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论文12篇精选.docx
- 文档编号:12632547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66.10KB
中小学教学论文12篇精选.docx
《中小学教学论文12篇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学论文12篇精选.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教学论文12篇精选
有效课堂实施是优化教学行为的着力点
课堂实施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上下。
有效课堂实施是优化教学行为的着力点。
本文就有效课堂实施谈几点看法。
一、有效课堂实施要明确的三个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课堂实施可以紧紧扣住十二个字:
实施什么,该谁实施,如何实施
〔一〕实施什么?
“实施什么〞,从根本上说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的。
一节课,确定了什么教学目标和内容,就实施什么。
例如某节语文课根据教学计划需要教学某一首古诗,那“实施什么〞指的就是教学这首古诗;某节数学课根据教学计划需要教学某一概念,那“实施什么〞指的就是教学这一概念。
但“实施什么〞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分解目标和教学步骤,所以“实施什么〞还有一个教学思路和程序的问题,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既要依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又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本原如此是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比如语文教学中的时代背景介绍,可以放在正文教学之前进展,也可以放在正文的教学之中进展。
放在前面进展,是因为这里的时代背景直接关系文章的根本内容,不了解时代背景,整体内容就难以理解;放在后面进展,是因为这里的时代背景不是直接关系整体内容的,而是对文章的局部内容有直接联系。
如果不管背景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关系,一律放在前面介绍,有时就会造成背景与内容脱节,同时在教学正文的过程中需要再次提到背景信息,学生不仅减淡了兴趣,而且造成时间的浪费。
又比如理科中的概念教学,有的比拟简单,可以采用承受学习的思路施教——先讲定义后举例子;有的概念比拟复杂,可以采用发现学习的思路施教——先举例子后归纳概念。
“实施什么〞还有一个临时调整的问题。
依据教学设计,有的内容需要精讲,但依据学生当下掌握的情况可以临时确定略讲;有的设计的是略讲,但依据学生当下掌握的情况可以临时确定精讲;有的设计没有对某一知识的补充介绍,但依据学生当下掌握的情况可以临时确定进展必要的补充介绍等。
这里,对“实施什么〞的调整就是对教学目标的调整,即教学目标的生成。
同预设的目标相比,生成的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和教学价值。
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都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
随时将学生中暴露的问题转化为新的教学目标。
〔二〕该谁实施?
如果说“实施什么〞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话,那么“该谁实施〞就涉与到教学艺术了。
“该谁实施〞解决的是活动主体的问题,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而学生中又有学生个人、学生群体之分。
学生个人又区分为具有不同根底、不同心智、不同某某、不同座位等不同差异的个体;学生群体又可区分为按照不同标准分出来的不同组群——这一排与那一排、这一列与那一列、男生与女生、单号与双号、这一桌与那一桌、这一组与那一组等等。
例如语文教学中梳通教材思路这件事,该谁做?
是教师做,还是学生做?
还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做?
还是教师先做学生后做或者教师后做学生先做?
再如数学教学中分析试题思路这件事,是教师直接梳理还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梳理?
还是教师先梳理学生后梳理或者教师后梳理学生先梳理?
“该谁实施〞的前提是有效教学,即学生的有效学习和高效学习。
有的事情教师做最有效,就由教师做;有的事情学生做最有效,就让学生做。
就知识教学而言,学生一看就会的、难度较小的,或者只需学生一般了解的次要知识等,适合教师讲授,因为教师讲授可以节省时间。
有的知识有一定难度,但只要略加思考即可理解,可以教师讲授为主,在关键地方让学生思考加工一番,因为没有思考加工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但就整个知识而言,其中大量的知识细节或背景知识并没有很大的难度,如果让学生自学,会造成时间的浪费。
有的知识难度较大,适合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解决,解决不理想的再让学生交流讨论,因为难度较大的知识需要深层理解,而如果不深入知识体系的深层构造就不可能真正理解。
有的知识难度特别大,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都不能较好解决,这就需要教师讲解了,但在教师讲解以后,还必须让学生进展复述讲解或重新操作,因为不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很难达到应有理解标准——学生听着懂了,但过后还是不会。
这里有必要谈一下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
听与思是同时进展的。
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态度认真,学生在听讲的同时就能达到与时理解。
在这里思考与听讲是同步进展、同时完成的。
因为,口语的语流表现为一个个独立的音节,每一个音节都有间歇,加上讲授新知的话语中有许多都是学生熟悉的旧信息,所以在听讲完毕的同时达到根本理解并不困难。
但是当旧知识遗忘较多,或新信息较多、较复杂时,仅靠语音停顿,不足以达到对语言意义的清晰、深刻的理解。
这时,教师如果继续讲授,学生的思维链条就会中断,所以应该给学生以特定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想一想。
这种独立思考,由于穿插在讲授过程中,一般只有1秒或几秒钟,不是作为学习目标向学生提出的,所以教师必须认真观察学生思考的状态和脸上的表情。
还有一种独立思考,就是教师出示学习目标以后,让学生独立学习时的思考活动。
这种思考活动,不但需要具体的指导,还要与时进展激励启发、观察监视,最忌讳的就是“放羊式〞。
在讲授过程中能不能与时让学生独立思考,是区分启发式与灌输式的重要标准,能不能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进展认真的指导、严格的监视管理,是区分高效与低效的重要标准。
〔三〕如何实施?
