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数学单元备课.docx
- 文档编号:12586088
- 上传时间:2023-04-2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62.77KB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数学单元备课.docx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数学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数学单元备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数学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备课
本单元内容是在已经学习了口算除法、表内除法、乘法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又完全不同于表内除法的笔算,它是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基础。
因此,要重视在竖式计算的写法和算理及基本运算思路的教学。
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为我们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
学生在之前已经掌握了口算除法、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理解了除法的含义和算理,会用竖式计算除法;知道了乘法与除法的关系,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从学生学习知识的角度看,对解决本单元的几个重点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思维基础和能力基础。
1.理解两、三位数除一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熟练运用竖式进行计算。
2.学习估算,会估算商的位数。
3.在观察、思考中,理解算理算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这样会造成课堂气氛紧张,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
2.加强观察、动手操作的教学。
尽管教材没有概括出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计算法则,但学生应形成一个基本的笔算除法的学习策略,知道在做笔算除法时的计算顺序。
因此,教学时,应通过操作与笔算过程相结合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入手,要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解释——归纳——应用——拓展”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 分桃子1课时
2 分橘子1课时
3 商是几位数1课时
4 猴子的烦恼1课时
5 节约1课时
6 练习一1课时
7 集邮1课时
8 买新书1课时
9 讲故事1课时
10 练习二1课时
第二单元备课
本单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的轴对称,以及利用轴对称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
在对平移和旋转进行教学时,教材注重挖掘和利用身边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及普遍存在性。
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学习。
教材是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图形的运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由于是新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以增加他们对图形运动的感性认识。
1.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感知身边图形的运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发现并判断身边的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旋转现象,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本单元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空间与图形,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
1.注意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感受新知。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平移、旋转”这样复杂的数学概念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寻找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丰富有趣的生活实例,同时注意突出所选实例的本质属性,使学生能抓住特征并达到初步感知的效果。
此外,学生的学习需要有一个从初步认识、初步理解到能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过程。
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使用好术语,切不可操之过急,脱离学生的水平。
2.发挥动手操作在本单元中的作用,使学生通过体验形成技能。
充分利用教材中为学生所创造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画一画”等,使学生体验到与图形运动相关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积极的评价,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多方面潜能,鼓励学生在欣赏、收集图案中发现美,在举办、参与图案展览中展示美,在设计、绘画图案中创造美,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与引导,使学生获得创作的初步经验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1 轴对称
(一)1课时
2 轴对称
(二)1课时
3 平移和旋转1课时
第三单元备课
本单元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等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两者的意义与算理基本相同。
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试一试、想一想、比一比等一系列算法活动,促进知识的迁移。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语文、数学等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要求。
同时,三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学生一般能列竖式计算,但由于计算不够细心,导致失分,有的学生往往不看清题目要求,带☆的没有进行验算。
不少学生基本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概念模糊容易混淆。
部分学生基本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差,不能根据题意灵活地选择算法。
学生学习习惯不良,部分学生存在马虎、书写不工整、不认真审题、不认真检查等不良学习习惯。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使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4.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并解决问题,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发挥出具体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2.把学习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倡导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现实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什么时候需要计算。
结合具体实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估算的意义在于为计算的结果提供某个限值范围,不同的估算策略直接影响估算的精确程度。
估算具有独立的价值,它也是验算计算结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需要说明的是算法多样化不是计算的目的,而是让学生理解算理,体会数学知识的灵活性。
3.重视知识的迁移过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
本单元的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等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意义与算理基本相同。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已学的知识的迁移作用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中形成基本的技能。
1 找规律1课时
2 队列表演
(一)1课时
3 队列表演
(二)1课时
4 电影院1课时
5 练习三1课时
第四单元备课
本单元中的质量单位是学生初次接触。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么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克和千克,在学习第一课时“有多重”时,教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如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来进行感知。
尤其重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
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1吨有多重”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因为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平时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少,所以教材首先通过猜一猜“大象有多重”,自然引出更大的质量单位“吨”;接着通过看一看、算一算、说一说来感受1吨有多重;再通过练一练,联系生活实际,巩固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有关质量的问题,已经明确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单纯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1千克和1吨的表象,让学生在一些实际测量中积累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培养估测意识。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了解1克、1千克和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之间的相互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和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所举的例子尽可能都是学生能接触或者是看到的。
教材通过测量小朋友和小鸡的体重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所有物体都有轻重之分,如果想要知道物体的实际质量,就要用秤来称一称,以此来引出常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各种常见的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1克、1千克及1吨多一些切身感受。
2.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质量单位。
教材还适当地安排了多种活动,以体验和应用质量单位。
例如,教材第46页第4题,让学生先估一估,再实际称一称,并将估计结果和称量结果进行比较,以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质量单位。
1 有多重1课时
2 1吨有多重1课时
第五单元备课
