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造型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
- 文档编号:12544314
- 上传时间:2023-04-20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2.96KB
人体造型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
《人体造型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造型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造型解剖学教学大纲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体造型解剖学》
课程标准
美术教育专业
美术系
使用教材:
《人体造型解剖学基础》: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
教学目的:
人体造型解剖学基础是该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课程,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主要功能、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了解人体造型结构,较系统地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及主要机能。
培养学生运用解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人体造型机构,从而在艺术创作中能熟练的、准确的表现人体结构。
教学重点:
1.解剖学概论
2.人物头部、全身及各部位比例(了解和掌握头部五官比例及全身各部位比例)。
3.人体骨骼系统(掌握头部骨骼变化和全身主要骨骼的形态作用和相互结合关系)。
4.人体肌肉系统(基本掌握人体主要肌肉的分布,基本运动规律,负责收、伸肌肉的生长规律,以及肌肉和骨骼的结合规律)。
5.人体头部结构(掌握头部骨骼肌肉的形态,骨点和肌肉运动规律及几何分面)。
6.人体躯干结构(掌握躯干骨骼肌肉的形态,骨点和肌肉运动规律及几何分面)。
7.人体上肢结构(掌握上肢骨骼肌肉的形态,骨点和肌肉运动规律几何分面)。
8.人体下肢结构(掌握下肢骨骼肌肉的形态,骨点和肌肉运动规律几何分面)。
教学难点:
1、高年级结合幻灯和范图讲解人体骨骼肌肉,复习第一阶段基础知识。
2、对照人体模特直接写生分析人体肌肉骨骼,完成一张人体骨骼肌肉形态结构分析图。
3、恢复前一阶段学习过的人体解剖基础知识。
4、对照真实人体,结合理论知识,通过实践练习分析归纳出肌肉骨骼解剖图。
教具、教学素材准备:
人体骨骼和石膏肌肉模型、幻灯、挂图、课件等
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㈠教学方法:
本着讲授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系统讲解理论知识及在实践中的运用。
㈡考核方式:
考试
课时总数:
72学时
绪论
课时:
共4课时
教学内容
一、人体造型解剖学定义
二、人体造型解剖学的意义和作用
三、人体造型解剖学的基本方法和观点从造型艺术角度研究生物结构的科学。
又称艺用解剖学、造型解剖学。
研究动物的分支称动物解剖学;研究人物的分支称人体解剖学。
在人体解剖学中又分骨骼学和肌肉学。
艺术解剖学主要研究人体解剖;着重外部结构以及内部结构显露在外部的部分;并且研究人体根据姿态、情感、运动而形成的变化。
四、人体造型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解剖姿势人体基本面、人体基本轴
比例关系是用数字来表示人体美,并根据一定的基准进行比较。
用同一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为基准,来判定它与人体的比例关系的方法被称为同身方法(见中图)。