“如何实施〞解决的是活动主体如何具体做某事,是做某事的具体细节、具体方式,也属于教学艺术的X畴。
例如在概念教学中常有“学习概念的定义〞这一步骤,要完成这一教学步骤的教学任务,就需要将其分解为一系列更小的微观步骤:
阅读或板书定义,分析定义语句的结构,梳理定义中的核心或关键词语,变换定义的语言形式等;或者先摆出几个实例,再分析几个例子中的共同特征,再归纳概括出定义的一般结论等。
比如语文教学中要疏通教材思路,那么,是先通读全文后再分层次,还是先分层次再通读全文?
在分层次时,对于一些思路不明显的段落是引导学生讨论还是教师直接作出决断?
如果是让学生疏通思路,是让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合作完成?
还是先独立完成再合作交流?
朗读课文时,有分读、齐读、品读等多种读法;思考问题时,有分析性思考、概括性思考、比拟性思考、扩展性思考、论证性思考、举例性思考等多种策略。
讲有讲解、讲述、讲析等的分别;问有直问、曲问、反问、设问等的分别;答有举手自答、学生抢答、按序轮答、全体群答等的分别。
评,有点评、分评、总评、单向评和互相评等不同方法;议,有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全班争鸣等不同形式。
有时候,我们教师也做了,但是效果却不怎么样。
比如课堂上的提问、对话,这里举一个例子:
有一个教师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为了活跃气氛,问学生:
“你们最崇拜的是谁?
〞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崇拜球星姚明,有的说崇拜影星X德华,有的说崇拜自己的爸爸、妈妈……学生交流完毕后,教师反问:
“你们猜,我最崇拜谁?
〞话音刚落,学生们异口同声:
“教师崇拜司马迁!
〞一听这么整齐的回答,在场听课的教师都笑起来了。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本应该讲真话“我们不知道〞,或者出现各种猜测,但是学生们却说出了他们所揣度的教师要说出的答案。
而教师在这儿要说出的答案“我最崇拜司马迁〞,其实是一个隐瞒了真实意图的答案。
这样,教师与学生都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意图,这样的师问生答,成了名符其实的无效对话。
我们再举一个大家比拟熟悉的例子:
钱梦龙教师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X例:
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教师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
“愚公多大年纪了?
〞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
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教师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
“邻居家那7岁的小孩子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
〞学生开始被问住了,细细一想,才恍然大悟:
“这小孩没有爸爸!
〞这样就使“孀〞“遗〞二字的意义迎刃而解。
钱教师这样的名师十分讲究这种“曲问〞的艺术。
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优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成效。
“如何实施〞是教学方式选择问题的核心。
在这方面,需要依据科学原理、教学难度和具体学情进展创造,其根本原如此是:
怎样有效就怎么做,怎样高效就怎么做。
终究需要运用多少种方法学生才能达到应该理解掌握的标准,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临时调控了。
有的知识,让学生复述一下即可,有的如此不但要复述,还要解释、举例、比拟、分析;有的知识,在讲授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即可,而有的仅凭独立思考不足以达到理想的境界,还必须进一步合作交流。
有的教师不知变通,教材上怎么讲,就让学生怎么记;教材上举什么例子,教师叫学生举什么例子;教材上没有比拟,教师也不让学生进展比拟;教材上没有分析,教师也不让学生进展分析,一切都是照本宣科。
这样的方法重复使用,就会消减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谈不上教学效率了。
当下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是学生互动类的教学方式。
〔1〕同桌交流。
这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讲授过程中的随时交流。
这种做法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快速理解;一种是学生独立学习之后的进一步交流。
这种做法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充分学习。
〔2〕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与同桌交流没有严格的顺序关系。
有的问题,可以在同桌交流之后再进展小组讨论,但一般而言需要小组讨论的内容不一定都必须在同桌交流之后进展。
小组讨论实现了多向交流,但往往占用较多的时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小组讨论的次数不宜过多,一般情况下,一到两次即可。
在这一点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不必要的讨论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3〕全班争鸣。
有些问题答案分歧较大,或者很难有统一的答案,这时就可采取全班争鸣的方式。
争鸣的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更广泛的X围进展交流,充分学习。
全班争鸣,即使得不出一致的结论,但只要大家踊跃发言,积极参与,也是有效的。
全班争鸣,可以是自由发言式的,也可以是分部挑战式的。
要强调的是,教师对于争鸣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预设好各种可能出现的答案,防止出现失控状态。
二、有效课堂实施的三个着眼点
(一)着眼于根底
重视“双基〞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和优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着眼于“双基〞更应有全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有些教师对根底的理解过于狭窄,将根底扎实仅仅理解为知识数量的堆积。
其实,新课程从一开始就没有淡化或无视“双基〞,只不过是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赋予“根底〞这个概念更丰富的内涵。
那么终究什么是根底?
