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人体内的流程.docx
- 文档编号:12638650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37.79KB
水在人体内的流程.docx
《水在人体内的流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在人体内的流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在人体内的流程
水在人体内的流程
体外→口→胃脏→小肠→血液→肝脏→心脏→血液→细胞→血液→肾脏→膀胱→尿路→体外
水是人体结构的重要部分.它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并参与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完整细胞膜的组成。
一般来讲,水在机体内划分为三大“水域”,即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和血浆。
正常成人的体重约有60%是体液,存在于数百万个细胞内的体液,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左右;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称为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15%左右。
另外,还有一部分体液存在于血管中,主要为血浆,约占体重的4%左右,其余的1%则为淋巴液和脑脊液等。
这三大“水域”有隔膜将其分开,例如,细胞膜将细胞内液和外液隔开;血管壁将组织液和血浆隔开。
三大“水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为了人体的健康,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维护生命活动的使命。
可以说,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围绕水进行的,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那么,这么重要的水在人体内的流程到底是怎样的呢?
1.水的进入:
水通过我们的口而下.快速通过食道进入消化器官中,在胃中稍作停留,留下胃所需的那部分水后,将胃内的物质带人肠道系统。
在肠道中,我们五脏六腑系统的各个部位根据各自的需要,通过血液不但取走了水,还把从胃里带来的各种物质进行按需分配。
随后,把各个系统都不需要的各种物质,以及使用过的没有价值的各种物质,重新集中到肠道里。
同时,把已经使用过的废水也集中到肠道里。
可见,在这个过程中,胃部吸收的水分非常稀少,绝大部分的水都是通过小肠和大肠黏膜吸收的。
2.水的输送:
水分和营养素通过淋巴液送人血液中,成为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再注入静脉被送往心脏。
然后通过心脏,血液由动脉送出,再经由血管分支输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
其中一些水分连同氧气和营养素被肝脏等器官组织细胞接收,作为器官运作的基础,另有一些水分则被送到指尖等末端组织,形成滋润组织细胞的组织液。
这个补给过程中,关键在于血管内外液体的平衡。
血管内的血浆蛋白会将血管外的液体吸引到血管内,我们把这种吸引力量叫做“胶体压”。
在动脉系统的微血管中,血压比胶体压高,所以血液中一部分的水、氧气和营养素,都会被推挤到血管外的组织液中.以供应“饥渴”的组织细胞营养。
然而,在静脉系统的微血管中的情况却恰恰相反,这里的胶体压比血压高,所以细胞会将那些即将交换的水分、二氧化碳和老旧废物,由细胞中溶解到组织液里,再被吸收到血管中,顺势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最后被送往肾脏处理。
不过,如果食物中缺乏蛋白质而导致血浆蛋白不足,致使胶体压减弱,而无法将含有废物的组织液吸收回血管.水分就会积存于组织细胞之间形成浮肿。
3.水的排泄:
我们的肾脏是人体水分的控制中心,专门负责处理水分的分布,以及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
可以说,我们的肾脏既是过滤血液的“净化厂”,同时也是制造尿液的“生产厂”。
肾脏有一套被称为“肾元”的过滤系统,正常人每个肾脏约含有130万个肾元,每个肾元都是由含有一簇小血管的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
在肾小球中,血球、大分子蛋白质和一些血液因含有的水分会被留住,其余则进入肾小管,再由它决定能够重返血液循环系统的成分有哪些,另外有哪些成分是必须变成尿液排出体外的。
在经过仔细的筛选后,一些电解质等身体需要的物质,会由组成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吸收,重新送回血管。
而一些废物,如尿素、肌酸酐和尿酸,以及多余的盐分、水分和钙质等,则会留在肾小管内形成尿液。
留在肾小管内的尿液,会从其末端排出,接着进人输尿管,再抵达膀胱并储存于这里。
当膀胱的神经感觉到不能容纳更多的尿液时,就会向大脑发出排尿的信号,这时,我们就会遵从大脑信号的指示排尿,到这里,水在我们体内的流程也宣告结束。
虽然上述过程是水分在我们体内的基本流程,但并非所有的水都会按照这个流程,乖乖地形成尿液排出去。
那么,其他的水又跑到哪儿去了呢?
