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重点课文.docx
- 文档编号:12596465
- 上传时间:2023-04-20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47.46KB
八年级语文重点课文.docx
《八年级语文重点课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重点课文.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重点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1、芦花荡(孙犁)
2、蜡烛(西蒙诺夫)
3、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4、背影(朱自清)
5、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6、苏州园林(叶圣陶
7、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八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1、藤野先生(鲁迅)
2、海燕(高尔基)
3、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八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1、芦花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环境(单元说明)
《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而在血与火的战争中,真善美与假恶丑,人类的意志力、智能、体能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我认为本单元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是:
让学生获得对战争(战争的根源、战争的历史、战争的性质以及战争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选文以叙事作品为主联系七年级教材,不难发现,从八年级开始,教材在七年级着重培养学生一般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开始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本册一、二单元安排的均是叙事性作品,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而阅读叙事性作品(记叙文)的基础,就是能清楚地把握记叙的要素因此,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说,本单元就是要复习、掌握记叙六要素的知识,通过抓六要素来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把握叙事性作品的人物和事件,获得自己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的独特的领悟
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来说,单元要求通过反复练习学会在初读过程中能迅速抓住记叙的要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课文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默读技能,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2、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
《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
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教学方法
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说明: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习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既是因为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也是根据课文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又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的特点,试图培养学生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适当的朗读品味、体验,培养语感;教学模式的制定则是根据情意原理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学情,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引导学生在理清记叙要素基础上把握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复述,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
三、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㈠导入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
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
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
说明:
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爱,对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后,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㈡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边听边想像边概括(最好不看书):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请试着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说明:
听的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听故事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事同时,听读既给想像创造了条件,又是诱发学生阅读的“有声广告”因此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听来捕捉有效信息,在想像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激发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方法指导:
听的时候注意把记叙要素变成问题,以利于概括
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补充,教师小结并过渡:
具体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老头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㈢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①分析情节的具体发展层次
②说说老头子给你的印象,并请找出相关语句
方法指导:
克服“唇动”“手动”式的默读,养成依靠视觉运动进行的“眼动”式的默读习惯
㈣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并引导合作,深入探究:
①小结情节层次:
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合作探究:
课文开头的几个自然段写什么?
有什么作用?
说明: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从分析情节入手来把握人物形象也是小说阅读的一般规律探究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布局谋篇
②归纳人物性格(相关语句要求绘声绘色地读出来)
爱国、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自信自尊,核心是自信自尊
合作探究:
①你能说出这些性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吗?
②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透过老头子这一形象,你能看到些什么?
说明:
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影响到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因此,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扣住人物个性化的东西
老头子性格的突出特点也是学生最容易把握的就是他的自信自尊,可做重点分析其他的有一定的难度,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要求学生把相关语句绘声绘色读出来可以检测学生理解的程度
探究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的突出特点、思想内核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㈤小结
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述你这节课的感受或收获吗?
说明:
这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强调教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㈥布置家庭作业:
①请你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给你的家人听,并请把你家人的评价带回来
②朗读课文,归纳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
说明:
设题目的,一是为下课时做准备,二是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同时可增进与家人的沟通
2、蜡烛
我今天要说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蜡烛》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的战斗友谊,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新课标中提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
A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B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2)过程方法:
A把握记叙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B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二.设计说明:
总体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平等对话提高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2)做到三个结合:
文本内容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听说与读写相结合,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设计思路:
课前热身→情境导入→整体感知→人物赏析→质疑研讨→情感升华
三.教学流程:
(一)课前热身
学生交流1)通讯的相关知识;2)课前搜集到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的了解.
(设计说明:
两项交流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从文章背景,文体知识两个方面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情境导入
多媒体投示阴暗背景下的燃烧着的留泪的蜡烛,同时播放充满悲凉氛围的音乐,师导入:
往事如烟,岁月如梭,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二战的炮声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情感的东西能常驻人们心中.这枚燃烧的蜡烛将带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感受那战场上感人的一幕.
