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家乡的风俗》教学案例.docx
- 文档编号:12598403
- 上传时间:2023-04-2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8.30KB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家乡的风俗》教学案例.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家乡的风俗》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家乡的风俗》教学案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家乡的风俗》教学案例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
《家乡的风俗》教学案例
《家乡的风俗》教学案例
一、活动背景
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在这发展过程中,许多好的家乡风情、风俗习惯渐渐被人们所遗忘,所以应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乡土教学来提高他们对家乡的认识。
遵循“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的原则,本课组织学生通过访问、记录、观察、动手制作、义务宣传等综合实践活动,来寻找有趣的家乡风俗,了解一些美丽的传说、对联、吃住习惯、戏曲、手工艺等,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生在寻找中经历了一个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不仅学会了简单的概括、记录的方法,而且还增强了对社会的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得到培养,情感得到升华。
二、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外出调查、采访、参观、拍照等方式,学会从多种途径收集资源的方法。
2、通过制作图片展、办手抄报、写作、义务宣传等方式,培养学生整理资源、创新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调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经历,亲自开展调查与研究,体验课题探索的过程与方法,对于家乡的风俗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产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三、活动时长:
10课时(每周2课时)
第1—3课时:
行万里路——“访”风俗
第4—6课时:
读万卷书——“品”风俗
第7—8课时:
学万般艺——“展”风俗
第9—10课时:
领万种情——“编”风俗
四、活动准备:
1、学生自愿结合,成立活动小组,推选小组长,确定活动内容与路线。
2、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反映家乡风情的图片及介绍,通过参观来激发学生的热情。
五、活动过程:
(一)行万里路——“访”风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街穿巷,通过访问、考察寻找家乡的风俗,并及时做好记录。
活动之前作一些相关的安全教育。
(调查表1)
家乡风俗调查表
时间
地点
具体内容
美丽传说
精美对联
吃住习惯
戏曲
手工艺品
调查人:
年 月 日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积极进行家乡风俗的大调查。
带领学生实地调查,他们不仅亲耳听到了,还亲眼看到了,耳濡目染,使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索取,切身感受到了家乡的文化,为家乡的丰富文化而自豪。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
(二)读万卷书——“品”风俗
1.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上网等查阅相关的书籍及资料,了解一些以前家乡所发生的事情。
(调查表2)
家乡风俗历史调查表
出自何书(报刊)
调查人
事情发生时间
事情发生地点
事情具体内容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有效地组织、引导作用。
2、交流调查结果
3、把调查的情况汇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相交流,通过互补使学生能更多的了解家乡。
【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在这一查阅资料、收集资料、上网等活动中,更好地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听、说、思能力,学科的综合素养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
(三)学万般艺——“展”风俗
1.动手编写、制作
指导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一些美丽传说、对联、吃住习惯等编写成一些简短的小文章,还把学到的一些小手艺如:
编草鞋、做陀螺等,自己来制作工艺品。
2.收集整理
指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办展览,编辑手抄报。
展板内容分两部分:
(1)活动剪影:
包括学生走入社会访问、记录、观察、编写文章、动手制作等一系列活动剪影;
(2)好的文章及做好的小制作:
学生所编写的文章分类展示,如:
美丽的传说类,对联类等,以及学生的小制作等。
3.义务宣传
开展“小小解说员”活动。
组织学生利用中午的时间,在学校中办展板、做宣传,让每一位学生都来了解家乡,关心家乡。
学生在当“解说员”的过程中锻炼了能力,丰富了情感体验。
4.问卷反馈
以中队的名义向学校的各年级进行《家乡的风俗》问卷反馈调查,作为这一实践活动的成果,并从一个角度来反映这次活动价值。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用我们的所学去指导生活实际。
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制作小玩意、编手抄报、办科普展等手段把实践成果到家庭、社会去展示,既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又进一步发展了实践能力。
同时又能与其他人一起分享自我探究成果的喜悦。
】
(四)领万种情——“编”风俗
将学生编好的文章装订成册并写上标题《家乡的风俗》,每人一册,使每位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
【通过编册成书的活动,不但总结了这次活动的成果,还使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使这次活动的意义更加深远。
】
六、活动评价:
以形成性激励性评价为主,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自评主要通过展示自己的成果,介绍自己的收获,整理个人材料、活动自评表、体验日记等。