分为三组:
系数法,常指头高身长指数,如画人体有坐五、立七,即身高在坐位时为头高的五倍、立位时为7或7.5倍;百分数法,将身长视为100%,身体各部位在其中的比例;两分法:
即把人体分成大小两部分,大的部分从脚到脐,小的部分为脐到头顶。
标准的面型,其长宽比例协调,符合三停五眼(见右图)。
三停是指脸型的长度,从头部发际到下颏的距离分为三等分,即从发际到眉、眉到鼻尖、鼻尖到下颏各分为一等分,各称一停共三停;五眼是指脸型的宽度,双耳间正面投影的长度为五只眼裂的长度,除眼裂外、内此间距为一眼裂长度、两侧外眦角到耳部各有一眼裂长度,其是五眼长度称五眼。
第一章头部骨结构
课时:
共7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头部骨点分析
一、骨的分类和形态:
形态分类、表面形态
二、颅的结构
三、不同年龄人颅的结构特点
头骨的形状决定了头部外形的轮廓和起伏,其中一些突起和凹陷,对外形也有影响,是头像写生时的依据。
头部表面的一些转折和突起,都是由骨骼形成,这些部分称之为“骨点”。
头部外形的转折点有顶点,两侧的顶结点,颧弓点,下颌骨的下颌角点,颏结节点等,内骨点有额结节点,眉弓点,两眶外缘点,颧结节点,颏隆凸点等。
第二节头部的五官结构
一、眼睛的外形结构
二、眉的的外形结构
三、鼻子的外形结构
四、口的外形结构
五、耳的外形结构
五官结构:
五官包括眼、眉、耳、鼻、口。
眼由眶、脸、球三部分组成。
眼球为一玻璃体,安装在眼眶内,大部分被眼睑复盖,其结构在外型所见的有瞳孔,虹膜(俗称眼珠),巩膜(俗称眼白)。
眉起自眼框上缘内角而延至外角,内端比较浓,叫眉头,外端比较淡,叫眉梢。
口包括上辱、下辱、口缝、口角、上辱中点突起算上辱结节。
耳包括耳轮、耳下方、耳孔、耳屏。
鼻包括鼻梁、鼻尖、鼻孔、鼻翼。
五官的比例、特征及画法。
五官比例:
“三庭五眼”是我国传统画论对五官位置比例的总结,“三庭”即从发际线到下额分为三等分;从发际线到眉心为上庭,眉心到鼻底线为中庭,鼻底线到下额为下庭。
口缝线位于下庭靠上三分之一处。
“五眼”即正面脸部外型自左而右约等于五个眼宽;两眼之间的距离高约为一个眼宽,外眼角到耳轮的距离约为眼宽;鼻子的宽度与眼睛的宽度相等。
从侧面看,外眼角至耳屏的距离与外眼角到口角的距离相等,耳与鼻的倾斜度大致相同。
眼缝线的位置在头部上下二分之一处,(小孩子因尚未发育成熟,眼缝线的位置在头部二分之一以下;老年人因肌肉松驰,眼缝线的位置在头部二分之一以上)。
考核要求:
临摹一张头部的骨骼和头部的肌肉,默写一张头部的骨骼和头部的肌肉。
第二节头部肌肉结构
一、肌肉的形态
二、口部肌肉
三、眼睛部肌肉
头部骨点和主要肌肉特征,头部的骨点是顶盖隆起,额立,顶侧隆起,眉弓、鼻骨、颧骨、颞骨乳突,下颌骨、枕外结节。
主要肌肉:
额肌、皱眉肌、降眉肌、颞肌、眼轮匝肌、鼻肌、上辱方肌、颧肌、咬肌、口轮匝肌、胸锁乳突肌、胸方肌等
思考题:
1、骨的物理、化学性质是什么?
2、面部肌肉名称
第三节头部的运动和形状分类
教学要点:
1头部的运动和面部表情的规律及意义。
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内心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正确描写人物面部表情,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十分重要,其表情主要是通过五官运动来实现的。
例如:
画人笑,眉开眼弯嘴向上;画人哭,眉掉眼下口下落;画人怒,瞪眼咬牙眉上竖;画人愁,掉眼落口皱眉头。
这些口决就是前人对五官运动产生的表情总结。
2、头部形状的科学分类和意义。
头部骨点和主要肌肉特征,头部的骨点是顶盖隆起,额立,顶侧隆起,眉弓、鼻骨、颧骨、颞骨乳突,下颌骨、枕外结节。
主要肌肉:
额肌、皱眉肌、降眉肌、颞肌、眼轮匝肌、鼻肌、上辱方肌、颧肌、咬肌、口轮匝肌、胸锁乳突肌、胸方肌等
教学内容:
(一)头部的运动和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分集于眼、鼻、口周围、眉间、眼角、鼻唇沟、口角是刻画表情的重要部位。
