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
- 文档编号:12541110
- 上传时间:2023-04-20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6.90KB
数控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
《数控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控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控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欠发达地区职校模具专业数控操作技能的研究》结题报告
怀集县职业技术学校数控课题组
2011年9月—2014年12月,我们承担了肇庆市基础教育课题《提高欠发达地区职校模具专业数控操作技能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任务。
在怀集县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导下,在中山鑫一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珠海南特铸造股份有限公司、怀集登云汽配厂等有关企业和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阳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本课题组全体成员群策群力,分工合作,认真严谨地完成了调查研究、数据分析、调研报告撰写、拟定数控专业课程方案,探索开发学生用实训教材,开展典型试验研究等一系列工作,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为欠发达地区模具专业数控操作技能提升提高了指导,收到了预期效果。
现作结题报告,请专家审核。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社会现状
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我国正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制造大国,而现代制造的核心技术是数控技术,随着生产企业使用数控技术的领域越来越广,企业对具有数控设备操作、维护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2004年国家数控系统研究中心的专项调查显示,全国数控机床操作工就缺60多万人,这说明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不适应,学校的教育相对企业技术的进步存在滞后性,职业学校是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的摇篮,应该急企业所急,尽快调整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数控操作能力,多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
国外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又如澳大利亚、美国、丹麦、新加波等国也是发展迅速,无论是数控实习基地建设还是数控教学实践体系上都积累了相当的可借鉴的经验。
国内职业教育起步于80年代,但由于经济不够发达,职业教育发展十分缓慢,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数控实训基地建设和数控教学,在近十几年才被重视和发展。
大部分欠发达地区的职校到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借鉴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先进经验的同时,如何建设山区职校数控教学体系,提高学生数控机床的操作技能,是山区职校当务之急所必须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我省处在全国发展的前沿,对现代制造、维修从业人才需求更加大。
虽然近年省市各级财政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是资金投入倾斜强校,使强校更强,弱校更弱。
在现阶段,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学校本身,而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是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因此,如何提高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模具专业学生的数控操作能力,成为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急需解决的课题。
2、学校现状
(1)地处欠发达地区,教学设备投入不足,设备陈旧、与
(1)数控教学体系不合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
目前模具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是按学科系统化构建的,课程门数偏多,各门课程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沟通和整合,学生所学习的是各个学科分散的知识,他们就业后难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综合性问题。
而且,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繁琐、陈旧、高深难学等弊端,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不适应现代科技和制造业的迅速发展。
(2)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数控专业教师很少。
目前我校数控专业的师资是一支比较年青的很有潜力的队伍。
其中,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是大学毕业后就直接来到职业学校任教的,尽管他们也考取了一个以中级上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了“双师型”教师(占现有数控专业教师100%以上),但是由于他们从未到企业从事数控技术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所以,他们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对各岗位人员的能力需求以及操作规范、技术标准、质量控制与检测、机器故障排除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知之甚少,缺乏在数控加工生产第一线的实践经验。
所以,严格来说,他们还未成长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这样,他们的教学内容就往往与生产实践脱节,他们无法给予学生更多更好的职业能力方面的指导,由他们执教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哪怕是在学校考核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岗位能力依然很差。
毕业生这种“先天”的缺陷,只能在参加工作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培训,通过学习和积累才能得到弥补。
(3)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脱节。
目前学校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上,只是二者交替的时间间隔不同:
分成理论课和实践课两段,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教学方法上,理论课教学还是在传统的课室里施教,只是比过去增加了多媒体教学;实践课在实习车间进行,实习内容通常是学生动手操作,加工完成一定数量的和不同复杂程度的工件。
这样,理论课老师按教材讲,很少考虑这些知识在学生以后实习和工作中是否用得着;实习指导老师只是教学生把一个个零件加工出来,实操技能的传授往往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未能向学生渗透相应的理论知识,造成理论课和实践课学习的脱节。
(二)本课题研究所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课题研究,针对欠发达地区实际情况,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学校模具专业数控教学体系不合理和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问题。
2、提高教师的教学、课题研究的能力。
3、解决学生对数控机床的操作技能和编程能力低的问题。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
欠发达地区:
是指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但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还不发达的区域,如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有不断加大的趋势。
数控操作技能:
是指从事数控技术操作的技术人员所具有的数控加工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编程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解决学校模具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问题和建立具地方特色的数控教学体系。
2、提高本校模具专业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
3、提高模具专业学生数控操作和编程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数控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的研究。
2、提高本校模具专业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的研究。
3、提高学生数控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对我校11级模具班进行实习实训效果的研究,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进行广泛的实践,边研究边改革边试点边完善,在行动中寻找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理论和实践、成果和应用有机的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收集相关资料、查阅相关政策法规、了解其他学科实践性教学方法的最新理论,检索国内外已有的教育科研成果。
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支持,有效地推进课题研究进程,提高研究效率。
3、调查研究法
有计划有步骤的就企业生产现状、企业发展前景、毕业生就业现状、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情况、其他职校数控专业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在掌握充分事实依据的前提下,制定计划、采取措施、提高课题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比较分析法
我们将各实验班级定期检测,及时对取得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各种实训方案的差异,找出差异原因,并及时矫正,完善实习实训方案。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原则和重要依据。
2、个性教育的理论
个性的本质是自主性和独特性。
个性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受教育的需要、兴趣、自由和创造,尊重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和价值,促进人的个性自主、和谐发展的教育。
要尊重“人”存在的价值,重视人自身固有潜能和创造精神的发挥,积极创设个性教育。
3、现代教学观与人际互动原理
实训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训教学不仅要重考核结论更应重训练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合作、互动,丰富学生对技能目标的认识和理解。
4.教育心理学理论
以教育心理学中技能形成的理论、辛普森的动作技能的七层结构理论和认知派的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操作技能形成的特征、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有效条件进行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方法。
三、课题实验研究的过程
(一)成立实验机构,制定实验计划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我们认为,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是开展实验的首要任务。
领导小组组长是我校主管教学教研的马有年副支书,副组长是教务处主任林松升。
主要职责是规划、调研、组织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及落实实验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配置。
2、成立课题实验研究组
主持人由我校机械学科带头人岑志轩老师担任,组员由机械科组10多位数控专业科任教师组成。
主要职责是制定实验方案、协调、资料统计、实验、总结推广成果经验等工作。
(课题研究组成员及具体分工见附1)
3、制定实验计划
根据研究需要,制定了四个研究计划。
(见研究计划)
(二)实验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自2011年9月开始启动,原规划到2013年12月完成,后因未能按时在2013年12月完成研究材料整理等工作,申请延期到2014年12月结题。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1)2011年9月8日成立数控课题组。
(2)2011年9月15日召开2011度课题组第一次集体会议,课题主持人岑志轩根据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特长与实践情况做出明确分工,课题组成员既有自己的独立性又相互合作。
(3)2011年10月15日在机械组办公室召开课题组会议,确定实验班。
全体组员交流工作体会,布置新任务,进行理论资料准备、组织宣传,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4)2011年11月9日回收问卷调查表以及调查报告,过调查分析,了解课题的意义、目标、研究思路、方法和面对的困难等,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5)2011年11月18日完成课题立项申请书,送市局审批。
2、实验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2月):
开题研究阶段,主要工作:
(1)2012年1月制订了2012年课题研究阶段计划。
(2)2012年5月对在学生学习情况和毕业生工厂实践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3)2012年6月课题组教师到山鑫一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珠海南特铸造股份有限公司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4)课题实施11秋级两个模具班同时展开,对所有数控理论及实操课进行汇总,对其中教学难题实行研究,进行改进,并在教学中不断优化,取得最好教学效果。
(5)课题组老师每周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实训课,实施教学活动,其他成员点评。
(6)课题组老师、学生分别到合作学校、企业学习交流和强化训练。
取得良好效果。
2013年7月,课题组教师到中山鑫一特与学生同吃同住,对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学生的工作、生活情况等进行为期一周的调查研究,2012年--2013年派出多批教师、学生到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等合作校学校进行教师业务培训和学生强化训练。
(7)课题组各教师把自己研究中教学的成果收集汇总。
课题主持人召集课题组成员讨论交流,对所有成果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分析,形成阶段总结。
(8)编制了该课程的课程方案、实训讲义教材《数控车编程与讲义》等。
3、总结阶段(2014年1月—2014年12月)研究深化阶段,主要工作:
(1)依据各年级特点,安排内容,试验内容随时间推移逐年上升,以期获得年级阶段性成果。
(2)在前期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数控课程教学的改革提出相关策略,以备今后教学中遇到类似问题得到相应的解决。
(3)为更好完成课题研究工作,2014年5月26---28日,课题组成员到阳春市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学习交流。
(4)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做好结题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形成了中职学校数控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通过对相关企业和学校的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本课题组初步形成了我校深入开展数控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调整培养目标,确定专门化方向
