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总结.docx
- 文档编号:12550435
- 上传时间:2023-04-2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86.67KB
协同创新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总结.docx
《协同创新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协同创新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总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协同创新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总结
1.前言
为了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先后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教育部、财政部也先后颁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进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科技振兴战略以及实现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国家目标,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然而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重点高等院校及地方高等院校在人才引进、优质生源招生、毕业生就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将面临激烈的竞争。
中国作为服装消费大国与制造大国,决定了服装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从而为服装高等教育创造了持续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服装产业正在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升级,数字化、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服装设计、服装生产、服装零售、服装企业管理中,以提升服装产品的设计能力、生产效率以及改善生产环境。
服装高等教育只有通过协同创新,才能保持与服装产业结构升级的高度吻合,从而确保服装学科的人才培养方向、服装学科知识结构与师资水平、服装学科的科研方向、服装学科的实验室及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方向等不偏离服装产业的发展轨道,并能为服装产业发展提供适用性人才及提供科技服务。
本项目以广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及教学成果培育项目“服装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及广东省特色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广东省精品课程《成衣工艺学》、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服装产业智能化科研平台专业能力实践基地”等10个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为基础,配合惠州学院本科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自2009年以来,在惠州学院服装系进行了“协同创新,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并在创新课程体系、互动式教学方法、系列化专业教材、广域型实践创新基地、学生创新实践及管理平台、校企紧密合作的培养模式等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预期成果。
2.理论创新
2.1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于服装企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校企紧密合作的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组较早地提出了服装高等教育必须服务于服装产业发展,并与服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高度吻合的办学定位,按照“学工一体,学以致用”的办学指导思想,将培养适应服装企业的、具备服装工程及管理能力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服装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使命。
根据服装工程及管理学科特点和服装系长期以来形成的校企合作办学特色优势,制定并实施了校企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一所示)。
在实施校企紧密合作的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项目组采用了“将服装企业请进来,将专业教师带出去”的方式,让服装企业全面参与专业发展方向、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实习计划、毕业设计、就业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决策,形成了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课程体系与创新实践体系,实现了企业人才需求与实际培养人才规格的零差异、毕业生就业零适应期、用人单位二次培养零成本。
图1协同创新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2构建了以推动服装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校企多主体协同创新实践平台,实现学研产一体化,形成了实习、论文、就业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项目组每年定期组织一次服装企业高层论坛,了解服装产业发展趋势及服装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及时将服装先进生产管理技术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服装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服装生产、物流、零售、设计,项目组先后依托专业实验室,与服装企业联合创建了10多个校企多主体协同创新实践平台,通过企业带教与学校导师迅速将服装产业智能化升级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工程实践与创新的内容,实现学研产一体化,实习、论文、就业三位一体化(如图2所示)。
