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 文档编号:12648551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41KB
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清平乐村居》这首词,读准“剥”;弄懂“相媚好”“无赖”“卧剥”等关键字词的意思,初步理解整首词的意思。
[2]抓住“词眼”——“醉”字,逐层深入探究,在情境中感受词作所描绘的美好宁静的田园生活,感受作者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
[3]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去感悟诗词的内容与情感,领悟词的表达方法。
[4]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系列化的学习同一主题的古诗词,引导学生去鉴赏作者不同风格的词。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词眼”——“醉”字,逐层深入探究,在情境中感受词作所描绘的美好宁静的田园生活,感受作者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
[2]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去感悟诗词的内容与情感,领悟词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板书:
(村居),读一读。
看到这个词语,你想到了哪些诗词?
2.加上“清平乐”这个词牌,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感知词韵
1.指名读。
2.指导“剥”读音。
3.指导平仄读。
三、品读赏析,提炼词眼。
(一)1.读了这首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村居?
2.那在这样的村居里你看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预设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预设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再读读这句,从这句词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生交流(相机指导:
翁媪,吴音,“相媚好”的意思)
师总结:
你看,孩子乖巧懂事,生活安定幸福,这老两口此时不仅仅是喝醉了,更是陶醉在这美好的生活中了。
他们就这样醉了。
3.词中还有谁醉了?
预设3.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相机指导“卧”。
透过“卧”这个字,你仿佛看到小儿子在怎样剥莲蓬?
师:
你看,词人用了一个“卧”字,就写出了小儿子的——这就是词中的“无赖”。
预设4.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4.同学们看,翁媪,三个儿子,都被这安定温馨的生活陶醉了,让我们加上动作也来美美的读一读。
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指名配乐读)
5.此时此刻,除了我们,还有一个人也醉了(板书:
辛弃疾)。
6.其实呢,辛弃疾陶醉的背后还有更深刻的原因。
前面我们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老师告诉过大家,要真正走入诗人的内心,真正读懂诗人的作品,必须怎样啊——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那就让我们走进作者,走进那段历史。
四、联系生平,深入体会
1.课前同学们应该都搜集了有关作者的资料吧,请资料小先生来交流一下。
2.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
出示资料
3.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我们再来看辛弃疾闲居时期写的两首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同学们,我们现在再来看刚才的问题。
辛弃疾被这种安定温馨的生活陶醉的背后,还有什么原因?
结合作者的生平资料和这两首词,小组讨论一下。
师总结:
你看,作者写《清平乐村居》不仅仅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是在抒写着他那浓浓的爱国情怀!
这种写法就是借景抒情。
五、拓展学习
1.我们再来欣赏其中的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生交流。
六、作业:
1.搜集一些辛弃疾的诗词,相信你会对他有更深刻的理解。
2.借景抒情诗词,推荐张志和《渔歌子》 柳永的《雨霖铃》
板书:
清平乐村居
翁媪
大儿醉辛弃疾借景抒情
中儿爱国
小儿
《清平乐村居》学情分析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词,对词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具备了诗词学习的基础。
学生已经学会了通过查字典,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诗词的方法;初步了解了对仗,平仄的基本要求,能够熟练的吟诵古诗;能够掌握作者,朝代等文学常识,通过了解写作背景与诗文之间的关系,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这些学习经验的积累,使得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自悟能力,对于诗词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感性地捕捉,因此让学生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还是本词教学的合适方法。
基于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清平乐村居》这首词,读准“剥”;弄懂“相媚好”“无赖”“卧剥”等关键字词的意思,初步理解整首词的意思。
[2]抓住“词眼”——“醉”字,逐层深入探究,在情境中感受词作所描绘的美好宁静的田园生活,感受作者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
[3]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悟诗词的内容与情感,领悟词的表达方法。
[4]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系列化的学习同一主题的古诗词,引导学生去鉴赏作者不同风格的词。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词眼”——“醉”字,逐层深入探究,在情境中感受词作所描绘的美好宁静的田园生活,感受作者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
[2]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去感悟诗词的内容与情感,领悟词的表达方法。
《清平乐村居》效果分析
一、目标达成度高。