在新课程背景下,不仅仅是指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还应当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以与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为学生全面打好根底的根本内涵。
还应当明确的是,根底是多种要素的有机整合,是学生终身开展必备的根本素养,不单纯是知识和技能。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生规划能力、创业意识等也是根底,甚至是更重要的根底,尽管这些“根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
如何打好根底呢?
要防止两种倾向:
一种是只重结论,无视过程;另一种是只重过程,无视结论。
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不追求结果的过程也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我们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双基〞,使学生在获得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并且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处理好“双基〞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实际上,新课程背景下的重视“双基〞比打好传统意义上的“根底〞更为困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着眼于当堂吸收
教学的成败、教学质量的上下主要取决于上课堂实施的成败与质量的上下。
设计好课是为了上好课,而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都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促进与保证。
在教学工作的诸多环节中,课堂实施是中心的一环,抓住了课堂教学,就抓住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旦教师在课堂上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好,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听懂学会,没有做到当堂理解吸收,就必然要影响整个教学质量,而且此后其他环节都难以弥补,即使课后再去加班加点,搞“课内损失课外补〞,也是舍本逐末、收效甚微。
因此,我们应该坚决反对那种无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加重学生课后负担的做法。
教师应集中主要精力上好每一堂课,向课堂时间要质量、求效益,力争每一位学生能当堂消化,当堂理解。
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负担,不需要课后再通过做各种大量的练习题来掌握,能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使他们学得轻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也使教师减轻负担,不需要课后花大量的个人时间在学生身上,而可以把一局部时间花在自我专业开展上。
可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三)着眼于中后等生
后进生,一种表现为成绩差,一种表现为思想消极或行为习惯差。
优生如此相反。
而介于优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如此为中等生。
他们会不同程度受到师生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
要真正实施公平教育和素质教育,就不能无视这个群体的教育。
那么,在课堂实施中,如何着眼于中等生和后进生进展教学呢?
第一,课堂里给予关注。
优生得到关注或得到认可的机会是公认的,相对而言,中等生和后进生往往容易被无视,许多教师采取“自生自灭〞的教育方法,导致他们提高不快。
如果教师心中能有这局部学生,哪怕是一个眼神,让他们觉得教师心中有他们,他们会更自信,更自觉。
第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形成动手动脑习惯。
要注意培养中等生和后进生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体验失败与成功。
锻炼他们的意志,使他们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战胜困难,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艰辛过程和喜悦成果。
第三,课堂实施中,给学习较困难的学生一定的机会做“教师的小助手〞。
这种方式可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
在课堂中可以设置一些环节让他们参与,比如在语文课中请他们朗读课文语段,在数学课中让他们帮教师板书一些定义,在英语课中协助教师表演节目……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改善他们在同学中的形象,这无疑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步提高成绩。
三、教师在有效课堂实施中的角色定位
“教〞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作出这样判断的依据主要是弄清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与没有教师指导下的个人学习的区别。
这种区别就是“教〞的本质所在。
在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教师为了让学生想学、会学与学好,会作出种种尝试与努力,教师通过这些尝试与努力,使不想学习的学生想学,使想学的学生持续地学。
相对学生自学而言,教师的尝试与努力也能使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我们把教师的这些尝试和努力称之为教学。
因此,我们把“教学〞规定为“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当我们反思自己在课堂实施中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时,上面这段话是一个量标。
教师是课堂实施中不可缺少的角色,而且是必须发挥作用的角色。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定位为——①设计者:
课堂程序的设计者,表现教师的主导性。
②激发者:
学生学习动机、意愿和热情的催化剂,促进者。
③组织者:
导演角色,组织学生学习、活动、展示,让课堂有序有方有效。
④疏导者:
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者,引导者。
⑤提升者:
通过点拨,提升学生认知的层次。
⑥评价者:
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进展评判指导激励。
在课堂实施的各个环节,教师分别表现为不可或缺的不同角色。
无论哪种角色,都不应该是完全占有讲台的传授者,更不是完全退出课堂的旁观者。
总之,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每一次课堂实施都是有效甚至高效的,定会良性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的素养就必然持续地得以提升,品质教育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用常识复原语文教学
周国平在《周国平论教育》一书中这样说:
“真正可惊的是,今天的教育已经多么严重地违背了常识。
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根本的道理。
〞语文教学何曾不就是如此?
