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及译文.docx
- 文档编号:12634112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41.59KB
初中课外文言文及译文.docx
《初中课外文言文及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课外文言文及译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课外文言文及译文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
“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
“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这本书的编者是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
它的主要内容是记述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
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朋友的病情,恰逢胡国的人攻城。
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
“我快要死了,你赶快离开吧!
”荀巨伯说:
“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败坏道义而求得生存,难道是我荀巨伯会做的事吗?
”胡国的侵略军已经到了,对荀巨伯说:
“大军到了,整个城的人都空了,你是什么男人,竟敢一个人留下?
”荀巨伯说:
“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命来代替朋友的生命。
”胡贼互相讨论说:
“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了一个讲道义的国家。
”于是就把军队撤回去,整个城都得到了保全。
注释
值:
适逢;
相视:
看望你;
一:
整个;
无义:
不懂道义;
郡:
这里指城;
委:
舍去;
去:
离开;
疾:
病情。
胡:
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名族的蔑视
败:
毁弃既:
已经
遂:
于是,就
子:
你
语:
对
以:
用
独止:
一个人留下
班军:
即班师,出征而归
赏析
《世说新语》的这篇文章采用了对话描写的方法来表现荀巨伯的义举,宁代朋友死去,而让自己的朋友在危急时刻离城而去,此举感人至深。
文章还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让贼一“谓”一“还”,来表现巨伯的义,栩栩如生。
语言简洁,明快,表现了荀巨伯忠于友情,不屈不挠的精神。
狼子野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sì)。
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译文
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豢养,狼倒也和狗平安相处,狼渐渐长大,也比较温驯,富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
有一天,富人白天在客厅里睡觉,忽然听到许多狗“汪汪”地低吼,他惊醒环视四周,但没有一个人。
他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刚才一样低吼,他便假装睡着来等待会发生什么,才发现那两只狼想等他没有防备的时候咬他的喉咙,而狗正阻止狼上前。
富人于是把狼杀掉,取了它们的皮。
“狼子野心”这句话,确实是没有诬蔑它们啊!
那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罢了。
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更不是只有凶恶罢了。
禽兽并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条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1.指出下面加点的“其”各指代什么。
(1)意忘其为狼代狼
(2)将啮其喉代富人
(3)乃杀而取其革代狼
2.“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
狡诈、隐藏本领高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警惕像狼一样的坏人,这类人与文中的狼有什么相似之处?
找出原文语句回答。
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除了对狼表示谴责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
防人之心不可无
鹦鹉灭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
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曰:
“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
”对曰:
“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译文或注释:
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
鹦鹉想,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
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
鹦鹉远远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
天神见此,说道:
“你虽然很有意气和气志,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
”鹦鹉答道:
“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
”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注释】
[1]集:
到。
[2]念:
想。
[3]沾:
沾湿。
[4]辄:
就。
[5]去:
到。
[6]侨:
住,居住。
【寓意】
这个故事跟愚公移山有点像,但更加入了感人的友谊。
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贵人相助就简单得多,但是贵人(天神)并不是随意帮助别人的,所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如果所从事的任务是基于一项伟大的情操,则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大家一起共襄盛举。
师旷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
“莫乐为人君
(2)!
惟其言而莫之违(3)。
”师旷(4)侍坐于前,援(5)琴撞之。
公被(12)衽(6)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
“太师(7)谁撞(15)?
”师旷曰:
“今者有小人言侧(8)者,故(11)撞之。
”公曰:
“寡人也。
”师旷曰:
“哑(9)!
是非君人者(14)之言也。
”左右请除(10)之。
公曰:
“释之,以为寡人戒。
”
选自《韩非子·难一》 注:
①莫乐为人君:
没有什么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
②莫之违:
没有谁敢违背他。
③师旷:
春秋时晋国宫廷一个叫旷的盲乐师。
④援:
执持,拿。
⑤衽:
衣襟。
⑥哑:
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
译文
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
酒兴正浓时,他就得意地说:
“没有谁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
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
”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
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
琴在墙壁上撞坏了。
晋平公说:
“太师,您撞谁呀?
”师旷故意答道:
“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
”晋平公说:
“说话的是我嘛。
”师旷说:
“哟!
这不是做国王的人应说的话啊!
”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
晋平公说:
“放了他吧,我要把这件事(或“师旷讲的话”)当作一个警告。
”
倒装句
太师谁撞:
应为“太师撞谁”
惟其言而莫之违:
应为“惟其言而莫违之”
相关习题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释之,以为寡人戒。
2.师旷撞晋平公的原因是什么?
(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3.简要分析师旷的性格特征。
(2分)
4.阅读全文,选择其中一个你欣赏的人物,加以点评。
(2分)
答案
1.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壁上撞坏了。
(2分)
放了他,我要把这件事(或“师旷讲的话”)当作一个警告。
(2分)
2.师旷曰:
“哑!
