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docx
- 文档编号:12614157
- 上传时间:2023-04-20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4.89KB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docx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
西班牙文学流浪汉小说和骑士文学畸形繁荣
流浪汉小说16世纪中叶发源地西班牙,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
基本特征:
①思想上,主人公多无业游民,不幸命运,为生活所迫的欺骗、偷盗和各种恶作剧,及消极反抗情绪;②取材上,现实生活,市民平民生活;③结构上,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足迹经历生活安排场景。
最着名的流浪汉小说无名氏的《小赖子》(《托马斯和上的小拉撒路》)。
主人公拉撒路。
塞万提斯西班牙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作家,现代小说之父。
“雷邦托的独臂人”。
《堂吉诃德》西方长篇小说奠基之作。
(堂:
贵族标志)漫游的形式。
创作愿意:
本意是看起来似乎是“要把世人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并“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并且实现了。
《堂吉诃德》大于作者原想法,他把对社会现实的描绘结合起来,逼真再现了贵族绅士的专横跋扈和普通百姓的辛酸苦辣。
欧洲第一个悲喜剧双重因素的形象,底色为喜剧人物。
人物形象分析:
堂吉诃德:
作者通过疯疯癫癫的堂吉诃德的可怜的遭遇,给游侠骑士画了一幅漫画像,告诉人们读骑士小说的可怕。
这种被骑士小说弄得神魂颠倒、荒唐可笑的秉性是作者赋予堂吉诃德的最直接含义。
与这种讽刺相对照的是,作者对堂吉诃德倾注了自己全部美好的感情。
人们从荒唐事中可看到堂吉诃德锄强扶弱、维护正义、嫉恶如仇。
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
他冲向羊群、戳破酒囊、与风车搏斗,是因为这些在他眼里是社会恶势力。
他的骑士职责便是争取民主自由平等,并为理想去赴汤蹈火。
这是塞万提斯笔下的骑士已不是中世纪的骑士,而是为了美好理想粉身碎骨在所不辞的勇敢斗士了。
他发表的关于自由、美德。
人的意志的言论是有理的、铿锵有力的,对人类美好未来有着坚定地信念。
从他身上体现出人类最普遍最美好最崇高的思想感情。
这是作者赋予堂吉诃德的深沉含义。
桑丘:
仆人和主人公相对应,外表和内在都形成鲜明对比,又相互影响相互感染,不可分割。
桑丘善良朴实、机灵乐观、目光短浅、自私狭隘的普通农民,在与堂吉诃德行侠中,受堂吉诃德感染,心胸渐宽阔。
艺术手法:
①巧妙运用一对对矛盾且紧密交织,是小说层次分明人物性格突出,这里更加深刻含蓄;
②对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与虚构、创作与阅读之间的关系提出新观念;
③全面揭示不确定性,这是对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
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盛行于11—12世纪的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
最早的骑士来自中小领主,它们替大封建主打仗,获得了土地和其他报酬,成为小封建主。
因此,他们在思想上是支持封建等级制的。
骑士逐渐形成一个阶级,。
在接触了东方生活和文化之后,骑士精神逐渐形成。
在骑士精神中,爱情占主要地位,表现为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为她们服务,为爱情冒险,以此作为骑士的最高荣誉。
不少骑士表现出锄强扶弱的一面,有时也为宗教信仰去冒险。
但他们往往不顾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要求文化和生活享受,并把东方文明带回到当时仍处在相对落后状态的西欧各国。
法国是骑士文学最兴盛的地方。
主要体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诗体传奇)。
骑士抒情诗的中心地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作者主要是封建主和骑士,也有少数是社会下层出身的人。
法国北方骑士文学的主要成就是骑士叙事诗。
骑士文学也表现出一定的反封建精神。
1、骑士抒情诗:
即普罗旺斯抒情诗,因其主要流行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一带,故有此名。
它主要抒写骑士与贵妇人之间在黎明时缠绵悱恻、依依惜别的恋情,讴歌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以及他们为了爱情而去冒险征战、建功立业的骑士道德。
在艺术上,骑士抒情诗注意心理描写,感情细腻,对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抒情诗产生过影响。
2、骑士传奇:
采用荒诞不经的冒险故事形式,赞美忠于国王,锄强扶弱,为扞卫宗教、荣誉或爱情而献身的骑士精神。
按照题材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古代希腊罗马系统、不列颠系统和拜占廷系统三类,其中以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的传说最为典型。
