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生的绿色课堂泽州一中课堂教学改革回眸修改稿.docx
- 文档编号:12609726
- 上传时间:2023-04-2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7.11KB
创生的绿色课堂泽州一中课堂教学改革回眸修改稿.docx
《创生的绿色课堂泽州一中课堂教学改革回眸修改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生的绿色课堂泽州一中课堂教学改革回眸修改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生的绿色课堂泽州一中课堂教学改革回眸修改稿
创生的绿色课堂
——泽州一中课堂教学改革回眸
泽州一中的课改总体走过了难忘的三大步:
探索阶段(2008年——2010年)到各地先行课改校寻访问道,不断寻求课改理论支撑,艰难起步,培训先行,建立模式,边行动边调整,闯出县域公办高中特色课改之路。
规范阶段(2011年——2012年)课堂模式在不断提炼中固化出一些基本元素,转变成学师课堂执行力,特别是对学道的编研,在1.0版本基础上启动2.0版本学道研制,依托省教科院联合课改校进行9+1科“学习导航研讨活动”,确立学道研制、深度学簇化和双平台教学三大课题引领学校课改,接受省市县级研讨会现场会检阅,课改步入常态良性运行轨道。
创新阶段(2013年——2015年)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素质教育,以学为先,紧紧围绕“学校发展”这一主题,以“改革创新”作为主线,将全面进行“绿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大力开展“组组通”和“双平台”信息化课堂教学实验,推进“大单元教学”和“新型走班制教学”,打造“学旋大课堂”新模式,建构现代化的校本课程体系,将课改向深水区推进。
一、课改探索
2008年秋季开始学校为课堂教学改革蓄势。
系统了解高中课改的政策导向、课程设置方案、课程管理体系、不同版本教材的使用等。
2009年起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借力各地初高中课改校经验,于5月3日义无反顾地进行课改“试水”,9月份,全校所有年级正式启动课堂教学改革。
我们先为学校“正名”,建立由“教”中心想“学”中心转变的系统,如将行政职能处室“教务处”、“教导处”、“教研处”等更名为“学务处”、“学导处”、“学研处”等,将“教室”改称“学班”,“教师”改称“学师”,“教材”改称“学材”。
同时大胆“试水”,做出六项举措:
一是在教室增加黑板,将教室更名为“学室”;二是搬动课桌,六人或八人的桌子两两相对,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学簇”(即小组);三是取消学师原来的教案,改为研制“学道”;四是取消学生的课后作业,改为课前在“学道”的引导下完成自学任务,做好课堂展示准备;五是取消学师一人讲、学生听的方式,改为学簇团队展示;六是一节课结束的同时又是新的一节课的开始,即“学道”导学“点火”下一节课。
遵循“以学为先,学导同行”的课改理念,我们再造教学流程,重建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教学模式,也称“137”模式。
“1”就是以“问题及问题的解决”为一条主线;“3”是一节课分(X+30+10)三个学习阶段(X指自主学习时间,30是合作探究时间,10是小结反馈时间),或特指三种课型即自主学习课、交流展示课、演练反思课;“7”是七个教学环节。
即“学道”导学、自主学习、“学道”点评、“学簇”展示、“学室”展示、小结检测、评价反馈。
改革初期,我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学校领导顶着压力,一面加大对师生、家长的培训沟通,统一思想认识;一方面不断寻求理论支撑,在探索中将“学习金字塔”、“思维导图”、“头脑风暴”等理论整合运用到课改中来。
进一步理清了“137”课堂与传统课堂本质的区别:
奠基石不同——传统课堂的奠基石是“知识及传授”,“137”课堂的奠基石是“问题及解决”。
理出建基石——学簇、学道、学修,特别强化对学簇、学道、学修的整体性性研究(学簇指学班内遵循学生差异这一事实,把学习能力不同的ABCD层次学生安排于一个簇内,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小团队;学道是基于“137”课堂模式的流程需要,在学师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问题化,形成问题连续体,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编制的学习导航图;学修是为推进模式深入健康运行的保障,包括师生培训、教学研训和师生的自我修炼。
)。
机制上确定学班学簇基本建制,搭建起1.0版本学道栏目框架,建立学科教研集体备课制度,启动网络教研跟帖活动等。