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2分)
3.他敢于“犯君”,说明他正直、忠诚、刚烈,敢作敢为、不畏权势。
因自己是盲人,用“小人言于侧”的方式表明他还是讲究辞令、有智慧、有谋略的人
鲍君
原文
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
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
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
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
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
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
乃曰:
“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于是乃息。
译文
从前有个人设下了绳网想捕获獐子,套住了一头獐,主人没发现.一个过路的人偷走了獐。
过路人想想觉得太不好意思,就把带着的咸鱼放一条在网里后离开。
原来的主人回来后,(看见)放在那里的绳网中放着腌鱼,惊怪地认为这是神,不敢拿回去。
村里人就在此建了个祠庙,称为"鲍君",后来很多人都信奉这个庙的鲍君,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好了,就更说这神特别灵。
七八年后,那个当初往网里放腌鱼的人经过祠庙,问是怎么回事,村人就如实告诉了他。
这人说,"这是我的咸鱼呀!
哪里有什么神灵啊!
"于是这件事就平息了。
字词解释:
1.罝(音:
jü):
捉兔子的网,泛指捕野兽的网;
2.窃取:
偷取。
3:
故:
原因;别人祭拜鲍君的原因。
4.鲍鱼:
这里指用盐腌渍的鱼。
5.去:
离开。
6.或:
有时。
7.故:
原因。
8.具:
详细。
9.息:
平息。
10.怪:
以…为怪。
11.何神之有:
即“何神有之”。
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际意义,道理。
12.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
这是我放的咸鱼,哪有什么神啊?
13.持:
拿,携带。
习题
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是:
怪之以为神。
自己的话:
他认为它(鲍鱼)是神。
(若未要求用原文,翻译亦可。
)
这篇文言文说明的道理:
凡事要认真考虑、冷静分析,究察一番问个究竟,不可人云亦云,轻信不科学的东西而闹出笑话,也不要偷别人的东西,要主动探究事理,要敢于质疑。
楚人养狙
原文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
(1),楚人谓之狙公。
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
(2),使老狙率以之山中(3),求草木之实(4),赋什一以自奉(5)。
或不给,则加鞭棰焉(6)。
群狙皆畏苦之(7),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
“山之果,公所树与(8)?
”曰:
“否也,天生也。
”曰:
“非公不得而取与(9)?
”曰:
“否也,皆得而取也。
”曰:
“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10)”言未既(11),众狙皆寤(12)。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13),破栅毁柙(14),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15)。
郁离子曰:
“世有以(16)术(17)使民而无道揆(18)者,其如狙公乎!
惟其昏而未觉也。
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对译)
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楚国人,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叫老猴率领着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实,赋收十分之一来奉养自己.有的猴子数量不足,就鞭打他们.猴子们饱受痛苦,却不敢违背狙公的意思.
一天,有只小猴对众猴说:
"山上的果树,是狙公种的吗?
"大家说:
"当然不是,是天生的."小猴子又问:
"除了狙公我们都不能去采吗?
"大家说:
"不是啊!
谁都能去采."又问: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奴役呢?
"话还没说完,众猴都觉醒了.当晚,群猴一起等候狙公睡觉的时候,就破开兽栏,拿走他的存粮,一块儿跑进森林,不再回来.狙公最后活活饿死.
郁离子说:
"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
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1)狙:
猕猴。
(2)部分:
部署分配。
此处指分派
(3)之:
到。
(4)求:
寻找。
此指采摘。
(5)赋:
征收。
(6)棰:
用鞭打,名作动。
(7)畏苦之:
对(这种生活)感到很苦。
(8)树:
动词,种植。
(9)与:
同“欤”,吗。
(10)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11)既:
完。
(12)寤:
同“悟”。
(13)相与:
一起。
(14)柙(xiá):
关兽的木笼。
(15)卒:
终于。
(16)以:
把……当做。
(17)术:
权术。
(18)假:
如果。
(19)俟:
等候
(20)归:
回归。
(21)或:
有的。
(22)实:
果实
(23)其:
那个
(24)馁:
饥饿。
(25)为之役:
被他奴役。
(26)道揆:
道德准则。
作品译文
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猴公”。
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让老猴率领(其它猴)到山里去,摘取植物的果实,取十分之一果实的来供养自己。
有的猴不给,(猴公)就鞭打他们。
老猴们都认为(这种生活)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猴问众多老猴说:
“山上的果子,是猴公种的树(结出的)吗?
”众多老猴说:
“不对,(果实)是天生的。
”又问:
“猴公不能得到(果实)(我们)就不能去采吗?
”众多老猴说:
“不对,谁都能去采。
”又问:
“(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听从他并要被他差使呢?
