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科教版.docx
- 文档编号:12628380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28.35KB
六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科教版.docx
《六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科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科教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科教版
总计第课时年月日备月日投放
教学课题
3.1热起来了
教学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体会到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能发出热。
2.通过讨论、验证加穿衣服是否给我们增加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论证”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3.养成乐于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论证”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给我们带来热”和“为什么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
”
教学准备及手段
温度计、毛衣、两只瓶子、热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我们手冷时,谁有简单的办法让手热起来?
(两只手搓一搓、烘热水袋……)
二、让我们热起来
1.当我们的身体感觉有些冷的时候,我们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自己会怎样做)烤火、在太阳下、运动、多穿衣服……
2.这些方法是怎样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呢?
板书:
方法热的原因
烤火-------------火
在太阳下---------太阳
运动-------------食物的能量
(谁能证明运动后热起来是食物的能量提供的?
多运动就饿得快。
)
多穿衣服---------?
衣服能生热吗?
三、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吗?
1.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习知识时与生活结合起来)
(1)晚上,当我们进被窝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2)当我们早上起来时,你感觉又是怎样的呢?
同样晚上再次去睡时被窝还热吗?
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你对你刚才的想法是不是产生了怀疑?
(3)衣服究竟能不能发热?
同组内同学讨论并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
2.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法,再在班上表述,大家评论其可行性。
3.对设计合理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在班上推广,并开展实验。
4.对自己的实验作汇报。
(1)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2)衣服会自己产生热吗?
(3)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起来了?
5.根据提问和自己的实验思考以上问题。
6.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为什么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
小组讨论。
7.把你们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大家评论其可行性。
8.选一种最佳方案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衣服并不能自身发出热量,而热量却来源于我们的自身。
那我们身体里的热量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同学们可下去思考和查资料
二次备课
教
学
后
记
总计第课时年月日备月日投放
教学课题
3.2哪杯水温度高
教学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混合两杯水,推测哪杯水温度高,再进行验证的活动过程。
2.从水温及水的质量两个因素来考虑混合后水温的变化。
3.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4.能正确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认表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哪些。
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哪些。
教学准备及手段
1.小组实验用:
两支温度计。
2.小组实验用:
两只瓶子,一定温度的热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桌上有两杯水,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两杯水一样多;水的温度不一样。
)
2.你是怎么知道水的温度不一样的?
3.相差几度你知道吗?
想知道要用到什么?
4.用温度计测量,注意正确使用温度计。
5.用温度计测量出两杯水的不同温度,体验数据的准确性。
(对杯分别编号记下两杯水的温度)
二、研究两杯水进行混合的问题
1.产生问题,如果把这两杯水混合,将会有什么变化?
水温将是多少呢?
(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想,并分别写下自己的猜想)
2.实验:
把两杯水混合在一起,拿温度计测一测,看结果怎样?
3.两杯同样多的冷热不同的水混合后,水温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4.把自己推测的规律说出来讨论一下。
5.再做一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
三、研究两份热水与一份冷水进行混合的问题
1.如果用两份热水与一份冷水进行混合,温度会发生变化吗?
2.会有什么变化?
能使你的推测与实际结果的误差控制在3℃以内吗?
3.小组讨论,做出推测结果,并说说推测的理由。
4.实验并记录。
5.结果怎样?
有什么新发现?
6.两杯混合后两杯水水温差异与什么因素有关?
7.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研究一份热水与两份冷水进行混合后水温的变化。
)
四、思考延伸
1.书上最一个问题,混合后,哪杯水的温度高?
2.出推测,并说理由。
3.还有什么问题?
二次备课
教
学
后
记
总计第课时年月日备月日投放
教学课题
3.3、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证实自己关于热传递的推测的活动过程;
2.通过实验知道固体的热传递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到较冷的一端;
3.通过实验建立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的概念,交流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设计实验证实固体的热传递方式。
难点:
能获得液体、气体及固体不同的热传递方式的认识
教学准备及手段
演示观察用:
不锈钢勺(长短不同)、水杯、热水。
小组实验用:
大小相近的塑料勺、木勺、钢勺;水杯;热水。
火柴、铁丝、铜丝、玻璃丝、陶瓷丝、凡士林(或蜡烛油)、酒精灯。
教学过程
1、引入
(1)、我们知道一杯冷水与一杯热水混合后,温度会发生变化,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呢?