其实,人体结构是非常微妙的,有些水分会被用于其他用途,从其他的途径排出。
如肠道最先分配到的水,经使用之后,与废水合并到一起。
其中,一部分水把已经使用过的没有利用价值的物质从肛门排出体外。
同时,为了维持一定的体温,使皮肤保持湿润,并排出难溶于尿液中的不必要的物质,所以另外一些水分会借用体表蒸发的方式,由人的毛孔排出体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流汗。
此外,最后的一部分水,则是由我们的肺系统使用。
我们的肺部会经由呼吸,以水蒸气的状态流失水分,比如在冬天时,我们的口鼻中所呼出的水汽。
这两种排出水分的方式虽然不是特别的重要,但也占了水分总排出量的1/3。
总的来说,水的排泄被称为无感排泄,平时我们是感觉不到的,即使在感觉不到出汗的情况下,人体每天为散发体热的自然出汗和呼气排出的气体水的总量也高达800毫升。
大便排泄的水约为100毫升,而为排出体内废物必须由尿液排出的水量为700毫升,这样算下来,一个人每天的排水量约达1600毫升,这是保持健康状态的必要量化指标。
另外,根据喝水量的多少,水通过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也保持了人体水摄人和排出的平衡。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食物经过在小肠内的消化作用,已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一般是3~8小时,这提供了充分吸收时间。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部份,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小肠绒毛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
小肠很细长,盘曲在腹腔内。
小肠全长5~6米,小肠粘膜形成许多环形皱褶和大量绒毛突入肠腔,每条绒毛的表面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顶端的细胞膜又形成许多细小的突起,称微绒毛。
小肠黏膜上的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和每个小肠绒毛细胞游离面上的1000~3000根微绒毛,使小肠粘膜的表面积增加600倍,达到200平方米左右。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朝向肠腔的一侧,估计一个成年人小肠的内表面积为200平方米。
内表面积越大,吸收越多。
另外,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结构特点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而进入血液。
小肠的巨大吸收面积有利于提高吸收效率。
绒毛内部有毛细血管网、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网等组织(图8-8)。
平滑肌纤维的舒张和收缩可使绒毛作伸缩运动和摆动,绒毛的运动可加速血液和淋巴的流动,有助于吸收。
小肠内的消化
小肠内的营养物质和水通过肠粘膜上皮细胞,最后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肠上皮细胞的腔面膜和底膜(或侧膜)。
物质通过这些膜的机制,即吸收机制,包括简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吐和胞吞等。
小肠壁有肠腺,分泌肠液进入小肠腔内。
胰腺分泌的胰液,肝脏分泌的胆汁,也通过导管进入肠腔内。
这些消化液使食糜变成乳状,再经消化液中各种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淀粉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最终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食物残渣、部分水分和无机盐等借助小肠的蠕动被推入大肠。
在大肠中,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如纤维素等与水混合成粪便,经由肛门排出体外。
其余的各种营养成分都被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吸收,直接进入血液。
5生理功能编辑
受盛化物
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
化物,即变化·化生之意。
小肠的受盛化物表现以下两方面:
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初步消化的食物,起了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二是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在小肠必须停留一定时间,由小肠对其进行进一步消化,将饮食水谷精微化为精微和糟粕,即化物作用。
小肠受盛功能失常,则气机阻滞,表现为腹部疼痛;若化物功能失常,可导致消化吸功能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泌别清浊
泌,即分别;清,即水谷精微;浊,指食物中的糟粕。
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在对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的同时,随之进行的分清别浊的功能。
6分泌功能编辑
小肠不仅具有吸收功能,而且还具有分泌功能——它能分泌小肠液。
小肠的分泌功能主要是由小肠壁粘膜内的腺体(十二指肠腺和肠腺)完成的。
正常人每天分泌1~3升小肠液。
小肠液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含有多种消化酶、脱落的肠上皮细胞以及微生物等。