在新课改理念指引下,我们的课堂追求最大程度的生本、愉悦、高效。
“生本、愉悦”主要通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实现的,第三学段的诗词教学,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规定的: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应该说这一目标很笼统。
但这堂课我制定了3个目标,将这一笼统目标具体化了,这样更便于课堂的操作和落实。
比如说充分让学生运用以前的学习诗词的方法自学,在这个基础上,只引导学生学习了瓮媪、相媚好、醉、无赖等关键词的意思。
又如:
在体味作品的情感这一过程中,我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引领学生通过正确读、平仄读、情感读等各种读的方式来领悟,然后感悟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诗眼“醉”,层层深入诗内在的情。
课堂上,学生的理解能力、读书的水平、审美能力、兴趣培养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可见,这堂课目标达成度是很高的。
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思维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核心的核心。
这首词的词眼是“醉”字,老师就紧紧抓住“醉”这个词眼,白发翁媪醉了,微醺的小酒,但酒不醉人,人自醉,这对老夫妇是醉在安定的生活里;大儿、中儿醉了,他们醉在辛勤的劳动中;小儿醉了,醉在无忧无虑的玩耍中;同学们醉了,醉在这清新的诗情画意中;词人醉了,醉在这温馨和美好的生活的乡村生活里。
在引导学生从翁媪到大儿、中儿、小儿,再到作者,这其实是一个从实到虚,从归纳思维到演绎思维的一个训练过程。
2.抓住关键词恰到好处地抓住这些词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引导学生理解“瓮媪、相媚好”时,引导学生想象:
“这对白发老夫妻当时会聊些什么呢?
”又抓住一个“卧”字,通过想象小儿无赖的动作,体会他的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的样子。
这一过程让学生在想象画面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关键词,对语言文字进行了品味,突出了语文课姓“语”的特点。
这种想象思维的训练,融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于文本中,使文本内容在读者的想象中得以个性化的再现,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在课堂上学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学习热情,孩子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合作者、服务者。
如在课前,孙老师让学生查阅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资料,课堂上让学生思考:
作者辛弃疾被这种安定温馨的生活陶醉的背后,还有什么原因?
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边巡视,边指导、参与学生学习,充分尊重了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真正做到了把教材为我所用,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出于学生,又高于学生。
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补充,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笔下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
茅檐、小溪、青草、翁媪、孩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这首词,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引领学生读出音律,读出画面,读出情韵。
一、在诵读中感受节奏读出音律。
课始,从背诵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为学生接触“词”创造“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也为学生读“词”提供借鉴的经验。
在学生读一遍词以后提出要求:
“一首词读正确、读通顺很简单,如果能读出词的节奏美就更好了。
”指导学生运用“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吟诵规则,指导孩子要把韵尾读完整,声调上扬,让孩子在朗读和吟咏中体会词的音韵美。
听着这样的朗读,给人一种“余音绕梁”之感,读出了词的韵外之意,词中的意境就悄无声息地钻进我们的内心深处了,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音韵之美。
二、在诵读中展开联想读出画面。
人们常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却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乡村生活图画。
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文字转换成图画,使文字有声、有色、有形,从而初步而整体地把握词的主要内容。
“在这样的村居里,你看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村居”的图画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富,由无声到有声,由静止到灵动,不断地呈现、更迭、立体。
学生显得有些按捺不住,情不自禁地纷纷表达在朗读“游历”中的“耳闻目睹”:
“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小溪的两边,长满了青青的草”“我仿佛看到了老奶奶和老爷爷正在说着悄悄话,他们是那样亲热,那样恩爱。
”……读出画面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理解的过程,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讲解、指导、纠正、评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而且将辛弃疾笔下恬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卷勾勒出来。
三、在诵读中激荡心灵读出情韵。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首婉约风格的《清平乐村居》,是他被贬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下的,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那浓浓的爱国情怀。
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能够体察这份情感呢?
