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事迹1200字集锦.docx
- 文档编号:12576410
- 上传时间:2023-04-2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5.45KB
中国名人事迹1200字集锦.docx
《中国名人事迹1200字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名人事迹1200字集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名人事迹1200字集锦
历史是一部长卷,再怎么博大精深,也终究要翻过去的。
然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汰尽英雄。
“历史上英雄屈指数来,实在不胜枚举。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金戈铁马,驰骋边疆,或运筹帷幄,旗开得胜——这些无不在漫长的历史长卷上描绘出一笔笔英雄本色!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有关中国名人事迹的作文,接下来随着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中国名人事迹的作文1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
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
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
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
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
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
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
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
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
《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
《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
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
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
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
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
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有关中国名人事迹的作文2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为了蜀国鞠躬尽瘁,仅仅是因为刘备对你的尊重和他那三天的苦苦等待。
为了辅佐刘备,诸葛亮将自己的智谋才华都奉献给了他……
初出茅庐时的诸葛亮,火烧博望坡,仅凭着军中三千人马,就烧得曹操大败而归。
接着火烧新野,一把大火,继续就将曹兵烧得狼狈不堪。
第三把火就是火烧赤壁,诸葛亮巧妙地利用了东风,一把火就将曹操百万雄军烧得兵败如山倒。
上面说的这三把火,一把比一把烧的热闹,诸葛亮也就是靠了这三把火,烧出了气势,也烧出了刘备阵营上上下下对他的普遍尊重。
智夺荆州时的诸葛亮,得知周瑜正在攻打南郡,只是在一旁等候,看准时机,便不费气力夺得荆州,气得周瑜直吐血。
玄德取妻时的诸葛亮,明知其中有诈,却只让赵云陪同刘备一同前去关东,去前,你给了赵云三个锦囊,就保得刘备安全归来,使得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讨要荆州时诸葛亮,得知周瑜心中不服,即将率兵攻打刘备,于是便略施小计,打败周瑜,结果这三气周瑜就把周瑜给气死了。
临死前,周瑜口吐鲜血,死前叹了口气说:
“既生瑜,何生亮!
”连叫数声而亡。
白帝城托孤时的诸葛亮,明知刘禅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况且你在军中早已深得民心,把刘禅给废了根本不成问题,然后自己当皇帝。
可你偏要辅佐刘禅,完全没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
此时的诸葛亮明明就可以夺权,可是他就是这么固执,一直辅佐刘禅到死为止。
你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或许是因为刘备那三天的苦苦等待,或许是因为刘备的自己的器重,对自己的尊重,或许是因为这承诺多年的诺言……
我最崇拜的人就是诸葛亮,不仅是因为他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更是因为他那信守诺言的精神,那用一生换来的承诺……
有关中国名人事迹的作文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一位才华横溢,光芒四射的都督。
他就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直至三分天下的东吴大都督——周瑜。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公瑾。
”当年东吴领袖江东小霸王——孙策在遇刺重伤后,仍苦口婆心地告诫其弟孙权。
可见周瑜当时在东吴的崇高地位和重要性。
是周瑜,成就了东吴不可撼动的三分天下的地位。
也是他,提出“中原地区动乱,以吾等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景观成败。
”使吴国无后顾之忧的发展,逐渐富强。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个气量狭小,善妒忌以至于最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伪君子。
但在此,我要为周瑜平冤昭雪。
在正史中记载,周瑜是个气量宏大,用兵如神,琴技精湛的美公子,而他被诸葛亮“三气”致死更不过是无稽之谈。
在当时的战乱纷争的年代,谁不知气宇轩昂,江东周郎?
甚至是当初一贯轻视周瑜的东吴老将程普,在周瑜不仅不计较,甚至周瑜几次向其几次请教,最后冰释前嫌,不得不叹曰: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可见周瑜的宽宏大量。
“曲有误,周郎顾。
”
“若得周郎顾,时时误抚弦。
”据说,周瑜哪怕醉后也能清楚地分清错了何音,可见其琴艺精湛。
“三气周瑜”不过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自己设计的虚事,不过是为了迎合匡扶汉室,匡扶正统主题而已。
公元210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西蜀的方案,但在周瑜赶回驻地江陵,准备出征的路上时得了重病,最终卒于巴丘,时年三十六岁。
只可惜天妒英才啊!
