联系昨天和明天的桥梁,因为今天继承昨天,同时又孕育着明天。
但今天和昨天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我们对昨天的认识,往往是以今天为起点的。
今天发生的一个事件,会把我们带入到昨天的一系列历史记录中,去体悟以史为鉴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当我们设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今天和昨天的联系时,昨天的知识和经验的价值才会显现出来;其次,昨天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到了今天不一定继续有效。
比如说我们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丰富的教育经验,都是建立在每个家庭有多个孩子的基础之上的。
今天的教育,出现了我国教育历史上从未发生的新情况——独生子女学生、独生子女教师、独生子女家长。
人们总是对今天的教育抱怨很多,或许与我们总是照搬昨天的经验是有很大关系的。
也就是说,今天的我们,面临着两项重要的任务:
一是努力架设今天与昨天联系的桥梁,二是在传承昨天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创造出符合今天实际的新文化。
这不是只有那些大家学者才能做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今天文化的创造者。
对孩子来说,创造很简单,就是解决自己面临的一个个问题,并获得成长的过程。
那如何去架设桥梁、如何去创造呢?
我们的前人其实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
古代强调读四书五经,后人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不断加以注疏、考证和翻译,这就是一种发展和再创造。
通过广泛的阅读,就可以了解过去的人们是如何对待他们之前的文化、如何创造自己当下的文化的,这些方法大都可以移植到今天。
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孩子们明天的生活和工作奠基。
但是,我们能预知未来、能知道明天会怎样吗?
今天的世界上最热门的十项工作,在五年之前是不存在的。
相信在10年前,没有人能够预料到今天苹果的iPhone手机系列和iPad平板电脑会席卷全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我们基本上预测不出明天的世界发展的趋势,当然也就不知道明天的社会最需要的是什么了。
如果无法预知哪些是未来最需要的,那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何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教师和家长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其次,对孩子要少一些灌输和强迫性的指令,多给孩子一些闲暇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鼓励孩子的个性化阅读,呵护学生那份向学的心,那份求知的欲望。
大量国内国际教育测量的数据都显示,每年阅读数量超过12本的学生群体,学业成绩明显的好。
从功利的角度看,阅读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我相信,当孩子自己有了阅读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时,他就拥有了面向明天、面向未来的钥匙。
(二)阅读如此重要,但现实并不令人乐观。
刘波在书中介绍了两组数据,很值得大家予以关注。
一组数据是20xx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所揭示的,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每年为4.39本,电子书阅读量为2.5本。
这其中,80%的书籍都是教材和教辅书。
教材和教辅之外的书籍连1本都不到。
而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
在阅读方面我们和国外的差距还不是一点点。
另一组数据是关于教师阅读状况的调查。
教师不读书的现状还是非常普遍的。
阅读不被重视,与人们的思想观念是有很大关系的。
北宋年间宁波著名学者汪洙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诗句,被无数家庭所传诵,也成为每一个家庭激励孩子奋发学习的名言之一。
但在绝大多数国人的理解中,汪洙所说的读书指的是应试所必须要读的教科书,除此之外的书籍统统被指称为“课外书”,很多家长和教师对孩子读“课外书”是有很多限制的。
朱永新先生为此曾进行过批判:
仅从“课外书”这个概念,就可见学校往往是最顽固地拒绝“读书”的场所。
阅读不被重视,与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有很大的关系。
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和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拉大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
人们的心态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整个社会群体的急躁情绪在蔓延。
大家都希望在这场此起彼伏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竞争中胜出。
人们没有办法去想很长远的事情,急需要孩子一次次好的考试成绩来缓释自己的焦虑。
在这样的环境下,要让大家形成阅读的习惯确实非常困难。
阅读不被重视,还与国家层面对阅读的关注度有关。
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我们很早就意识到了高素质人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让人们再次走上应试的道路,获得了谋生所需要的文凭,但并没有引导整个社会养成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的习惯。
最近听到了好消息,说我国已经启动对全民阅读立法的研究,希望这样的法律能够尽早颁布,成为推动阅读的利器。
很多人将没有时间阅读归结为工作繁忙,这其实是一种托词。
刘波在书中对此有较为详尽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鲁迅先生曾说过: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
有阅读的愿望的人,一定是会找到阅读的时间的。
在协调工作、生活和阅读之间的关系中,还可以提升自身管理时间的能力和水平,一举多得。
华应龙则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阅读和工作繁忙之间的关系:
“因为我们不读书,所以工作很忙碌。
”这句话值得大家反复咀嚼。
(三)当我们还在为阅读现状焦虑的时候,一场阅读革命正在静悄悄地进行着。
一座藏书数万册的图书馆,现在可以装在几公斤重的便携阅读器或者电脑之中,伴随着自己周游世界。
一本畅销的杂志,不需要焦急地等待邮递员的传送,只要在网络上订阅好,可以在第一时间推送给你。
而利用手机读书、读报、看电影、边写边发文章,现在正随时随地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这场革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让阅读变的越来越便捷。
生长在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很自然地就能适应这样的生活方式,可以很方便地使用这些工具,他们可享受的教育资源不比家长和教师少。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书籍出版的数量和速度也增加了很多,全世界一天出版的书籍,让一个人一辈子努力去阅读都读不完。
这对今天推广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要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阅读难,与很多人将阅读和工作、生活当成两件事情来做是有关系的。
阅读变成了工作、生活之外的额外任务,压力自然就会很大。
在教学过程中,最新鲜的教育资源一定是来自生活、与我们身边的事物相联系的。
生活中每天发生的故事,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的素材,而能否捕捉到这些素材,就取决于阅读。
通常情况下,自己关心的某一热点话题,网络、报纸和杂志都会进行报道,但各自的侧重点有很大不同。
网络时效性强,报纸的报道具有权威性,而杂志会在深度上做文章。
网络阅读,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与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有无关联;若可作为教育资源,则需要通过报纸的进一步阅读,准确了解事情的经过,保证教学内容在科学性上不出问题;而像各类周刊杂志随后给出的深度报道,可以让我们从联系的、多视角的维度综合分析,将这一教学素材的教育价值进一步放大。
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些有趣的话题会被引发,或许就会因此而延伸出对相关专业书籍的阅读和探究呢。
当网络资源、平面媒体资源与专业书籍资源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充分融合的时候,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就很容易被认同,并逐渐喜欢上阅读,进而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的。
刘波在本书的第二章,介绍了自己从专业阅读到开放阅读、从读者到作者、从自我感悟到设坛论道的成长经历,这其中,最值得大家学习的就是他将自己的工作与阅读充分结合、将网络阅读和纸质媒体阅读充分结合的特色,阅读真正成为了他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次,要让阅读成为同伴互助的纽带。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
如果说教师个人的阅读有利于促进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的话,教师群体之间围绕某些话题所开展的共同阅读活动,则是同伴互助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教研活动走向深入的关键因素之一。
同伴互助是教师之间的专业对话、合作和互动。
顾泠沅先生非常形象地指出,教学研究中的同伴互助,最容易出现“萝卜烩萝卜,烩来烩去还是萝卜”的尴尬局面,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教师之间的对话常常处于问题的表层,无法深入到问题的实质。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有专业引领。
如果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来直接引领,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但不太现实。
专家太少,需要去做的事情太多,不可能每天跟着我们去实践。
但有一点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专家出版的书籍或发表的文章,可以让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直指问题的内核。
网络更是给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以让我们从专家的博客、微博等交流平台中或许更多的资源,甚至和专家直接对话。
刘波在建设学校教师的读书沙龙,推动大家爱上阅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成效显著。
他所介绍的以点带面的阅读策略、从共性到个性阅读引导、从一所学校到一组学校面上推广、从学术外援到自我写作的内生动力……这些推动阅读的机制,本身就很具有面上推广的价值。
关键是学校里要多几个这样的热心推广阅读的人。
第三,要用阅读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数字化时代,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资源。
要善于利用搜索引擎或者期刊网的独特功能,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各种搜索引擎都有一些特别订制的栏目,可以根据你的需要,将一段时间内你所关心的关键词的相关事件和动态变化梳理出来,推送给你。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可以让你避免在浩瀚的信息之海中漫游,即刻锁定目标。
在享受数字阅读便捷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克服数字化时代给人们读书带来的两大挑战:
即碎片化和浅阅读。
在数字化时代,一切变得不再是系统,而是碎片;为了迎合生活的快节奏,各种类型的浅阅读充斥屏幕。
但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难题最需要的却是系统性的思维和独立而深入的思考。
碎片化的信息就像一盘散沙,只有通过某种粘合剂,才会使其成为一件工艺品。
这种粘合剂,就是信息之间的联系与结构化,这是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领悟出来的。
系统思考从何处来?