允许学生对不满意的他评进行重新学习直至获得满意的他评为止。
学生自我评价表
内容
A
B
C
自我评价
1、我能主动、积极、愉快地参与《家乡的风俗》的活动。
2、我能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我能独立或和他人合作,在老师的指导下拟订活动计划。
4、我能独立或和他人合作完成某一方面的调查。
5、在活动中,我有进步了。
6、我能通过一些方法、手段展示我的成果。
7、我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成果。
8、我在活动中的表现,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在这次活动中,我最得意的一件事:
他人评价
注:
A表示自己做的很棒,很出色。
B表示自己正努力达到预定目标。
C表示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不满意。
七、活动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塑造学生完满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为价值取向;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中最为关注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为基本内容的非学科性综合课程。
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使学生不局限在书本里、课堂上、学校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真正把装进学生书包里的知识通过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探索、尝试、参与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生动活泼的发展。
本课《家乡的风俗》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课前准备,课中交流,课后展示、宣传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社会,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本课在这样的前提下,以这样的授课形式使学生融入到社会中去,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真正让学生动手、动脑、动情,立体培育综合素质。
通过社会的实践使教学得到了有效的延伸,如材料的收集、义务宣传等,使学生真正了解了家乡。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活动体现了思想性。
认识并深入了解了家乡的风俗,寓德育于活动中,把认识家乡、热爱家长融于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增强了学生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活动体现了实践性。
通过考查走访、调查、探究、制作、创意等“做中学”样式和环节获取学科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现理论与实践统一。
活动体现了趣味性。
在展风俗中,学生兴趣盎然,突出“玩”的韵味,实践“玩中学”。
活动体现了全体性。
由于家乡风俗资源的可共享性,从开放层面到核心层面,人人能参与,个个有岗位,大家由“活”干,每人都成功。
活动体现了社会性。
关注社会,关注家乡的风俗,做社会小公民,家乡好孩子,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亲睐和支持,也是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走向综合实践的基地的渠道,小手拉大手,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
活动体现了自主性。
一系列的研究调查、整理信息活动中,自始至终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和方式,教师不多加干涉。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不迁就,学生能思考的,教师不暗示,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可以自己理解,教师不代替,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活动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调查问卷的能力,数据统计的能力、收集和利用资料信息的能力、观察制作、创意能力等。
同学们在活动中养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了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达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预期目标。
二、选择题
2.
1.没有任何征兆厖三头野牛来不及防备,已和狮子相遇,没有地方可让。
2.这三个词生动地写出了野牛的勇猛和力量,将野牛的威猛和狮子的狼狈刻画得十分传神。
3.①与标题相照应;②强调牛狮之战时间之短;③突出牛狮之战给“我”的震撼之大。
4.作者认为有些个体看似软弱,可它们一旦团结起来,就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击败强悍的对手。
示例:
我支持他的看法。
团结是一种力量,俗话说“蚁多咬死象”“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要学会团结,就能克服困难,战胜强大的敌人。
3.
陪着母亲坐火车
张玉兰
陆总的母亲想回乡下老家过年,他让秘书去买两张飞机票,可母亲却说这辈子从没坐过火车,想坐一次火车。
正连春运,秘书费了好大的劲,才买来两张硬座票。
陆总担心母亲的身体吃不消,劝母亲还是乘飞机回去,可母亲却执意要陆总陪她一起坐火车。
一向孝顺的陆总只得依了母亲。
陆总扶着母亲来到火车站,广场上黑压压的人群,让他有些茫然,他不知道该往哪边走。
正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中年男于操着家乡话,一边喊:
“让开,让开!
”一边使劲儿地往前挤。
母亲对陆总一笑说:
“跟上他,错不了,一听那口音,就知道是咱武陵人”
娘俩跟着中年男人很快找到了要乘坐的那趟火车,很巧的是,那人正好坐在他们的对面。
车厢里闹哄哄的,充斥着各种难闻的味道。
陆总觉得憋闷,站起来想去透透气,可过道里站满了人,挪个步都很困难,更别说要挤出去了。
中年男子看出陆总的不适,就说:
“兄弟,没坐过火车吧,要是感觉不舒服,就多看看窗外的风景吧。
”
陆总点点头,只得把注意力集中在窗外。
他一边欣赏着窗外的风景,一边听母亲和那个中年男子拉家常。
从他们的交谈中,陆总知道那个中年男子也是回家过年的,为了省路费,妻子没回去,就自己一个人回家看看父母。
母亲说:
“是该回去看看,一年到头,家里的老人就盼着过年的时候,能见一见自己的孩子。
”
“谁说不是呢?
我们出去打工挣钱,为的也是让父母孩子生活得好一些,可是……”男人的话还没说完,一阵卖盒饭的叫卖声由远而近。
陆总买了两份盒饭,他问中年男人:
"你要不要来一份?
