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教师招聘考试考前辅导内部资料教综主观题.docx
- 文档编号:12646758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67.93KB
深圳教师招聘考试考前辅导内部资料教综主观题.docx
《深圳教师招聘考试考前辅导内部资料教综主观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教师招聘考试考前辅导内部资料教综主观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教师招聘考试考前辅导内部资料教综主观题
2016深圳教师招聘考试
考前辅导内部资料
班别:
主观题专项班
科目:
教综主观题
第五模块教学
一、现代教学观
(一)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再也不能被动的听从课程的指令,而是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和设置课程。
(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的实质是交往,师生相互合作、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
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要重视客观真理,但更重视获得真理的过程。
(四)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更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给学生充分的个性空间和时间,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惟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三)巩固性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四)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五)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七)量力性原则
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八)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1)含义: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2)基本要求:
第一,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第二,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第三,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第四,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三、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③学生特点;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第六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每个教师都应当恰当地选择和长早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表现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由于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它在教学过程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识媒体。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大量的是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来实现的。
而且对学生来说,语言的锻炼与发展也是培养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从教师教的角度看,它是一种传授的方法;从学生学的角度讲,它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法。
运用讲授法,教师可以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生动形象的描绘、陈述,启发诱导性的设疑、解疑,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并把知识教学、思想教育和发展智力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相互促进。
讲授法一直是教学史上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讲授法又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形式。
这些形式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讲述,是以叙述或描述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解,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和论证科学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的方法。
讲读的主要特点是讲与读交叉进行,有时还加人练习活动,既有教师的讲与读,也有学生的讲、读和练,是讲、读、练结合的活动。
讲演,是教师对一个完整的课题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并作出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
它要求有分析、有概括,有理论、有实际,有据有理。
这种方法多用于中学高年级的教学活动中。
这几种形式都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
教师采用这些方式,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听讲的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紧密结合起来。
否则,就容易导致注入式的讲授。
(二)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其优点是便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教师通过谈话可直接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
谈话法的形式,从实现教学任务来说,有引导性的谈话、传授新知识的谈话、复习巩固知识的谈话和总结性谈话。
无论哪种形式的谈话,都要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开展不同形式的谈话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是发挥谈话法作用的关键所在。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法的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培养学生钻研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讨论法既是学习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的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方法。
它既可以单独运用,亦可和其他方法结合运用。
学习新知识的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因此,一般在高年级学生或成人教学中采用。
(四)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包括参考书)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的特点是既强调学生的“读”,又强调教师的指导。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必须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开始。
读书指导法不仅是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知识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
但采用这一方法,必须把学生的读作为主要方面。
不管哪种形式的阅读,都应教育学生要专心致志,学思结合,质疑问难,“勤读勤记”,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教师要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力求做到系统性强、概念明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易适度,符合思想性的要求。
在这个基础上,对哪些内容采取讲授法,哪些内容采取谈话法或讨论法,都要作出恰当的安排。
2.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并富有感染力。
3.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并要依据学生知识与能力情况,使这些问题明确具体、难易适度,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和引导各类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抓住学生认识中模糊不清的地方或错误之处,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以促使学生认识活动的深化。
4.恰当地配合和运用板书。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这类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和真实性。
但是,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只有与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提高。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一)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
但它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要与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演示的手段大体有三类。
第一,是实物或模型、标本、图片、图画的演示,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外在感性认识。
第二是用连续成套的模型、标本、图片或幻灯、电影等,进行序列性演示,使学生了解客观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
第三是音乐、体育、劳动等课上教师的示范性动作或操作等。
实践证明,演示法不仅能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展览馆、自然界和其他社会场所,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参观是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活教材,能打破课堂和教科书的束缚,使教学与实际生活、生产密切地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能使学生在接触社会中受到教育。
运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演示法和参观法时,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任务的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2.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
3.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工作。
演示和参观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问答、练习、讨论等方式,把观察的现象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使这两种方法真正起到获得感性知识、验证和理解知识的作用。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技巧的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特征的。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向高一层次发展,把技能转变为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
(一)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法的特点是,技能技巧的形成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练习具有重复性。
在教学中练习法被各科教学广泛地采用。
由于学科性质、任务不同,练习种类也有所不同。
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语言的练习 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书面语言练习中,作文创作性的练习更为重要。
解答问题的练习 包括口头和书面解答问题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练习在各科教学中被广泛地采用,尤其在数学、物理、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实际操作的练习 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仪器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和变化,使学生在观察或研究和独立操作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应用实验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规律、原理、现象等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研究和创造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三)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所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方法。