专门成立课改督察组,建立学师课堂晋级评价制度(试水课、过关课、升级课、达标课、品牌课),逐渐形成学生课堂评价体系(学道应用之星、课堂展示之星、课堂评价之星、课堂质疑之星)等,有力推动了“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健康有序地进行。
改革使学校焕发出新的精神和活力,课堂不再是讲堂,学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痼疾得到有效遏制,学师角色变为学习的评价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传统“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传统学习方式变为合作、讨论、探究、展示、质疑、交流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课堂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发生地,成为充满灵性、融满热情、张扬生命的场所,成为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师生与作者、师生与世界对话的场所。
2009年11月,我们参加了山西省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怀仁现场会,我校在大会上的发言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随后,通过省里有关部门的组织,山西省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联合体成立,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于2010年4月在我校召开。
这次会议不仅给我校创造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更可贵的是为课改校搭建了一个常态交流的平台,形成群校推进课改的氛围和合力。
2010年《走进山西高中新课堂》一书较全面地介绍了我校的课改模式、课堂实录等,扩大了我校的课改影响力。
二、课改规范
课改的过程是模式渐趋完善的过程,是学校办学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
2011年我校叫响叫亮“以学为先”的理念,继续推进“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模式。
一是规范学道编制,提升学道质量。
组织全体学师开展“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新型学道编写与评比,对学道栏目深入研究,学道由1.0版本升为2.0版本。
组织全体学师学习研讨《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和《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理论丛书,应用“梅克——斯维克问题类型连续体”理论,形成“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学道编制思路,组织“改进学道”专题研讨培训和学研活动,师生互动,正视学道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经过努力,学道由编制逐渐向研制迈进,由习题化向问题化转变。
二是精细打造课堂环节,挑战高效课堂。
在试水课、过关课、升级课、达标课、品牌课的评价标准上推出一星级课评价标准,每一级次的评价标准都是在不断地观课磨课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评价要素的提炼,都会对学师提出新的要求,引领学师提升和突破。
学校充分发挥课改督查组的作用,对全体学师模式运用情况进行了集中和跟踪考核,根据学师晋级申报,2011年共计完成20位学师试水课,50位学师达标课,20位学师品牌课,20位学师一星级课的评课工作。
还对周反思课课型的环节进一步规范,“137”课堂模式体系构建逐步饱满规范。
学校出台学处、学部主任协同指导课堂机制,每周各学处、学部主任深入课堂观课,对学师进行反馈指导,形成人人关注课堂的良好氛围。
三是开放包容,加强课改交流。
组织学师赴太原参加山西省2011年普通高中学生水平考试与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组织40名“品牌课”学师到新绛中学观课交流,组织近30名学师到灵石二中参加山西省初中课改名校联合体语文研讨会等。
2011年《学习方法报》报社、《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等媒体单位,以及河南、河北、陕西、宁夏等省内外480多所兄弟学校3711人次到我校观摩交流。
随着我校课改声名鹊起,更增强了师生课改的自信心、自觉性和内驱力。
四是专家介入指导,提高课改科学含量。
学校请省教科院专家到我校调研,针对课改工作进行指导。