”
男人摇摇头说:
“不了,我不饿!
”
吃过饭,天也渐渐地暗下来了,陆总有了些困意,靠在母亲的肩头沉沉地睡去。
不知道过了多久,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朦胧中,他看到一只手伸进了母亲放在桌上的零食口袋。
他正想制止,佯装睡觉的母亲轻轻拐了他一下,示意他别出声,他知道了母亲的用意,也就微闭了双眼。
那个男人似乎饿极了,又怕惊醒了他们,悄悄拿起面包,将头埋在桌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男人很快吃完面包,抬起头,看所有的人都在睡觉,并没有注意到他的举动,也就安心地闭上了眼睛。
一大早,陆总就听到那个中年男人对母亲说:
“大婶,对不起,昨晚实在太饿了,我偷吃了你的面包!
”母亲说“吃就吃了吧,看你是一天一夜都没吃东西了,肯定饿坏了,出门在外不容易,可别亏了自己啊。
”
男人长叹一声,说:
“大婶,我也不瞒你。
这次回家,连路费都是借的,也没多余的钱买吃的了。
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临到放假,老板却没了踪影,一分钱都没拿到。
俗话说:
儿行千里母起忧’,要是过年都不回去,家中父母又得担心一年了,作为子女那就太不孝了,所以再没钱也得赶回去。
”
男人的话引来车厢里很多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谴责那些无良的老板,都说回一趟家,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
还不是回家尽尽孝,看看自己的爹娘啊!
列车快到站了,那个中年男人的手机响了起来。
他接起电话说:
“妈,我快下车了,你们放心吧,我一路好得很,有吃有喝的。
我买的是卧铺票,休息得好,累不着,你们别担心……”
男人的话听得陆总的双眼涩涩的,下车的时候,他掏出五百元钱递给中年男人,说:
“大哥,拿去给父母买点东西吧。
”
男人一再推辞不要,陆总的母亲说:
“拿着吧,你这样空着手回去,会让父母担心的。
你不想让他们知道你过得不好吧。
”
男人千恩万谢的拿着钱走了。
陆总掏出手机给公司打电话,他说:
“你们赶快把拖欠那些工人的工钱全部结清了吧。
另外要回家过年的,再给五百元红包,让他们拿回家孝敬父母。
”
母亲在一旁听着儿子的电话,欣慰地笑了。
她知道,这趟火车没有白坐,自己的良苦用心,终于让儿子找回了诚信和良知。
(选自《小说选刊》)
1.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
陪乘火车→(A)→中年男子偷吃→(B)→掏钱资助→(C)→母亲欣慰
2.本文的题目是“陪着母亲坐火车”,但有的人认为,其实是母亲在陪着儿子陆总坐火车,你怎么看?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说说它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4.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陆总是一个怎样的人?
5.从本文看来,儿子陆总是一个孝顺,有良知的人,那么他之前为什么会拖欠工资呢?
发挥你的想象,大胆写出多种可能。
1.(A)偶遇中年男子(车上遇到中年男子、与中年男子交谈)(B)中年男子诉说(遭遇)(C)结清工钱(结清拖欠款)
2.示例,我认为题目是有道理的,因为是母亲提出坐火车,儿子是因为孝顺陪同母亲坐,但联系全文看,后者说法也有道理,母亲特意带儿子坐火车是为了帮助儿子找回诚信和良知,所以可以说是母亲陪儿子坐火车。
3.本句运用了语言描写,描述中年男子故意编造“一路好得很”的谎言,表现他对父母的孝心。
4.①依顺母亲,陪乘火车表现有孝心;②想帮男子买盒饭,掏钱资助表现有助人之心、同情心(写爱心也可);③结清拖欠工钱并发红包表现曾经不守诚信,但能幡然醒悟,知错就改,有良知。
5.示例:
①一时贪婪,利欲熏心;②身居高位,不知农民工处境艰辛;③公司处境不好,资金周转不灵等。
4.
心比眼睛看见的多
马迎辉
①偶然看到一期电视娱乐节目,竟遇到感人的一幕。
那是一档平民娱乐节目,由女儿和母亲搭档出演。
节目接近尾声,最后一对母女上场。
②台上的女儿花样的亮丽,颀(qí)长挺拔的身姿似一株亭亭玉立的竹。
一双湖水般的眼睛,汪着青春的憧憬与美好。
主持人问观众:
“大家注意到没有,前面的几对选手上台时,都是女儿搀着妈妈。
而这对母女却是妈妈小心地扶着女儿?