所含有的各种消化酶中,有肠激活酶、淀粉酶、肽酶、脂肪酶以及蔗糖酶、麦芽糖酶和乳糖酶等,这些酶对于将各种营养成分进一步分解为最终可吸收的产物具有重要作用。
小肠液的分泌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其中食团以及其消化产物对肠粘膜的局部刺激(包括机械性刺激和化学性刺激),可引起小肠液的分泌,这些刺激是通过肠壁内神经丛的局部反射而引起肠腺分泌的。
小肠液的作用主要是进一步分解糖、脂肪、蛋白质,使它们成为可吸收的物质。
大量的小肠液,可以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下降,从而有利于吸收的进行。
7粘膜表述编辑
小肠腔面的环行皱襞从距幽门约5cm处开始出现,在十二指肠末段和空肠头段极发达,向下逐渐减少和变矮,至肠中段以下基本消失。
粘膜表面还有许多细小的肠绒毛(intestinalvillus),是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而成,长0.5~1.5mm,形状不一,以十二指肠和空肠头段最发达。
绒毛于十二指肠呈叶状,于空肠如指状,于回肠则细而短。
环行皱襞和绒毛使小肠表面积扩大20~30倍,总面积达20m2左右。
绒毛根部的上皮下隐至固有层形成管状的小肠腺(smallintestinalgland),又称肠隐窝(intestinalcrypt),故小肠腺与绒毛的上皮是连续的,小肠腺直接开口于肠腔。
粘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多血管和淋巴管。
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内有十二指肠腺(duodenalgland),为复管泡状的粘液腺,其导管穿过粘膜肌开口于小肠腺底部。
此腺分泌碱性粘液(pH8.2~9.3),可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受酸性胃液的侵蚀。
研究表明,人十二指肠腺尚分泌尿抑胃素(rogasterone),释入肠腔,具有抑制胃酸分泌和刺激小肠上皮细胞增殖的作用。
肌层:
由内环行与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
外膜:
除十二指肠后壁为纤维膜外,小肠其余部分均为浆膜。
8回肠纵切编辑
上皮为单层柱状。
绒毛部上皮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小肠腺上皮除上述细胞外,还有潘氏细胞和未分化细胞。
吸收细胞(absorptivecell):
最多,呈高柱状,核椭圆形,位于细胞基部。
绒毛表面的吸收细胞游离面在光镜下可见明显的纹状缘,电镜观察表明它是由密集而规则排列的微绒毛构成。
每个吸收细胞约有微绒毛1000根,每根长1~1.4μm,粗约80nm,使细胞游离面面积扩大约20倍。
小肠腺的吸收细胞的微绒毛较少而短,故纹状缘薄。
微绒毛表面尚有一层厚0.1~0.5μm的细胞衣,它是吸收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内有参与消化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双糖酶和肽酶,并吸附有胰蛋白酶、胰淀粉酶等,故细胞衣是消化吸收的重要部位。
微绒毛内有纵行微丝束,它们下延汇入细胞顶部的终末网。
吸收细胞胞质内有丰富的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
滑面内质网膜含有的酶可将细胞吸收的甘油-酯与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后者与胆固醇、磷脂及β-脂蛋白结合后,于高尔基复合体形成乳糜微粒,然后在细胞侧面释出,这是脂肪吸收与转运的方式。
相邻细胞顶部之间有紧密连接、中间连接等构成的连接复合体,可阻止肠腔内物质由细胞间隙进入组织,保证选择性吸收的进行。
9吸收细胞编辑
杯状细胞(gobletcell):
散在于吸收细胞间,分泌粘液,有润滑和保护作用,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末端,杯状细胞逐渐增多。
潘氏细胞(Panethcell):
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于腺底部,常三五成群。
细胞呈锥体形,胞质顶部充满粗大嗜酸性颗粒,内含溶菌酶等,具有一定的灭菌作用。
未分化细胞(undifferentiatedcell):
位于小肠腺下半部,散在于其它细胞之间。
胞体较小,呈柱状,胞质嗜碱性。
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向上迁移,以补充绒毛顶端脱落的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
绒毛上皮细胞的更新周期为2~4天。
一般认为,内分泌细胞和潘氏细胞亦来源于未分化细胞。
固有层在细密的结缔组织中除有大量小肠腺外,还有丰富的游走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
绒毛中轴的固有层结缔组织内有1~2条纵行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centrallacteal),它的起始部为盲端,向下穿过粘膜肌进入粘膜下层形成淋巴管丛。
中央乳糜管管腔较大,内皮细胞间隙宽,无基膜,故通透性大。
吸收细胞释出的乳糜微粒入中央乳糜管输出。
此管周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网,肠上皮吸收的氨基酸、单糖等水溶性物质主要经此入血。
绒毛内还有少量来自粘膜肌的平滑肌纤维,可使绒毛收缩,利于物质吸收和淋巴与血液的运行。
固有层中除有大量分散的淋巴细胞外,尚有淋巴小结。
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多为孤立淋巴小结,在回肠多为若干淋巴小结聚集形成的集合淋巴小结,它们可穿过粘膜肌抵达粘膜下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体内 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