(2)、请学生解释。
2、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问题
(1)、师出示透明热水杯,并把一个不锈钢勺放入热水中。
学生推测:
将整个不锈钢勺放入热水中,热水中的热会传递给勺子吗?
(2)、师:
如果只将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勺柄露在外面,过一会儿,勺柄也会热起来吗?
教师将长短不同的钢勺放入热水中,过一会,请每一组选一位学生上讲台领取一个短柄勺子(拿之前先拿一下长柄的勺子),并让小组中的同学感受。
(3)、师:
如果换一个比这个钢勺柄更长的钢勺,热也能传到勺柄上去吗?
实验:
再请每一组选一位学生上讲台领取一个长柄勺子,并让小组中的同学感受。
(4)、师:
热能能传到勺柄上吗?
推测:
如果能传递到勺柄上,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5)、师:
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交流实验方案:
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6)、教师演示实验操作过程。
学生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7)、阅读或介绍热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
学生说说热水与钢勺之间的热传递方式以及钢勺勺部与勺柄之间的热传递方式。
3、研究哪个传热快
(1)、师:
钢勺是能传热的,那塑料勺与木勺能传热吗?
与钢勺相比,哪个传热快?
如何验证?
(2)、学生小组讨论比较钢铁、木材、塑料导热性能的方法。
交流实验方案:
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3)、学生分组实验。
把相同长度的钢条、木条、塑料条的一头同时放入热水中,比较它们的另一端冷热情况。
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
(4)、师:
对于这种现象,你能做出解释吗?
师介绍,让学生理解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的概念。
(5)、师:
在生活中哪些材料像钢一样传递热量速度快?
哪些材料像塑料、木勺一样传递热量速度慢?
交流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
作为热的良导体铜、铁、铝、钢,它们的导热性能一样吗?
学生作出推测,并说说这样想的理由。
(6)、要使热量传递的慢些,我们可以用哪些材料的制品?
要使热量传递的快些,我们可以用哪些材料的制品?
学生交流。
4、课外延伸活动
进一步开展不同金属的导热性能的比较观察活动。
固体中热的传递实验记录表
研究“热在固体中的传播方向及不同固体传播热的本领”
铁丝
排列顺序
第一根火柴
第二根火柴
第三根火柴
第四根火柴
下落时间
铜丝
排列顺序
第一根火柴
第二根火柴
第三根火柴
第四根火柴
下落时间
铝丝
排列顺序
第一根火柴
第二根火柴
第三根火柴
第四根火柴
下落时间
结论
二次备课
教
学
后
记
总计第课时年月日备月日投放
教学课题
3.4、让水凉得慢一些
教学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
2.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最好的活动过程;
3.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一只保温杯。
4.能把知识融会贯通,对科学现象作出解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经历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
难点:
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及手段
小组观察用:
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
小组实验用:
不同材料的杯子数个,相同材料的杯子五个,配套的盖子、泡沫塑料、毛巾、记录表。
教学过程
1、哪个杯中的水会凉得慢一些
(1)、师:
今天同学们带来这么多杯子,知道这些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各自在小组中介绍。
师为小组中的杯子做一定的调整。
(2)、师:
如果在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你觉得哪个杯子中的热水会凉得慢一些?
学生做出推测,并说说理由。
小组观察实验:
小组中取三个不同材料的杯子,分别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观察并讨论。
交流汇报:
用手捂在不同材料杯子的杯壁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结:
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
2、讨论怎样使杯中的热水凉得慢
(1)、师:
你有什么好办法让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一些?
小组讨论:
使热水凉得慢的办法。
小组交流,老师板书。
(2)、师:
你认为哪个保温办法效果最好?