艺术上,骑士传奇既有荒诞不经、神秘色彩浓厚、歪曲现实的缺陷,也有想像丰富,情节引人,注意人物心理刻画等优点,对后来的浪漫主义文学颇有影响。
《朗斯洛,或坐囚车的骑士》和《特里斯丹和绮瑟》是骑士传奇中的名篇。
“《唐吉诃德》之所以成为世界之最,是因为它提出了一个人生中永远解决不了的难题: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董燕生教授)
“第一,人类从精神层面上总有一对矛盾:
理想和现实。
这是第一位的。
《唐吉诃德》利用文学形式将这对矛盾揭示得深刻而生动,可说淋漓尽致,使得每代人都感受到果真如此,予以认同。
第二,从艺术角度讲,塞万提斯通过《唐吉诃德》的创作奠定了世界现代小说
的基础,就是说,现代小说的一些写作手法,如真实与想象、严肃与幽默、准确与夸张、故事中套故事,甚至作者走进小说对小说指指点点,在《唐吉诃德》中都出现了。
第三,塞万提斯早在17世纪就写出了《唐吉诃德》,可说他是现代小说第一人,正因为他是第一人,所以他的《唐吉诃德》对西班牙文学、欧洲文学,乃至整个世界文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赵德明教授)
一部经典着作,永远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给人以新的启迪。
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不同人生理想目标的人,都会有着不同的理解。
所以,这样的作品,不仅当时会被译成多种文字,而且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会有新的译文出现,这就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
而《堂吉诃德》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孙家孟教授)
复译
《唐·吉诃德》的中文版本,据出版的先后顺序和流行程度主要有杨绛、董
燕生和唐民权等几个版本。
几位先生的中文功底深厚,翻译水平很高,其译作也
风格各异。
本论文的写作目的旨在对《唐·吉诃德》中出现的成语和俗语的翻译
进行比较分析。
《唐·吉诃德》的中文版本,据出版的先后顺序和流行程度主要有杨绛、董
燕生和唐民权等几个版本。
几位先生的中文功底深厚,翻译水平很高,其译作也
风格各异。
本论文的写作目的旨在对《唐·吉诃德》中出现的成语和俗语的翻译
进行比较分析。
136中文摘要
《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作者塞万提斯。
主要描写和讽刺
了当时西班牙社会上十分流行的骑士小说,并揭示出教会的专横,社会的黑暗和人民
的困苦。
《堂吉诃德》问世以来,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堂吉诃德的名字在不同历史年
代,不同国家都流传着。
别林斯基曾说,堂吉诃德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
堂吉诃德的名字已经变成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名词,成了脱离实际、热忱幻想,主观主义,迂腐顽固,落后于历史进程的同义语。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着作里不止一次地提到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的形象在今天仍保持它的意义。
21
塞万提斯是西班牙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
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3日逝世。
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界里最伟
大的作家。
《堂吉诃德》由塞万提斯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
许多评论家称《堂吉诃德》
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塞万提斯也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
骑士文学在15、16世纪盛行于西班牙,而它的产生与西班牙的历史境遇密切相关。
当时,西班牙首先
击败了阿拉伯人,获得解放,完成统一。
骑士文学在15、16世纪盛行于西班牙,而它
的产生与西班牙的历史境遇密切相关。
当时,西班牙首先击败了阿拉伯人,获得解放,
完成统一。
此后走向复兴,发现新大陆,激起冒险热,称霸欧美,成为强盛的帝国。
这一切“使业已瓦解的‘骑士’死灰复燃。
这种骑士成为西班牙理想中的英雄。
反映
在文学创作上,就是骑士小说的盛行。
不过文艺复兴时期,一方面封建神学的旧文化
遭到打击,逐渐衰落;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兴起,向封建文化体系发起攻击,骑
士文化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为此,塞万提斯决定创作《堂吉诃德》,将骑士小说扫除
干净,消除骑士小说在群众中的声望和影响。
21-2
堂吉诃德,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同
时又具有类型的意义。
这两部作品均可以视作是对个体存在的勘探,揭示出人类精神
现象、生存状态与生存境遇的一个侧面。
它们是“思索的小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