(设计说明:
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为本课的学习作了情感铺垫,教师的语言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注意体现记叙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设计说明:
遵循阅读规律,调动学生初次读文的探询心理,训练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在题目设计上注重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中来.)
(四)人物赏析
1.老妇人为红军战士都做那些事
学生:
援助—安葬—悼念
(设计说明:
这一环节在于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从内容上理解老妇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对通讯的特点也有所了解)
2.赏析文中对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语句,进行朗读交流.
(设计说明:
这一环节为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服务,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赏析达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总之,让学生在品读与赏析中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训练拓展;
出示老妇人的头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描述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而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口头表达.
(设计说明:
此环节仍是对人物的进一步分析,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层,同时强化对写作的训练,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
4.小结:
老妇人的形象()
(五)质疑研讨
你对文章中的哪些问题还有疑问请提出来.
(设计说明:
学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后两句话的含义;黑围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现的作用;文章中"蜡烛"的含义.学生如果没有,就由老师提出来.从而体现师生互动.估计在解决这三个疑难中学生会有困难,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老师的指导则应注意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联系)
(六)拓展升华
投示"铸剑为犁"的雕塑.学生观察,理解雕塑的含义.进行小诗的创作.
(设计说明:
此项设计在于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并且通过创作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恨,从而使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升华)
教师结语:
二战的枪炮声早已成为历史的回音,但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仍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让我们默默祈祷:
和平永驻!
3、阿长与《山海经》
一、教材分析: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出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成年人对童年的回忆在记忆中,作者既表达了对童年天真无邪的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对当时生活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在文中,作者似乎用较多地篇幅批判了阿长的愚昧迷信,但在这些材料的背后却隐藏了作者对阿长纯朴、善良的品格的赞美,这种赞美在文末被渲染到了极点,化成了对阿长的怀念与祝福在本文中,作者用孩子的视角来写,其中却渗透了对人生的思考当时鲁迅饱尝人生的沧桑,生活动荡不定,故乡那纯美的风情与纯朴的人性不时浮现在他的眼前,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开始着力描绘心目中那如梦境般的故乡,于是就有了《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
学习本文,应当能够理解隐藏在文中批判性语言下的对阿长的赞美与尊重,能够学会从日常小事中体会熟悉的人的高尚品质,发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探究式学法,结合所读鲁迅的其他作品,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和对生活的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学习感受生活,学会读懂他人的爱
(四)、教学重点:
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五)、教学难点:
读懂鲁迅心中的阿长
三、教法
1、听说读写结合法这是针对本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听说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本文所学进行作文片段练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提示法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陷入迷茫时,教师在一旁给予必要的引导、点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赏识成功教育学生在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适当的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学法指导
1、圈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2、小组合作讨论法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了写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对,是长妈妈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对鲁迅很有影响的人物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作者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对小时候的鲁迅有何影响呢?
(让我们走进鲁迅)
这样设计,与以前所学知识很好的联系在一起,让知识成为一个整体
(二)板题,解题
根据预习作业,学生七嘴八舌来介绍鲁迅,同时教师给以补充,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能力
(三)词语积累,检查预习情况
骇掳悚斋舫惶急
疮疤诘问渴慕霹雳陆玑粗拙
(四)整体感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文章写了长妈妈的哪些事情?
各用一句话说出来
2、文章写长妈妈的事情哪些事是详写?
哪些事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题1,让学生听读课文,然后边听边解决问题,并将要点批注在书上相应的位置,第一问比较简单,学生自己就可解决,第二问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提示,比较容易
题2,回答前两问,较容易;第三问,学生理解较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引导提示学生从选择材料突出中心方面来考虑,学生就比较好理解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小结:
作者围绕中心选择了7个事例,有详有略,详写了长妈妈买《山海经》,很好的突出了中心,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应注意详略得当通过小结,学生明白了怎样围绕中心来选材,为下面的作文练习打好基础
这一环节中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批注能力,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重点研读
1、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深入理解人物,仔细品味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让学生抓住重点,重点研读长妈妈买《山海经》部分,把握重点语句,体会蕴含的作者的感情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阅读的:
⑴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
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⑵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⑶、为什么在此时作者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句和前面的阿长讲“长毛的故事”时的“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有何区别?
