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优秀作文9篇.docx
- 文档编号:12611959
- 上传时间:2023-04-20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9.52KB
上海高考优秀作文9篇.docx
《上海高考优秀作文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考优秀作文9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高考优秀作文9篇
【作文真题】2009年上海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
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考点】
作文题目要仔细思考的,尤其感觉最后一句话,想了一分钟 其实也就是说他的作品 独一无二,不可无一=双重否定=独一 不可有二=无二,所以说 主题还是创新 结合政治中提到的扬弃的概念,取百家之长,成一派风格。
所以作文说难不难 说容易也不容易要创新,更要有创新的基础,没有临摹众家,没有画竹技巧,何来板桥体。
要给空谈创新的人以警示。
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个作文题太难了,难就难在学生没有创新的意识,更没有创新的经历。
其实,这个题目应该并不难,其中心意思:
做任何事情,不仅需要专业的基础,更要有自己的创新。
【满分佳作】[一类卷佳作1]
1.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
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郑燮的字。
”一个沉沉的声音。
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禁不住感叹道:
“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
老人笑了起来:
“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
单是从一副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
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
”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名美其美,美人所美。
”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
“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
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
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
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源的精神。
”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就赋予了这种能量吧。
”
我思索着,说道: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
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
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感受这一切。
”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
”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
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与收敛并存,刚健与阴柔并存,看似如此个性鲜明,但他们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个脚印,一脉相承。
中国文化以其独有的气度包容着这些匠心独具的存在。
”
“和而不同,我从没如此认真地思考过这样一幅字画所藏有的智慧。
”我感慨道。
老人拍拍我的肩:
“中华智慧从来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它早已渗入每一个具象之中了。
你好好看看。
”
我沉浸于那黑与白的交替之中。
当回过神时,转头再寻,老人已不见踪影。
[点评]今年高考作文看似一篇传统的材料作文,但是在文体要求上只有四个字:
“诗歌除外。
”所以,也不排除议论文之外的其他文体,例如此文这样的想象作文,就是成功的一例。
除此以外,本文优点相当明显。
首先,题目不同凡响: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其次,“我”与“老人”的对话形式很好地对应了当今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对话。
再者,将郑板桥的书法艺术提升到“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的高度。
读罢此文,不得不佩服作者在紧张的考试状态下,依然保有松弛的心态与驰骋的想像力。
[一类卷佳作2]
2.传承与创新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
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
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
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
“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
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
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
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
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
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
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的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
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一律。
那些书虽畅销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
马克思说过:
“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
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和人生的作品。
”
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
当然不是。
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于俗套。
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作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
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尝到了甜头。
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却比较薄弱。
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
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
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
传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艺等发展的根源。
[简评]:
“传承与创新”是对材料总体把握以后提炼的观点,非常符合题意。
在大多数考生只对“传承与创新”流于表面泛泛而谈之时,此文作者精准地找到了他需要的突破口,即“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他超乎常人地看到了蕴藏在“板桥体”背后的对艺术和自由的追求。
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当然,此文也有一个明显的弱点,题目即为“传承与创新”,文章应对这两个概念有辩证地论证与思考,但是,本文作者似乎遗忘了这一个最基本之处。
3.非常艺术与非常眼光
诗人在字里行间融入自己独特的思考;画家将自己的心绪一览无余地泼洒在纸上;书法家在蕴气与纵神的笔锋中挥洒新鲜的墨痕,于是中华民族的艺术史繁荣空前,每一次的发展与改变都为其写上独特的一笔。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形成了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板桥体。
我想如果他只是一味仿造仿古,那中国书法史上如何留下这一个竹痩我瘦的郑燮啊!
而同样如果没有非常的眼光来捕捉欣赏,如何留得下这非常的艺术瑰宝啊!
但遗憾的是,现在的艺术已少能以非常的形态现于世人,而是由于缺乏非常的眼光而溃于芸芸众生之中。
当张晓刚的当代派画作以四千万的高价易主时,鲜花掌声,闪光灯不绝于世;但当经济寒流侵袭世界之时,当代艺术家们纷纷落马,于是评论家们的奚落声,嘲笑声又铺天盖地而来。
看到这里,我不禁疑惑,评判欣赏艺术的尺度究竟是什么?
