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各论.docx
- 文档编号:12640502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33.52KB
针灸治疗学各论.docx
《针灸治疗学各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治疗学各论.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治疗学各论
第二篇各论
第一部分内科疾病
一、神经内科疾病
(一)痹症:
病因病机、治则、处方
【病因病机】
1.病因:
内因—正气不足外因—风寒湿热
2.病机:
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
【分类】
1.行痹(风痹):
疼痛游走,痛无定处
2.痛痹(寒痹):
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
3.热痹:
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
3.着痹(湿痹):
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风湿性关节炎:
急性期常有发热、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踝关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
骨性关节炎:
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
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
【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
(二)股外侧皮神经炎
【临床表现】在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局部痛觉和触
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寒湿引起者加灸),泻
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
【组成】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
【方义】风市、环跳——疏通少阳经气
伏兔、血海——通行气血
阿是穴——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
(三)腰痛:
相关经脉、病机、主方及方义
【相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肾经
【病机】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
【分类】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
【临床表现】腰部疼痛
【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针灸并用,补法
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针灸并用,补法
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泻法
【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
【组成】委中、肾俞、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
【方义】委中—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
肾俞—壮腰益肾
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
(四)坐骨神经痛:
临床分类、治则、取穴特点
【分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干性坐骨神经痛
【临床表现】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出现放
射性、电击性、烧灼性疼痛为主症。
【治则】通经活络、疏筋止痛,针灸并用,泻法
【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组成】
1.足太阳经型:
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
昆仑
2.足少阳经型:
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
【方义】环跳—两经交会穴,一穴通两经
阳陵泉—筋会,可疏筋通络止痛
(五)痿证:
辩证、治则、处方
【临床表现】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瘫痪或肌肉萎缩
【辩证】
1.肺热伤津:
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心烦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细数
2.湿热浸淫:
