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docx
- 文档编号:12626651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5.04KB
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docx
《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加快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已成为一个迫切问题,在深层次,这已成为关系整个党和国家社会能否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涉及政党建设、政权建设、民主建设、廉政建设和经济建设等诸多领域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关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增强社会主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大课题。
如何推进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已经成为我党在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不能回避的现实挑战和必须成功解决的重大课题。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加快改革步伐,不加大改革力度,现行政治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病就得不到及时根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很难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国家和社会其它方面的改革发展就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和保证,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之间的协调发展就难以较好地实现,国家政权就不会有更好的巩固和完善,国家政治竞争力就得不到更大增强。
从国家政治体制的整体组成来看,行政体制、司法体制、监督体制等各个具体方面,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同时其自身改革也对加快政治体制的总体改革提出了要求。
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民素质不断普遍提高,而现行政治体制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着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对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有着强烈的愿望。
总之,无论从国内和国外,还是从近期和远期的各种因素来看,都对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就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进行了学习和探索,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
这种崭新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对保障和促进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巩固国家政权,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我们在探索过程中也经历了挫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直到粉碎"四人帮",特别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邓小平同志就加强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改革党的领导制度等问题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指导意见;党的十三大对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第三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多次要求加强新形势下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提出了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针,提出了"三个代表"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第四代领导集体更是高度重视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也提出了一些深刻的思想和果断的措施。
这些对加强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建设,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当前,我党确立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目标和原则都已初步确立,非常正确;通过改革,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弊病开始得到了有效遏制。
不足之处是改革的总体思路还不够具体、深入和明确,缺乏系统而周密的总体设计;改革的步伐和力度还不够大,建国后仅政府机构改革就经历了几次反复;各项具体改革之间还不够有序协同;有些亟须进行的改革尚没有破题或刚刚开始破题;现行政治体制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些是在改革开放和体制转换过程中产生的,而且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中新出现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渗透到、反映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中来,渗透到、反映到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中来,其危害极为广泛,有的还比较严重。
政治体制改革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在某些方面更具有复杂性和渗透性,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谨慎、稳妥,但是决不能因此而裹足不前,也决不能局限于当前既有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必须针对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病和问题及其危害,果敢、积极、稳妥地推进重大的而不是细枝末节的改革。
二、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病和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人民群众对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表现出越来越深切的关注,其中最不满意的有权力腐败、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盛行、社会治安混乱、黑社会势力和走私猖獗、假冒伪劣产品和地方保护主义泛滥、社会分配不公、公民权益保障不力、社会道德风气败坏等问题。
这些问题,危害严重,民愤极大。
其中一些问题的产生、存在和蔓延,既与改革开放和新旧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的某些漏洞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也与现行政治体制中的一些弊病和缺点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这些问题和弊病的存在,损害着党、政府和国家的形象,损害着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完善,损害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损害着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损害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损害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
这些问题和弊病的积累、沉淀和演化,越来越成为制约和阻碍国家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不稳定因素。
遏制和根除这些问题和弊病,是我党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使命。
现行政治体制中存在的一些弊病和问题,其表现主要有:
1.民主集中制不够完善,从总体上看,是"民主不够,集中也不够,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结合也不够",权力过于集中与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都有存在,民主集中制无论是在具体制度与机制的建设上,还是在已有制度和机制的落实上,都还有较大差距,而且这种状况在不同的权力层次、权力部门及权力体制、权力机制中,进一步呈现出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性。