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将军帝王对周瑜也有极高的评价,比如刘备评曰:
“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王朗:
“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
”孙策:
“公瑾英隽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
“吾得卿,谐也。
”范成大:
“年少曾将社稷扶,三分独数一周瑜。
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功迹巍巍齐北斗,声名烈烈震东吴。
青春年纪归黄壤,提起教人转叹吁。
”
这就是我眼中的周瑜,一个气量宏大、谋略过人、用兵如神、琴艺精湛、才华横溢的“完人”。
有关中国名人事迹的作文4一部非常流行的历史小说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更容易地了解熟知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而起到不错的流传效用,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历史不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以至于让人们忘记了历史的真相。
应该说,《三国演义》一定程度上就是这样的一部著作。
不可否认,绝大多数人都是最先因为小说或因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而对三国产生兴趣的,毕竟描写三国正史的《三国志》晦涩难懂相对乏味,即便很多人熟读了《三国演义》也不想去涉猎《三国志》,这就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成了人们心中真正的历史形象,因此造就了很多“冤案”或者是名不副实的现象。
而周瑜,这个东吴大都督在小说中和正史记载相比,其确实被贬低了,那么历史上的周瑜是怎样一个人呢?
我想周瑜至少应该像苏东坡写的《赤壁怀古》里的那般风流倜傥,是个难得的俊杰人物。
我们要知道,罗贯中在演义里为了过度的突出诸葛亮的光辉伟大形象,在不经意间就让诸葛身边的很多人描画的相对暗淡一些,被“黑”的人有很多,大家都知道在此不一一列举,而周瑜无疑应该是被贬低的最狠的一位了,以至于大凡只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到最后甚至忘了周瑜在赤壁中的雄姿英发,只记得他是个心胸狭隘一心想置诸葛亮于死地的小人了,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当然,罗贯中塑造的周瑜大帅哥形象还是极为成功的,堪称三国第一大帅哥。
史书确实记载周瑜高大英俊,人称周郎,而且娶大美女小乔为妻,俩人可谓郎才女貌,是三国难得的
一段情人佳话。
周瑜早年即跟随孙策闯荡天下,可谓兄弟难得,知己难得,基友难得。
但可惜孙策在建安五年就去世了,临终前给其弟孙权留下了一句著名的“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时年仅19岁的孙权掌政后由周瑜和张昭两人共同掌管军政各事务,平定局势。
地球离开谁都照样转,永远要记住是时势造就英雄而非英雄造就历史,英雄需要一个他发挥的机会,而这个机会也悄然降临到了周瑜的肩上。
当然了,这个机会所带来的责任可能太过重大,一将功成万骨枯,是迫不得已而非欣然所求。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意在一统江南,在东吴朝内投降言论不绝于耳的情况下周瑜和鲁肃力排众议,说服孙权决心抗战,赤壁之战就此拉开大幕。
关于赤壁之战在这里就不详细述及了,像“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很多故事就发生在这期间,当然了其中关于诸葛亮草船借箭和借东风这种小说故事肯定都是虚构的了。
在这场三国最大最著名影响力也最深远的战役中,作为东吴方面全权负责的大都督周瑜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他是当之无愧的取胜第一功人,也因此大都督在历史上从此成名,而更要注意的是周瑜时年才34岁!
后人用来赞颂周瑜的诗词可谓数不胜数,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早已经典的不能再经典,像郑板桥“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读来亦是令人心潮澎湃,英雄情结立燃。
这样的一个俊杰,为国家立下不朽之功,天下何人不羡慕不嫉妒呢?