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微肿而麻木不仁,或足胫热感,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脾胃虚弱:
肢体痿软无力日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而不华,
神疲乏力,舌淡或有齿印、苔腻,脉细无力
4.肝肾亏虚:
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眩晕耳鸣,甚至步履全废,腿胫肌肉萎缩严重,舌红、少苔,脉沉细。
【治则】
肺热伤津、湿热侵淫——清热祛邪、通行气血,只针不灸,泻法
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补益气血、濡养筋脉,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手阳明、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组成】
上肢:
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及胸夹脊
下肢:
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风市、阳陵泉、三阴交、
腰夹脊
【方义】阳明经多气多血,主润宗筋——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治痿独取阳明”
外关、风市——属于手、足少阳,辅助阳明通行气血
阳陵泉——筋会,通调筋脉
三阴交——健脾、补肝、益肾,以达强筋、壮骨、起痿
(六)末梢神经炎
【临床表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治则】早期——疏经通络、活血化瘀,只针不灸,泻法
后期——补益肝肾、养血柔筋,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七)中风:
治则、处方、方义
【临床表现】
中经络—半身不遂、舌强语骞、口角蜗斜而无意识障碍
中脏腑—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
【治则】
中经络—调神通络、行气活血,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
中脏腑—醒脑开窍,闭证兼开窍启闭,只针不灸,泻法
脱证兼回阳固脱,重用灸法,补法
【处方及方义】
中经络:
水沟或百会、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
水沟、百会——督脉入络脑,可调脑神、通脑络
内关——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的运行
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极泉、尺泽、委中、足三里——疏通肢体经络
中脏腑:
水沟、素髎、百会、内关
水沟、素髎——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
百会——督脉要穴,内络于脑,醒神开窍作用明显
内关——心主血脉,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运行
(八)面瘫:
病因病机、病变部位、治则、处方
【病因病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侵袭人体→
经气阻滞,脉络失养,筋肉纵缓不收
【病变部位】
1.眼部:
“目上冈”—足太阳经筋“目上冈”—足阳明经筋
2.口颊部:
手太阳、手阳明、足阳明经筋
【临床表现】口眼歪斜
【分类】风寒证、风热证、气血不足
【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组成】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方义】面部腧穴—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
合谷—祛风通络“面口合谷收”
(九)面肌痉挛
【临床表现】面部肌肉阵发性瘫痪
【治则】疏筋通络、熄风止搐,只针不灸,泻法或平补平泻
【组成】太阳、攒竹、颧髎、翳风、合谷、太冲
(十)三叉神经痛:
相关经脉、针刺手法
【相关经脉】
1.眼部疼痛:
足太阳经病证
2.上颌、下颌:
手阳明、足阳明、手太阳
【临床表现】面部疼痛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火灼样剧烈疼痛
【分类】风寒证、风热证、气血瘀滞
【治则】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针刺为主,泻法
【处方】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组成】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内庭、太冲
【方义】四白、下关、地仓、攒竹—疏通面部经络
合谷+太冲—“面口合谷收”,太冲可以祛风通络止痛定痉
【针刺手法】针刺时宜先取远端穴位,重刺激;而后取局部穴位,面部穴位宜久留针,面部穴位要透刺,柔和适中。
(十一)头痛:
处方
头痛在针灸治疗时辩证有何特点:
完全是循经取穴。
【临床表现、处方】头部疼痛
1.阳明经头痛:
前额痛,包括眉棱骨痛和因眼、鼻、上牙引起的疼痛—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
2.少阳头痛:
偏头痛,包括耳病引起的疼痛在内——
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
3.太阳头痛:
后枕痛,包括落枕、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在内——
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
4.厥阴头痛:
癫顶痛,包括高血压引起的疼痛在内——
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
5.全头痛:
整个头部的疼痛,难以分辨出具体的疼痛部位——
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
【方义】头痛乃头部经络气血瘀滞不通或经络气血亏虚不荣所致,本方以局部取穴为主(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远部选穴为辅(经脉所通,主治所及),配合使用,共奏疏经活络、通行气血之功,使头部经络之气“通则不痛”
(十二)眩晕:
辩证、治则、处方、方义
【辩证】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不足、肝肾阴虚
【治则】
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清利头目,只针不灸,泻法
痰浊上蒙—健脾除湿、化痰通络,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气血不足—补益气血、充髓止晕,针灸并用,补法
肝肾阴虚—补益肝肾、滋阴潜阳,以针为主,平补平泻
【处方】以头部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组成】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
【方义】眩晕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无论病因为何,其病机皆为髓海不宁。
百会—本穴入络于脑,可清头目、止眩晕
风池、头维、太阳—均位于头部,近部取穴,疏调头部气机
悬钟—髓会,充养髓海,为止晕要穴
(十三)失眠:
总的原则、心脾两虚及阴虚火旺所致的失眠的治法、处方、方义
【分类】心脾两虚、心胆气虚、阴虚火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
【治则】调和阴阳,宁心安神
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心胆气虚—补心壮胆(针灸并用,补法)
阴虚火旺—育阴潜阳(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肝郁化火—平肝降火痰热内扰—清热化痰(只针不灸,泻法)
【组成】神门、内关、百会、安眠
【方义】神门(心经原穴)内关(心包经络穴)—宁心安神
百会—清头目宁神志
安眠—治疗失眠的经验效穴
(十四)嗜睡
【分类】湿浊困脾、胆经湿热、气血亏虚、肾精不足
【治则】交通阴阳、调神醒脑
湿浊困脾、气血亏虚、肾精不足—针灸并用,补法或平补平泻
胆经湿热—只针不灸,泻法
【组成】百会、四神聪、印堂、丰隆、足三里
【方义】百会、四神聪—治疗昏困多寐的经验穴
印堂—重在调神
丰隆、足三里—调理中焦、和胃安神
(十五)痴呆:
病位、涉及的脏腑、主要病机、总的原则、处方、方义
【病位】脑
【涉及的脏腑】主要是肾,其次为心、脾
【主要病机】本病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痰浊阻窍、瘀血阻络等引起
【临床表现】记忆障碍、人格改变、精神症状
【分类】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痰浊闭窍、瘀血阻络
【治则】补肾填精、健脑益智
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针灸并用,补法
痰浊闭窍、瘀血阻络—以针为主,平补平泻
【组成】百会、四神聪、太溪、大钟、悬钟、足三里
【方义】百会、四神聪—醒脑开窍、健脑益智
太溪、大钟—补肾养髓悬钟—髓会,健脑益智
足三里—补益后天、化生气血以助生髓之源
(十六)癫病:
病因病机、治则、主方
【病因病机】阴阳失调,痰气郁结,蔽阻神明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
【分类】痰气郁结、气虚痰凝、心脾两虚、阴虚火旺
【治则】涤痰开窍、养心安神
心脾两虚—针灸并用,补法
气虚痰凝、心脾两虚、阴虚火旺—以针刺为主,泻法或平补平泻
【组成】神门、丰隆、心俞、脾俞
【方义】
神门、心俞—心为神之舍,取心经原穴和俞穴,调养心神、醒脑开窍
丰隆、脾俞—健脾胃、化痰湿
(十七)狂病:
病因病机、治则、主方
【病因病机】阴阳失调,痰热壅盛,迷塞心窍
【临床表现】精神亢奋、燥扰不宁、打人毁物、动而多想
【分类】痰火扰神、火盛伤阴、气血瘀滞
【治则】清心降火、宁神定志,只针不灸
痰火扰神、气血瘀滞—泻法火盛伤阴—平补平泻
【处方】以督脉、心包经腧穴为主
【组成】水沟、大椎、风池、劳宫、大陵、丰隆
【方义】水沟、大椎—醒脑开窍、安神定志
风池—接近大脑,能醒脑宁神
劳宫—清心包而泻心火
大陵—心包经原穴,醒脑开窍、宁心定志
丰隆—化痰通络、醒脑开窍
(十八)痫病:
主要病机、治则、处方、方义