引入高校资源,与山西大学教育科学院合作,举行“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科研课题启动与培训大会,对我校课改立项研究,为我校课改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五是持续深入开展文化建设,树立课改价值。
学校课改不仅从大的方面构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且选取从学室文化、学班学师长行为文化、学班学师行为文化、学班学生行为文化等四方面入手进行课改文化建设。
为便于实施操作,学校建立《泽州一中学室文化环境创设评价表》、《泽州一中课改文化建设学师长评价表》等若干规则和标准,举行课改文化创建大评比活动,达到以评比促建设目的。
文化建设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方式,取得了为课改推波助澜的效果。
2012年3月30日,我校成为“中国绿色高中共同体”全国9所高中发起校之一。
我校将“绿色教育”理念渗透在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高三备考中倡导“尊重生命、绿色升学”,坚决摒弃“时间+汗水”的“血拼”备考方式,践行了“不得‘高三病’,自信迎高考”思想,做高中教育从“血色”走向“绿色”的助推手。
2012年学校开展三大课题研究,以此引领和推动我校改革。
一是参加山西省教育厅“簇簇通”环境下“双平台”项目研究,在全省处于领跑状态,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信息化试点校。
2011年冬季,山西省教育厅做出一个举措,即实施“组组通”工程,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
在“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率,我校先行先试,尝试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被省厅列为11所实验校之一。
为推进“组组通”有效实施,学校有两大举措。
第一是硬件准备。
高一18个班、高二15个班共计297个学簇都已通过家长委员会配备了笔记本电脑。
同时每个教室、每个办公室都安装有无线路由器,为全校师生实现无线上网提供了方便。
同时教室还配备了“电子白板”,为学生的展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二是创建软环境。
引入由省教育厅主持开发的“乐学苑”软件。
建立e-道支撑平台,为师生提供海量教学资源。
e-道平台包括学校专门投资购买的龙源电子期刊、中国教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等网上资源;还有泽州一中校园办公网、泽州一中校园播客平台、泽州一中校园文库平台等。
同时师生共建共享,不断在平台上传视频、文档、PPT等资源。
学校建立E道平台和E道运用考核机制,引领师生广泛使用平台资源,学师随笔和学生习作博客化。
网络环境下“簇簇通”教与学实践,提高了师生信息素养,提升了教学质量。
我校“簇簇通”教学范式和研究成果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展演活动,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
“簇簇通”教学范式和研究课题被中央电教馆列为国家级课题,教育部确定我校为首批全国信息化试点校。
二是大力开展“深度学簇化”活动,使“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泽州一中的课改文化逐步形成。
学簇是“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模式最基本最关键的学生组织形式。
围绕“深度学簇化”课题,学校邀请专家进行了课题论证、组织中期交流和年度总结。
强化学簇建制研究。
每班设9个学簇,每个学簇6至8人,民主选举学簇长,评选或自荐学科代言人,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簇建制模式。
强化学簇文化建设研究。
每个学簇落实三个一,即每天一句具有鼓励意义的格言,一系列个性化的簇名、簇徽、簇旗、簇歌等,一套细致的簇规。
强化学簇学习力研究,日常课堂学习对学簇进行评价和学期晋级,学生月考分析到学簇,高考目标以学簇设定。
强化学簇德育及活动研究,以学簇单位举行运动会、召开家长会、分配辅导导师等。
本年度开展学簇化管理优秀成果交流活动,涌现出10个“两操文化示范班”、10个“学室文化示范班”、5个“两操文化优秀学部”,72个优秀学簇。
三是研制不间断,由学道到E道持续推进,提出“二次课堂革命”,逐步提升学师编制学道的能力,提高了学道的质量,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
学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生命线,E道是将“簇簇通”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学道整合的重要纽带。