图2服装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2.3构建了国际化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服装作为国际化产业,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国际化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包括:
国际化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国际化项目团队引进、双语教学团队建设、国际化学术交流、国际化教学方法改革等立体化建设,要将学生国际化教育与教师国际化能力培养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效的国际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3.实践探索
惠州学院服装系(西纺广东服装学院)是1988年由香港旭日企业董事长,香港爱国人士杨钊先生倡导与资助下,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创立的,采用董事会管理体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以“学工一体,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培养专科层次的、服装高级应用性人才。
2000年专升本,由专科教育转为本科教育,生源来自于广东、甘肃、山东等14个省市,在校生1000多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协同创新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3.1实施校企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
1995服装系与旭日企业共同设立了旭日企业研究社,制定了旭日企业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简称A.O计划,开展校企一体化培养服装人才的探索。
到2012年为止,研究社已经招收了16期A.O学员,共计培养300多人,其中50%学员至今仍留在旭日企业效力,35%学员已晋升至高级经理级职位,旭日企业研究社成为企业管理骨干培养的摇篮,被誉称为旭日企业的黄埔军校。
下面总结了惠州学院服装系在校企一体化培养服装精英人才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1、成立旭日企业研究社,推行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旭日企业研究社由服装系与旭日企业共同设立,日常运作经费由旭日企业筹措。
研究社的主要职能包括:
负责招收每期A.O学员、根据企业招聘人才的职位制定培养计划、与院系沟通制定学分置换计划、与院系沟通聘请资深教授开设教学专题、与企业沟通安排实践教学进程、对A.O学员理论课程及实践环节进行考评、听取企业每月对学员的考核意见并及时反馈给A.O学员、每月组织企业和学校相关主管召开A.O学员情况碰头会、收集学员意见并及时反馈给企业或教师等。
企业的主要职能包括:
制定A.O招聘计划(包括岗位、人数、职位描述等)、为A.O培养计划提供调整意见、安排学生岗位挂职实践的带教经理、制定A.O生福利计划与晋升计划、每月对学生岗位挂职实践的表现进行评价、参加A.O定期会议、提供奖学金等。
服装系的职能包括:
配合研究社完成A.O学员招聘、提供研究社要求的师资、帮助A.O学员完成学分置换、参加研究社定期会议、为学员安排实践环节指导教师、与企业共同考核学生的学业等。
2、严格筛选学生,精心制定职业规划
A.O计划的第一步是挑选学生。
每年5-6月,旭日企业根据其下一年度的用人计划,从国内各高等院校(主要是惠州学院服装系)相关专业毕业前一年的学生中,经过学校、企业的三轮面试,挑选20名左右的学生,加入当年的A.O团队,A.O学员在校最后一年的教学计划由旭日企业研究社根据企业用人计划制定与执行。
A.O学员的教学计划是根据企业岗位需要量身定制的,包括专题课程与专项实践两个部分。
课程专题有:
《企业终极期望》、《企业行政管理》、《创业守业人生》、《真维斯经营实务》、《消费心理学》、《5P营销组合及策略》、《服装采购实务》、《服装专业英语》等,A.O学员将根据所选岗位进行选修。
专项实践采用轮岗方式,由旭日企业安排学员在企业各种主要岗位上进行轮岗实习,最后停留在就业的岗位上挂职锻炼。
整个教学计划的目标是以“旭日文化”思想为内核,优质管理为基础,围绕“处事做人”的主题,为旭日企业培养勤奋、拼搏、具有创新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一专多能的高级管理人才。
每位A.O学员都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
学生加入A.O时必须签订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学员经过五年系统的培养(1年在学校,毕业之后,企业对A.O学员进行四年跟踪培养),学员将晋升到副经理职位,如果学员不能按期晋升,将被要求退出A.O计划。
因此每位学员都要经过用人部门的面试,由用人部门的负责人对他们今后的工作进行规划,并指定一名经理作为带教,负责学员岗位挂职实践以及毕业后岗位工作的指导与考评,A.O学员的学业成绩将作为带教人员工作业绩的考评内容。
A.O培养的机制,不仅激励学员认真学习与工作,也激励带教认真为公司培养人才,为A.O学员快速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组织环境。
3、坚持学工一体,加强一岗多能的培养
A.O计划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工一体。
A.O学员最后一年的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总课时约为130学时,实践课总课时约为1300小时,理论与实践的比例达到1:
10。
A.O课程内容根据当年企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进行调整,教学内容贴近企业需要。
A.O学员的专项实践采用轮岗与定岗定位挂职相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一岗多能,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部门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为学生今后在一线工作奠定了人际技能、技术技能基础。
3.2拓宽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渠道,构建广域型校企合作平台
地方院校在师资、科研方面是软肋,但地方院校有地缘优势,在地方经济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因此地方院校必须立足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企业服务,在协同创新培养应用性人才方面有所作为。
应用性人才培养需要广泛的实践教学平台的支持,项目组采取积极地走出去,加强与服装企业联络与沟通,建立校企良性互动机制,在拓宽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渠道,构建广域型校企合作平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让企业参与教学计划设计及专业建设,建立校企紧密的合作关系。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最初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全是在旭日集团的指导下,由办学各方共同制定的,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达到了50%。