况,从而思考着生存的本质与人的处境。
这些思考并不建筑在概念与推理之上,而是
根植于人物的丰富的生活世界。
22
在人物形象方面,堂吉诃德与阿Q都是文学人物画廊中不朽的形象。
虽然
这两个人物形象出现的时间相隔三百多年,在阶级出身、生存环境、社会地位、思想、
行为方式、人生经历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在意识、性格、命运、语言
甚至其美学内蕴,社会意义等方面又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可以这样说堂吉诃德与阿Q
之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22
堂吉诃德》的主人公兼具崇高和滑稽
两面,令读者嘲笑又哭泣。
所以,这两部小说都是悲喜交错的艺术作品。
然而两部小
说又存在着差异:
阿Q有着可笑的性格与可悲的命运,而堂吉诃德是在滑稽的言行中
表现出崇高的理想和精神。
22
“作为一个典型在纯文学创作中再也没有一个人物能具有比堂吉
诃德更稳固的地位了川”。
法国19世纪批评家艾米尔蒙太居E(meil
I试onte邵t)在他的((文学典型和美学幻想》(TypesLitteraiersetFantaisies
si]htetqiues)(1833)里把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少年维特、维尔海姆·麦
斯特四个角色称为合乎美学标准的四种类型2l]。
堂吉诃德战风车,几乎
是尽人皆知的典型事例,在很多头脑中,堂吉诃德是一个做事古怪的疯
子,他带着一个傻子出门乱闯,干尽了发疯胡闹的事。
堂吉诃德性格里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脱离实际,把幻想当作现实。
在
他眼里,到处是法师魔怪,到处有奇境险遇,他把风车当巨人,把羊群
当成军队,把装红酒的皮袋当作巨人脑袋。
他认为这些都是他行侠仗义、
降魔除怪的好机会。
但他的好心总是得不到好的结果,他不是被风车翅
膀抛到远处,就是被牧羊人用石头砸伤,不但自己大吃苦头,还连累得
别人也跟着倒霉。
他搭救受地主毒打的牧羊孩子,反害得这个孩子挨了
一顿更厉害的毒打,气得这个孩子诅咒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游侠骑士,请
求堂吉诃德尽管瞧他给人切成一块块,也别来救助,还是随他倒霉去。
堂吉诃德还非常顽固,闯了祸不肯认错,闹了那么多笑话,也不肯吸取
教训,仍旧蛮干下去,这些细节体现了堂吉诃德得荒唐而又自信、疯狂
而又固执的性格。
3-1、2
人们大都看到了他身上所蕴含的哲理意
义: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现实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环境无论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都会制约人的行动。
但是人的主观意志总是要摆脱客观条件的制约,所以理想总是高于现实
但又来源于现实。
人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去改造世界,也就是去实
现自己的理想。
在这一方面,堂吉诃德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理想主义者。
他始终坚持伸张正义、寻求真理、惩恶扬善,虽然没有取得真正的英雄
业绩,但却给别人带去更多灾难,但他矢志不渝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
这也是为何在对堂吉诃德的评论中会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悲喜交织的人
物的原因。
堂吉诃德的悲剧在于他对理想的追求方式不被接受,不被人
理解,而且还被别人称为“疯子”“可笑”“着魔”“荒谬”;而他的喜剧
性则表现在他的疯狂行为带给人们的捧腹大笑。
从堂吉诃德身上,可以
看到他的世界就是他的主观想象,他的理想就是建筑在对现实的歪曲理
解之上,所以他的美好希望根本就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实现的途径。
对《堂吉诃德》的理解,就像对所有古典作品一样,基本上,一种
是着重分析其中蕴含的能够反映当时历史情况的内容,另一种是根据评
论家所处的时代情况阐述《堂吉诃德》的内容,从而符合时代精神。
如
果将两种态度结合起来,既考虑作者和作品的历史情况,又立足现在对
作品中的现代性做出较为深刻的剖析,则是较为客观的。
《堂吉诃德》
在1605年发表后即受到普遍的赞誉,人们几乎一致公认塞万提斯的刁`
能。
但是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仅仅把堂吉诃德视为一个疯癫可笑的骑
士,把整部小说看作一部逗笑的以讽刺为目的的天才作品。
17世纪西
班牙批评家瓦尔伽斯(TomasTomayodeVarga)s说:
“塞万提斯不学无术,
不过倒是个才子,他是西班牙最逗笑的作家31[”。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
种看法在一点点改变,对这部书的理解也一点点丰富起来,各个时代、
各个国家有着形形色色的见解,这些见解也有着各自的偏向。
正如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所说:
“堂吉诃德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
4[]”。
17世纪时人们对这部书的主要看法就是认为它是一部讽刺骑士小
说的滑稽故事,读者们说:
“再来些堂吉诃德故事吧!