对待这样的新兴当代艺术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
我们看到,在这样一种非常艺术形式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时,人们称之为创新,而当其行情一落千丈时,人们称之为幼稚。
我想判断艺术价值的标杆不应是行情,特别是这样一种非常态的艺术。
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在临摹名家之作后,大胆地将自己对于宇宙人生的理解与对艺术的感悟融入其中,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其勇气可见一斑。
无论这样的艺术是幼稚还是创新,抑或是媚俗或深刻,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至少他们经历过,痛苦过,快乐过,伤感过,这不是用一句值钱或不值钱所能涵盖的。
这种非常艺术需要非常眼光,所谓独到眼光是不以守旧的眼光观艺术的行情。
但有一些人却是以传统的艺术思维去思考当代艺术,没有看到当代的艺术中所有的发展与创新,或一味逐求商业利益,而使一些优秀的新形式艺术埋没世间。
如今,人们应该做的是不再以功利的方式看待非常艺术,而非常艺术则应以更成熟更严谨的状态面世,创造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不再让其它非艺术的因素左右我们的思想。
艺术是独一的,同时又是有共性的。
生活需要创新,科学需要探索,中国的艺术同样亟待注入新鲜血液。
当代书法家在熟练永字八法后,迫切需要的便是对于艺术、人生、世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要有一股不媚俗的勇气。
[简评]:
该考生作文有三巧:
一是拟题之巧,紧扣材料主旨——有独特之感;二是开篇之巧,通过对三种艺术的独特风格的描述,得出对独特艺术的价值判断——有乐读之感;三是辨析之巧,对“非常艺术需要非常眼光”的关系分析后,得出“生活需要创新,科学需要探索,中国的艺术同样亟待注入新鲜血液。
当代书法家在熟练永字八法后,迫切需要的便是对于艺术、人生、世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要有一股不媚俗的勇气”的结论——有顿悟之意。
如果该考生能跳出就书法艺术论书法艺术的思考范畴,则会更增添析理的深度。
4.板桥书法折射的创新力道
板桥有诗为证: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老先生怀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胸襟,在从善如流、博采众长基础上,不落窠臼、独辟蹊径,挥写成就了一段令后来者呼之欲出、叹为观止的书法传奇。
《世说新语》道: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板桥书法意味深长,其间折射出的创新力道正力透纸背,让你我在品味解读的过程中心领神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悠悠华夏史,上下五千年。
创新的精魂理念在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中勃发奔涌,于星光璀璨的驿站隧道里大放异彩。
直面顽固守旧势力“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叫嚣责难,深谙“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至理名言。
商鞅阐述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真谛,力推新法,富国强兵,泼墨创制了一幅恢弘磅礴的战国画卷;大地早非赵宋有,介甫新政留诗篇。
王安石正视因循守旧、不思进取造成的时局危艰,饱蘸“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雄浑胆气,勾勒诠释了一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盛世史诗。
指点江山、忧乐天下的使命抱负,至今萦绕华夏故国苍茫的天际。
无独有偶,刻舟求剑、固步自封的材料故事也屡见不鲜。
一百多年前的大清帝国闭关自守、愚昧无知,上演了一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悲情剧戏。
天朝上国,当遭遇到“船坚炮利”、沉沦至“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险滩恶水的时候,惟我独尊演绎为无力回天的心力交瘁,南柯一梦终于被击得支离破碎。
邓小平说: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命题公理早已经被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实践所印证。
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精神的核心,在龙的传人心灵记忆深处熠熠生辉。
板桥书法折射的创新力道流淌飘荡在治国理政范畴层面上空,溢满魅力芳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板桥书法折射出的创新力道独特新颖、卓尔不群,在文艺科研层次领域中凸显焕发出独到神韵和无限风光。
传统这个怪物时常表征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可憎面孔。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但如果拥有发挥创新的力道,就会赢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辉煌奇迹的铸造。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文学体裁的先河,谱写了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史家之绝唱”经典赞歌;唐宋八大家抛弃了前代散文陈旧腐朽的语言风格,匠心独运、独出心裁,凝聚创造了一种别开洞天、耳目一新的文章体裁,好个“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无尽畅快;梁羽生、金庸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远意境,推陈出新、锐意改革,创立了新派武侠文艺,使中国传统侠客小说于扬弃中获得新生,真个炉火纯青、淋漓尽致。
神舟飞天,太空梦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国广大科研工作者,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研工作的核心位置,大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推出了大批中国品牌,为中华腾飞提供了科技支撑。
5.特色是成功的催化剂
郑板桥的书法之所以闻名,被称为“板桥体”,是因为他的作品有它自身的特色,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设想郑板桥当初如果只是用隶书或行楷,即使模仿名人的笔迹再出色,也不会在书法界有如此大的成就吧!