教学时,我紧紧围绕一个“醉”字,通过诵读品味,带领学生走进“村居”,融入农家生活,引导学生充分将词中图画通过体验、想象转化成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美好秀丽的村居环境,衣食无忧的农家生活,老夫妻满足而安逸,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使他们陶醉,这是“酒不醉人自醉”!
“此时此刻,翁媪,三个儿子,都沉醉在这美好安定的幸福生活中了,我们也沉醉了,除了我们还有一个人也醉了?
”教师的追问,使学生恍然大悟:
‘醉’的辛弃疾!
于是教师适时补充辛弃疾的经历和他在闲居时期写的两首词。
通过这些课外资料的补充,学生感慨万分,辛弃疾之所以“沉醉不知归路”,就是因为他向往这种和平与安宁,他渴望结束战乱,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至此,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刻,学生的情,文本的情和词人的情水到渠成地融为一体!
《清平乐·村居》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
这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描写了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
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
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清平乐村居》自主学习单
1、多音字
bāo()(字义)
剥
bō()(字义)
2、我理解的关键词语的意思:
翁媪:
无赖:
锄豆
醉里相媚好吴音
3、查阅的作者的资料。
通过查资料,我知道了
课标分析之《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首词。
在讲授这首词之前,我先认真的进行了研读。
关于课文定位,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课文功能的定位;二是课文教学目标的定位。
先来说课文功能的定位。
这首词在艺术上颇有特色。
首先就画面的营造来说,显得极为匀称和谐、清新自然。
作者将这一条满是荷叶莲蓬的清溪纵贯画面的中心,如西洋画中的焦点透视,其他景物都从这“溪上”溪东溪头铺展开去。
低矮的茅屋、如茵的青草、涨势喜人的豆田和谐排列两旁,普通的农家老小生活悠然自得,平安度日。
老人闲适的晚年,大儿、中儿的勤劳耕作、小儿的顽皮淘气都显示出农村生活的淳朴宁静。
清新的景致、宁静的心境、一如这缓缓流淌的一弯溪水,人物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象交织成一片和谐自然的村居美景,此时此刻,一家五口,我们,甚至作者,都置身其间陶醉其中了。
语言艺术来讲,通篇采用通俗平易的口语犹如韵味十足的散文。
词人辛弃疾的这首词一改他以往的风格,以清新自然的面貌出现。
一方面可以增强故事的连贯性语言的形象性,既没有丧失词的音律,又保持之醇厚的诗意;另一方面,这种通俗平实的语言恰与整首词清新自然的情景相吻合。
优美的意境、和谐的音韵读起来轻松快意,同时也让我们在心灵上受到陶冶,美感上获得满足。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
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古诗文的教学要求为: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事实上这一学段的学生可以尝试比较学习中更容易把握比较对象的异同点,也更有效率。
具体来说,就是在这个学段,通过对同一题材作品的比照,学习不同的写作方法所取得不同的写作效果,来了解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学习,知道了解包括时代背景在内的写作背景对于理解古诗文的重要性,并且总结出该作者的写作风格;通过同一题材作品的学习,总结出该题材作品的写作规律。
而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词学习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会了通过查字典,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诗词;初步了解了对仗,平仄的基本要求,能够熟练的吟诵古诗;能够掌握作者,朝代等文学常识,通过了解写作背景与诗文之间的关系,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鉴于此,本节课,我确立了这一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已学的方法理解字义句意,能够比较准确的描绘这首词
所描绘的意境。
2.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系列化学习同一主题的古诗
词,引导学生去鉴赏作者不同风格的词。
3.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去感悟诗词的内容与情感,领悟词的表达方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 平乐 教学 设计 情分 教材 分析 课后 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