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远程教育概论.docx
- 文档编号:12580059
- 上传时间:2023-04-20
- 格式:DOCX
- 页数:134
- 大小:569.52KB
现代远程教育概论.docx
《现代远程教育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远程教育概论.docx(1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远程教育概论
现代远程教育概论
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更新知识的需要。
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江泽民: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使教育科研网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
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发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埃德加·富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
序言
坚持教育创新是党的十六大推出的重要战略任务。
以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为己任的广播电视大学,始终定位于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三个层面上。
自1999年以来,作为试点单位之一,浙江电大参与了教育部“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一个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等全方位的创新项目。
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同时引发人们转变教育和学习的观念。
本书作者在自己教学和管理的实践中,对现代远程教育的时代特征、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运行机制有了很多感悟,并对试点项目实践中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理性化的总结,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师生,开卷有益,值得一读。
我相信,这本书的编印、发行,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保证教学质量以及提高学习者的整体素质等方面,一定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金山
2003年8月1日
目录
序言3
第一章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7
第一节现代远程教育的时代背景7
一、教育的三次变革7
二、现代远程教育的时代背景8
第二节远程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11
一、远程教育的概念11
二、远程教育的特点12
三、远程教育历经三代15
第三节世界现代远程教育概况17
一、美国的远程教育18
二、英国的现代远程教育19
三、亚洲的现代远程教育20
第四节中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概况20
一、我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简况20
二、网络教育学院及其教学23
第二章广播电视大学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28
第一节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简史28
一、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体制29
二、广播电视大学是远程教育的主力军29
第二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30
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目的和意义30
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进展情况31
第三章学习的新观念35
第一节“学习”代替“教育”35
一、信息社会是学习化社会,“教育”被“学习”所代替35
二、“学会生存”36
第二节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38
一、教育民主化39
二、主体地位的转移和教学关系的重建39
三、教学时空的开放40
四、教学内容的拓展42
五、教育评价标准的改变42
第三节学习化社会的学习新观念43
一、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43
二、学习和学习者为主体44
三、学会学习比学习具体知识更重要44
第四节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素质45
一、主体意识45
二、学习者的信息素养46
三、网络学习能力是培养目标之一47
四、自持力49
第五节现代远程教育教师的素质50
一、新的角色50
二、信息素养51
三、教书育人52
第四章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53
第一节教学模式的概念53
第二节现代教育的学习理论54
一、行为主义理论54
二、认知学习理论55
三、建构主义理论56
第三节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环境59
一、网络基础环境59
二、教学资源60
三、学习支持服务66
第四节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模式69
一、个别化学习69
二、协作学习70
三、集体学习71
四、实践教学72
第五节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的工作72
一、教学设计73
二、制作教学材料74
三、教学组织74
第五章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组织75
第一节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76
一、学分制76
二、课程设置76
三、教学大纲和其他教学文件78
第二节入学和入学注册79
一、入学的几种方式79
二、入学水平测试80
三、入学始业教育与课程注册80
第三节制定个人学习计划80
一、个人学习计划的概念80
二、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的方法82
三、个人学习计划的调整82
四、课程注册83
第四节教学活动83
一、个别化自主学习84
二、协作学习——学习小组和小组活动84
三、实践教学活动85
四、师生交互85
五、面授辅导86
六、拓宽视野的学习86
第五节教学过程管理和考核87
一、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目的意义87
二、教学过程管理的内容和形式——形成性考核87
三、形成性考核中的“十八九分现象”88
四、用网络平台支持教学过程管理89
五、考核和考核的改革89
第六节现代远程教育的运行机制90
一、教学资源的开发90
二、学习支持服务91
第一章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
二十世纪的信息技术革命,正推动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
兴起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以Internet为代表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正迅速改变着人们教育和学习的方式,同时引发人们转变教育和学习的观念。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向学习化社会迈进,则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向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报告中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报告中说:
“每一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