只要写堂吉诃德
卖命,写桑丘。
潘沙多嘴,写出来就行,我们都喜欢。
”(第二部第四章)。
可见在那时人们只把这部小说看作令人发笑的通俗读物,堂吉诃德在故
乡西班牙显然没有得到现在的重视,但是在17世纪的法国文学学院派
的眼中,《堂吉诃德》的风格手法是值得注目的方法。
18世纪,人们对塞万提斯的这部作品有了较大的改观。
不少评论
家认为塞万提斯的这部作品,不仅讽刺了骑士小说,还出色地讽刺了没
落的西班牙社会。
在新古典主义和启蒙运动地思潮影响下,评论家们开
始强调堂吉诃德的正面品质。
英国是第一个把《堂吉诃德》译成自己文
字的国家,也正是英国人首先看到了塞万提斯创作的作品的真正价值
阎。
仅管早期的英国读者也把堂吉诃德看作可笑的疯子,如艾迪生
(Addison),把((堂吉诃德》和勃特勒(SmauelButler)的((胡迪布拉
斯》(Hudbiar)s并称为夸张滑稽的作品6I],但是古典主义诗人蒲伯(P叩e)
认为堂吉诃德是“最讲道德,最有理性的疯子7I]”,他说,堂吉诃德是
故意板着面孔说笑话。
撒缪尔·约翰生(SmaueloJhnson)认为堂吉诃
德的疯狂实际上和正常人的理性相去不远,“读者在感到堂吉诃德或桑丘可笑或者可怜的时候,很少能否认他们自己也有过同样的幻觉。
”
堂吉诃德在18世纪文学者眼中代表了一种严肃的道德,他有着理性和
想象,值得大家敬佩。
小说家菲尔丁在剧本《堂吉诃德在英国》中,表
示世人比堂吉诃德疯得更厉害。
从此以后,堂吉诃德品质融合在英国作品中,形成了一个个颇具特色的小说人物。
18世纪之前的法国翻译者在评价《堂吉诃德》时经过删削和改装,
把堂吉诃德变成有理性、讲道理的法国绅士,后来的德国译本也是从法国的这种译本传入的。
后面19世纪时,浪漫主义思潮席卷了欧洲诸国,他们对这部小说的认识又有所不同。
浪漫主义者认为堂吉诃德身上体现
的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善良、高尚的堂吉诃德为了追求他的美好理想,
不怕牺牲、坚持斗争,但在现实的社会总是碰壁,所以他既可笑又可悲。
浪漫主义在19世纪的英国显得均衡、和谐,在法国显得较为显着和持
久,而在德国则表现得较为激进、极端9[]。
19世纪浪漫主义者强调的是
堂吉诃德性格中的悲剧主义。
德国批评家施莱格尔(shclegel)把堂吉诃德所表现的精神称为“悲
剧性的荒谬”或“悲剧性的傻气”l`0]。
诗人海涅说:
“堂吉诃德的精神
的可笑之处在于这位高贵的骑士硬要把一个早己消逝的过去拉回到现
实生活中,从而使他虚弱的躯体,特别是他的脊背,痛苦地同当前的现
实发生摩擦【川”。
他认为堂吉诃德形象的意义在于它表现了骑士时代高
尚的英雄气概被资产阶级平凡庸俗的现实生活打败的悲剧性。
读者在阅
读时都可以发现,堂吉诃德要使过去死里回生,是不可能的,而他忠于
理想的精神却令人感动,这就是他性格中的悲剧意义。
19世纪的俄国作家对这部作品有着独到的见解。
屠格涅夫
(Tourgueneff)结合俄国当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脱离群众、空喊革命的
弱点,强调和赞扬了堂吉诃德身上对真理的坚定信念和为真理献身的自
我牺牲的精神。
他说:
“虽然他不断地陷入滑稽可笑和受屈辱的境况之
中……堂吉诃德是一个热心人,一个效忠于理想的人,因此他闪耀着思
想的光辉【`2]”。
屠格涅夫指出哈姆雷特(Hamllt)指出了哈姆雷特与堂
吉诃德是两个相反的极端前者是一个行动犹豫的怀疑主义者;后者是
一个狂热地为现实某种高尚的理想而献身的理想主义者,有着崇高的悲
剧性,这种理解体现出俄国文学中“堂吉诃德们”的某种特征。
在屠格涅夫的另一部小说《父与子》中,巴扎罗夫虽然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但他在推行他自己的观点时完全表现出一种堂吉诃德式的理想化倾向;在《罗亭》中,同名主人公战死街头时更象一位悲剧式英雄。
另外一位着名作家托尔斯泰也用自己的作品表现了对堂吉诃德的理解,《战争与和平》中的彼埃尔伯爵可以被视为堂吉诃德式的人物,而安德烈公爵是相反的典型一哈姆雷特。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痴》中,也表现了一位堂吉诃德式的人物一米什金公爵,他有着非常美好的理想,但在行动上却是迟疑不决的。