2.地方各级权力组织体系中,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纪委、法院、检察院、各社会团体的权力关系不够科学合理。
当前处于"事实弱势"的权力主体(如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工会等),在维护自身法律地位、依法发挥职能作用、对其它权力主体实施监督制约、反制其它权力主体对其非法干预等方面,还缺乏制度、法律和实践上的有力保障;其"权利能力"虽有法律和制度上的原则规定,但其"行为能力"相对较弱,体现了其自身能力建设和法治的薄弱。
3.权力过于集中和监督制约乏力的问题比较突出,对权力和掌管这些权力的领导干部、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监督制约不力,缺乏有效手段,有关制度、机制的建设与落实都有较大差距,应在监督制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大、政协、纪委和司法部门,其在组织和权力上的高度独立尚未得到充分保障,监督制约意识不够强烈,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监督制约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4.权力运作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强,容易造成权力行为的暗箱操作,这是产生腐败的重要成因。
5.广大群众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还缺乏充分保障,基层民主建设和民主管理还比较薄弱,相关的法律、制度、机制的建设与落实仍有较大差距。
加上个别权力机构不能自觉和彻底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时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存在着局部或个别矛盾激化的可能性,危害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6.保障权力主体地位、界定权力主体权限职能、规范权力分配与分工、构造权力监督制约关系、设计权力公开运作过程的建制立法工作相对薄弱和滞后。
7.部分权力机构不能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损害着中央的权威。
8.政企不分、社企不分等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加强等。
上述总结未必全面和确切,但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病、问题及其危害,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三、政治体制改革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着力研究和解决一系列相关的重大课题,主要有:
1.如何综合分析和平衡体制、机制、制度与国民素质、社会环境、历史影响、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等因素,把握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步骤和方法、进度和力度,防止发生右的和"左"的倾向和错误;
2.如何按照既有高度民主又有科学集中,既有相互监督制约又有高效运作的要求,科学构建多元权力主体格局,对各权力主体的法律地位、职能权限,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及其运作程序进行科学设定和制度、法治规范,完善国家政权组织体系和权力分配体系,完善国家权力运行机制和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3.如何针对各种不同情况,加强各个组织机构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各项具体的制度和机制,健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民主集中制体系;
4.如何在权力分配上体现各权力主体间的有效监督制约,并针对各种组织体系的不同情况,科学构建各权力主体间的监督制约关系,处理好权力运作过程中程序与公正、效率与效益的关系;
5.如何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与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廉政体制和反腐败机制;
6.如何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加强权力监督制约的要求,区别不同情况,科学设置和理顺平行领导、垂直领导、双重领导以及直接领导与间接领导的关系;
7.如何保障各监督主体有效抵制和有力反制其它部门和个人对其实施的非法干预,建立和完善上下、内外、远近结合的监督体制和监督机制;
8.如何加强各权力主体的自身建设与内部管理,搞好本主体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自律;
9.如何加强对中央驻地方的垂直领导部门的监督和制约;
10.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突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国家和地方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同级的党委、政府、法院、检察院及其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
11.如何加强政协建设,进一步发挥其在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加强政协中各民主党派和各专业、专家机构的建设,扩展其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范围、深度和力度;
12.如何从制度和机制上制约和惩治地方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司法部门的非法干预,保障司法的高度独立和公正;
13.如何健全城乡基层政权组织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民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管理;
14.如何提高和保障各级工会组织的高度独立性,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正确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维护好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15.如何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实现职工民主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和日常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程序化;
16.如何改革干部人事制度,适应政治体制改革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
17.如何防止和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资本对国家公共权力的侵蚀、利用和操纵,防止和抵制各种可能出现的反政府、反社会、反民主、反科学的组织或势力对国家公共权力的侵蚀、利用和操纵;
18.如何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下改革和完善行政、司法、政法等各个具体方面的体制与机制等。
四、进一步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继续坚持和完善党的十五大确立的基本思路,并结合当前实际和长远发展需要,制定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中期和远期指导纲要及推进计划,作出更加明确具体的分步走的全局部署。
为此,我们要在坚持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根本目的,特别要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实践上实现重要突破。
政治体制改革可拟定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监督制约、实行法治的原则和中央、地方、基层有所区别的要求,围绕优化权力分配(分权)和加强权力监督制约(制权)这两个中心环节,进一步界定和完善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纪委、法院、检察院和各社会团体等各权力主体之间,党的领导权与国家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及其它权力之间的关系,完善政权组织体系和权力分配体系,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和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扩大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法制完备、廉洁高效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政治体制改革可拟定的基本原则:
要实现六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廉政建设,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政治体制改革可拟定的根本目的:
在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坚持和完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改革中央和地方政权组织体系和其它社会组织的民主管理体系,加强对公共权力的规范、监督和制约,消除政治体制和各种社会组织中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各种弊病和问题,正确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各种社会组织的民主管理,扩大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各种具体实现形式,增强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和竞争力。
五、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首先,要搞好总体设计,进一步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方法步骤。
二要有序推进政治体制各个方面的改革,并抓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其它方面改革的协调配合。
三要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做到既有明确的总体思路和方案设计,又有单项的试点和突破及具体的方法、步骤和措施。
四要做到"中央、地方、基层有所区别",即各级政治体制的改革,做到"中央层次基本稳定,加强部分中央权力;地方各级调整权力分配,加强监督制约,完善民主集中制;基层健全民主制度,探索民主多种实现形式。
"各级政权组织,自上而下贯彻和维护中央的权威。
五要运用进行局部试点的积极稳妥方式,通过试点来检验得失、积累经验,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同时要充分预想到改革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风险,周密制定相关的处理预案,防范和控制可能发生的风险。
六要正确地认识和应对改革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些问题。
改革是对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必然会带来某种程度和某种形式的波动,我们不要因为有些波动、出点错误,就片面地认为是削弱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破坏了民主集中制等等。
只要我们胸怀大局、掌控全局,出点问题和乱子并不可怕。
要解决好国家和地方政权组织体系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建立既有高度民主又有科学集中,既有相互监督制约又有高效运作这样一种理想的政权组织体系和权力运行机制,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社会、政治科学的研究。
要改进研究方式,既要出文章、出思想,解决理论问题,又要出思路、出对策,解决实际问题。
六、对政治体制改革中几个主要问题的一点设想
(一)在国家各级政权组织体系和权力运行机制中,要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这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首先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前提条件。
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党中央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坚持各级党委对本地区的同级和下级政权组织、本地区各族人民群众和各社会团体的领导。
在党与政府、人大、政协、检察院、法院和各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上,在党的领导权与国家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和其它权力的关系上,党是处于核心地位、领导地位的,是政权组织体系的核心。
在中国,稳定和发展压倒一切。
我国必须有一个团结、稳定、坚强、有力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这个核心只能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坚持这一点,也是确保民主集中制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任何时候都必须首先坚持的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只能改进而不能僵化和废弃。
如果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被削弱甚至是转移,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就得不到保障,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会瓦解。
这个危害是全局性和根本性的。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一党专政、多党参政议政的体制下进行,而不能搞两党制、多党制。
在这一政党体制下,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创造更为充分的条件,进一步发挥各民主党派和各社会团体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和民主管理的主力军作用,这也是政治体制改革中迫切需要加强的重要方面。
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并不是要回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政企不分的那种权力过于集中、权力分配不够合理的旧局面中去,也不是要一味地放权让权使得权力过于分散,形成新的不合理的权力格局。
这一加强,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巩固和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是不断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发展及其不平衡性,相应改进民主与集中的具体结合方式,改进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实现形式,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组织原则。
坚持和落实民主集中制,必须从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来把握,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来把握,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群众创造力的高度来把握,切实解决好涉及党和国家建设的诸多重大关系和重大课题。
如何依据现实的主观客观条件,实现民主与集中的最佳结合,这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经历了艰苦斗争和很多挫折,而且时至今日仍在继续探索完善的重大课题。
在探索过程中,我们犯过"左"的和右的错误,有过从一个错误倾向时走向另一个错误倾向的沉痛教训。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民主集中制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概括地讲,是"民主不够,集中也不够,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结合也不够",权力过于集中与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都有存在,民主集中制无论是在具体制度与机制的建设上,还是在已有制度和机制的落实上,都还有较大差距。
而且这种状况在不同的权力层次、权力部门及权力体制、权力机制中,进一步呈现出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性。
我们要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加强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实现民主集中制的各种具体制度和机制,处理好国家和地方政权组织体系中各个权力主体之间、各种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体制建设,加强民主政治法律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民主法治国家。
在我国的学术理论界、政界以及社会各界中,政治课题一直是比较敏感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些"禁区",制约了我们对政治生活中很多矛盾和问题的深层次研究。