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
”“我们建议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
”
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
“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
“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终身教育概念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
“十六大”阐明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将为我国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远景目标。
第一节现代远程教育的时代背景
人类在世界上存在的时间已经有好几十万年了,最初的人类茹毛饮血,和动物并没有太大区别。
但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作为最高层次的灵长类动物学会了使用工具,从此人类脱离了动物界,逐步成为地球的主宰。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每一次信息传播技术的革命,都会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随着受教育人口的大幅度增长,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人类社会的整体素质迅速得到提高。
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教育已经历过两种形态,或者说经历了两次变革,这就是农业社会的个别教育、工业社会的学校教育。
现在正在发生第三次变革。
这是一次意义更为深刻的革命。
一、教育的三次变革
文字发明之前,人类的每一个个体只能通过自己直接的体会来学习,通过语言来交流,后来学会用做记号传达自己的意思,“结绳记事”就是用记号表达意思的一种方法,但是这种记事的方法无法把自己的直接经验传授给他人,更不能传授给后人。
文字的发明使得人类可以把自身取得的直接经验记载下来传授给他人,并传授给后人。
作为人类的个体,个人不仅可以通过亲身经历学习知识,而且可以通过文字的阅读以及与他人的语言交流。
依赖前人留下的文字,人类可以用间接的方式学习他人的经验,化为自身的知识。
当时这种教育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只可能是耳提面命式的、师徒式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表现为一对一的学徒制、私学中的个别教学等。
个别教学的交流形式曾在古代罗马、埃及、中国等地广泛流传。
个别教育是以其杰出代表——中国孔子和古埃及苏格拉底的讲学、开创平民受教育之先河为标志的。
但是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对于教育的需求是低下的。
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以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人类社会的进步十分缓慢。
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以比较廉价和快速的方式得到复制和传播。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科学民主的思潮也冲破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禁锢,给教育的革命做好了铺垫。
十八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使人类开始在很大的程度上摆脱自然力的束缚,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
工业化大生产,需要大批经过专业训练的各种专门人才,学校教育应运而生。
工业化大生产对教育的影响表现为对人才的培养也是工业化的,其标志是十六世纪夸美纽斯创立的班级授课教学制度。
学校教育和班级授课制,以统一的规格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大幅度地降低了教育的成本,加快了培养人才的速度。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但和农业社会的个别教育主要是阅读、记忆等不同,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老师讲授、学生理解接受的基础上的,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程度和学习的效率。
邮政信函、收音机、电视、录音、录像等传播技术的出现,可以将课程内容从学校的课堂传送到校外学生手里,使得教育突破了课堂的束缚,远程教育应运而生。
社会发展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计算机网络的诞生,顺应了信息社会对传播媒介的内在要求,它正在成为社会传播的主要手段;计算机网络带来了人类交往的革命。
网络媒体几乎集合了以往各种媒体的所有优点,此外,还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查询检索方便、双向互动传播、多种媒体立体式发布信息、受众能够参与其中且有充分的发言权成为主动的传播者。
计算机网络使得教育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革命,这是教育的第三次变革。
第三次变革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使教育民主化成为现实,正改变着人类学习的观念,确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使大规模培养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个别化学习环境之间的矛盾第一次有望得到解决,等等。
二、现代远程教育的时代背景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仍然只把在课堂的学习作为人类个体走向社会前的一个阶段。
也就是说班级授课制创立300多年来,教育方式没有发生过大的变革。
直到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知识爆炸式更新使得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承受社会变革和个人发展的紧迫压力,人们才意识到教育正在或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所以,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一)知识爆炸催生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
核物理学有一个“临界质量”的概念,当核素的质量达到临界质量时,核素裂变积聚的能量使得链式反应得以进行,导致参加裂变的核素原子数目呈指数级数增加,就发生大爆炸,这就是原子弹的原理。
人类的科学知识经过几百个世纪的积累和更新,进入二十世纪之后也达到了“临界质量”,科学技术的“链式反应”引发了知识的爆炸。
二十世纪初的以电力的使用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和四十年代计算机的诞生,使人类极大地摆脱了自然力的束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异常的发展。
人类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知识总量在以指数级数的速度急剧增长。
有关资料显示:
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的总量等于过去2000年所产生的知识量的总和;到2020年,知识的总量将是现在的3-4倍;到2050年,目前的知识只占届时知识总量的1%。
知识爆炸,知识的总量大致每隔3-5年翻一番。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社会。
正像专家指出的那样,知识爆炸大大缩短了知识陈旧的周期,工业时代的“上一次学管用一辈子”显然是行不通了。