从书本上来占绝大多数。
在数字化的时代,更要注重纸质书本的阅读,以保重深入思考的习惯不被丢失。
(四)感谢刘波,在阅读越来越引起世人关注的今天,给我们奉献出《教师阅读力》这本著作。
这不仅仅是他自己阅读和推动阅读的经验总结,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促进个人成长、阅读营造书香校园的案例,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阅读的价值和力量。
这本书来的正是时候。
《教师的阅读力》读后感4
《教师的阅读力》读后感4
这个暑假,有幸拜读了刘波老师的《教师阅读力》一书。
一方面深深地佩服刘老师在本书中所展现的魅力,句句在理,解剖深刻,另一方面对自己作为教师,却对阅读那么不重视深感惭愧。
本书分四辑,从教师要成为真正的阅读者、阅读是成长的必由之路、推进教师阅读的路线图以及读写结合加快成长步伐四个方面,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方法等。
看了刘波老师的博客之后,更是对他崇敬。
他自己就是关于“阅读的力量”最好的证明,这比任何语言和文字都更有说服力。
唤醒教师的阅读意识,积极行动起来。
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本书无疑就是一盏希望之灯,让我更加看清来路,也更加明白去路。
记得读书时代,自己最开心的事情就是阅读。
现在反而以各种理由推脱,把不读书归结为工作忙碌。
现在想想实在可笑,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两百本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如果连作为文化传播者的教师都不读书了,祖国的花朵们又当如何?
我没有做到尽量多阅读,更不用说苏霍姆林斯基的境界了。
秉烛夜读,仿佛是很久远的事情。
而且,真正的阅读也绝不仅仅是读教科书和各种教辅书籍。
20xx年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
中国在这方面差距非常大。
在全民阅读成为国家战略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教师理应成为全民阅读的领跑者。
本书中“因为我们不读书,所以工作很忙碌”,让我很深思。
平时,就是因为不读书导致视野狭窄,上课缺乏新意,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讲课枯燥乏味。
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忍着昏昏欲睡的感受听课也是有苦难言,课堂效率微乎其微。
尤其我作为班主任,初次接触那么多孩子,很多处理事情的方法和能力都是在大学课堂中无法学习到的。
更多的时候是当我处理完一件事情,才发现其实还有更妥善的`方式,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实很多优秀的班主任,在教育书籍中肯定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来处理解决这些琐事。
如果不曾阅读,或许总是把事情处理得一塌糊涂或者总是不知道如何更快地完成工作,任务积少成多,也就会越来越忙碌。
作为教师,应该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常态,一种长久坚持的良好习惯。
阅读,是教师由合格教师走向优秀教师的有效路径。
最新鲜的教育一定是来自生活,与我们生活的社会息息相关。
生活中每天发生的故事,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素材,而能否捕捉到,就取决于阅读。
面对越来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越来越大的压力,与书为友,远离喧闹,抛开浮躁,享受读书之乐,不是很惬意吗?