例如现在经营餐饮业,竞争很激烈,随时有被时代淘汰的可能性,据网上统计,业绩好、受顾客欢迎的,大多数是主题餐厅。
有在一片黑暗中进食的餐厅,有专门以白领女性为顾客的餐厅,考虑到白领女性的烦恼,特地提供免费营养减肥套餐,并提供一次性拖鞋,除去她们穿高跟鞋的不适。
这些餐厅之所以能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保持较好的业绩,因为他们的主管经营有道,知道如何突出店中的特色,迎合顾客的需要。
又如英国十六、七世纪的著名画家乔治·摩兰,他的油画作品起初被当做贡品运往中国的时候,人们以为远看还行,可近看一无是处,只看得见一片片的颜料。
正是因为这种特色,他的油画作品还是渐渐别国人所接受了,甚至以有他的作品收藏为荣。
其实,我们自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由于现在上海着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因此今年财经大学、海事大学、海洋大学都非常热门,许多人是有从众心理的,即使自己的孩子不喜欢,也硬逼着他们填上这所学校。
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当我们自身的特色和别人的特色一样时,那也就不可称其为“特色”。
反之,只要根据自己喜欢的专业来填报学校,即使这门专业是冷门,只要自己有兴趣,就可以学得很好,说不定毕业后会成为各公司争夺的人才呢!
做人也是如此,有谚语说: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只要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值得去做的事,那就放手一搏,努力去做吧,又何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呢!
活出自己的特色就好。
但特色并不等于个性,在做任何事之前,要考虑是否侵犯了别人的利益,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我相信可以活得更精彩,生活也会充满乐趣。
[简评]:
由“板桥体”而悟出特色与成功的关系,算是抓住了材料的要领。
由餐饮到艺术,从学业方向到人生道路,在朴素的口吻与语言中,话题得到自然贴切的引申。
这让我想到了一句俗话:
是金子总会发光。
其实,也许我们并不是惯常意义上的金子,却也可因自己的个性与特色而具有了超乎寻常的价值。
在今天这样一个倡导多元、高扬个性的时代,本文阐述的道理显得亲切而可信。
除了倒数第二段略显多余,本文在整体上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在众多华丽的高考作文之中,此文倒也不减光彩。
6.独一无二
人常说隶书给人的感觉太张扬,而楷书给人的感觉太拘泥。
而聪明的郑板桥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板桥体”。
歪歪斜斜而又错落有致,实属妙哉!
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实为有理,我颇有同感。
不仅是书法界还是我们的社会,不是缺乏“郑板桥”,就是“郑板桥”仿品太多!
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板桥体”,需要创新,而不是泛滥的空壳。
幼时学习书法,前期都是以临摹为主,刚开始练得很辛苦;直到后来,我才深究其意。
原来,学习别人的字体与风格是难,特别是要将那种字体与自己思想情感甚至你的笔法融于一体,然而,真正的境界在于练就你自己的风格,这就是难上加难。
学习多年,我仍还未成气候。
因此甚是佩服郑板桥这类的先驱。
然而,现在书法界中许多自称“书法家”的人,其实也与我的处境一样尴尬,只不过他们的“火候”比我更深罢了。
其实也缺少了他们的“个性”。
他们的“描摹”虽能形似,却不神似,也验证了“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道理。
又岂止书法需要“板桥体”,我们的社会也需要其注入。
在我们的作文界时常会闹出两个字“抄袭”。
如今书籍泛滥,人人都是“作家”,人人都可有一两本“著作”。
然而,却有大部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为狼狈。
他们把名家的珍品抄袭一番,汇就一本书,却弄得个四不像。
所以说,真正有价值的、意境高的你也抄不像,不如开创自己的品牌,自力更生呗!
且说最近红爆一时的小沈阳,大家都被他的搞笑天赋所吸引。
小沈阳却实在是别出心裁,独树新枝,但是小沈阳可有一,却不可有二。
有一,可谓之新潮,有二,有三则不然,不仅大大削减了其新意,还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这可就不讨好了。
因此,无论怎样,我们的社会都需要“板桥体”,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更丰富的元素,就像字体一样。
“板桥体”不仅有助于社会的发展,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既不可太张扬,也不可太拘泥,要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才适度、中和。
要根据自身条件,打出自我的天地,勇于创新,塑造独一无二的个性。
放眼未来,希望我们的社会将会有更多不同的“板桥体”,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
轻松舞出自己的舞台!