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只要在7-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今后一辈子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工业时代,求学的时间延长到22岁,大致也能应付一辈子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但是到了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校学习结束之后,仍旧得继续不断地学习,方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方才能够获得成功。
有人认为,人类个体的成长与动物个体的成长不同,动物的成熟纯粹是一个生物学过程,它在子宫里就基本完成了,出生后凭它的本能就可以生活了;但人类个体的成熟,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类个体出生后要经过所谓“第二胚胎期”即“文化胚胎期”的逐渐成长才能成熟起来。
在一般情况下,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大约要十多年的时间。
但是,在信息社会里,人被稚化了,人类个体的“文化胚胎期”被无限地延长了,人类的一生都变成了“文化胚胎期”,成了“永远的婴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勒内·马厄(1972年5月29日)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说:
“教育应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教育不仅是大家都可以得到的,而且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应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它的目的。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这本书中还说:
“现代科学指出,人在生理上尚未完成,这一点对我们认识人,是有独特贡献的。
我们可以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
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
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它的生存技术。
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
”所以,终身教育又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
显然,当教育成为人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这就是学习化社会。
(二)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呼唤个别化教育的回归
信息社会里,信息取代了工业社会的能源,成为生产发展的最主要要素。
在知识成为生产力的要素的社会环境下,教育必然面临着新的挑战。
工业社会使得人类的活动扩展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知识革命则大幅度地扩展了人们思维的空间。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教育形态发生变化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技术给人类的学习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开放的系统,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化学习(即所谓E—Learning)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境下学习,学习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取得了学习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为个别化学习和学习方式多样化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便利。
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导致人们学习观念的转变。
信息社会是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体系。
知识经济的突出特征是知识的不断创新和迅速传播,从而推动科学技术飞速前进和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换句话说,知识经济依赖着人类个体的不断创新,知识成了个人的财富,而且是一种不断在贬值的财富,只有不断地更新,才能保证财富的增长。
在这样的时代,人类个体之间充满着竞争,谁学会了学习,谁具有创新能力,谁就拥有雄厚的创新实力;谁放弃或放松了学习,满足于现状,谁就落后,就会被社会淘汰。
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正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的。
在这样的社会中,一个国家的竞技水平和综合国力将更多地体现在创造、加工、处理和应用知识信息的效率和水平上。
技术知识成了新的财富,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国家之间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对知识和信息的占有上。
例如,对于知识产品,我们经常可以遇到所谓核心技术的版权问题。
核心技术的版权掌握在谁的手里,谁就取得了控制权。
因此,创新性人才将成为国家的栋梁。
一个国家或民族综合实力的竞争不是单纯地占有多少自然资源,而是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
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丝毫离不开教育,离不开教育的创新。
而现代远程教育,无论从教育理念来说,还是从教育方法、教育过程来说,都有利于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
知识经济时代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个性化、创造力的培养成为教育的重点,因此,呼唤个别化教育的回归已成为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发展方向,网络教学为解决个别化教育的回归和大量培养人才两者之间这一内在矛盾提供了可能和现实的途径。
(三)现代远程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历史潮流
现代远程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历史潮流,正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或普及高等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10月发表了《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宣言指出:
新的信息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改变知识发展获得和传授途径。
宣言还指出:
这种新技术为革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为扩大高等教育提供了机遇。
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网络教育,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教育,主要依托于互联网。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预测,从1997年起,全球Internet的用户数量为8千人,以后以每年34%的速度递增,到2003年,可达到5亿人。
中国的用户数量增长速度更是达到每年递增50%左右,超过了世界平均的增长速度。
据2003年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的数字,截至2003年6月30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2572万台,上网用户数约6800万人,CN下注册的域名250651个,WWW站点约473900个,其中有7.2%的用户经常使用网上教育服务,28.2%用户在网上经常查询科技、教育方面的信息。
“可以说,从来没有哪一种媒体像网络一样能够以无所不至、无所不在的方式把知识和信息投放给适当人群。