新教材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几何图形,它们的形状比较简单,特征比较明显,应用也十分广泛。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其他平面几何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所以这一部分的教学十分重要。
学生年龄特征: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表象思维为主,处在直观的辨认水平,从逐渐积累经验,向以依据特征为主的初级概念判断水平发展。
所以教学内容以具体的画图、操作为主,在画图、操作中感受面积大小、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大小,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知识基础: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1.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并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感受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对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正确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面积的大小。
3.使学生知道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并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4.使学生能用自选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5.使学生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等多种动手实践活动的形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一次扩展,也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
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区别长度和面积单位,在此基础上学习、探索新知识。
1.变被动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与其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等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地接受式学习,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对面积的估测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应有较多反映,如计算面积的练习,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长、宽(或边长)后计算出面积。
1 什么是面积1课时
2 面积单位1课时
3 长方形的面积1课时
4 面积单位的换算1课时
5 练习四1课时
本单元包括“小小设计师”“我们一起去游园”“有趣的推理”三个内容,它们都是通过一些有趣的、能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的教学情境,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玩”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做中学、玩中学、乐中学。
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积极地思考,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时间,才能既减轻负担,又提高学习质量。
本单元在内容上着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训练思维能力;在体例上注意多样性、启发性和层次性,让学生体验数学好玩,领悟和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形式上直观形象,富有童趣,有想想、猜猜、画画、拼拼、算算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和学数学的“乐”,一般不作考试要求。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好玩的东西才会使孩子们产生兴趣,而兴趣产生爱好,爱好产生动力。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教材的学习内容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对已有的知识、体验做一次有趣的、有意义的整合。
例如,“小小设计师”是让学生在已有的“图形的运动”知识基础上,利用图形的旋转、轴对称、平移来设计图形;“租车”是让学生在已有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数据整理的知识基础上来探讨租车的最优方案。
1.利用图形的旋转、轴对称、平移来设计图形,体验设计的一般规律以及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2.使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讨租车、购买纪念品的最优方案,体会数学中的优化思想。
3.和同学积极主动地探讨简单的推理问题,体会推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4.通过一些有趣的、能让学生在“玩中学”的教学情境,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1.兴趣可以提供无穷的学习动力,实践活动内容的选定要从学生的兴趣、经验出发,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分析和解决自己身边的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应努力创设既有现实性、可操作性、探究性、挑战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的综合性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
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可将问题情境故事化,提高问题情境的趣味性,也可将问题情境活动化,确保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2.归纳总结、指导实践是课堂的核心部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是为了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论知识,进而指导实践,因而必须进行归纳总结。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汇总,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收获,谈自己的想法,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对实践活动操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学生谈感受”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但并非只要学生谈了就完成任务了,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明确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明确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强化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意识。
1 小小设计师1课时
2 我们一起去游园1课时
3 有趣的推理1课时
第六单元备课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认识一次扩充。
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上,分数与整数都有很大差异。
相对于整数而言,分数概念较为抽象,理解方式也不唯一。
三年级的“认识分数”主要是借助操作从“部分—整体”的角度来认识分数。
安排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计算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学生知识能力分析:
从整数到分数,学生关于数的学习要建立一个新概念,是对数的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所以学生学习分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年龄特征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尚年幼,数学语言和数学技能尚处于初步阶段,思维以表象思维为主要特点,所以教师的教学要从直观、形象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知识。
1.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能运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建立这个概念的过程是缓慢的,教师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过程。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机会,如“分一分”“涂一涂”“圈一圈”“试一试”“练一练”等,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教师必须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3.把学习分数加、减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分数的加、减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实际意义,体会学习它的必要性。
在探索分数加、减法时,借助直观图形来理解算理和算法,就不难了,而“数形结合”本身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1 分一分
(一)1课时
2 分一分
(二)1课时
3 比大小1课时
4 吃西瓜1课时
5 练习五1课时
第七单元备课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ride骑roderidden上学年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并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
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模拟开鞋店”“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can能could×
awake醒来awokeawaked/awoken
1.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表格整理数据,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作用。
read读readread2.让学生初步认识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burn燃烧burnt/burnedburnt/burned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wear穿着woreworn
strike敲击struckstruck
1.通过创设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继续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melt融化meltedmelted/molten2.教材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择统计题材,介绍了用画“×”的方法来表示数量,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数据,使学生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与方法,即先通过交流哪种方法记录既清楚又方便,然后把数据填入统计表中,再对数据进行分析。
lose遗失lostlost3.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undergo经受underwentundergone1 小小鞋店1课时
2 快乐成长1课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北师大 三年级 数学 单元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