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主要疾病临床用药方法doc.docx
- 文档编号:12590817
- 上传时间:2023-04-20
- 格式:DOCX
- 页数:51
- 大小:58.33KB
猪主要疾病临床用药方法doc.docx
《猪主要疾病临床用药方法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主要疾病临床用药方法doc.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猪主要疾病临床用药方法doc
第一节兽医消毒的理论与实践、基本概念
所谓消毒即是杀死病原微生物。
它构或了目前畜牧养殖业中疾病防疫的核心内容之一。
从理论上讲,消毒能够完全控制家畜传染病的发生,因为消毒即是杀灭病原,切断了疫病的传播途径,没有了病原要发生疫病也就不可能。
但是任何事物并非绝对的,消毒能够杀死病原,但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将养殖环境中的病原100%的杀死。
但是,大量的实践证明,定期正确消毒,可以使一个猪场的疫病发生率降低50%~80%以上。
另外,消毒一个很重要的其他方法不能替代的功能就是控制猪场现今用生物疫苗药品和化学治疗药品所不能控制的一些重要病毒性疾病。
目前用于临床中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极少,而部分疾病的病原发生变异形成多种血清型或亚型。
用普通单价疫苗来控制疫病效果十分不理想,对某些新发病(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征)等还没有研究出可靠有效的疫苗。
PRRS的免疫问题及防制措施:
一般认为明智地使用弱毒疫苗在预防和控制PRRS中是有价值的,但是:
•疫苗病毒能持续存在数周和数月;
•疫苗病毒能从免疫猪传播给非免疫猪;
•疫苗病毒能通过胎盘引起先天性感染;
•疫苗病毒能持续存在于公猪并通过精液传播;
•疫苗诱导的保护性免疫形成慢,有时不能产生抗体。
•已证明,疫苗病毒能从免疫猪向非免疫母猪传播,和从免疫猪群向未免疫猪群传播,并随后出现由疫苗病毒诱导繁殖障碍。
因此为了安全起见,最好不在猪场使用弱毒疫苗,特别是在那些还没有得到正确诊断的猪场,禁止使用。
严禁使用弱毒疫苗的三大猪群:
•PRRS阴性猪群;
•妊娠母猪;
•育龄公猪。
研制PRPSV灭活苗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尤其是现地毒株灭活疫苗,保护率可达70%~80%。
第二代疫苗包括重组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一旦研制成功,则可有效地解决PRRS弱毒苗地安全性问题和灭活苗效能的不确定性问题。
在目前我国控制本病主要为综合防治措施。
口蹄疫(FMD)病毒目前有7个主血清型包括A、O、C、SAT1、SAT2、SAT3以及Asia型。
而这7个主型之间彼此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原性。
显然,如果对一个猪场只是使用O型口蹄疫灭活油佐剂苗,并不一定保证这个猪场不发生口蹄疫,因为猪场还可能发生A型和C型口蹄疫。
单从口蹄疫这个对猪场具有毁灭性打击的疫病来说,使用疫苗控制并不是目前最好的方法,而用隔离封锁消毒方法来控制该病是根本。
从严格的高度上来讲,掌握消毒的基本原理,遵守消毒规程是每一个养殖工作者的义务,无视消毒的重要性就等于一个养殖企业的“自杀”。
二、防腐消毒剂
通常所指的消毒剂是能迅速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防腐剂是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药物。
但这两类药物的划分是相对的,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只是存在剂量的不同。