”观众还在一头雾水地猜着主持人的用意,舞台上的妈妈却已泪水涟涟:
“大家可能没有看出来,我女儿两只眼睛的视力加起来才只有0.1,她眼中的世界只是一个个模糊的轮廓。
而在一年前,她的视力还是2.0。
由于视神经萎缩,她的视力可能永远不会再恢复了。
”我惋惜地看着那双眼睛,清澈见底的眼眸中看不出悲苦,而是装满着微笑和爱意,洒向观众,望着妈妈。
③主持人十分痛惜地问女孩:
“当初,知道自己生病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
毕竟,年轻的女孩都是爱美的。
”我理解,主持人是想听一个女孩在不幸的打击中重新振作的心路故事。
没想到,女孩绽出一个甜美的笑:
“我觉得生病之后,我依然很美丽啊!
”观众和嘉宾都被这意外的回答逗笑了,眼里却汪着泪。
女孩说:
“我不能天天悲伤,让妈妈为我担心,因为那就不是我了。
”女孩的眼睛始终在笑,这样纯净的眼睛似乎装满了世间所有的美丽。
花开着,云飘着,未来亦是铺满锦绣。
她的笑,却将观众的眼泪笑落了。
最后,主持人问女孩:
“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我会帮你实现愿望。
”说着,他望向对面的几位明星嘉宾。
又一次意外,女孩说出的愿望不是在近处看看某个明星,而是“我最想看到的是妈妈住进我为她买的新房子。
我要给妈妈家的温暖和幸福”。
母亲和美丽的女儿相拥而泣。
一向幽默风趣的主持人努力地克制着眼泪,动情地说:
“我相信,不管今后眼睛如何,你一定能看到妈妈住进新房子,一定看得到。
因为,只要把心打开,看到的会比眼睛看见的要多。
”
④心比眼睛看见的多!
真的是这样啊,我们这些视力正常的人,常常因为心灵蒙尘,让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生活的美好。
而这个生活在模糊世界的美丽女孩用纯净的微笑和真挚的爱告诉我们,一个水晶般清澈的心灵能望得见最美的未来。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请从文章中找出一句描写女孩眼睛的句子写下来,并结合句子仔细品读,写出女孩的性格特征。
2.文章第③段中:
“观众和嘉宾都被这意外的回答逗笑了,眼里却汪着泪。
”观众和嘉宾为什么“笑了”却“汪着泪”?
3.文章第③段女孩的两次“意外”回答,透过这两次“意外”回答的背后,你分别读出了女孩怎样的内心呢?
4.文章题目讲“心比眼睛看见的多”,文中的女孩用美丽心灵看到了什么呢?
1.①一双湖水般的眼睛,汪着青春的憧憬与美好。
——向信,纯洁。
②清澈见底的眼眸……望着妈妈。
——乐观、善良、有孝心。
(任选一句)
2.①“笑”是因为女孩的回答很自信,出乎大家的意料,这是欣赏和善意的笑。
②“汪着泪”这是感动的泪,因为这女孩没被不幸击垮,而是乐观向上。
(意思对即可)
3.第一次回答,让我感受到女孩的乐观、坚强;第二次回答,我读懂女孩的孝顺、阳光,对未来充满希望。
4.她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对生活的期待,身边人真挚的情感,妈妈的爱。
5.
父亲的秘密
周海亮
①假期里,父亲和他八岁的儿子去森林里游玩。
他们往密林深处不停地走,不知不觉迷了路。
(A)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
父亲背起疲惫的儿子,试图走出去。
可是他无奈地发现,自己能够做的,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到原地。
②那里有一个废弃的木屋。
木屋里也许住过守林员,也许住过伐木工人,现在它空着,破烂不堪,仿佛随时可能倒塌。
可它毕竟是一间屋子,这给他们父子俩带来了一些安全感。
晚上他们挤在里面,生起一堆火。
外面传来野兽的叫声,似乎距他们很遥远,又似乎近在咫尺。
儿子呜呜地哭起来,他说我们会不会死在这里?
父亲用力拍拍他的肩膀,说儿子别怕,我们会走出去的。
可是第二天,他们仍然围着木屋不停地划着圈子。
让父亲稍感欣慰的是,木屋外面有一口水井,水井里面有干净的水。
他小心地踩着井内壁的缝隙下去,用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打上一壶水。
可是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了,恐惧的乌云笼罩着他们。
③第三天,父亲放弃了那种徒劳的尝试。
他对儿子说,这里有木屋,有水井,这很可能是一些过路人的临时驿站。
我们只要等在这里,就肯定会遇到人……你留在这里等我回来,我到附近找些吃的。
儿子问附近有什么吃的?
父亲就笑了,说森林里还能饿死人吗?