结合“大单元”教学模式的五种课型(即思维导图、文本研读、问题探究、拓展提升、测评反思),组织学师研讨编研出体现了E道内容的标准学道,进一步规范学道的编、审、传、印制度,确保了学道质量。
外派学师到省城进行资源碎片化切割,形成丰富的E道资源。
“簇簇通”的实施再一次改变了泽州一中的课堂风貌。
我们再循着“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七个环节来解读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泽州一中课堂。
1.学道导学
在学道【学习目标】栏目“过程与方法”中加入学生网上查找资料的要求;【情境链接】更多的以网址链接出现,学生阅读网络内容,带着问题与思考进入课堂探究。
【文本研读】【问题探究】等学道栏目中也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学师利用e道支撑平台在学道导学环节,结合电子学道、电子白板、无线教室,对需要学生利用网址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容逐一导学,点火启动下一节课。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时间,学生用电脑进入e道资源平台,依据所需点击,进行浏览,搜索信息、解决困惑问题,并适时分类整理下载到固定文件夹中,将重点信息分享与本簇成员。
e道平台资源形式是多样的,有视频录像(如演示实验,日常生活现象,历史资料,科学技术等)、动画课件、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相关网站推荐、课后练习。
为方便学生充分理解重难点知识,我校在优酷网建立泽州一中“播客”平台,学师可有针对的进行重点的碎片讲解,然后上传到平台。
学生可以根据“学道”上的问题随时的查索相关资料、一遍弄不懂可以反复看和琢磨。
3.学道点评
学师将学生自主学习期间完成的学道及时判阅,抽取出存在的问题制成ppt,上传至e-道支撑平台,在点评环节师生共同打开平台,使学道点评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4.学簇展示
学簇成员把解决问题时收集到的相关word、ppt、视频资料等信息在学簇内进行展示分享。
遇到争执不下的问题时学生会再依托电脑网络,梳理思路,搜索知识疏漏,及时与他人进行分享讨论。
5.学室展示
在面对全班学生的学室展示时,除依托白板发挥全班围聚、聚焦问题、合作展示、质疑对抗的优势外,学簇成员可结合学科特点,发挥组组通优势,利用e道支撑平台,快速将学簇要展示的内容,切换到电子白板上,发挥电脑音画图文的效果,提高展示的实效,如配乐朗诵、立体图形、模型实物、真实场景、动画演示、历史事件等的呈现,丰富了课堂展示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现代表达素养。
6.小结检测
学道栏目上设置有“思维导图”,意在让学生在自学完相关内容后自主进行知识的梳理归纳。
在“e道”环境下,学生利用笔记本电脑上的摄照相功能,将本簇员提前整理好的“思维导图”照相上传到“e道”平台上,一实现了簇员间更大范围的学习交流,二将展示面对个人提升到面对全班。
如在展示时有什么纰漏,可以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绘制功能进行修改、保存。
检测环节时,学师只需登陆平台,即可实现在线实时评估反馈。
7.评价反馈
e道课堂实践中,学师在“评价反馈”环节发挥评价利器的作用,充分引导学生利用组组通、e道平台,学生学会了运用e道解决问题所进行的知识信息搜索、整理、分享,学会了运用e道的方法、技术、策略,信息技术素养达到全面提升。
传统教学中老师是课堂中心和知识的权威,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过多的心智依赖,没有真正的智慧,当然也派生不出独立的人格和创新的思维。
“组组通”实施给教学带来新的变化:
一是“组组通”使学生能在更宽泛的领域提出问题;二是师生间、学生间解决问题更方便;三是“组组通”给学生托出无限的学习空间。
这二年来我校课改领跑全省,学校被评为“山西省基础教育改革先进单位”和“三晋课改名校”。
2011年3月23日承办泽州县教学改革推进暨泽州一中观摩现场会,230余位学区校长和中小学校长参会;3月28日承办山西省高中新课程高考备考新模式观摩研讨会,全省共141所学校510人参会;10月26日,晋城市初中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现场会在我校举行,全市150余所学校300余人参会。
组织学师参加省教科院组织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操作指南》一书的编写工作,提供各科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2012年3月-7月我校承办山西省学习导航研讨活动,与省内山西师大实验中学、太原尖草坪中学、大同机车中学、怀仁一中等8所课改名校研讨制定学习导航的山西标准,出版了《“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学习导航编制标准》一书;9月26日中国关工委高效课堂现场观摩活动在我校举行;12月1日我校参加“山西省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校长高峰论坛”活动,就如何提升新课堂的信息化水平专题,向与会校长介绍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初步探索。
