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商鞅变法.docx
- 文档编号:12572639
- 上传时间:2023-04-2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0.18KB
考点1商鞅变法.docx
《考点1商鞅变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1商鞅变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点1商鞅变法
考点1商鞅变法
1.背景
①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要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②在各国激烈争霸的压力下,诸侯国竞相变法改革。
2.时间公元前356年。
3.支持者:
秦孝公
4.目的:
变法图强
5.主要内容
(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2)奖励生产。
(3)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的特权。
(4)承认土地私有。
(5)建立县制。
(6)统一度量衡。
6.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卷问答
(1)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答:
①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应坚持和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②符合国情的改革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我国应依据本国国情制定相应政策。
③改革会遇到旧势力的阻挠和反对,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们在改革中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④商鞅身上所体现的改革自强、不畏艰险,为改革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为什么?
答:
商鞅变法成功了,因为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
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
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考点2秦统一与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1.秦兼并六国及其意义
(1)背景:
①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②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2)秦兼并六国: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3)秦的建立:
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4)秦统一的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2.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上:
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文化上:
统一车辆形制;统一文字(小篆——隶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3)军事上:
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4)思想上: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
(这一措施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的文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
3.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统一国家的建立,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强军事力量;有利于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联系。
考点3汉武帝大一统
1.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上:
①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侯国势力。
②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
(2)思想教育上: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设立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3)军事上:
北击匈奴。
(4)民族关系上:
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汉与西域的联系。
影响:
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使西汉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2.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在位期间,实行许多重大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措施。
由于他的统治,西汉王朝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将西汉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
开卷问答
(1)如何看待汉武帝的大一统?
答: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如何认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
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使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在当时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巩固。
但“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头脑。
考点4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
汉朝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2)概况: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出使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3)意义: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
系。
2.西域都护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3.丝绸之路
(1)形成时期:
汉朝
(2)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3)作用: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
(4)认识:
开放、交流、发展
开卷问答
(1)如何评价张骞?
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哪些品质?
答:
张骞是以大一统王朝使臣的身份开辟域外交通路线的第一人,他的探险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从而造福当时,泽及后人。
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畏艰险、勇于开拓、不辱使命、英勇顽强的精神。
(2)如何看待丝绸之路?
答:
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交通史上的奇迹,它架起了东西方之间友谊和文明的桥梁。
至今这条“丝绸之路”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对当今的经济文化交流及西部大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仍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很好地加以利用。
考点5江南经济开发
1.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
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
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南迁。
西晋后期,西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东晋的建立,阻止了少数民族南进的步伐,为南方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东晋淝水之战的胜利,再一次阻止了游牧民族的南下,使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没有被打断。
2.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大量北方人口迁到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各民族友好交往,共同开发江南。
(2)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表现:
农业:
开辟出了大量湖田;把北方农作物的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种植双季稻;新建了许多水利设施。
手工业:
织锦业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迅速发展;冶铸业中灌钢法的发明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江南的青瓷烧制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南方的造船技术也很发达。
商业:
南方的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城市繁荣,建康城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城市。
开卷问答
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江南经济开发的认识?
答: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人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可以带动经济的迅速发展;发展地区经济时还应注重因地制宜;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够推动经济发展。
考点6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②各族人民在长期相互交往中,民族汇聚(融合)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
2.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主要措施
(1)迁都洛阳。
494年,他将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
(2)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如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他将皇族的姓氏拓跋改为元,自己改名为元宏。
(4)历史作用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开卷问答
(1)如何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
(从民族关系的角度看)民族融合、民族友好交往是古代我国历史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进步。
(2)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
答:
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
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胆有识的改革家。
考点7:
隋唐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
1时间:
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含义: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3主要科目:
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
4作用:
①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②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③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④他们中间的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之后,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得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开卷问答
(1)如何评价隋唐科举制?
答:
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与逐步完善影响极其深远。
科举制给士子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机会,人才不断涌现和创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2)隋唐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答:
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选拔好管理人才是促进社会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之一。
考点8:
“贞观之治”唐太宗
1.“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被誉为“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内容:
1、经济上:
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2、政治上
①吸取隋亡教训,以民为本。
②虚心纳谏,知人善任。
(魏征)
③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3、法律上:
颁布《唐律疏议》,减轻刑罚。
4、文化教育上:
扩充国学,发展科举。
5、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3)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重视文化教育,发展科举制度;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繁荣。
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开卷问答
“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给我们带来那些启示?
答:
重视人才、重视民众或百姓的利益是社会稳定、国家兴旺繁盛的重要条件。
以德治民、以德治国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唐太宗的所作所为虽是为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但合乎潮流,顺平民意。
考点9:
武则天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1.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当政期间,在政治、经济方面继承唐初以来的制度和措施。
选拔贤才,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武则天的统治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奠定了基础。
史称其统治有“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贞观遗风”)。
她不失为一个有作为的女皇帝。
主要措施:
①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姚崇、宋璟、狄仁杰、骆宾王)。
②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2.“开元盛世”
(1)表现:
唐玄宗统治前期,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政局稳定,被誉为“开元盛世”。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2)措施:
重用贤能(姚崇);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开卷问答
封建盛世局面出现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答:
历史封建盛世局面的出现者是经历几代皇帝连续执行宽松政策和几代劳动人民艰辛努力的结果。
由此可见一种好的治国路线和政策来之不易,要保证社会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点1 商鞅变法 考点 变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