当下的语文教学已经病态化,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认为,用常识为药方来医治语文教学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近年来,笔者从复原语文教学的结构、坚守语文教学的本色,融入微课程的实践三个层面努力复原语文教学的本色、让语文教学像语文教学。
一、从“旧四重〞到“新四重〞:
以结构的复原谋功能
毋容讳言,当下语文教学的结构已经严重畸形化了,复原语文教学的结构,以完善的结构来谋取语文教学的功能,这是复原语文教学本色的首要前提。
语文教学结构畸形化的表现我将其概括为“旧四重〞:
1.重教材:
教材成了语文教学的全部依托。
2.重课堂:
课堂成了语文教学的唯一场所。
3、重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4、重分数:
分数成了语文教学的单一追求。
面对“旧四重〞,我的做法是:
1.先改教材,再重教材与读物结合。
所谓“改教材〞就是对教材重组。
我会变人文修养的单元主题为语言习得的单元组块,变文选组合为训练系统,变阅读本位为四线合击〔听说读写〕,变讲读中心为自学指导。
其次,减少教材份量,让教材变薄。
让教材变薄,一是可以防止多学而不精的状况,防止“挖坑式〞的教学状态,防止“糠多嚼不烂〞的现象。
二是可以腾出时间与精力让学生更多更充分地阅读。
第三,增设读本与书单。
我的做法目的是让教材形成这样的格局:
以合理体式与适量的篇目构成的课堂教材与以一定数量的精选篇目与读物书单构成的课外教材相结合。
2.先改课堂,再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
首先,我是以高效课堂的理念来改革当下的语文课堂。
其次,从课堂教学扩大到课外语文活动与校外语文实践,树立“大课堂〞的观念,同时实践“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变“重课堂〞为“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
3.先改阅读〔教学〕,再重阅读与听、说、写的结合。
改革阅读教学,主要改讲读本位为自学本位。
我只要做两件事,一件事是组织与引导学生自学。
另一件事就是讲学生不懂的。
在改变阅读教学方式的同时,我会将听、说、写完整地纳入语文教学的X畴。
4.先改分数,再重分数与素质的结合。
所谓“改分数〞,一是努力提高语文试卷的命题的水准,努力让语文分数更多地朝着语文能力与素养靠近。
二是把分数作为语文素养之树上自然的果实。
盯盘揉下的分数也许果形是大的,但是,是缺乏汁水的;以养育语文素养之树而结出的分数之果,一样可以大且有汁水。
二、从“旧四多〞到“新四多〞:
以本色的坚守求素养
当下,“教师教教材多,课堂讲的多,学生作业多,考试多〞这“旧四多〞极为普遍,而我努力做到让学生“多读书,多写随笔,学生多讲,活动多搞〞这“新四多〞,坚守语文教学的本色,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得到提升。
一、多读书,少〔精〕学教材。
我对每学期的一册语文教材,进展筛选与整合,删去一些意义不大的课文,整合一些可以合并阅读的文章,精讲该讲的文章,这样,就能够省下不少的课堂时间。
如何“多读〞,我的做法是,一是利用语文课堂共读;二是利用课外阅读。
课堂共读,就是班级所有学生共读一本书。
共读的目的是便于指导与交流。
每共读一本书,我都会在共读前有简单指导,然后放手给学生阅读,读完以后,再在班级里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围绕一些重点话题,展开讨论。
共读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导学生如何读书。
课外阅读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学生阅读的书目教师给出一个书单,班级也建立图书馆,学生自由选择。
课堂共读与课外阅读构成了学生阅读的点与面、质与量的交织。
二、多学随笔,少做练习。
精简了教材中的课文,在一定程度上精减了学生做练习的量与时间。
于是写随笔成了我的学生语文作业的主打。
我的要求是每天必写,我每天批阅学生的随笔,每周评讲学生随笔,每学期为学生随笔结集成书。
三、学生多说,教师少说。
这是我语文课堂的原如此。
我的课堂力主简约,力主开放,还学生课堂主角的地位。
在课堂上,我会根据文本特点,设计有意义有价值的主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交流。
我不把课堂搞得密不透风,不是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跟着教师转,而是让学生自由地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对话,自由地去发现文本自身的魅力与精彩。
四、活动多点,考试少点。
考试是必须的,我每学期只进展期中与期末两次测试。
而语文活动是我的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局部。