【主要病机】肝风内动,脾虚生痰,风痰上扰。
痰邪是关键
“痫久必归五脏”
【临床表现】猝然昏仆、强直抽搐、醒后如常人
【分类】
实证(多见于初期):
痰火扰神、风痰闭阻、血瘀阻络
虚证(多见于后期):
血虚风动、心脾两虚、肝肾阴虚
【治则】豁痰开侨、熄风止痉
实证—只针不灸,泻法;虚证—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
【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
【组成】水沟、长强、筋缩、鸠尾、丰隆、阳陵泉
【方义】水沟—醒脑宁神
长强、鸠尾—任督络穴,能交通任督、调整阴阳
阳陵泉(筋会)、筋缩—舒缓筋肉、解痉止痛
丰隆—和胃降浊、清热化痰
【加减】病在夜间发作+照海病在白昼发作+申脉(通调阴阳)
(十九)郁病:
主要病机、治则、处方、方义
【病因病机】气机郁滞,心神不宁
【临床表现】抑郁善忧、情绪不宁、胸胁及脘腹胀闷疼痛,或易怒善哭为主症
【分类】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心脾两虚、阴虚火旺
【治则】理气解郁、养心安神
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只针不灸,泻法
阴虚火旺—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心脾两虚—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手厥阴、足厥阴为主
【组成】神门、大陵、内关、期门、太冲、心俞、合谷
【方义】神门、大陵—宁心安神内关—宽胸解郁
期门、太冲—疏肝理气心俞—补益心气而安神
合谷+太冲—“开四关”,醒神开窍作用
(二十)震颤麻痹:
病位、病性、治则、处方、方义
【病位】脑
【涉及的脏腑】主要在肝,涉及肾
【病性】本虚标实
【临床表现】正震颤、肌强直、运动徐缓
【分类】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痰浊动风
【治则】补益肝肾、益气养血、化痰通络、熄风止颤,针灸并用
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补法痰浊动风—平补平泻
【组成】百会、四神聪、风池、合谷、太冲、阳陵泉
【方义】本病病位在脑,病脏在肝
百会、四神聪—醒脑、宁神、定惊
风池—祛风、宁神定痉
合谷、太冲—通行气血、调和阴阳
阳陵泉—养血柔筋、疏筋通络
二、循环系统疾病
(一)原发性高血压:
处方、方义、针灸措施、补泻手法的特点
【分类】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气虚血瘀、阴阳两虚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头胀、眼花、耳鸣、心悸、失眠、健忘
【治则】
肝火亢盛、阴虚阳亢—滋阴降火、平肝潜阳,只针不灸,泻法
痰湿壅盛—健脾化痰、清利头目,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气虚血瘀—益气养血、化瘀通络,针灸并用,补泻兼施
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调和脏腑,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百会、曲池、合谷、太冲、三阴交
【方义】百会—泻诸阳之气,平降肝火
曲池、合谷—清泻阳明,理气降压
太冲—疏肝理气,平降肝阳
三阴交—调补肝脾肾
【针灸措施】
1.痰湿壅盛、气虚血瘀、阴阳两虚:
百会可加灸
2.太冲:
应朝涌泉方向透刺,以增加滋阴潜阳之力
3.其他腧穴常规针刺
(二)低血压症
【临床表现】
轻度:
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面色苍白、消化不良等
重度:
心悸、站立性眩晕、呼吸困难、发音含糊、共济失调
【分类】
西医:
体质性、体位性、继发性
中医:
心阳不振、中气不足、心肾阳虚、阳气虚脱
【治则】
补益心脾、调和气血、补肾充髓、温阳化气,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足太阳经背俞穴
【组成】百会、气海、足三里、心俞、脾俞、肾俞
【方义】百会—提升阳气气海—补气升压
足三里—补中健脾、化生气血
心俞、脾俞、肾俞—调补心脾肾,益气养血升压
(三)贫血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疲劳无力,食欲不振,腹胀恶心,皮肤,黏膜苍白
【分类】心脾两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肾阴亏虚
【治则】补益心脾肾、调养气血、针灸并用,补法
肾阴亏虚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足太阳经背俞穴
【组成】气海、血海、足三里、悬钟、膈俞、心俞、脾俞、肾俞
【方义】气海、血海—气血双补
悬钟(髓会)、膈俞(血会)—补血养髓
足三里—调理脾胃,以助气血生化之源
心俞、脾俞、肾俞—滋养心、脾、肾
(四)白细胞减少症
【临床表现】多数病人病程呈短暂而自限性,无明显症状
持续性白细胞减少可有头晕眼花,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腰酸背痛,嗜睡困倦,健忘,耳鸣,自汗,纳呆
(本病以气虚、阳虚为本)
【分类】气血不足、脾肾阳虚