教育必然在网络的发展中面临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网络的发展,带来了现代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历史潮流。
据世界经合组织的研究,2000年,全世界有7000万人通过远程教育方式进行学习,预计到2001年达到近一亿人。
到2000年,美国有44%的高等学校向全社会提供各种远程教育,接受远程高等教育的学生约占全日制在校生的32%,此外,还有21%的高等学校计划在今后3年内开展远程教育。
中国教育报刊登的文章说,美国远程教育的主要举办者是公立大学,全美78%的公立四年制大学和64%的公立两年制大学开展了远程教育。
当现代远程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历史潮流的时候,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在网络时代,我们不得不面临两种选择:
或对信息网络这样的巨大变化无动于衷,固守于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最终被快速进步的社会淘汰;或认真思考网络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从而调整自己的观念与行动,使自己居于时代的潮头。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选择了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使之为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服务。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
”国务委员、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也提出要“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第二节远程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
按照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看法,远程教育发端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十九世纪,由于产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英国原有的高等教育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
1849年伦敦大学首创校外学位制度,促进了函授教育的发展,各种私立的函授学院,为攻读伦敦大学校外学士学位者提供函授辅导。
有趣的是,据说远程教育发端于一个偶然的学习行为。
有位学者指出:
最早以远程学习的方式获得大学学分的,是在十八世纪,当时一位身处偏远农庄无法离家的学生与一位大学讲师私下商定,让他将课程笔记和课本邮寄到家中,而他则以书信的形式参加考试。
这位教师有可能拿了“好处费”,而校方决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课堂里还有一位“影子”学生,这个学生和学校形成了一种函授教育的关系。
一、远程教育的概念
从本节的引言可以看出,远程教育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是适合于成人的教育形式。
一个人在成年的过程中接受了9到12年的学习文化的学校教育,这是人生的第一阶段。
由于没有受过职业的训练,今后他要不断发展就得继续学习。
如果在文化学习结束之后,能够接受职业教育(中专、大专)或者升上大学,就有一个比较好的专业基础。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已经告诉人们,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一生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在一生中多次“充电”,而远程教育是继续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
远程教育,曾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被称之为远距离教育,其实这是同一个词汇(在英语里都是distanceeducation)。
关于远程教育的定义,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例如,有一种说法,远程教育是指将课程传送到校园外的一处或多处学生的教育。
又如,远程教育是指学生和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通过传播媒介进行通讯联系和系统教学的一种形式。
授课者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既可以指空间位置,即不在同一教室,也可以指时间上的差异,即老师在某一天授课,课程可以在此后的某一时间传输给学生。
教育部《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主持人、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汇集了历史上早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霍姆伯格和德斯蒙德·基更等组织和学者的三种不同的说法:
早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
“远程教育:
教育通过邮政服务、广播、电视、电话或报纸进行,在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面对面的接触;教学是通过寄送给个人或学习集体的特殊准备的材料进行的,学生写下或录下寄给老师,教师进行批改,加上评语或忠告再寄给学生。
远程教育就是这样来监控学生进步的。
”
霍姆伯格则在1977年指出:
“远程教育包括所有层次的各种学习形式。
在远程教育中,学生和教师不出现在同一教室或同一地点,因而学生并不处于教师连续的直接的教学指导之下,但是学生仍然从教育组织的计划、指导和教学辅导中受益。
”
国际远程教育学者、爱尔兰的德斯蒙德·基更于1983年提出:
“远程教育是新兴的教育领域。
在这个领域里,学生和教师在整个学习期间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学生和学习集体在整个学习期间也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技术媒体代替了传统的、口授的、以集体学习为基础的教育的人际交流;教学和学习过程是系统组织进行的(这样与自学计划区别开来);学生和教师仍可以进行双向通信和交流(以此与教育技术的其他应用形式相区别)。
远程教育代表了教育过程的工业形态。
”熊澄宇教授认为,德斯蒙德·基更这一说法得到国际公认。
从这些定义我们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期所说的远程教育实际上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函授教育,即第一代远程教育,这个定义是与早期远程教育的形式相符合的。
霍姆伯格和德斯蒙德·基更的概括,已经反映了此后的远程教育采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电子学习平台作为媒体的特点。
二、远程教育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学校面授教育,远程教育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德斯蒙德·基更在其《远距离教育基础》一书中对此作了概括:
——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处于相对分离状态。
——教育组织通过规划和准备学习材料以及提供学生学习支持服务,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
——应用各类技术媒体如印刷媒体、视听媒体和计算机媒体,把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并以此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
——提供双向通信并鼓励学生交流对话和从对话中受益。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学习集体也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学生通常是接受个别化教学而不是集体教学,但并不排除为了教学和社会的目的组织必要的集体面授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远程教育 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