本类药物的作用特点是对病原和动物机体的作用无选择性,对活的细菌和细胞都可能表现为蛋白质变性、沉淀,酶的活性消失,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甚至使细胞破裂或溶解。
临床上不把这类药物划分为化学治疗药物而单独列为一类是因为:
1、本类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差,对动物机体的毒副作用大,一般不可通过内服或注射途径给药。
2、病原对本类药物不会产生抗药性,临床使用剂量通常为杀死病原体的剂量,接触到消毒剂的病原来不及产生抗药性就被杀死。
3、本类药物主要用于体表皮肤、粘膜、伤口、器械、排泄物和周围环境的消毒。
三、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一)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当然对组织的刺激性也越大。
使用时,应根据各种消毒剂的特点及消毒对象选择合适的浓度和足够的作用时间。
对养殖环境消毒可适当作剂量加倍,因为大部分消毒剂商品,为了市场的竞争,通常把消毒剂的剂量定在临界杀菌稀释浓度,照此剂量使用虽然有效,但效果有限,对环境和器具的消毒通常应让消毒剂与消毒对象作用1小时。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一个平衡点。
环境中的消毒剂,经过空气、阳光,有机物的中和降解,药效逐渐降低,因此消毒剂的有效时限是一定的。
如含氯消毒剂在液体条件下经过24小时,其有效成份含量会降低50%以上。
据此,诸如脚踏消毒槽中的消毒液必须定期更换。
常用消毒剂如氢氧化钠3~7天应更换一次,有机酸、含氯含碘卤素消毒剂应在1-2天内更换一次,复合酚类消毒剂可以7天更换一次。
(二)温度
温度与消毒剂的作用成正比。
一般情况下,消毒的环境温度每增加10℃,消毒作用效果增加1倍,如表面活性剂在37℃时的杀菌浓度为20℃时的一半时,消毒效果相同。
当然某些消毒剂如甲醛是以汽化的形式对空气、物体表面进行消毒,保持必要的温度是产生消毒效果所必须的。
(三)有机物的存在
如果消毒环境中有大量的有机分泌物存在,自然会与消毒剂发生中和或降解反应,有机氯类如次氯酸盐,二氯异氰尿酸盐,三氯异氰尿酸盐,无机碘及其络合物如碘制剂,碘甘油复方碘制剂,聚维硐碘,重金属盐类、醇类、醛类。
因此,在兽医临床消毒实践中,对环境的消毒,事先必须做机械消除打扫,然后用水冲洗再泼洒消毒剂,对动物体表(皮肤、粘膜、创面)的消毒应首先清创,除去脓血或溃烂组织,再施防腐消毒剂。
(四)微生物的特点
病原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如病毒对碱、酸类敏感,2-4%烧碱对于养殖环境的消毒仍然是最可靠的品种。
氧化钙又名生石灰与水混合时生成碱性的氢氧化钙而起到消毒作用,在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形成碳酸钙而失效。
因此生石灰加水制成石灰乳时,应现配现用,一般将CaO加水制成10%-20%的石灰乳使用。
处在生长繁殖期的细菌,螺旋体,霉形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对一般消毒剂均敏感,而具有芽胞的病原菌和病毒应该使用较高的浓度。
对于作为养殖兽医临床消毒剂来说,必须有杀灭病毒的作用,具备杀灭病毒特征的消毒剂是兽医临床消毒的核心。
因为引起动物包括猪的病毒性疾病较多(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日本乙型脑炎、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征、水疱病、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目前对病毒性疾病有效的化疗药物极少甚至缺乏;对于绝大部分细菌性感染的疾病,已有较好的预防与治疗药物;因此,作为兽用消毒剂对病毒有效是第一前提。