”话还没有说完,老猴们全领悟了。
那天晚上,众多猴一起等到猴公睡着的时候,打破栅栏毁坏仓房,拿走他(猴公)存放的粮食,相互拉着手(这里指一起)进入森林里面,不再回来。
猴公最后因为饥饿而死。
郁离子(即刘基隐退青田山时自取的笔名)说:
“世上那种凭借权术奴役人民却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不像猴公吗?
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
道理
1.通过养猴子的人残酷剥削猴子,猴子觉醒后群起反抗的故事。
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说明只要人民一旦觉悟,群起反抗,统治者就只有冻馁而死。
2.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迟早要遭到反抗并灭绝。
3.不能一味的去服从,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懂得是非,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跟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碰面。
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只有七岁,正在门外嬉戏。
朋友就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答道:
“我父亲等您很久,而您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
“简直不是人做的事啊!
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元方答道:
“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
陈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
【乙】 乔山人善琴
清 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
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
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
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
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
既阕④,曰:
“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
”款扉⑤扣之。
媪曰:
“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
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
注释:
①鹘(gǔ):
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楚:
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ǎo):
老妇人。
④阕:
止息,终了。
⑤款扉:
款,敲;扉,门。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A.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B.几欲先走
C.款扉扣之 D.今客鼓此
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分)( )
A.无敢哗者/念无与为乐者 B.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
C.以弹絮为业/以丛草为林 D.酷类其声耳/其真无马邪
10.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1.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3分)
第一个场面:
第二个场面:
第三个场面:
12.试设想一下:
【乙】文中乔山人听了邻媪的回答后,心里会怎么想?
(2分)
13.【甲】【乙】两文都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分
8.(2分)
A.觉:
睡醒。
B.走:
逃跑。
C.叩:
问。
D.鼓:
弹奏。
9.(2分)D
10.(2分)里面(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
11.(3分)第一个场面:
一家四口由睡而醒;
第二个场面:
一家四口由醒而睡;
第三个场面:
失火、救火。
(意对即可)
13.(2分)例子:
凄禽寒鹘,相和悲鸣。
好处:
有力地烘托了乔山人弹琴技艺的精湛。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①
公仪休②相鲁③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④不受。
其弟谏曰:
“夫子⑤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对曰: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⑥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⑦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
虽嗜鱼,此不必能自给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⑧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已之自为也。
”
译文
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
他弟子劝他说:
“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
”他回答说:
“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
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不敢要求他们的表现;有不敢要求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
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
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说明】这则寓言故事说,公仪休爱吃鱼,可不受鱼。
公仪休不徇私受贿,这是好的,值得称赞;但他反对贪赃受贿的出发点是怕自己因受鱼而被免相,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
公仪休嗜鱼拒鱼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写出了公仪休的清廉。
给我们的启示:
清白做人,堂正为官。
杀驼破瓮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
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
“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译文或注释:
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
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
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
“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
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
”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
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
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注释】
[1]选自《百喻经》。
《百喻经》的全部名称为《百句譬喻经》。
天竺僧人伽司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百个故事。
[2]瓮:
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3]以为忧:
以之为忧,为此事发愁。
[4]用:
采纳。
【道理】
虽然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往往能在做事时有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
但如果不加思考就接受别人的意见,连旁人的“馊主意”也言听计从,结果只能像那个笨人一样赔了骆驼又折了瓮。
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
“童子何泣?
”原曰: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
“欲书可耳!
”原曰:
“无钱资。
”师曰: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的时候路过书塾忍不住哭了。
老师说:
“孩子你为什么哭啊?
”邴原说:
“失去亲人的人容易悲哀,贫穷的人容易伤感。
那些书,凡是能够读到它们的人,必然都有亲人。
我一来羡慕他们有亲人,二来羡慕他们能够读书学习,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哭泣。
"老师同情他说:
“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
”邴原说:
“我没有钱。
”老师说:
“孩子你果真有志向的话,我就免费教你,不用收学费。
”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学习。
只过了一个冬天,就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东坡画扇 (宋)何薳
先生职临钱塘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
公呼至询之,云:
“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
”公熟视久之,曰:
“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
”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即以付之曰:
“出外速偿所负也。
”其人抱扇泣谢而出。
始踰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
遂尽偿所逋⑨。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日:
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
状告。
③负:
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④某:
我。
⑤姑:
暂且。
⑥发市:
开张。
⑦就判笔:
顺手拿起判笔。
判笔,判案用的笔。
⑧踰:
走出。
⑨逋(bū):
拖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
(1)某家以制扇为业
(2)适父死 (3)至懊悔不胜而去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B、非故负之也(故意)
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D、即以付之曰(把)
3.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4.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
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
(3分)
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
“此
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
孟母曰:
“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
(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课外 文言文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