⑷、“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物”为什么这么说?
⑸、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我让学生速读全文,用笔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做简单批注,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之后,七嘴八舌起来发言,畅所欲言,教师在一旁进行点拨提示
第四问有些难度,我提示学生:
要想到“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通过这一提示点拨,学生会容易理解
前4问完成后,我又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把握作者所蕴含的感情,完成第五问我在一旁加以提示,如“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出作者的感情变化,继而把握作者的感情学生能较好理解特别是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让学生联系上文内容,加以体会在理解这些语句蕴含的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读更好的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这样教师教给方法后,由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圈点批注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
2、独立探究:
为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两道题:
⑴、一般情况下,我们写作怀念赞美一个人时,往往会选择正面的事例,本文却写了阿长的诸多缺点,如果去掉这些缺点,你认为对塑造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影响?
为什么?
⑵、鲁迅文章的题目言简意赅,别有韵味,本文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的用意,你能有所领悟吗?
第一题与文章的写作手法相联系,阿长就是一个给人做保姆的文盲农妇,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历史时代的原因,她不可能完美文章所写阿长的诸多生活片断,表明她身上继承了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
直率、真诚、善良、富有爱心;也表明她沿袭了封建文化的糟粕:
庸俗、愚昧、守旧
去掉阿长的缺点,不仅不能使阿长的形象更加完美,反倒大大削弱了形象原有的生命力因为只有真实,形象才有生命气息,才能打动读者本文正因为如实地写出了阿长的缺点和优点,阿长的形象才显得真实、丰满、有生命力,这体现了作者一贯的创作主张“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种写作手法叫作欲扬先抑
第二题是考察学生理解标题的能力,有一定难度,我点拨提示学生我对标题的理解:
扣住中心;扣住中心人物;扣住中心事件;能拨动自己和读者心灵的弦索
(六)拓展:
寻找“阿长”
——回想身边的“阿长”
你觉得阿长像身边的谁?
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阿姨……
口头作文练习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她的一二件事,看谁讲的真实生动传神然后推举出几名学生口头作文,学生和教师围绕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加以评价这样对本课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学会了应用,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七)教师总结:
1、教师对照板书总结:
这篇文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选了7个事例,有详有略,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2、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表扬鼓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3、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归纳总结,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去指导今后的学习
(八)布置作业
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她们的方式是当时的你所不能理解或接受的但是,有一天,你读懂了她们。
以“读懂身边的爱”为话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
阿长与《山海经》
事例:
1、阿长的称呼以及称呼的由来
2、喜欢切切察察
3、夏天的睡态
3、懂得许多规矩
4、教给我很多道理
5、讲“长毛”故事
6、谋害了我的隐鼠
感情:
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
4、背影
1、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此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去赞美爱,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深刻的体会那种父子间的深情。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单元是以“爱”为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
本文被选入第二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
理解并积累生字、词。
⑵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品读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教学重点与难点:
⑴重点:
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与朴素感人的语言。
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⑵难点:
对于文中背影的四次描写,进行深刻的体会,并找出四次背影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
在分析中,深刻透彻的体会这种伟大的父爱。
5、课时安排:
2课时
二、说教法
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针对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文重点。
3、采用比较阅读,形象的图例,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突破本文难点。
4、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是: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对关键语句的品味和对父子真情的体会。
新课标指出:
“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来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
教育家卢梭认为:
“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
”鉴于此,我采用图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分化学习难点。
三、说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
“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重点 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