以上这些现场会研讨会系统地向参会人员介绍了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做法和经验,展示了我校课堂和师生风貌,提升了学师内驱力和学校影响力。
《中国学师报》、《中小学管理杂志》、《山西教育》、《太行日报》、《晋城教育》、山西视听网等国家级、省市级媒体对我校事迹先后进行报道,泽州一中课改品牌进一步叫响叫亮。
三、课改创新
2012年6月份开始我校启动了二次课改,但是进展与设想还有很大差距,总体进展仍显缓慢。
“簇簇通”硬件设备已安装到位,但是学师的应用能力还比较低,互动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未被充分利用,设备的使用未达到常态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堂模式还需进一步整合。
“大单元教学”在三个年级全面推开,但是学期大单元内容整合、学道的栏目设置和问题的设计还需要联系学科实际,课堂上的教学环节未能全部落实到位。
“新型走班制”只是在高一高二年级尝试推行了一个月,意见不一,反响颇多,又退回到了原来的课堂模式。
归结原因,一是学师的课改意识还不够解放,二是新模式的设计还需要更加科学,三是学生参与课改的意识和学习主动性还需培训提高。
基于此,学校在2013年初重新思考“二次课改”的整体推进,除对课改总体架构进行顶层设计外,充分考虑了学校师生课改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列出几个关键点、困惑点进行研究突破。
学校提出了不断创新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大单元教学”、“簇簇通双平台”、“新型走班制”,使课堂达成“三化”,即学道问题化、课堂信息化、学簇化,实现学生学习由被动到主动更能自动的转变。
对支撑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学道E道编写提出了规范、规程、规则,设计出大单元学道编写模板系列,即单元思维导图学道、文本研读学道、问题探究学道、拓展提升学道、测评反思学道,通过“大单元学道”的转型升级意图实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整体化学习;通过“簇簇通”意图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获取知识的边界无限拓宽;通过新型“走班制”意图让学师更多地退到学生后面,让学生真正登上学习的舞台,掌握课堂上的权力,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不同班级之间的学生借助常态化走班带来认知方式的碰撞、班级文化的碰撞,对学生的学习发挥催化剂的作用。
简言之,我校二次课改就是要最大程度解放学生,解放学习力,最终达到人性的解放。
对于二次课改的创生和实践我们有三个方面的思路构建和实践。
一是找准和定位二次课改的方向。
传统的课堂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讲授式课堂,其特点类似于以流水线生产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是一种组装式的、批量化、标准化的教学形式。
由信息化3D打印机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给了我们启示。
3D打印机,可以根据个性化的图纸,直接将产品打印出来,大到高楼大厦,小到分子芯片,都可以如此生产。
它的特点是整体输入、整体输出,产品是小批量的,个性化的,多样化的。
我们课改的“二次革命”也正是在追求这样的教育方式。
我们实行的大单元教学、“组组通”项目、走班制、深度学簇化等措施,正是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打破班级授课制,打破流水线式教学形式。
举例来说,我们的深度学簇化目的是实现“大班容量,小班化教学”,我们的大单元教学是整体性学习的尝试。
二是用科学发展、绿色教育引领二次课改的行动。
为推进大单元教学模式,我们外请专家培训大单元教材统整策略,外派学师到有经验的学校学习取经;为完善并应用好“组组通”项目,学校除强化运用培训外,出台配套奖励措施,关注学簇电脑进教室、学师碎片化资源的录制、双平台的使用等;为继续进行“走班制”的摸索和试验,学校采取“以退为进”策略,用近一个学期的时间引导学师在课堂上关注学习共同体建设和评价学簇管理,做实做细“深度学簇化”课题相关工作。
同时把绿色教育的理念贯穿学校方方面面,将此作为学校的一个发展主题和重要课题,并确立“绿色教学”、“绿色德育”、“绿色环境”三个子课题,举行开题报告会,强化课题研究过程的监督,举行课题中期评比、交流和总结,年终要举行课题大评比、大总结,形成“绿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论文集。