人的表情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
这几种表情反映在骨肉的活动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扩张肌,一是收缩肌。
扩张肌是使嘴角、下巴、鼻子、脸颊向外上方拉,显示出欢乐、喜悦的表情。
收缩肌是使眉、眼、口、鼻向下或内方向拉,形成悲苦或愤怒的表情。
头部的皱纹是由肌肉的收缩而产生的。
老年人皮肤因失去弹性,脂肪逐渐消失,故留下固定的皱纹。
皱纹的方向有一定的规律,是与肌纤维的走势形成直角交叉。
(二)头部的形状类别。
考核要求:
临摹一张面部笑、哭、怒、愁的表情和头部的形状类别;默写一张面部笑、哭、怒、愁的表情和头部的形状类别。
第二章躯干
课时:
共10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躯干是人体中的主体部分。
躯干包括颈、胸、腹、背、腰。
其中腰部活动较大。
躯干前屈、后伸的活动主要是腰椎的活动,侧屈时整个脊柱都在活动。
躯干的形体大部分由于骨骼拓形状所决定,一部分由于宽厚的肌肉造成。
躯干的开化影响着人体的整个造型。
躯干的肌肉属扁平的阔肌,起自骨骼并止于骨骼,能使人体产生前屈、后伸、回旋等动作。
躯干肌肉分为颈肌、胸肌、腹肌和背肌。
一、躯干的骨结构
躯干的骨骼有和胸廓。
脊柱支撑着头部和胸腔,是人体躯干的支柱,下部的骶骨和尾骨与下肢的髋骨前后围成盆形的骨环。
脊柱具有支持体重、保护脊髓、传递压力、缓冲震动、进行运动等功能。
脊柱运动时使躯干产生屈伸、侧弯和回旋等动作。
脊柱分别由7个颈椎、12个胸椎、5个腰椎和结合成整块的骶骨、尾骨组成,各椎骨自上而下叠落而成,各椎骨间垫有富于弹性的椎间盘。
胸廓是一个横宽的扁圆的固定形。
胸廓的形状决定了胸部的大水和宽窄。
它的上端被肌肉覆盖,下端由左右肋骨相交成肋弓,是胸、腹的分界线,在外形上较为明显。
胸廓由胸骨、12对肋骨、肋软骨连接12个胸椎而成。
胸骨上方与肩带的锁骨内端相连接。
锁骨外端又连接肩胛骨,位于胸廓后方。
二、躯干的结构划分
三、躯干的耻骨联合、骶髂关节、
四、上肢带结构
五、下肢带结构
第二节躯干的肌肉结构
一、躯干的造型肌肉
躯干的肌肉属扁平的阔肌,起自骨骼并止于骨骼,能使人体产生前屈、后伸、回旋等动作。
躯干肌肉分为颈肌、胸肌、腹肌和背肌。
颈部在外形上较明显的肌肉有胸锁乳突肌,此肌起自胸骨柄上端和锁骨内端,止于耳后颞骨乳突和枕骨上项线,一侧收缩转头向对侧,两侧收缩使头向后仰。
颈部肌肉还有舌骨上肌群、舌骨下肌群和颈深肌,这些肌肉在外形上不太显著。
胸部肌肉有胸大肌和前锯肌。
胸大肌起自锁骨内半、胸骨和上面六个软骨,止于上臂肱骨近端前面三分之一处的大结节嵴。
收缩时使上臂内收、内旋,上臂固定时,可上提肋骨。
前锯肌起自一至九肋,止于肩胛骨内侧缘。
收缩时使肩胛骨向前。
如肩胛骨固定,可上提肋骨。
腹部肌肉有腹直肌和腹外肌。
腹直肌起自第五至第七肋骨和胸骨剑突,止于耻骨联合及两侧。
此肌收缩,使躯干前屈。
腹外肌起自下八肋骨(上五个肌齿与前锯肌肌肉相交错),肌纤维斜向前下,变为腱膜,覆盖在腹直肌上面,腱膜下缘止于腹股沟韧带。
此肌收缩,使躯干前屈、侧屈和回旋。
二、上肢带肌肉
三、下肢带肌肉
思考题:
1、躯干的耻骨联合的位置。
2、上肢带结构的骨结构。
3、下肢带肌肉的。
第三节躯干的比例和运动
教学要点:
1.习躯干的比例和运动规律的意义。
躯干共三个头长。
大致比例为:
前面从下颌至乳头连线,乳头连线至脐孔,脐孔至股骨大转子;后面自第7颈椎至肩胛骨下角,肩胛骨下角至髂嵴,髂嵴至臀下弧线。
男性肩宽2个头长,至颈窝至髂前上棘,也是2个头长。
躯干的运动有时会产生胸廓和骨盆在透视上的变化。
人体的正中线,从躯干前面看,是贯穿颈窝、中胸沟、脐孔和耻骨联合的一条线。
从背面看,从颈部直到臀裂,是整个脊柱形的一条线。
着衣时,可借助中的襟缝和背缝。
这条正中线,在人体直立时呈垂直线,在人体运动时,这条线就随着人体动势由垂直变为弯曲,胸廓和骨盆两个形体也会产生各种透视变化。
2.躯干的比例和性别、年龄的差别。
教学内容:
(一)躯干的比例、性别和年龄差别。
男性肩部阔于髋部(骨盆部分),肩宽等于2个头长,股骨大转子连线等于1个半头长、腰部以上也较腰部以下为长。
肩宽、腰宽、臀狭是男性的特征。