试想在劳累了一天下班之后,坐在家里的书柜前,独自一人泡一杯清茶,拿起一本钟爱的书籍,慢慢品味,多好。
睡觉前,慵懒地斜躺着,细细翻阅床头的爱书,伴着书香入眠,幸福满怀。
某些无所事事的假期,还可以和学生族们一起,在图书馆专注于阅读,瞬间感觉年轻不少。
或者是在柔软的草地上席地而坐,一边欣赏文字,一边欣赏蓝天白云。
在阅读的点滴中,捕捉智慧;在平淡的细节里,感受幸福。
阅读,如此美妙。
于我而言,这本书或许是一个新的起点:
它教会我重视阅读。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努力挤出时间用于阅读,提高自己,更好地服务学生们。
《教师的阅读力》读后感5
《教师的阅读力》读后感5
在假期阅读了了《教师阅读力》这本书后。
我有了深刻的感受和体会,从中受益颇多。
此书讲述了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凸显了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教师,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德树人”,而这一任务相对应的“公民道德规范”、“科学文化知识”、“身心健康标准”等都是昨天形成的。
我们所做的工作是面对昨天理解昨天甚至是记忆昨天,这实际是文化的传承,阅读如此重要。
而阅读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被重视,当我们还在为阅读现状焦虑时,一场阅读革命正悄悄地进行着,我们可以看到书中对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的阅读力低下导致的精神贫瘠是多么可怕,一个教师的幸福感来自于他自身的成长,并且这种影响将源源不断影响学生。
教师像一束光,但能否真正让这一束光点燃另一束光呢?
其中提到教育素养应终生修炼,当认真阅读后,不禁让我陷入了沉思,也伴随着汗颜的感觉。
的确作为老师,是急需提升自身素养的,这包括学科素养、研究学生素养、语言素养。
学科素养,就是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我们可能只熟悉本学科初中的教材,没有系统的研究教材。
但在学科素养方面,我们仍需补很多的课。
在研究学生素养这一方面,我自认为在教学中最大的欠缺是缺少与学生沟通,虽然我们常说以“生”为本,但却忽略研究学生。
我想,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的思维,他们对什么有兴趣?
他们怎样思考问题?
他们怎样进行学习?
他们对课本的内容的了解程度是多少?
已知是什么?
未知是什么?
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
“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
”这里的“已知”,应理解为不仅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还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其实如果单单只是让教师讲一节课太容易了,认真备课就行,不了解情况,上课的效果就无法达到预期。
因此学生可选择听讲,也可以选择不听讲,教师很辛苦,讲来讲去,而学生却做别的事。
所以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智慧,倾听学生的声音,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注重教师的语言素养。
那么何谓教师的语言素养?
它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准确规范地运用本民族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观点见解等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一般包括专业语言、态势语言、情感语言几种素养。
教师无论教授何种学科,都必须具备娴熟的专业语言、丰富的态势语言和情感语言。
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要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和课堂教学效率。
这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分量。
”一个教师只有形成鲜明的、独特的思想,才能在教育的星空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不仅要形成思考的习惯,而思考更需要一份宁静,它往往在悠闲中孕育,发展,升华。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说,作为教师,面对忙碌,应该积极营造思考的空间,努力保持闲适的心境。
可以是在阳光灿烂的午后,可以是在万籁寂静的夜晚,哪怕是在短暂的一刻,独自一人泡一杯清茶,远离喧闹,抛开浮躁,任思绪与时间一起自由地尽情地流淌。
在教育的点滴中,捕捉什么是智慧;在平淡的细节里,感受什么叫幸福。
周群老师在《中国教师报》发表的《感受快乐体会成功》中向老师们道出了骑自行车上班的秘密,原来她利用每天近1个小时的路程,回忆当天的教育教学。
久而久之,周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竟在“骑车间”得到提高,教科研竟在“骑车间”结出硕果。
骑自行车上班,同事认为过于辛苦和寒酸,殊不知她却享受着思考快乐,收获着成功喜悦。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考成为习惯,不管是寒来暑往,无论是酸甜苦辣,让我们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进程里,追求生命的更高境界。
《教师的阅读力》读后感6
《教师的阅读力》读后感6
在遭遇微时代挑战的当下,在整个社会比较浮躁的当下,有幸读了刘波老师《教师阅读力》这本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的阅读力 教师 阅读 读后感 范文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