俄国批评家对堂吉诃德的认识是侧重于理想主义者的,而且他们据此创作的人物又都有着悲剧式的崇高感情的。
20世纪以来,对《堂吉诃德》的研究和评论更加纵深发展,对这
部着作的现实主义成就、社会讽刺意义和堂吉诃德这个人的典型性格的
理解不胜枚举。
西班牙作家米盖尔·德·乌纳穆诺在《堂吉诃德和桑丘
德生平》(1905)中,探讨了西班牙民族衰微的原因,他认为堂吉诃德
象征着西班牙民族的灵魂,为了振兴西班牙祖国,必须唤起民众,摆脱
无所作为的消极状态,为发扬堂吉诃德所代表的精神而奋斗。
作为现代小说艺术的开端:
《堂吉诃德》有着很多地方值得探讨与
深思。
米兰·昆德拉曾经呼吁欧洲小说家应该把《堂吉诃德》当作宝贵
的遗产来加以继承l’31。
似乎在塞万提斯后所有的小说技巧都变成了陈
规。
无论是滑稽模仿。
多重叙事视角、故事套故事、人物双重性格、阅读距离的控制、将读者引入叙事等等,几乎所有这些直到今天小说家们仍然津津乐道的方法都在《堂吉诃德》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
而作家们
最愿意用小说来思考的主题,比如欲望、流浪、成长、现实、理想、梦
想、爱情、个人、疯癫等等,都在《堂吉诃德》中获得了相当充分的表
达。
对此,勒内·基拉尔(ReneGirard)说:
“西方小说没有一个概念
不在塞万提斯的作品里初露端倪l[4】”。
博尔赫斯(Bogres)因此曾下过
结论:
再次讨论《堂吉诃德》这个题目可能有些费力不讨好【’5]。
20世纪小说家伍尔芙(VigrniaiWool)f在研究《堂吉诃德》时,
认为塞万提斯是一个不自觉的伟大小说家,因为“那时的写作就是讲故
事,供那时尚未有现代娱乐设施的人们消遣”。
而《堂吉诃德》的创作
目的就是“不惜任何代价逗人们开心”,“小说的美感与思想是在不知不
觉中融进去的I’“]”。
在20世纪的西班牙,批评界还有如下说法:
“塞万
提斯与哥伦布是精神上的双胞胎兄弟。
他们都还没有明确明白他们的发
现的重要性时就离开了人世。
哥伦布以为他是一直向东航行真地到达了
远东;塞万提斯认为他只是写了一部讽刺骑士小说的作品。
他们谁也无
法想象自己己经登临了地理与小说的新大陆一美洲与现代小说l’7】”。
卡夫卡(kakfa)曾以自己独到的方式解读《堂吉诃德》,他“想让
这个故事从备受磨难的桑丘·潘沙的眼中以一个存在主义寓言的形式再
现出来18[】”。
在卡夫卡的《有关桑丘·潘沙的真理》中,他认为是桑丘
给堂吉诃德“提供大批骑士武侠小说充当晚间读物,终于使他走火入魔,
毫无缘由地干下了一系列荒唐之事【’91”。
在这篇简短的陈述中,桑丘似
乎成为引导堂吉诃德成为疯子的人,而不是堂吉诃德自己异想天开。
桑
丘使自己成为一个清醒的冷眼旁观的人,他一个“自由自在的人”,“满
不在乎地随着堂吉诃德南征北讨,从中获得巨大而有益的消遣,直到终
生【’”】”。
桑丘用客观的态度看待发疯胡闹,他是一个创造者,是一个与
幻想中的堂吉诃德相对应的人物。
卡夫卡用《饥饿艺术家》讲述了一个
现代的堂吉诃德的故事,被关在笼子里的饥饿艺术家代表的是绝对的精神,在追求绝对的过程中饥饿艺人完成不了,死去。
支撑堂吉诃德的行
动的是他的精神理想,对于饥饿艺人而言,“滋养他的唯一东西就是他
的观点20[】”。
饥饿艺人以挨饿来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模仿,这种对真
实的追求透露着堂吉诃德式的“狂热”成分,这就是卡夫卡理解的并模
仿的“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在20世纪的文坛得到了更多的评价,其中内容更为
丰富也更为开放自由。
纳博科夫(Nbakoov)对该书的理解表现为对生
活中痛苦的深刻理解。
他在《<堂吉诃德>讲稿》中说:
“千万不要以为
《堂吉诃德》表现的精神与肉体的痛苦交响乐不过是在遥远过去的乐器
上才能演奏的乐曲,也不要以为如今只有在那遥远铁幕后面的专利下,
痛苦的琴弦才会拨响。
痛苦仍然伴随着我们,在我们身边,在我们之间
l二!