女性肩部与髋部的宽度大致相等,肩宽与大转子边线都约等于1又4分之3头长。
肩狭、腰细、臀宽圆是女性的特征。
老人的胸椎弯曲较大,肋骨的倾斜度与水平面交角较大,在外形上显出驼背关,小孩的胸椎较直,肋骨的倾斜度与水平面交角较小,在外形看背部平直,弯曲度小。
(二)躯干运动的基本规律。
躯干的运动产生于脊柱,脊柱上方连接胸廓,下方连接骨盆。
胸廓和骨盆构成躯干的两大形体,这两大形体依靠脊柱的活动,产生前屈、后伸、侧屈、扭转等运动。
前屈时臀与背连成一线,腰弯消失,腹部面积缩小。
后伸时,臀部凸起,腰弯更为显著。
侧屈时,两肩连线与股骨大转子连线各向不同方向伐、倾斜。
扭转时,胸廓和骨盆的关系发生在水平面上互相朝向不同方向的变化。
考核要求:
临摹一张躯干比例和性别差别;默写一张躯干比例和性别差别。
第三章游离上肢结构
课时:
共15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游离上肢骨结构
一、游离上肢命名
上肢是人体中较为灵活的部分之一。
上肢由肩带、上臂、前臂和手组成。
上臂和前臂的形体如同两个扁长方体,上臂是前后径阔,左右径窄了;前臂是左右径阔,产后径窄。
这两个长方体在肘部连接,有如木榫的嵌接。
前臂的肌肉上半为肌腹,下半为肌腱,形成前臂上半段粗大,下半段较细。
反手时,前臂成扁阔形状;复手时,前臂中段切面变圆。
由肘部的尺骨鹰嘴至腕部的尺骨小头有尺骨嵴,在外形上看呈一条线,称为尺骨线,尺骨线是前臂屈肌群和伸肌群的分界线。
二、游离上肢骨的结构
三、上臂骨
四、前臂骨
五、手骨
第二节游离上肢肌肉
一、上臂肌肉
上肢的肌肉属长梭状运动肌肉,运动后的变化很大。
上肢肌可按部位分为上肢带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上肢带肌位于肩关节周围。
均起于上肢带骨,止于肱骨,可使肩关节产生运动。
上肢带肌有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和肩胛下肌。
三角肌位于肩部,起于锁骨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
肌纤维自前、外、后三方面向下方集中,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
作用:
使肩关节外展。
三角肌前部纤维可使肩关节屈和旋内、后部肌纤维可使肩关节伸和旋外。
二、前臂肌肉
臂肌位于肱骨周围,可分前、后两群。
前群主要为屈肌,后群主要为伸肌。
前群主要有肱二头肌、喙肱肌和肱肌。
肱二头肌位于臂前群肌浅层,它有两个头,长头起自肩关节盂上方,短头起自喙突,止于桡骨粗隆。
作用:
主要为屈肘关节,也可协助屈肩关节和使前臂旋后。
喙肱肌起于喙突,止于肱骨中部内侧。
作用:
屈和内收肩关节。
肱肌位于肱二头肌下半部深方,起自肱骨下半部前面,止于尺骨粗隆。
作用:
屈肘关节。
后群主要为肱三头肌,位于臂后部。
起端有三个头,长头起于肩关节盂下方,外侧头和内侧头分别起于肱骨后面的上部和下部,止于尺骨鹰嘴。
作用:
伸肘关节,长头可后伸、内收肩关节。
三、手部肌肉
四、关节
上肢的形体结构和运动一般是这样,上肢由肩、上臂、肘、前臂、腕、手组成,上肢通过肩部与躯干连接起来。
上肢的骨骼一般有如下变化,肩部有锁骨、肩胛骨;上臂有肱骨;前臂有尺骨和桡骨;腕部有腕骨;手部有掌骨和指骨。
对造型影响较大的骨点有肩峰、肱骨内外髁,尺骨鹰嘴,尺骨线、腕骨的尺骨小头、桡骨大头及手的指骨等。
上肢的主要肌肉有,上臂的三角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前臂的肱桡肌,屈肌和伸肌等。
考核要求:
临摹一张上肢的骨骼和肌肉及几何型概括;默写一张上肢的骨骼和肌肉及几何型概括。
思考题:
1.举例说明游离上肢骨的结构。
2.游离上肢肌肉的名词。
第四章游离下肢结构
课时:
共15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游离下肢骨结构
一、游离下肢命名
二、游离下肢骨的结构
下肢分为髋部、大腿、小腿和脚组成。
下肢的骨骼,髋部有髋骨,大腿有股骨,小腿有胫骨和腓骨,膝部有髌骨,足部有有跗骨、跖骨和趾骨。