四、对病毒有效的消毒剂
(一)含氯消毒剂
次氯酸盐、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盐、二氧化氯(二氯异氰尿酸盐、猪饮水中的耐受浓度为10-20ppm,可连续饮水)
(二)含碘消毒剂
碘伏(碘甘油为含碘和碘化钾均为1%的甘油溶液,用于体表蹄部防腐消毒)
(三)酸、碱消毒剂
最常用的是苛性钠(NaOH)生石灰、甲酸、水杨酸(水杨酸和苯甲酸,通常制成复方制剂治疗皮肤霉菌病)
(四)复合酚
消毒灵,华威Ⅱ号、菌毒敌、农乐等(含酚和醋酸复方制剂)单方酚类包括酚、媒酚、六氯酚对病毒的杀灭效果较差或基本无效。
(五)醛类
甲醛、聚甲醛、乌洛托品、露它净、宫炎清。
甲醛对病毒虽有较好的杀灭作用,也是目前通过熏蒸消毒空气的有效消毒剂,但具备较强的刺激性,气味不好,且属致癌可疑物,安全使用受到一些限制。
(露它净是甲酸与磺酸间甲酚衍生物,主要用于牛、猪的慢性子宫内膜炎,子宫颈炎、阴道炎及由上述病因造成的不育症、育成猪直肠脱出和创伤、烧伤)。
(六)氧化剂
高锰酸钾、过氧乙酸(高锰酸钾0.1%溶液用于冲洗粘膜、创伤及溃疡,0.02%溶液用于冲洗膀胱、子宫、阴道等组织。
过氧乙酸又名过醋酸,过氧乙酸具备了作为一个理想消毒剂的多种要素,最大的不足是不稳定,需要现配现用,有条件的大型养殖场可以自己配制。
制备方法①冰醋酸140ml加浓硫酸7.1ml,混匀加30%过氧化氢70ml,摇4小时过夜,生成过氧乙酸的含量为16-20%。
制备方法②取冰醋酸300ml,加入浓硫酸15.8ml,搅拌均匀后加入过氧化氢150ml,室温下静置72小时,可生成18%过氧乙酸。
0.5%的溶液用于养殖环境消毒,0.3%溶液每立方米30-50ml,用于带体消毒)。
猪内服高锰酸钾用于肠道防腐消毒的饮水浓度为0.1%。
中毒浓度为0.3%~0.5%。
值得说明的是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包括新洁尔灭(溴苄烷胺)消毒净、杜灭芬等对病毒的作用极差或基本无效,本类消毒剂要用于兽医临床消毒必须加入对病毒有效的消毒剂制成复方制剂,单方季铵盐类消毒剂对兽医临床消毒无意义。
络合碘(双季胺碘)对病毒有效。
双链季胺盐类癸甲溴氨溶液,在大剂量高浓度时才对病毒有效。
五、疫病预防消毒的方法
(一)预防性消毒(日常消毒)
根据生产的需要在养猪场所制定的常规性的定期的消毒方法,主要内容包括:
•定期向消毒池内投放、更换消毒剂;
•对栏舍、道路、猪群的日常消毒;
•临产前对产房、产栏及临产母猪的消毒;
•仔猪的断脐、剪耳号、断尾、阉割时术部消毒;
•医疗器械体温表、注射器、针头、手术器械的消毒;
•饮水及其空气的消毒;
•进口出人员及其运输车辆的消毒。
(二)临时消毒(随时消毒、即时消毒)
当猪群中有少数猪发生一般性疫病或突然死亡时,为了防止患猪扩散或传播病原体对患病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接触的场地,用具及其工作人员所进行的局部强化消毒。
(三)终未消毒(大消毒)
采用多种消毒方法,对全场或部分猪舍进行全方位的彻底清理与消毒。
•患猪痊愈,转移或死亡而离开栏舍后消毒;
•烈性传染病流行初期消毒;
•疫病流行平息后,准备解除封锁前消毒。
(四)带体消毒:
一般是指在疫病流行期间,使用毒性较小,刺激性较低的消毒剂对畜禽机体体表和养殖环境同时进行喷雾消毒的过程。
载体喷雾消毒对呼吸系统感染(如胸膜肺炎、支原体肺炎、猪流感、多杀巴氏杆菌病(猪肺疫)、萎缩性鼻炎、链球菌病、沙门氏菌病发病防治效果更明显。
其目的和要求如下:
通常是在疫情发生时对养殖环境和机体进行紧急性治疗消毒处理。
必须选用刺激性低的消毒剂,通常用喷雾消毒(不能用的工作浓度(2-4%)的氢氧化钠、2%或5%碘酊、来苏儿溶液,单方工作浓度的苯酚、煤酚溶液进行带体消毒)。
1、常用带体消毒剂的品种及浓度
(1)过氧乙酸溶液:
浓度0.3%,作用强、迅速,广谱消毒剂
(2)二氯异氰脲酸盐:
50ppm-100ppm(注:
在重大疫病流行期间特别是发生口蹄疫等病毒性疾病时,可在饮水中加25ppm的二氯异氰脲酸盐,让猪自由饮水)。
(3)含碘制剂:
不能使用2%、5%的碘作带体消毒,各种含碘消毒剂包括复方碘制剂带体消毒的浓度为0.005%-0.01%(以碘含量计)。
(4)酚类消毒剂:
单方酚类消毒剂不得作带体消毒使用。
复合酚消毒剂(45%酚加25%醋酸,农福系列消毒剂)可按1:
500-1:
1000的稀释度用于猪的带体消毒。
(5)次氯酸钠:
带体消毒浓度0.1%。
二氧化氯:
通常浓度为2%-2.5%(配有活化剂),带体消毒浓度为0.01%(以二氧化氯计)
(6)季铵盐类消毒剂;本类药物对病毒效果较差,通常对口蹄疫病毒无效,常用的品种有新洁尔灭(Bromogeraminum)、度米芬(Domiphenbromide)、消毒净(TetradecylMethlpyridiniumBromide)、癸甲溴氨(Deciguan,)。
本类药物的刺激性较低,可以用较高的浓度来作带体消毒,控制细菌性疾病有较好效果。
如新洁尔灭带体消毒浓度为0.1%。
当然可以用带有杀病毒作用成分的复方季铵盐类,作为带体消毒来控制病毒性疾病。
通常度米芬和消毒净的带体消毒浓度为0.02%,癸甲溴氨带体消毒浓度为0.01%。
2、带体消毒的喷雾剂量
一般以猪体基本湿润为度,每平方米用50-100ml稀释的药液即可。
3、喷雾消毒的技术
喷雾产生药液微粒的直径以7-10μm为宜,过大不易到达气管,过小会进入肺泡表现较强的毒性反应。
喷雾带体消毒或以冷清水喷雾降低温度后,应特别注意栏舍的通风换气。
4、消毒次数
3周龄以下的鸡群(哺乳仔猪)可每周消毒1~2次;3~6周龄的鸡群(断奶仔猪)可隔天消毒1次;7周龄以上的鸡群(育肥猪)可每天消毒1次。
消毒剂稀释用水:
选用井水或自来水;冬季消毒水温控制在30~40℃,以免动物感冒;夏季气温较高时,可使用凉水,起防暑降温作用。
动物接种前后48小时停止带体消毒。
(五)饮水消毒
俗话说“病从口入”。
饮水是养殖环境中与动物机体接触最为密切的因子之一,人类的饮水总是通过高温灭菌的。
牲畜的饮水标准虽然还不能达到与人类同等的要求,但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漂白粉:
每吨水中加含约25%有效氯的漂白粉2-4克;(30分钟)。
没有过滤水(浑水)6-10g/吨。
二氯异氰尿酸钠:
每吨水中加本品2克;(30分钟)
碘酊:
每吨水中加2%碘酊250ml(5g碘)
其他复方碘制剂饮水消毒参照该剂量;(15分钟)
二氧化氯:
每吨饮水中加二氧化氯1克;(30分钟)
过氧乙酸:
每吨饮水中加过氧乙酸1克;(30分钟)
高锰酸钾:
每吨饮水中加高锰酸钾30-50克(放置60分钟)
注:
弱毒苗免疫接种前后36小时暂停饮水消毒。
(六)空气消毒
过氧乙酸:
加热熏蒸(相对湿度在60-80%),按每立方米1-3g(过氧乙酸计量)稀释成3-5%溶液,放到容器中加热蒸发,密闭门窗1-2小时。
甲醛熏蒸消毒:
按每立方米用36%-40%甲醛(福尔马林)25.0ml高锰酸钾12.5g,热水6.25ml,具体方法:
先将甲醛溶液放入容器中,倒入热水,再混入高锰酸钾,混合后1-2分钟反应完毕,室温最好控制在18℃以上,关闭门窗,消毒时间12小时以上。
消毒完后,可以直接用浓氨水溶液(小心处置)放到平皿中,以吸收剩余甲醛蒸汽。
乳酸熏蒸:
将乳酸配制成10%的溶液,关闭门窗,放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半小时后,开户门窗,每立方米的空气用乳酸2~4g,消毒环境温度要求在12℃以上。
六、消毒程序
(一)猪场环境消毒计划
•猪舍门口常年设置消毒槽,使用3-5%的烧碱溶液。
•场区至少每半年用药消毒一次;
•舍内走廊每周消毒2次;
•每月一次载体消毒。
(二)根据消毒的环境,消毒的对象,消毒的目的以及疾病流行的特征,正确选定消毒剂达到最佳消毒效果的规程称之为消毒程序。
例如全进全出系统(All-inandall-outsystem)中栏舍消毒程序的一般的基本步骤为机械性清除――高压水冲洗――喷洒消毒剂――消毒自来水冲洗――熏蒸(甲醛)――干燥――喷洒消毒剂――消毒自来水冲洗――干燥――转进猪群。
第二节化学治疗药物基础
(一)化学治疗药物(Chemotherapeuticagents)