11,,
阿根廷作家豪尔赫·博尔赫斯(Bogres)在《吉诃德的部分魔术》
一文中曾指出“塞万提斯乐于混淆客观和主观,混淆读者的世界和书的
天地22[!
”。
他认为塞万提斯变换叙述者的文学游戏与《哈姆雷特》的戏
中戏有着相似之处,“如果虚构作品中的人物能成为读者或观众,反过
来说,作为读者或观众的我们就有可能成为虚构的人物23[]”。
博尔赫斯
讲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提出的有关文学创作中现实与虚构、创作
与阅读等观念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更深一步,他还在《布罗迪的报
告》中运用了同样的手法。
可见,在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眼中,堂吉诃德
所代表的己不是纯粹的游侠冒险精神,也不是脱离实际沉酒于空想的代
名词,而是有了在人类社会中所具有的普遍特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
以感受到这一点。
对《堂吉诃德》的评论史自这部书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延续着同时
在不断地进行创新,评论家们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有从民族主义角度出发的,有从社会人类学或叙述学的角度阐述的,有从作
品的美学角度说明的,有的分析塞万提斯的思想来源,有的甚至从存在
主义的角度批评。
从现代文艺批评的观点来看,文艺批评本身也就是一
种再创作,是作家作品创作的延伸,不断深入地对经典作家地经典作品
的研究,构成了整个文学创作的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这是文学创作的发
展的需要,也是文学创作要不断创新的需要。
堂吉诃德是一个复杂而又矛盾的人物,
从表面上看,他想入非非、口吐狂言、颠三倒四、执迷不悟,将遇到的
几次意外事件视为骑士的冒险和奇遇,但总是沦为别人捉弄嘲笑的对
象。
另一方面,堂吉诃德勇敢无畏、忠诚可靠、吃苦耐劳、
感情纯洁,
匡扶正义、
他想通过恢复骑士制度来完成的使命是神圣的:
重视荣誉、
济世救人、
锄强扶弱,干一番流芳百世的大事业。
塞万提斯同时赋予堂
吉诃德以令人捧腹的性格和近乎完美的人文主义的人格,堂吉诃德原则
是滑稽逗乐和崇高伟大的双重因素构成,所以堂吉诃德的被嘲笑被作弄
最终也唤起了我们的同情和哀伤,使我们对这个人物总怀有悲和乐的双
重性格。
从崇高伟大一面看堂吉诃德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堂吉
诃德信仰真理的精神。
中世纪欧洲文化有一个基本特点,即相信人类应
该依附于某种高于自身的力量,信仰某种永恒的、不可动摇的东西。
堂吉诃德的最高真理是要天下人人都承认自己的意中人杜尔西内娅是天
下至美,他把这一点奉为真理、坚定卫护曰J。
他的真理是需要他为之服
务和牺牲,又需要考验服务的恒心和坚毅才能获得的真理,堂吉诃德的
确拿生命去卫护这一真理25[】,他为意中人效劳,完全是一片忠诚,不求
报答,只指望肯收录自己为她名下的骑士。
这种内心的信仰是具有压倒
一切的重要性力量的,虽然他的命运和遭遇说明心存高洁、信仰至上真
理的人已少之又少,但堂吉诃德仍然试图证明,人存在的基本价值就在
于信仰,没有杜尔西内娅就仿佛躯壳没有灵魂26[]。
堂吉诃德原则中第二点重要的是理想主义精神。
堂吉诃德之所以为
堂吉诃德无非是因为他是无视现实而为理想奋勇献身的战士。
他全心全
意地忠实于他的理想,甚至对理想存有一种痴迷的精神状态。
真理正义
都是可以包含在理想中的内容,但生活在不同时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堂吉诃德 人物形象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