学生做出预测。
师:
实验时那些变量要控制好,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引导学生倒水的时间、水的温度等变量要保持一致。
学生实验。
交流实验结果及新发现。
3、做一个保温杯
(1)、小组合作制做一个保温杯。
要求:
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杯外的包装厚度不得超过3厘米。
看哪一组的保温杯的保温效果最好。
(2)、小组交换自制的保温杯,测出保温的效果。
交流和评价他组制作保温杯的优点和缺点。
分析自己小组制作的保温杯的优点和缺点。
(3)、评出最佳保温杯。
4、讨论如何才能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
(1)、师:
你有办法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吗?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保持热水原来温度的方法。
(2)、师:
假如保温杯外的温度比里面水的温度高,热量怎么传递?
(3)、师:
假如保温杯外的温度比里面水的温度低,热量怎么传递?
(4)、小结:
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的温度变化,而不能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
杯子状况
小组
开始温度(℃)
5分钟后温度(℃)
温度变化(℃)
杯子不加盖
杯子加盖
杯子外面包毛巾
杯子外面包毛巾再加盖
杯子嵌入泡沫塑料中、加盖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保温
二次备课
教
学
后
记
总计第课时年月日备月日投放
教学课题
3.5着火了
教学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研究物体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过程;
2.经历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与资料进行解释的研究过程;
3.知道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
温度达到燃点;具有可帮助燃烧的空气。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和理解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
教学准备及手段
酒精灯、木材、火柴、大小相同的蜡烛三支、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
教学过程
1.引入
如果要让一个物体的原有温度保持的时间长一点,我们有什么办法?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物体的热量。
2.加热引起的变化
⑴.如果给一个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在升高时,物体的其他方面会发生变化吗?
⑵.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⑶.将蜡烛、纸、干木材、酒精等物体同时加热,这些物体会同时燃烧吗?
说说你的想法。
⑷.你觉得哪种物体最先燃烧?
哪种物体最后燃烧?
⑸.你们这样想的根据是什么?
⑹.下面就是这几种物质的燃点表,这些数据表示什么意思?
你们刚才的推测对吗?
⑺.出示一根木材,教师将木材分成粗细不同的两条。
把它们同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推测:
哪根木材先燃烧?
⑻.观察两根木材在酒精灯上加热哪根木材先燃烧。
⑼.我们怎么解释这个现象?
虽然木材的燃点相同,但是这两条木材一个粗一个细,粗的木材因为热量要传导的面积大,热量均匀分布要有一定的时间,不会马上燃烧,而细木材热量传导面积小,热量很快就传导到物体的各个部分了,所用的时间就少。
3.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⑴.一个物体要燃烧,我们一定要传递给它足够的热量达到燃点才燃烧。
⑵.点燃两根蜡烛,一根蜡烛罩上玻璃杯。
你们觉得会产生什么现象?
⑶.这样推测有一定的根据吗?
⑷.学生实验:
点燃两根蜡烛,一根蜡烛罩上玻璃杯。
⑸.怎么解释这个现象?
⑹.将大小相同的三支蜡烛点燃后,同时罩在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里,推测:
哪只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
为什么这样说?
⑺.试一试实际是怎样的?
怎么解释不同的实验结果?
⑻.杯子里的空气真的被烧完了吗?
怎么检验杯子里有没有空气?
⑼.教师演示:
检验杯子里还有没有空气。
⑽.杯子里还有空气呀。
燃烧究竟需不需要空气?
我们怎么研究?
4.燃烧需要的条件
⑴.如果我们要让一个物体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⑵.通过今天的研究你们觉得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课外活动:
了解拉瓦锡的生平
拉瓦锡小档案
国籍
出生年月与逝世年月
为人类做出的主要贡献
二次备课
教
学
后
记
总计第课时年月日备月日投放
教学课题
3.6蜡烛能燃烧多久
教学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怎样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2.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推测的思维过程;
3.能够自己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与难点
经历课堂实验后能自己设计实验并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师演示用:
蜡烛一支、火柴。
小组探究用:
一个玻璃杯、一支蜡烛、火柴、棋子若干、管子、打气球、记录表。
预备材料:
透明的一次性杯子一个、铁钉一个。
教学过程
1.引入
⑴.如果将点燃的蜡烛罩在杯子里结果会怎样?