[简评]:
考生对材料的理解紧扣提倡创新、发展个性这一主题,足见其有阅读提炼能力。
开篇对楷书和隶书特点的评价,自然引出作文材料,足见其对材料的处理能力。
正文由“板桥体”的“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开去,写到了幼时学习书法“描摹”的感受、写作界的“抄袭”、小沈阳的搞笑新潮,这一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议论,足见其有认识事理的思想素质。
虽然语言表达尚待锤炼,但作为考场作文功底可嘉。
7.和谐的统一
去黄山旅游,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等到我亲眼见识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壮丽——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
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构造出了清雅高绝的图景!
一些个体,它们本身或许有特点,略有不足,但他们未曾勾心斗角过,未曾针锋相对过,在如斯的统一中,倘若你以总体之角度观之,竟是别样和谐。
走下黄山,我不禁陷于了思考。
是的,如果你是求个体的方正,那么最终所得可能仅仅只是一潭死水,茫然而无趣。
君不见,明清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吗?
八股文根本不讲求相融,不讲求文章总体的韵味,它只求圣人之气,只求体制规范,每一字的方方正正,这种是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终让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与美感,更让明清王朝裹足不前。
我想,真正的大美,绝不应该如此!
它应当是支点的寻觅,是元素的交融,是单一的颠覆,更是和谐的统一。
个体的波澜不惊,甚至旁逸斜出,却是在同一后成就整体的云蒸霞蔚,别样风采。
郑板桥先生曾说: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他也正是这样诠释自己的书法。
用隶书参以行楷,成就了和谐的同一,成就了“板桥体”的艺术高度。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以前读何立伟先生的《日月盐水豆》一文,不仅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叹服。
文言,精巧而意赅;白话,又不失抒情之美。
也许仅取一者,会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词肥意瘠,但两者的兼用却令整篇文章彰显了别样的韵致。
非独文学如是。
荣格说:
“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
”我想,我们的内心中或许也要依靠无数不调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为饱满。
“我的心里又猛虎在细嗅蔷薇。
”这是诗人萨松的诗句。
猛虎不免生猛,蔷薇过于柔韧,倘若两者并参,方为丰满而浪漫的人性啊!
就像李易安,既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女儿情态;亦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的气贯长虹。
她的人格,非婉约,非雄健,而是两者兼具的浪漫,是令人怀想千年。
道与万物参,万物的和谐统一,方早就世间大美。
回首,我再看向那抹遒劲的孤松,再看向那面绝然的峭壁,在夕阳下它们长久地融为一体,错落有致。
我释然。
[简评]:
此文有清晰的文脉、充实的内容以及富于文采的语言表述。
文章由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谈起,引申到文学的和谐统一,再到人格的和谐统一,脉络非常清晰,而且视野也有愈加开阔之势。
所选用的素材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都因巧妙的点化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不过,考生虽然写到“非独文学如是”,但在具体谈论“人格的和谐统一”这个问题时,却依然停留在文学作品的展示与分析上,而对作家的人格结构缺乏有针对性的分析,这样,文章就显得有些单薄了。
200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绿叶情意(作文一)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
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
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
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
“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
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
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
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
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
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
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的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
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一律。
那些书虽畅销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
马克思说过:
“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
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和人生的作品。
”
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
当然不是。
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于俗套。
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作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
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尝到了甜头。
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却比较薄弱。
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
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
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
传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艺等发展的根源。
贵在独创
我从小喜欢集邮。
我看见邮票,就从信封上剪下来,贴到我的集邮本上。
据说,像我这样的中国的集邮迷,已经多达三亿。
在众多的集邮爱好者之中,北京的刘超是特殊的一位。
他不是泛泛的收藏邮票,而是把目光投向邮票上的帽子。
比如,“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中李时珍戴的帽子;“八一”纪念邮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军帽子;关汉卿纪念邮票上关汉卿的帽子;“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归国”纪念邮票上志愿军战士的帽子;杜甫纪念邮票上杜甫的帽子;儿童特种邮票那12个孩子戴着12种不同式样的帽子……他专门收藏这些跟帽子有关的邮票,接着他去查阅资料,去请教历史学家、戏剧家、文学家,深入研究帽子,透过邮票这小小的窗口,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帽子的演变史!
他举办了《新中国邮票上的帽子》专题邮展,引起参观者莫大的兴趣。
我所感兴趣的不在于这邮展本身,而在于刘超独创的视角:
他展出的邮票,都是普普通通的邮票,然而独具慧眼的他吹响了“帽子”邮票的“集结号”,产生了平中出奇、凡中显异的效果,成为三亿集邮爱好者中惟一的“帽子邮票专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 高考 优秀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