能够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病原体及癌细胞以消除或缓解由它们引起的疾病的药物。
病原体包括细菌、霉菌、病毒、寄生虫。
因此抗菌药物、抗霉菌药物,抗病毒药物及抗寄生虫药物和抗癌药物均属于化学治疗药物,简称为化疗药。
(二)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index)
ID=LD50/ED50orLD5/ED95,一般认为化疗指数大于3才有实际应用价值,大于7,才认为是比较安全的。
(三)抗菌谱(AntibacterialSpectrum)
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有窄谱与广谱之分,凡仅对某个菌种或某属细菌有作用的称为窄谱抗菌药,如青霉素G只对革兰氏阳性菌:
金葡、链球菌、破伤风杆菌、丹毒杆菌有效,属于窄谱抗菌药物。
凡能对多种不同种属细菌产生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称为广谱抗菌药物,如磺胺类对链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放线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巴氏杆菌、产气杆菌、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弓形体有效,属于广谱抗菌药物。
(四)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
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称为MIC。
一个抗菌药物要达到全身治疗作用必须保证在给药后,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达到MIC以上。
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BactericidalConcontration,MBC)能够杀灭生长在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一般MBC>MIC。
(五)耐药性(Resistance)
1、定义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耐药性是指病原体与化疗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逐渐降低,甚至消失,致使化疗药物对细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需要增加剂量才能产生抗菌作用。
例:
青霉素G,1939年开始用于人类,8万IU/人,im即可产生非常好的抗菌疗效果;1950-60年代,使用到20-40万IU/人,到了1970年代要80万IU/人才有效。
现在要用到160万IU/人,通常静脉滴注达到640万IU/人。
交叉耐药性(CrossResistance)某种病原体对一种化疗药产生耐药性后,往往对同一类药物也自然获得耐药性。
例如:
大肠杆菌对SD耐药后,那么其他的磺胺类药物SM2、SM1、SMM、SMD、SDM、SMZ、SQ等对大肠杆菌都不敏感。
2、耐药性分类
根据形成的机制不同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两种。
固有耐药性属天然耐药性,是细菌的遗传特征,不可改变的。
如大肠杆菌天生对苄青霉素耐药,绿脓杆菌对绝大部分抗生素不敏感。
获得耐药性是病原体在接触化疗药后,产生了结构、生理及生化方面的改变,而形成具有抗药性的变异菌株,反映了细菌对药物从敏感到不敏感的过程。
如金葡菌开始对青霉素G敏感,长期使用青霉素G后、刺激金葡萄体内产生一种β内酰胺酶,专门分解进入到细菌体内的青霉素G,使青霉素G失去作用,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获得性耐药性可通过染色体质粒传代,并通过传导、转化和结合不同方式自耐药性菌株转移给敏感菌,这是细菌产生耐药性逐年增加的重要原因。