这样的一个年轻有为的将才怕是只有别人妒忌他的份,他又怎么会是一个小肚鸡肠心胸狭隘的小人呢,相比较来说诸葛亮当时的所有作为和周瑜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周瑜根本就不可能去忌妒诸葛亮,而史书上也并没有像小说里诸葛亮和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斗智斗勇,各怀鬼胎的情节。
不是黑诸葛亮,诸葛在赤壁之战的贡献主要的就是起到了外交官的作用,指挥打仗包括计谋策划和他没任何关系。
现在反过来,我们再去读读小说,发现罗贯中其实在无意间反而是愈加地抬举周瑜的。
《三国演义》中周瑜曾多次被诸葛激怒,甚至气到吐血,而且两家联盟期间他曾多次妒忌诸葛亮的才能甚至想不惜手段害死诸葛亮,那么问题来了,周瑜仅仅是因为诸葛亮比自己更聪明就不爽吗?
非也!
在小说中作者也明确说过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出发点是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周瑜甚至曾想拉拢诸葛亮进入东吴集团与自己共事,想想这是一种何等的胸襟,“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他难道不懂吗,周瑜这种为国家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心胸实在令人佩服,而他想害诸葛的出发点也完全是站在自己国家的利益上考虑的,认清这点的话,包括后来设计让孙小妹与刘备结姻也完全是一心为国着想,周瑜的利益出发点永远是站在国家层面上而非个人得失,这么一个爱国的人难道不值得别人尊敬吗?
重新回到《三国志》,周瑜后来建议孙权用声色之娱麻痹刘备,并分开关张,孙权这个倒没听从周瑜的建议,在这里呢我想周瑜未免有点太小看刘备了,他刘备是谁?
一句话,“龙岂池中物”。
常言道,天妒英才,非常不幸的是在返回江陵的路上东吴杰出的大都督周瑜病死于途中,年仅三十六岁,令人伤悲,人们再也不会看到这位年轻有为的英雄为日后的江东作贡献了,哀哉公瑾,痛哉公瑾,惜哉公瑾。
周瑜临终前上书孙权让鲁肃继任自己之位,为江东的稳定发展做了最后能做的事,周瑜死后,孙权非常悲痛地说:
“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
”后来孙权称帝后也常常怀念周瑜,并对大臣们说过“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
陈寿评曰:
“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周瑜为东吴大都督作了榜样偶像似的示范。
而江东也真可谓人杰地灵,在孙权领导期间,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又有陆逊,这也使得江东地区能够一直相对安稳发展。
而今天更重要的是,大都督周瑜的故事从此能够源远流长,“曲有误,周郎顾”,一时美名终能换得一世美名,亦可谓善哉。
有关中国名人事迹的作文5周瑜,是一位极其具有智谋的人,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
内事问张昭,外事问周瑜。
足以看出了周瑜在东吴的在军事方面的才能。
但是,这样的一位英才,最终却被致命的弱点——心胸狭隘害死了自己。
他因为对孔明心怀嫉妒,便想加害孔明,他要求孔明在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
孔明说:
“我只要三日便可造好。
”周瑜让孔明立军令状,孔明便立,最后孔明利用大雾草船借箭,第三日交给周瑜。
周瑜对鲁肃说:
“此人留着是江东的祸害,应早日除掉。
”周瑜想加害刘备,把刘备骗到江东,让他娶孙尚香,从而让刀斧手行刺,但孔明将计就计,让赵云护驾保刘备娶亲,在乔国老与吴国太的帮助下,刘备顺利娶亲。
这是一气周瑜。
刘备假装与孙尚香去江边祭祖,实则瞒着孙权逃跑,孙权派人追杀,却遇到了诸葛孔明的伏兵,孙权失策,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是二气周瑜。
周瑜想用假途灭虢的基色来夺取荆州,结果孔明派兵把守,看穿计策,周瑜兵败后卧床不起,生了一场大病,临终前说:
“既生瑜何生亮。
”说完便死去。
其实周瑜也是一位有头脑的军事家,他用计让蒋干把假的信件偷走令曹操杀了张允和蔡瑁两位水兵大将,这样一来,水兵得不到有效的训练,错失了战机。
在我看来,周公瑾其实是一位很有才能之人,他的计谋不在于孔明之下,只是他狭隘的心胸,最终害了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名人 事迹 1200 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