你难道忘了野生蘑菇很有营养吗?
他为儿子打上一壶水,然后一个人离开了木屋。
他一边走一边回头对儿子说,守着屋子,千万不要乱走……等我回来,我们一起吃晚饭。
④父亲并没有马上去寻找蘑菇。
他把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木屋周围的树干上。
系完,仔细检查一番,调整了几个布条的位置。
他想如果有人经过,就会发现这些布条,再发现小屋,再发现小屋里的他们,并将他们带出森林。
他想这可能是他们唯一的机会了,他不敢有丝毫马虎。
⑤那天父亲很晚才回来,他拣回了一小把蘑菇。
虽然仍然走不出去,仍然没人发现他们,可是有了蘑菇,他们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儿子问这蘑菇不会有毒吧?
父亲说不会……在走出去之前,我们天天喝鲜蘑菇汤。
儿子问这附近蘑菇多吗?
父亲说不多,也不少。
儿子说明天我也去拣。
父亲说不行,你得守在这里,万一有人经过怎么办?
我们的目的是走出森林,不是在这里吃蘑菇宴。
父亲朝儿子做了一个鬼脸,儿子发现父亲的脸,有些浮肿。
⑥父亲出去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拣回的蘑菇却一天比一天少。
(B)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
儿子问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有些累。
儿子害怕地哭起来,他说爸爸,我们是不是真的走不出去了?
父亲说不会的,只要我们坚持住,就会有人发现我们……
⑦终于有人经过。
是一位猎人。
是父亲的布条把他引到了小屋。
猎人把他们带出森林,他们再一次回到了城市。
那以后,每次谈起这次经历,父子俩都心有余悸。
⑧家里的饭桌上,从此没有蘑菇。
甚至,儿子说,哪怕在菜市场见到了蘑菇,他都想吐。
⑨可是时间会改变一切。
十几年过去了,有一天,儿子回家时,竟提回一袋蘑菇。
他告诉父亲,这是真正的野生蘑菇,是近邻的农民在大山里采的,刚才在街边叫卖,他看着不错,就买来一袋。
十多年没吃蘑菇了吧?
儿子对父亲说,我想您可能都忘记蘑菇是什么味了。
⑩父亲笑笑,没说话。
他似乎对蘑菇并不反感。
⑪父亲把蘑菇倒在水池里仔细清洗。
突然,他低下头,从那些蘑菇里挑出两个,扔进旁边的垃圾桶里。
儿子问,爸您干什么?
父亲说,这两个蘑菇,有毒。
⑫有毒?
儿子怔了一下,您怎么知道?
父亲得意地笑了。
他说,还记得十五年前我们的那次历险吗?
那几天,我可能尝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
1.父子俩因______而身困密林,第二天,又面临一个新的困难:
__________。
第三天起,父亲为解决这两个困难采取了两个办法: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全文后,我们终于发现“父亲的秘密”原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来看,第⑤段中父亲不让儿子跟自己一起去拣蘑菇,这是为了____________,更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A.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
B.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
5.相信你已经被文中的父亲感动了,请你谈一谈你心中的这位父亲是怎样的人。
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多年之后再回想到这一次经历时,你想说点什么?
1.迷失方向(迷路)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撕破衣服系在树干上作求援标志寻找蘑菇充饥(大意对即可)
2.当年森林历险时,父亲几乎尝遍了森林中所有的蘑菇(能答出“尝毒蘑菇”这个意思即可)
3.让儿子守在木屋里等待救援不让儿子发现自己的秘密(大意对即可)
4.示例一:
A句“巨大的笼子”这个比喻贴切生动,与前文“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的情境极为吻合,凸显了迷路的父子俩受困于密林之中欲出而不可得的那种焦急、无奈的心境。
示例二:
B句每一次的“筋疲力尽”“脸色蜡黄”,都是遍尝蘑菇时遭受毒蘑菇之害的生理反应,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儿子食物中毒。
什么叫作“父爱如山”?
什么叫作“大爱无声”?
这位父亲给了我们一个具体的答案。
这句话也暗示了父亲尝毒蘑菇的相关内容,为下文揭开“父亲的秘密”埋下伏笔。
5.示例:
我心中的这位父亲是深爱儿子的,勇敢的、有智慧的、伟大的。
这次经历让我收获颇多,让我知道了遇到困难不要慌张,不要放弃希望,要认真想办法。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只要不放弃就会有希望。
当然,真正让我铭记在心的是我的父亲,他无私的爱是我前进中的不竭动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家乡的风俗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 下册 第一 单元 写作 家乡 风俗 教学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