下肢的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三、大腿骨
四、小腿骨
五、足骨
第二节运游离下肢肌肉
下肢的形体结构是,前侧造型对应注意腿的屈曲弧线,股四头肌随股骨的方向成倾斜势;大腿内侧轮廊较直,小腿肌肉外侧较高,下段基本由骨骼与腱组成,特别是径骨线形显于外。
外侧指的是,大腿外侧主要由股外肌和股二头肌组成,形成上端粗厚向下渐薄的体积,小腿腓肠肌肚形成很大的弧线向后弓起,下半段有强大的跟腱至脚跟。
后侧有股二头肌与半腱半膜肌群并立而成为一个长方形体积,股外肌向外突,形成弧形体积。
若干肌腱会集于膝部内侧,形成半月状体积。
内侧是股直肌向前突,大腿前侧自上至下内倾斜,内股肌群在内侧呈三角形的直线体积,缝匠肌倾斜过大腿的内侧中央,形成一条沟将内侧倾斜成两个体面,前侧为股四头肌,后侧为股内收肌群。
下肢的运动通过股关节,膝关节和足关节可作前屈后伸,外转内转,伸展屈曲等运动。
一、大腿肌肉
二、小腿肌肉
三、足肌肉
四、关节
思考题:
1、简述游离下肢骨结构。
2、简述运游离下肢肌肉。
第五章人体动态
课时:
共15课时
第1节简析人体造型的应用
教学要点:
1、习一竖、二横、三体积、四肢的人体动态结构规律的价值和意义。
人是有生命的,生活中的人物和动是分不开的。
描绘人物,除了需要对静止时的人体结构和局部的运动作了解外,还要对人体人身的无能无力作一些研究。
尽管人的动态瞬息变异,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当理解了人体运动状态的形成原理,掌握了运动规律之后,在描绘人物动态时就会方便很多。
2、掌握人体重心在人体写生和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人体重心是随着人体动作的变化来移动的,要使人体保持重心稳定,移动的位置与人体主要部位移动的位置就保持一致,重心线会落在支撑面的范围内,如果重心线超出了支撑面,身体就会推动平衡,产生不稳定的感觉。
教学内容:
(一)一竖、二横、三体积、四肢。
“一坚”指的是躯干部的脊柱线;“二横”是两肩的连线和两股骨大转子连线,是躯干四肢的纽带;“三体积”是将人体的头部、胸廓和骨盆三部分用简单的三个立方体来加以概括;“四肢”即上肢和下肢,躯干四端,关节较多,在人体活动中占主要地位,上肢是人体最灵活部位,下肢能作行走、奔跑和跳跃等运动。
四肢可用八段圆柱体来概括。
(二)人体重心。
重心是人体重量的集中点(人体重力垂直向下指向地心的点),静止时约在脐孔稍下的体内,运动时随人体姿态变化而移动,由重心向地面所引的一条垂直线为重心线,支撑面是支撑人体重量的面。
考核要求:
临摹一张人体动态结构并注意重心;默写一张人体动态结构并注意重心。
第二节人体动态分析
教学要点:
1.握人体动态特征的价值和意义。
人体的无能无力依赖于关节的活动,当人体运动时,必然受到关节构造形成的活动范围所制约,了解人体各部位的运动范围,在造型时有助于准确的描绘运动中的人体形态。
2.体的韵律美规律。
教学内容:
(一)人体动态特征。
人体由于重心、重心线和支撑面的变化,产生出不同的人体动态,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立蹲与坐卧(在支撑面以内的重心移动姿态);走跑与推拉(超越了支撑面的重心移动的动作);跳跃与游弋(离开了支撑面的动作)。
考核要求:
临摹一张人体动态;默写一张人体动态。
参考书目
1、HeinzFeneis(西德),《人体解剖学词典》
2、人体解剖学编写组,《人体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3、胡声宇等,《运动解剖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
4、霍琨等,《彩色系统解剖学图谱》,辽宁科技出版社2002年
5、丁自海等,《人体解剖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
6、彭裕文等,《局部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体 造型 解剖学 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