【治则】健脾益气、温肾固本,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足太阳经穴为主
【组成】气海、大椎、膈俞、膏肓、足三里、脾俞、肾俞
【方义】气海、大椎—补气通阳
膈俞、膏肓、足三里—益气补虚
脾俞、肾俞—健运脾土、温补肾阳
(五)心悸:
处方特征、方义
【分类】心阳不振、心胆气虚、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血瘀阻、水气凌心
【治则】养心安神、宁心定悸,针灸并用,补法
阴虚火旺—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以心经、心包经腧穴和相应俞、募穴为主
【组成】神门、通里、内关、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
【方义】神门—心经原穴,宁心通络、安神定悸
内关(心包经络穴)、通里(心经络穴)
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心经、心包经的俞穴、募穴
三、呼吸系统疾病
(一)感冒:
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针灸治疗
【病因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临床表现】鼻塞、流涕、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酸楚
【分类】风寒证、风热证、暑湿证
【治则】风寒证—祛风散寒、宣肺解表,针灸并用,泻法
风热证—疏散风热、清利肺气
暑湿证—清暑化湿、疏表和里,只针不灸,泻法
【组成】风池、大椎、列缺、合谷、外关
【方义】风池、大椎、外关—疏风祛邪解表
合谷—祛风清暑、解表清热
列缺—宣肺止咳
(二)咳嗽
【分类】外感:
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燥热伤肺
内伤:
痰湿阻肺、肺肾阴虚、脾肾阳虚、肝火灼热
【治则】
外感:
宣通肺气、驱邪止咳,以针刺为主(风寒加灸)泻法
内伤:
调理脏腑机能,补肺、健脾、清肝、化痰止咳
痰湿阻肺—针灸并用,泻法脾肾阳虚—针灸并用,泻法
肺肾阴虚—只针不灸,平补平泻肝火灼肺—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穴、募穴为主
【组成】肺俞、中府、列缺、太渊
【方义】肺俞+中府—调理肺脏气机、宣肺化痰
肺俞、列缺—宣通肺气
肺俞、太渊—宣肺化痰
(三)哮喘
【概念】哮喘是一种以发作性喉中哮鸣、呼吸困难甚至喘息不得平卧位特点的过敏性疾病
【分类】寒饮伏肺、痰热壅肺、肺脾气虚、肺肾阴虚、心肾阳虚
【临床表现】
1.多数病人在发作前会出现鼻咽发痒、咳嗽、喷嚏、胸闷等先兆症状
2.典型发作:
突感胸闷,呼吸困难,喉中哮鸣,呼气延长,不得平卧,烦躁,汗出,甚则紫绀。
【治则】
寒饮伏肺—温肺散寒、止哮平喘,针灸并用,泻法
痰热壅肺—清热润肺、化痰平喘,只针不灸,泻法
肺脾气虚—滋阴润肺、平降喘逆,多针少灸,补法或平补平泻平
肺肾阴虚—培土生金、扶正固本,针灸并用,补法
心肾阳虚—补益心肾、温阳平喘,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穴、募穴
【组成】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丰隆
【方义】肺俞、中府—俞募配穴,调理肺脏机能、止哮平喘
天突—降逆顺气、祛痰利肺
膻中—气会,宽胸理气、舒展气机
孔最—郄穴,主急性发作性病症,肃肺化痰、降逆平喘
定喘—止哮平喘之经验穴丰隆—豁痰要穴
四、消化系统疾病
(一)胃痛
【分类】脾胃虚寒、寒邪犯胃、胃阴不足、食积伤胃、肝气犯胃、瘀血停滞
【治则】
脾胃虚寒、寒邪犯胃—温经散寒止痛,针灸并用,虚补实泻
胃阴不足—养阴清热、益胃止痛,只针不灸,补法或平补平泻
食积伤胃—消食化滞、行气止痛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瘀血停滞—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均只针不灸,泻法
【组成】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
【方义】
中脘、足三里—通调腑气、和胃止痛
内关—沟通三焦,理气降逆,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取之可畅达三焦气机、和胃降逆止痛
公孙—调理脾胃而止疼痛,也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二)胃下垂
【治则】健脾益气、升阳举陷,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任脉腧穴和脾胃的背、俞穴穴为主
【组成】胃俞、中脘、足三里、气海、脾俞、百会
【方义】胃俞、中脘、足三里—补益胃气
气海、脾俞—健脾益气、补中和胃
百会—益气固脱、升阳提气
(三)呕吐
【分类】外邪犯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痰饮内停、脾胃虚弱、胃阴不足
【治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呕
饮食听停滞、肝气犯胃—只针不灸,泻法
外邪犯胃、脾胃虚弱、痰饮内停—针灸并用,补法
胃阴不足—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组成】中脘、胃俞、内关、足三里