实习作业法对贯彻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与实验法、练习法等相比较,其实践性、综合性、独立性、创造性更强。
这对于促进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都有重大意义。
在教学中,运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对学生实际训练的活动要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
2.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
能力是在活动中培养的。
实际操作能力,就是手脑并用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的特点,就是为学生创造实际活动的条件,使他们手脑并用,运用知识于实践,培养他们完成操作活动的本领。
3.重视实际训练结果的总结和反馈,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的良好习惯。
四、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或利用一定教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使学生通过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正确的态度、兴趣、理想和审美能力的方法。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欣赏法。
这一方法最主要的特点是,通过教学中的各种欣赏活动,使学生在认识了所学习的事物的价值之后产生出积极的情感反应。
在中小学教学中,各科教学对学生的兴趣、态度、理想等都会发生影响,但由于学科性质的不同,欣赏法也表现出三种类型:
一是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欣赏,如对音乐、美术、文学作品和大自然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精神生活。
二是道德行为的欣赏,如对政治、历史、语文等教材中有关某个人物或某件事所表现出的道德品质或社会品德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和情操;
三是理智的欣赏,如对科学研究中追求真理、严密论证、发明创造、探索精神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求知兴趣、科学态度和缤密的思考能力。
运用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引起学生欣赏的动机和兴趣。
2.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3.要注意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个别差异。
4.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五、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这类方法的特点在于,在探索解决认识任务过程中,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各种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这类方法中,教师的地位与前几类方法中的情况有较大不同。
在这里,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有较大的活动自由,并且使自己作为成员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离开教师的指导,反而由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复杂化,要求教师的指导更加细致和全面。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法。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发现法的基本过程是:
(1)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
(2)学生利用有关材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学生中如有不同观点,可以展开争辩;
(4)对结论作出补充、修改和总结。
发现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有较大的优越性。
运用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的要求如下。
1.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活动,首先要依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实际,把教材中的某一知识或问题确定为学生进行探究的课题。
2.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
学生的探究、发现决不是一种自发的、随心所欲的活动,它是在教师的严密组织和积极引导下进行的。
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障碍,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帮助学生,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联想、对比、分析使学生思维活动不断深化。
这样可以减少发现过程中的曲折,让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好的学习效果。
3.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情境。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是一种十分紧张、艰苦、具有很大情意倾向的劳动,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除了在活动场所、教学设备、教学时间等方面给学生创造良好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师生的努力,创设一种互尊互爱、好学深思、奋发向上的良好的心理环境。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
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2)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
(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时间的时间和空间。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1、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2、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3、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
片面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片面主张儿童中心主义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起到主导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文化知识要内化为自己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自身的学习主动性。
4、我们既不能片面的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单纯的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是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确的结合起来。
五、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恰当。
(4)课堂组织得当。
(5)师生积极性高。
(6)教学效果显著
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
(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
(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
(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
(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
创新型课堂教学:
(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
(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
(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1、深度加工材料。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们在获得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那么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
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2、有效运用记忆术。
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3、进行组块化编码。
所谓组块,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4、适当过度学习。
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程度以后的附加学习。
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l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5、合理进行复习。
合理复习包括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和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等
(二)如何组织合理的复习
1、复习要及时
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开始时进展较快,所以对新学习的材料要及时复习。
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在时间上的正确分配对识记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
连续进行的复习成为集中复习,复习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成为分散复习。
很多实验证明,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要好。
分散复习时间间隔的长短,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数量、识记已经达到的水平等确定。
一般认为,开始复习的时间间隔要短,以后可以长一些。
3、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重现能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看到成绩,能增强信心;发现问题和错误,有利于及时纠正;抓住材料的重点和难点,使复习更有目的性。
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复习时要注意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
对材料的中间部分要加强复习,避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类似材料的复习不要安排在一起。
例如,文科的语文、历史、政治的复习不要安排在一起,而应和理科交叉安排。
在复习时还要注意安排适当的休息。
七、注意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防止外部干扰
防止外部干扰,避免强烈的、新异的、变化运动的刺激物的消极影响,这是保持学生注意稳定的必要条件。
因此,教室周围要保持安静,远离车站、码头及闹市区;教室的布置要简洁;教师上课服饰要自然大方;尽量避免学生迟到早退、随意出入教室等情况;妥善处理一些分散学生注意的事件。
2、讲究教学艺术
心理学研究证明,长时间地用同一种方法进行单调的活动,会引起人的大脑皮层的疲劳而使神经活动的兴奋性降低。
因此,不仅教学方法应当多种多样,而且教师的语言也应简洁流畅、风趣幽默,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故意停顿、善意提醒、课堂提问等手段组织教学,以引起学生积极的无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学习自觉性
注意的规律表明,注意的目的越明确,就越能引起有意注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目的,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意志力
有意注意经常会受到各种干扰,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这样不仅能有效抵御外来刺激的干扰,还能有效克服内心的消极情绪。
3、调动多种分析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尽量调动多种分析器参加活动,有助于克服注意的分散。
4、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要善于适时地提出一些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当要求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但又需要做出某些努力的思考时,有利于使他们保持注意。
(三)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工作中,单纯依靠无意注意组织教学,会使教学活动缺乏系统性,难于完成学习任务。
反之,过分强调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学生容易疲劳,造成注意的分散。
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两种注意的交替使用。
总之,几种注意相互交替或巧妙结合,使学生的注意有松有紧,有张有弛,就能使其精神饱满地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
八、学习动机理论、培养与激发
(一)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深圳 教师 招聘 考试 考前 辅导 内部 资料 主观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