⑵.请你估计一下大概多少时间钟罩里的蜡烛会熄灭?
(请几个学生一起用电子表计时间)
2.讨论研究的问题
⑴.现在我在杯子下垫三颗棋子,蜡烛会熄灭吗?
⑵.我们六
(1)班的同学做这个验证实验需要多少时间?
⑶.可是今天周老师要给大家15分钟的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在这15分钟你打算干些什么?
⑷.如果蜡烛确实像那位同学说的没有熄灭,那我们怎么办?
(是不是不要研究了)
⑸.可如果蜡烛熄灭了,那我们怎么办?
⑹.请大家边研究边记录,15分钟后我们小组内互相提醒自己整理好材料。
3.保持蜡烛继续燃烧
⑴.小组研究。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在实验的过程及时填写科学实验观察报告。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不断提醒学生将自己的发现与研究方法进行记录,形成观察实验报告)
⑵.小组交流:
我们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交流,我们是怎么想的?
我们做了什么实验?
结果有哪些发现?
⑶.思维整理:
杯子密封,空气不能进去,蜡烛熄灭了,可是棋子垫起来后怎么也会熄灭呀?
怎么解释?
4.后续研究
我这里有两支蜡烛(长短差异大)放在钟罩中,大家来观察他们燃烧的情况?
能解释吗?
【活动记录表】
“蜡烛能燃烧多久”研究记录表
1.垫2颗棋子蜡烛燃烧了___________秒钟。
2.垫4颗棋子蜡烛燃烧了____________秒钟。
保持蜡烛燃烧,我们还开展了哪些研究?
我们开展的研究
我们的想法
我们的研究方法
我们的发现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二次备课
教
学
后
记
总计第课时年月日备月日投放
教学课题
3.7把火熄灭
教学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式,并且能对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做出一些合理的解释;
2.经历一个根据燃烧必要条件进行灭火的活动过程;
3.初步学会使用灭火器。
4.初步学会制作二氧化碳灭火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酒精灯、纸盒、火柴、汽水(可乐)、吸管、灭火器
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学过程
1.引入
蜡烛在玻璃瓶里熄灭了,是什么原因呀?
(蜡烛火焰周围的空气没有了)
2.日常生活中的灭火方法
(1)当我们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后是怎样熄灭酒精灯的?
(盖上灯帽)
(2)学生在小组内自己亲身体验。
(3)当我们盖上灯帽时,那么旺的火焰很快就熄灭了。
其中的道理什么?
(因为酒精灯火焰周围的空气没有了)
(4)平时,我们还用什么方法来灭火?
(浇水、拍打、灭火器、盖泥沙、盖锅盖等)
(5)能说说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吗?
(降低温度、阻断空气、二氧化碳灭火等)
3.水的灭火原理
(1)老师这里有两张纸,一张是湿的,一张是干的,让他们在相同的距离靠近酒精灯火焰的侧面,哪张纸先燃烧?
(先让学生做出判断)
(2)你推测的根据是什么?
让学生说明理由。
(干的先烧,然后是湿的。
)
(3)试一试,结果怎样?
(注意点:
纸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的位置与距离要一样)
(4)刚才这两张纸在靠近酒精灯火焰的过程中是怎样变化的?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尤其是湿的纸条的变化过程:
变干——变黄——变黑——燃烧)
(5)我们的推测对了吗?
怎么解释这个结果?
(要考虑纸的水分和燃点)
(6)把一个装满水的小纸盒,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小纸盒会燃烧起来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各组代表回答讨论结果。
)
(7)你为什么觉得小纸盒不会燃烧起来?
(水在常态下最高温度是100℃,纸的燃点是180℃,水吸收了酒精灯的热量使纸的温度保持在100℃,纸的温度没有达到燃点,所以是不会燃烧的。
)
(8)实验:
将装满水的小纸盒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要提醒学生:
注意安全)
(9)小组讨论:
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4.做个二氧化碳灭火器
(1)在一瓶汽水的盖子上开一个小孔,插入一根导管。
晃动汽水,使气体从导管中逸出,对准火焰,有什么现象?