3、耐药性产生的机制(细菌)
(1)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
耐药菌通过耐药因子产生破坏抗菌药物的结构或使之失去抗菌活性的酶,使药物在作用于菌体之前即被破坏或失效。
产生灭活酶是细菌耐药的最重要的机制。
a.β-内酰胺酶;包括能水解青霉素类的青霉素酶、水解头孢菌素类的头孢菌素酶(金葡菌等)。
b.氯霉素转移酶,能使氯霉素变成无活性的代谢物(金葡菌、链球菌)。
c.氨基甙类钝化酶(包括磷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核苷转移酶三类)。
(2)阻碍抗生素渗透进入细胞壁(膜)
细菌改变细胞壁或细胞膜的通透性,使抗菌药物无法进入细菌内到达作用部位。
例如氨基甙类抗生素不易穿透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需要较大剂量才能产生抗菌作用,由质粒控制的细胞通透性改变,能使很多抗生素如四环素,氯霉素,磺胺药难以进入细胞内,细菌得以产生抗药性。
(3)改变药物作用的靶位
有的细菌可以改变药物作用的靶酶,使其不易为药物所影响,如细菌改变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使该酶与磺胺类药物的亲和力大为减弱而对磺胺类耐药。
(4)其他
细菌可增加对抗菌药物拮抗物的耐受量而耐药,如对磺胺耐药的金葡菌的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耐受量是敏感菌的20倍。
4、细菌耐药性基本危害举例
喹诺酮类(俗称沙星类)药物在我国动物上的应用十分普遍。
批准生产和进口使用的品种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沙拉沙星、洛美沙星、培氧沙星、二氟沙星、达氟沙星等十几种。
制剂有可溶性粉、散剂、口服液,注射剂、片剂等,批准和使用的品种及剂型之多在国际上都属罕见。
而国际上,欧美、日本仅批准少数几个品种用于食品动物,对每个品种都严格规定了靶动物。
有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就没有的批准任何沙星类药物用于食品动物。
由于我国大量使用甚至滥用情况严重,沙星类药物在动物上的效果越来越差,诺氟沙星对大肠杆菌最先的MIC为0.025μg/ml,现在为0.25μg/ml-0.625μg/ml,MIC增加了几倍到几十倍。
细菌对氟诺酮类耐药的机制是染色体改变,质粒介导机制未见报道,染色体改变可以是靶酶(即DNA回旋酶)变化或引起药物渗入病原体的能力下降。
沙星类药物在动物上的效果越来越差,甚至一些尚处于开发阶段而未上市的本类新药已对原敏感的细菌失去了抗菌活性(交叉耐药性)。
二、化疗药物作为饲料药物添加剂的品种和应用注意事项
(一)选用品种
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前面所列举的各类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和抗虫药物品种中,用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品种只占很少一部分。
各个国家选用作为饲料添加剂的数量和种类也有一些差别。
例如:
欧盟(EU)批准的正在使用的抗菌药物饲料添加剂的品种有:
螺旋霉素、杆菌肽锌、维吉尼亚霉素、泰乐菌素、黄霉素、阿伏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盐酸土霉素、竹桃霉素、红霉素、青霉素G钾、新霉素。
中国批准的正在使用的抗菌药物饲料添加剂的品种有(10种):
硫酸粘杆菌素、杆菌肽锌、黄霉素、北里霉素、恩拉霉素、维吉尼亚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磷酸泰乐菌素、喹乙醇。