在教学计划调整过程中,充分吸纳服装企业的意见。
为了适应广东服装企业逐渐从生产型转为营销型,从粗放式、经验式管理向精益管理、科学管理转变,服装系先后加强或增设了服装工业工程、服装贸易跟单、服装生产跟单、营销数据分析、内衣结构设计等专业课程。
在专业方向拓展的过程中,服装企业的支持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2009年在香港旭日集团支持下,惠州学院与香港制衣训练局共同开设了10门服装零售专业方向课程,为今后服装零售专业非专业目录申报奠定了基础。
2、争取企业在教学设备、奖学金或助学金的支持,改善办学环境。
服装系自建立以来,首批的教学设备全部由香港旭日集团捐助,针织服装专业初期的教学设备全部由香港半岛集团捐助。
随着办学规模及社会影响的扩大,服装系先后争取了更多企业资助实验室建设:
真维斯RFID服装智能店铺、法国立克资助服装数字化实验室软件系统、广州春晓GST实验中心、江苏常熟金龙机械有限公司资助的电脑横机等。
服装系自成立以来,香港旭日集团就在服装系设立了奖学金,此外,服装系也先后争取了东莞沛恒制衣厂、安东尼制衣有限公司、香港万达集团、欧尼尔服饰有限公司在我系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
3、争取企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支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经过20多年实践探索,服装系与服装企业之间已经形成了以下多种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是定向实习,包括大型服装企业集团的集中实习与中小服装企业的分散实习两种形式。
每家大型服装企业集团实习的人数在10人-30人之间,每家中小服装企业实习的人数在1-5人之间,目前为服装系提供定向实习的企业有50多家。
定向实习的组织形式包括定岗实习与轮岗实习,无论何种形式,实习单位均会根据服装系专业实习的要求,为实习生定制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标,并会为实习生安排带教人员,与指导老师共同完成实习指导与考评工作。
二是专题设计。
专题设计是服装系各专业学生在第七学期必须完成的综合性实践训练,每年的设计主题均会根据服装时尚变化及企业产品设计需求的变化而不同。
为了让专题设计更好地服务于服装企业,服装系吸引服装企业参与专题设计,让学生直接为企业提供产品设计或者利用服装企业提供的材料开展专题设计,“东尼杯”、“校友杯”、“南璇杯”、“金泰杯”、“天意杯”等均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
三是专题讲座。
为了让学生掌握服装企业一手信息,服装系每年邀请服装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成功校友来我系开展服装专题讲座,得到了服装企业及校友的大力支持。
4、争取企业在双师型师资培养方面的支持,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与科研服务能力。
为了配合大比例的实践教学需要,需要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既要能走上讲台,又要能并且愿意进到车间或实验室。
为了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服装系所有教师均参加过旭日集团提供的为期半年的挂职训练,新进的年轻教师也需要参加挂职。
在挂职实践中,专业教师树立了一个正确的理念:
服装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就是应用,要在理论突破是比较难的,因此要在服装系有所发展,要对服装系有所贡献,就必须到服装企业去,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提升个人的价值。
从服装系骨干教师的成长来看,其教学、科研、论文与企业结合紧密的教师,成长都比较快。
3.3推广办学成果,提升服装专业品牌知名度
应用型人才培养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必须走出去,将办学成果推广,才能形成社会效益,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与社会的支持。
1、争取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支持。
2009年以来,项目组先后申请了9项广东省教育厅教学改革及质量工程项目,对服装系教学改革成果进行总结。
大量的教学成果积累也使惠州学院实现了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零的突破,2009年服装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被批准为广东特色专业建设点,《成衣工艺》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
2、争取中国纺织出版社在教材编著方面的支持。
至2011年底,服装系由中国纺织出版社或其他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教材突破50部,其中,2部属于教育部规划教材,3部教材获得纺织出版社优秀教材称号。
服装系将教学成果以服装专业系列化教材推向社会,不仅有助于社会共享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也有助于提升服装专业知名度,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教育资源的支持。
3、争取服装企业在横向课题方面的合作。
2009年以来,服装系专业教师获得了30多项的服装企业横向课题,涵盖了梭织服装、针织服装、毛衣、内衣等服装产业的服装产品开发、服装生产管理、服装企业管理、服装企业ERP、服装市场营销、服装零售策划、服装工业工程、服装企业流程优化、服装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培训、服装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服装行业标准制定、服装产业规划等方面。
这些课题的研究与应用,不仅提高服装企业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为实现服装系“培养应用性服装人才”的目标定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参加专业竞赛。
服装系在全面开展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过程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出现了大量的获奖成果,2009年以来,服装系先后在《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中国真维斯杯休闲装设计大赛》、《世界旅游小姐中国总决赛》、《新丝路模特大赛》、《CCTV电视模特大赛》、《中国(大朗)毛织服装设计大赛》、《经纬.建国.东华杯》、《“名瑞杯”晚礼服设计大赛》、《海宁•中国经编服装设计大赛》、《敦煌国际服饰模特艺术节国际模特大赛》、《“威丝曼”中国针织时装设计大赛》等各类服装专业大赛中获得大奖,总计达到60多项,社会影响力大大提高。
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竞赛的积极性,2009年服装系设立了“实践创新奖”,对参加各类服装专业竞赛获奖学生给予奖励。