(让学生回答)
(2)怎么解释这个现象?
(管子里流出来的二氧化碳气体不支持燃烧)
(3)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用二氧化碳来灭火?
(消防车等)
(4)你都见过哪些类型的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器、消火栓“水”)
(5)会使用灭火器吗?
教师演示讲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6)小组讨论:
油锅着火了,我们用什么办法把火熄灭?
(学生回答:
用水、用灭火器)
(7)为什么油锅着火了不能用刚才这两种方法来灭火?
说说你们的理由。
(①油密度比水小,是浮在水面上的。
加了水后油还会浮在水面上燃烧;②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用了二氧化碳油锅里的菜就不能食用了。
)
(8)油锅着火了我们用什么办法灭火呢?
(盖锅盖)
5.拓展练习:
(1)填一填
(2)二氧化碳灭火器制作
实验器材可乐瓶或者集气瓶一个、一瓶可乐、软木塞一个、有皱纹的吸管一支、蜡烛、火柴。
实验步骤与过程
1.组装实验器材:
(1)将吸管插入软木塞;
(2)将软木塞盖在可乐瓶上,检查器材的密封性。
2.在可乐瓶中倒1/3可乐;
3.点燃蜡烛;
4.摇晃实验器材,将吸管口对准蜡烛火焰。
实验注意:
1.实验器材要密封;
2.吸管口要靠蜡烛火焰近些
二次备课
教
学
后
记
总计第课时年月日备月日投放
教学课题
3.8火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火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知道安全用火的常识;
2.经历一个研究关于人类用火发展历史的活动过程;
3.能够用已有的关于热的认识解释各个时期用火的原理;
4.要求学生用学到的安全用火常识向社区和周围群众宣传。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准备及手段
打火石两块、打火机、收集关于人类用火资料。
教学过程
1.引入
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火。
(二氧化碳气体不支持燃烧,还有氯气、氢气等)
2.生活中的火
(1)火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烧菜做饭需要火,汽车、火车的内燃机需要火。
)
(2)火除了给了人类带来好处外,还给人类带来哪些灾难?
(让学生讲一讲:
我们身边发生的火灾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哪些灾难。
)
(3)小组讨论:
怎样用火才能避免火灾?
让学生制定一个安全用火守则。
(4)汇报交流:
怎样安全用火?
①灶上生火人勿离;
②楼道清障保平安;
③电器起火不能用水浇;
④驱蚊也要讲安全;
⑤烧香燃烛要监护;
⑥取暖器烘衣服危险多;
⑦燃放烟花爆竹要当心;
⑧躺在床上莫吸烟;
⑨烟蒂莫乱丢。
(5) 自己总结几条安全用火守则
安全用火守则
3.回到过去
(1)远古时期人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用火的?
(原始社会利用闪电产生的火,然后一直燃烧,不让它熄灭。
)
(2)小组讨论:
说说我们知道的取火方式。
(教师点拨、指导,然后让小组分别回答)
(3)交流从远古到现在我们的取火方式是怎样的。
(原始社会利用闪电产生的火——敲击火石取火——钻木取火——火药、火柴——打火机)
(4)为什么钻木和敲击火石能取火?
(钻木取火是利用摩擦生热,使木头达到燃点;两块石头相互敲击产生的热,如果刚好达到某种物质的燃点,然后就会燃烧。
)
(5)打火机是怎样打火的?
(电子点燃气体——煤气、甲烷气、丁烷气等)
(6)火石是怎样取火的?
(7)古代人是怎样用火的?
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火的一些故事。
(8)讨论:
用火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在高度文明的社会与火的利用是息息相关的。
最早人类利用火是为了取暖、驱赶野兽和烧烤食物;到公元前6500年时,人们学会了烧制陶器;公元前4000年时,学会了熔炼铜和锡的合金——青铜;后来发展到用火来冶炼铁;再后来发明了火药,火药的产生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火的利用还在不断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
(9)讨论:
假如没有火现在我们人类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 回顾人类用火的历史,能更进一步认识到火对人类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科学教案 第三 单元 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