(二)化疗药物合理应用
1、选用正确的药物
每种化疗药物都有它本身的适应症,如青霉素G主要是作用G(+)菌,而链霉素主要作用于阴性菌,四环素和磺胺类药物属于广谱,只有磺胺类药物对弓形体有效。
大多数抗球虫药虽然对艾美球虫有抑制作用,但氨丙啉只对寄生于盲肠的球虫有效。
对防治蛋鸡的球虫效果较好。
因此,掌握每个化疗药品抗菌谱或抗虫谱对正确选用药物十分重要。
2、确定合适剂量
剂量过小,达不到药效,剂量过大,则导致胃肠道常在菌丛失调,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抗菌药物一般都有防治疾病和促进生长的双重作用,剂量不同作用就不同。
以土霉素和金霉素为例,治疗疾病,每吨饲料添加300-500g;预防疾病每吨饲料添加50-100g;促进生长,每吨饲料添加10-50g。
3、注意掌握用药的时机和期限
猪配种时适时使用抗菌药、可提高受胎率,产仔率和窝产仔数,而分娩前后在母猪饲料中补充抗菌药特别有益。
哺乳期仔猪的补充料和开采料中一定要添加抗菌药物。
同时其后几周,由于此期仔猪免疫力最低(母源抗体↓,自体免疫力免疫未成熟),肠壁屏障发育不全,因而也是抗菌药物用量最大时期,8-10周后仔猪使用抗菌药物的促生长效果逐渐下降,抗菌药物使用的剂量比早期的要小。
例如:
土霉素作为饲料添加剂促进动物生长的剂量:
2个月以下的仔猪,每吨饲料添加土霉素15-50g(1500-5000万IU);2-4个月龄猪每吨饲料添加10-20g。
4、严格掌握休药期
大多数抗菌药物要求在动物上市屠宰前1-2周内停止使用,否则将导致药物在畜产品中的残留超标。
5、采用交叉用药方式
为了防止低剂量长期添加化疗药产生耐药性应注意及时更换药物,包括:
轮换式用药:
一种药物连续使用几个月后,改用另一种药物;
穿梭式用药:
在动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分别使用不同的药物;
2.2.5科学联合用药
对于菌血症或败血症等严重感染、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同时感染的混合感染,继发感染或重感染,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合用,以增强药物效果,扩大适应症,降低毒副作用和防止耐药性产生。
例:
1、杆菌肽锌+硫酸粘肝杆菌素复合饲料添加剂
2、青毒素类+氨基甙类抗生素
3、磺胺类+抗菌增效剂(TMP、DVD)
但是很多情况下,化疗药合用或会产生配伍禁忌,具有配伍禁忌的药物不得同时应用。
第三节猪群体给药方法
一、混饲与混饮给药的特点与意义
现代集约化规模化猪场疾病控制中,关键措施就是群防群治。
将化疗药添加到饲料或饮水中防治猪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是现代规模养殖场用药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其特点是:
•达到对传染性疾病群防群治的作用,从宏观上控制整个养殖场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方便经济,节省人力与物力,提高防治效率;
•减少对猪群体刺激,降低应激性疾病的发生;
•通过混饲或混饮较长时间给药,对在某个猪场“扎根”的顽固性疾病达到“根治”效果。
二、饲料与饮水添加药物剂量的确定
(一)混饲剂量
指单位重量饲料(日粮)中,均匀添加药物的克数或毫克数。
通常用克/吨(g/t)表示。
[g/t=ppm(百万分之一)]
(二)确定混饲剂量的两个基本指标
动物内服给剂量(mg/kg.b.w)
动物每日(24h)摄食量
(三)混饲剂量的确定与计算
设d为内服剂量(mg/kg.b.w);W为一日(24h)猪每公斤体重的摄食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主要 疾病 临床 用药 方法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