【方义】中脘、胃俞—俞募配穴,和胃止呕
内关—理气降逆,为止呕要穴
足三里—下合穴“合治内腑”通调腑气、降逆止呕
(四)呃逆
【分类】胃寒积滞、胃火上逆、肝郁气滞、脾胃阳虚、胃阴不足
【治则】
胃寒积滞、脾胃阳虚—温中散寒、通降腑气,针灸并用,虚补实泻
肝郁气滞、胃火上逆—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只针不灸,泻法
胃阴不足—养阴清热、降逆止呃,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组成】天突、膻中、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
【方义】天突—位于咽喉,可利咽止呃
膻中—位于膈肌附近,气会穴,理气降逆
中脘、足三里—和胃降逆
内关—通阴维脉,可宽胸利膈,畅通三焦气机
膈俞—利膈止呃
(五)腹痛
【分类】饮食停滞、肝郁气滞、寒邪内阻、脾阳不振
【治则】饮食停滞、肝郁气滞—调气化滞,只针不灸,泻法
寒邪内阻—温中散寒,针灸并用,泻法
脾阳不振—温补脾阳,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任脉和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
【组成】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
(六)泄泻
【分类】寒湿困脾、肠腑湿热、食滞胃肠、肝郁气滞、
脾气虚弱、肾阳亏虚
【治则】寒湿困脾、脾气虚弱、肾阳亏虚
—健脾益肾、温化寒湿,针灸并用,虚补实泻
肠腑湿热、食滞胃肠、肝郁气滞
—行气化滞、通调腑气,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以大肠的俞、募穴、下合穴为主
【组成】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神阙
【方义】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俞募配穴+下合穴,调理肠腑
三阴交—健脾利湿、调理肝肾
神阙—居中腹,内连肠腑
(七)便秘
【临床表现】指大便秘结,排便周期或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的病症。
【病位】肠
【治则】通调腑气、润肠通便
热秘、气秘—只针不灸,泻法
冷秘—针灸并用,泻法
虚秘—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大肠的俞、募、下合穴为主
【组成】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照海
【方义】
天枢+大肠俞(俞募配穴)+上巨虚(合治内腑)—通调大肠腑气
支沟、照海—治疗便秘的经验效穴,支沟调理三焦气机以通腑气,照海养阴以增液行舟
(八)胁痛
【治则】疏利肝胆、行气止痛,以针刺为主,泻法(肝阴不足者平补平泻)
【处方】期门、阳陵泉、支沟、足三里
【方义】
近取肝经期门、远取胆经阳陵泉—疏利肝胆气机,行气止痛
支沟—疏通三焦之气
足三里—和胃消痞“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九)癃闭
【治则】调理膀胱、行气通闭
湿热下注、肝郁气滞、瘀浊闭阻—针刺为主,泻法
肾气亏虚—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关元、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
【方义】
关元、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肝、脾、肾,助膀胱气化
阴陵泉—清利下焦湿热、通利小便
膀胱俞—疏调膀胱气化功能
(十)淋证
【治则】清热利湿、利水通淋、健脾益肾、通调气机,以针刺为主,虚补实泻
【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和膀胱经的俞、募穴为主
(十一)单纯性肥胖症:
针刺方法
【治则】痰湿闭阻—健运脾胃、化痰除湿,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胃肠腑热—清胃泻火、通利肠腑
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脾和胃,只针不灸,泻法
脾肾阳虚—健脾益肾、温阳化气,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任脉足太阴、足阳明腧穴为主
【组成】中脘、水分、关元、大横、曲池、支沟、内庭、丰隆、上巨虚、三阴交、阴陵泉
第二部分儿科病症
一、疳证
【临床表现】以面黄肌瘦、头大稀疏、精神不振、饮食异常、腹胀如鼓或腹凹如舟、青筋暴露等为主要症状。
【病情发展】疳气→疳积→干疳
【治则】健运脾胃、补益气血、消积导滞,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组成】四缝、中脘、足三里、脾俞
【方义】四缝—经验效穴
中脘(募穴)、脾俞(俞穴)、足三里(合穴)—健运脾胃、益气养血、通调腑气、理气消疳之功,以助小儿发育
二、遗尿
【临床表现】睡中尿床,数夜或每夜1次,甚至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针灸 治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