3.4加强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构建国际化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加强与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人才的重要途径。
为了建立广泛的交流合作机制,服装系探索了多元化的交流合作模式。
1、2012年9月惠州学院为服装系引进香港制衣训练局“提升服装系竞争力”项目管理团队,这是一个战略式、顾问式、研究式的项目管理团队。
通过与项目管理团队紧密合作,将会推进服装系国际化办学,探索个别化人才引进到科研团队引进的新模式。
服装系将充分利用香港制衣训练局的影响力,在服装学科发展规划、学术提升、研究生教育、师资进修、国内外的专家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人才引进、和谐团队建设、协同创新等方面获得服装行业人脉资源、政策资源、企业资源及经济资源的支持。
2、2009年9月惠州学院、香港旭日集团、香港制衣训练局联合,在服装系开设10门服装零售课程。
目前这些课程已全部开出,并得到了学生与企业的认可,对服装系探索互动式教学方法、学生考核评价、服装零售课程开发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近两年毕业生就业趋势来看,服装零售专业人才需求正在不断增长,零售方向毕业生市场竞争力也比较高,起薪水平高出其他方向50%左右,有助于实现学生体面就业。
3、国际化视野培养。
服装行业在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但中国依然是世界级服装工厂,无论是学生还是专业教师,必须认清服务对象的世界性,需要有国际化的视野。
目前服装系引进外教开设专业选修课,专业教师开设专业双语课程等,都有助于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
为了提高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服装系30多位教师先后到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英国肯特艺术设计学院、香港理工学院、香港制衣训练局、香港知专设计学院、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加拿大卡普兰诺大学、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学院等进行服装专业、国际化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学习;10多位老师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或专业学术会议。
今后在重点学科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将进一步加强对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学术访问、高水平专业论文、重点纵向科研项目等方面的支持,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的水平。
4.项目成效
本项目实施以来效果良好,学生受益面广,主要表现在大量服装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学生能贴近服装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开展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创新。
学生普遍反映,理论实践相贴近,专业实践有保证,工作岗位能适应,用人单位很欢迎。
项目实施以来服装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近三年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被列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及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计划,“服装产业智能化科研平台与创新实践平台”获得中央财政220万元的支持,“服装工程及管理实践教学基地”被批准为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成衣工艺学》课程被授予省级精品课程,出版20多部服装系列专业教材。
项目实施以来,已经成立10多个师生创新团队,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
2009年以来,服装系学生先后获得新丝路世界比基尼小姐大赛总决赛冠军、“欧迪芬杯”中国内衣设计大赛银奖、“真维斯杯”服装设计大赛银奖及铜奖等国家级、省级各类服装大赛奖项达60多项。
2009年以来,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达98%以上。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网大公布的“2012年中国本科教育专业排名”中评价等级为“A级”,居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同专业第15名。
在服装系每年组织的服装企业高层论坛上,参会服装企业都对协同创新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的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高等教育》、《南方都市报》、《东江时报》、《广东新闻网》、《中国新闻网》、《惠州日报》、《中央电视台》、《惠州电视台》、等媒体先后以较大篇幅对服装系办学情况进行了专门报道,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台湾电子科技大学、香港制衣业训练局、中国纺织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暨南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嘉应学院、湛江师范学院、汕头大学、广东金融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天水师范学院、闽南理工学院、香港工商联合会、惠州工商联合会等高校与社会团体以及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广东省人大副主任钟阳胜、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省教育纪工委书记赵康、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叶景图、省政府副秘书长江海燕、原惠州市市长李汝求等政府领导先后到服装系参观指导工作,对惠州学院长期以来,坚持“学工一体,学以致用”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校企合作、国际化办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给予了充分肯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协同 创新 培养 服装 应用 人才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