我的语文活动大致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是课堂活动。
我在每天每节课的开始三分钟的小演讲活动。
这已成习惯。
二是校内活动。
根本上每两周就会有一次校内语文小活动,诸如读书报告会,班事沙龙,书法现场展示,辩论会,听微型报告〔邀请教师或家长来班级小讲座〕,课本剧表演,朗诵比赛,等等。
三是校外活动。
一般结合微课程的研究来开展。
三、从“旧四无〞到“新四有〞:
以微课程的融入增效益
说实在的,在当下,将微课程的理念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实践并不多。
在语文教学中,“无课程意识,无课程规划,无开发能力,无实施空间〞这“旧四无〞较为普遍。
近年来,笔者深入研究语文教与学的规律,努力将微课程的理念融进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实施了“人人有微课程研究,周周有微课程展示,月月有微课程活动,年年有微课程作品〞的“新四有〞,对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效益有着很大的意义。
人人有微课程研究。
就是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特点,指导学生选择语文中的某一个点作为研究的对象,形成微课程研究。
在将微课程融进语文教学之初,我用了一周的时间专门对学生进展了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微课程,如何开展微课程研究,如何整理微课程研究的成果等等,最终让班级里人人都有微课程,人人都在研究微课程。
比如,王一凝对中国古代诗词情有独钟,且有大量的阅读与背诵,她就选择了“李清照研究〞,X新的文章一直非常幽默,他对歇后语特别感兴趣,我就让他进展“歇后语研究〞,周鑫宇对科学非常感兴趣,我就指导他进展“科学小品文研究〞,王怡特别喜欢徐志摩的诗,就让她进展“徐志摩研究〞,等等。
当然,有一些根底不是很好的,我也鼓励他们多人形成研究小组,选择自己的微课程。
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梳理,最终两个班上74名同学形成了43个微课程专题,如对联研究、成语研究、广告词研究、莲研究〔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内容〕、泰山研究、《水浒传》研究、错别字研究、网络语研究、阅读解题技巧研究、周庄研究、吴方言研究等等。
其实,所谓的“研究“,不是要学生有什么重要的成果,只是让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概括比拟、整合梳理等自主学习的能力。
周周有微课程展示。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做了提炼与梳理,然后形成一篇研究性报告,以便全面展示研究的成果。
然后,从某一周开始,我每周拿出一节课,让这个〔组〕学生以PPT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微课程研究的经历、成果等。
每一周的微课程成果展示汇报课,对展示的学生而言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对听课的学生而言也是一次开眼界的过程。
月月有微课程活动。
微课程研究的过程,网上查阅资料是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的。
因此,每一个月,我都会有计划地根据学生微课程研究的进展需要,挖掘学校内外的资源〔主要是家长资源〕,帮助学生组织一些微课程活动,让研究的行为更加鲜活生动起来。
我会带学生去市民大讲堂听讲座,会邀请有些人士给学生做访谈,会带学生到研究需要的实地去考察,也会组织学生举行微课程研究沙龙等。
年年有微课程作品。
我们一般以一个学期为研究周期,一个学期完毕,要求学生整理好研究报告,然后聚集成册,形成班级语文微课程研究的作品。
高效语文课:
三种助学手段优势互补
【摘要】语文学案教学实验的盛行,使课件似乎沦为学案的附属品,板书也变得可有可无。
高效语文课堂,应该综合运用学案、板书、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力求使三者的功能优势得到互补,从而达成使用效果的最大化。
具体策略有:
明确三者互存互补关系,力求“根实〞“枝清〞“叶鲜〞;学案设计“微变革〞,去“格式化〞显“个性化〞;课件制作“微创新〞,少封闭式多开放式;板书课件“巧穿插〞,省了体力提了效率。
【关键词】语文助学手段 学案 板书 课件 优势互补
近年来,语文学案教学实验在全国多个地区盛行,有关学案的研究自然也吸引了大多教师和研究者的关注。
不少语文课堂中使用的学案,内容已从课前的预习,到课堂的研讨,再到课后的延伸巩固,几乎无所不包,大有一统天下之势。
相比之下,曾经风光一时、运用广泛的语文课件,如此有沦为学案附属品的趋势:
不少课件的主要内容已成为学案内容的重复再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 教学 论文 12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