三是进一步提升学校的课改领导力,不断丰富学校的办学内涵。
课改初,学校管理的核心聚焦课堂,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这一核心带动学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模块管理、等级评价”的管理思路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为进一步拓宽“模块管理、等级评价”的管理思路,在等级评价学处、学部、学科组、学班的基础上,学校又将此管理办法探讨并运用学师学道编写质量的等级评价、学师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效果的等级评价。
每周,学校根据学道使用反馈情况,对学师编写学道质量进行等级评价,对学师二次备课情况进行等级评价,对学师执行新课堂模式情况进行等级评价,做到了评价的及时性。
定期召开学科主任会议,协调安排教学工作,继续实行学部主任包备课组制度,定期举行备课组长联席会,协调年级教学进度,进一步强化周考核制度,督促提高工作效率,保质保量实施教学工作。
学校建立月考质量分析体系,定位目标到每一学簇,各年级要努力消除月考成绩两倍差现象。
同时进一步完善《泽州一中绩效量化考核和绩效工资分配的实施办法》,出台《学校安全管理奖发放办法》,更注重过程评价,对学师逐周、逐月进行评价,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把阶段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结合起来。
2012年底学校在“一四六”精神文明建设评比基础上,启动“五好五带头”“创先争优,建功立业”活动,每学期末对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集体和先进个人,每学期都要进行评比表彰,并大张旗鼓进行宣传展示,发挥榜样示范和典型引路的积极作用。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评价和操作过程中,学校把对师生个体评价和团队评价结合起来,实施捆绑式考核评价,团队评价优胜,个体评价相应受益,增强了凝聚力,带动了个体发展的积极性,在全校营造了全员实干创业氛围,形成了学习宣传先进和争当争做优秀的热潮,进一步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校改革发展的核心价值。
泽州一中的课改2009年开始艰难破冰,4年来,泽州一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升学率大幅攀升,学生综合素质不断进步,学师专业发展势头强劲。
学校12个应届高三毕业班2009年二本达线138人,2010年二本达线164人,2011年二本达线305人,2012年二本达线348人。
这几年来,当我们与别人谈起课改,好像很多人都是持着理解与支持的态度,但作为高中课改校却最能体会个中滋味,传统的教育认知、社会习惯的学校定位,家长固守的教育理解都对课改校带来冲击和挑战,我们深知课改学校不是特殊的学校,不需要特殊的待遇与照顾,课改校需要的是公平的教育资源和无歧视的生存环境。
从另一个方面说,课改校要怎样做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与相信呢,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打磨我们的课堂,完善学校的管理体制,提升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素质,让学生、老师、家长、社会看到改变,看到希望。
总结一句话:
踏实工作,干出成绩,赢得尊重。
泽州一中的课改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变化,受到教育界普遍关注和认可。
所有这些变化都离不开李海勇校长引领下的管理团队、学师团队,离不开将课改的正能量传遍校园的角角落落,落地生根变成执行力、行动力。
同时核心团队的课改领导力进一步激发了团队成员的思想力、凝聚力、创新力,坚定了将课改进行到底的决心、恒心和信心。
2013年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转型跨越发展和持续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之年,我们将以“绿色教育”主题,开展“组组通”和“双平台”信息化课堂教学实验,推进“大单元教学”和“新型走班制教学”,打造“学旋大课堂”新模式,建构现代化的校本课程体系,将课改向深水区推进,继续领跑山西高中课改,逐步影响全国高中课改,基本形成泽州一中办学特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生 绿色 课堂 泽州 一中 课堂教学 改革 回眸 修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