如对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的认识,我们更多的是分析认识其阶级性质、经济基础及其弊病,很少对其所包含的"权力制衡"原则中的积极内容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认识和批判性的借鉴。
很多人甚至没有认识到,我们的民主集中制本质上是包含"权力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思想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强调权力及权力机构的相互独立与对等制衡,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集中。
没有权力的科学分配和相对分离分立,没有权力的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既不会有科学的集中,也不会有科学的民主,就会形成专制的或放纵的权力,形成无序的或泛滥的民主,民主集中制也就最终无从谈起。
对于一个国家,究竟采取哪种政治体制比较合适,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阶级状况、国民素质、历史传统等具体的国情因素。
我国政治体制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模式,对其中某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特别是对权力运动的自身规律和制衡机制的技术方法,要在批判的基础上,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
在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同时,我们还要贯彻好分权原则、监督制约原则和法治原则。
这三大原则是由民主集中制原则决定和派生出来的,以民主集中制原则为指导,是民主集中制实现的重要保证。
根据我国的国情条件,在一定时期对某些事情适当地、更多地强调集中,是科学的、正确的、必须的。
但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民素质不断普遍提高,而现行政治体制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着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情况下,以科学设置权力分工、加强监督制约和法治保障为特征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机制要相应得到发展,民主发展了,监督加强了,制约有力了,法制健全了,集中才有更可靠的群众基础和科学保证。
(二)在巩固和加强党中央的最高领导、坚持和完善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中央、地方、基层有所区别"的要求,设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模式,并搞好局部试点。
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模式,可以设计和表述为"中央层次基本稳定,强化部分中央权力;地方各级调整权力分配,加强监督制约,完善民主集中制;基层健全民主制度,探索民主具体实现形式"。
1.中央层次要基本稳定,并加强部分中央权力。
一是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权,党和国家的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由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做出最终决定。
在充分发扬民主和实行法治的基础上,党中央有权界定和调整自身与政府、人大、政协、纪委、法院、检察院和各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有权界定和调整各级政府、人大、政协、纪委、法院、检察院和各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
对涉及国家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关系和重大问题,在经历必要的民主、法律程序后,最终要由党中央来决定。
这样做,有利于保证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主心骨作用。
二是要坚持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不变,坚持中共中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社会团体的最高领导机构(如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权力关系基本不变。
三是加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权力,对所属各级机构实行以垂直领导为主的组织制度,加强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各社会团体对同级的各权力机构及其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监督制约。
四是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对易受地方干扰的,地方难于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的,或不宜由地方垄断的权力,要视情况收归中央实施,由中央实行垂直领导,强化对地方的领导和监督。
同时,要构建相应的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实行垂直领导的权力部门的监督制约。
2.地方各级要调整权力分配,加强监督制约,改革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实现形式。
在坚持和完善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巩固和稳定国家最高层次权力架构的基础上,要重点对省、市、县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首先选择部分省区和市、县进行试点。
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分权原则、监督制约原则和法治原则,加强地方各级政权建设。
要坚持各级党委对本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重大事务的政治领导,并以制度或法律的形式明确党委领导事项的范围、内容、方式、程序等,这是推进地方各级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把握的前提。
地方政治体制的改革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和界定各个权力主体的权力义务或职能作用,二是要进一步理顺各个权力主体之间、各种权力之间的关系,完善地方政权组织体系,形成新的公共权力分配、制约格局。
也就是要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总体思路和前面拟定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对地方方政权组织体系进行权力的再分配、再组织,搞好地方政权组织体系的自我完善。
在这项改革中,要改进党委的领导方式,健全各权力主体的职能,加强人大、政协、纪委、法院、检察院和各社会团体的作用,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和对腐败的遏制,适应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
对于哪些权力更适合集中和加强,哪些权力应当合并、分解或剥离,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和加强监督制约的原则,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搞好科学分配和合理调整。
省级政权组织体系的权力分配制约格局实现重要调整后,对省级各权力主体之间在具体工作中可能发生的矛盾和分歧,由中央来加强领导和协调。
省委、市委、县委对本地区同级的政府、人大、政协、纪委、法院、检察院和各社会团体的领导,不是具体业务上的领导,而是政治上的领导,是保证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意义的领导,是具体业务上的监督。
其它各权力主体都要设立党的领导机构(如党组),接受同级党委的政治领导和党务领导。
在这个前提下,党委要根据与其它权力主体的具体权力关系,确定有所区别的具体领导方式。
这也是受国家最高层次权力关系的调整所决定的。
国家最高层次权力关系的调整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具有全局性、政策性的指导意义,必然对地方政治体制的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地方各级人大,要通过改革加强立法、监督、维护公民权力、宪政建设等工作。
在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尤其要加强人大的地位与权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并逐步建立起以宪法为主导、以法治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宪政体制。
要按照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我国 政治体制改革 思考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