(1)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根本,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企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2)专门化方向的确定
根据对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及对人才需求的调研结果,数控机床操作工与数控机床保养与维护工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当前的主要需求。
因此,本专业确定了分为“数控车床操作工”、“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工”、“电加工”、“数控机床保养、维护工”等四个专门化方向。
2、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校要尽快建立和贯彻执行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采取有力措施,鼓励专业教师(尤其是年青教师)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轮流到企业顶岗锻炼,力争在2—3年内90%以上专业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80%以上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工龄”达1年以上,使他们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技术,熟悉企业各主要岗位群的技术标准和能力需要,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锻造出一支朝气蓬勃、视野广阔、专业技能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副其实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我校已把该项工作落到实处:
2013年6月起,把学校全部专业课教师安排到对口的企业进行顶岗锻炼、体验和调研,并把到企业顶岗锻炼纳入年终考核内容。
3、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通过实训设备的优化配置和实训场地的挖掘扩容,为学生提供工位充足、时间充裕的高效率的实际操作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上级财政拨款充实学校的实训设备。
在保证基本满足学校开展实训工作的前提下,建议学校在今后2—3年内增添的设备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侧重,体现学校特色,避免平均使用财力和重复购置。
4、学生技能与现代加工接轨,专业发展潜能大。
到联办学校强化训练,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引入企业设备,充实学校实习设施。
(二)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
1、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形成校本教材。
(1)制定新的数控专业课程方案。
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一个结构合理、配置优化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中,包含有学科系统、学习领域等多种课程结构模式。
(2)制定核心课程方案。
全面更新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融入当前广泛应用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等方面的内容,抓紧编写新教材,开发能反映典型工作任务和体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学生用工作页教材。
(3)编制了核心课程的课程方案、实训讲义教材《数控车编程与讲义》等。
2、创新教学模式,突出能力培养,改进学业评价
(1)继续试行和不断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学模式。
(2)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仿真训练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千方百计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大力推行和完善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发展性评价,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以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作为数控专业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1)确立一体化教学的主导地位,把教学的主阵地移至实训场所,大力倡导和推广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模式。
(2)大幅度压减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课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训时间,使学生的操作能力达到企业生产的岗位要求。
(3)根据企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而不是根据教学或考证的需要)设置针对性很强的实训教学内容。
(4)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训,让学生真正接受企业化管理,形成职业岗位能力,提高职业岗位素养。
实习企业
中山鑫一特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珠海南特铸造股份有限公司
班级及人数
11秋模具2班(38人)
11秋模具2班(38人)
实习天数
20天/学期
22天/学期
(三)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实验班部分学生参加了2011-2012学年度肇庆市第三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控车、数控铣技能竞赛中取得优良成绩。
其中郭鹏年、黄原俊、黄智新获数控铣工项目比赛三等奖,梁恒涛、邓淮钿获数控车工项目比赛三等奖,李家欣获数控车工项目比赛优秀奖。
(2)实验班部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如2012-2013学年度怀集职校技能大赛中
(2)班的邓淮钿获数控操作一等奖,梁恒涛、黄智新获数控操作二等奖,梁伟良、罗志颖获数控操作三等奖。
(3)实验班比普通班学习成绩进步明显具体比较数值见下表
学期
11秋学期
12春学期
12秋学期
13春学期
对比
班级
优秀率(%)
及格率(%)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平均分
(1)班
13.5
89.2
71.5
16.2
81.1
70.7
16.2
86.5
70.7
16.2
78.4
71.1
(2)班
26.3
89.4
72.6
31.6
92.1
80.3
39.5
94.7
81.3
47.4
97.4
84.6
比较结果
12.8
0.2
1.1
15.4
11
9.6
23.3
12.2
10.3
31.2
19
13.5
(注:
(1)班为普通班,
(2)班为实验班)
(4)实验班所有学生于2013年6月毕业,到企业顶岗实习大受企业欢迎,完全胜任企业所安排工作,部分学生成为企业的骨干员工。
(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转变。
改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灌输偏多,忽视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学习的倾向,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课堂教学的重心发生了变化,实验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基本实现了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
2、实验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1)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提炼教研成果,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成果显著,部分成果在《肇庆职业技术教育》、《怀集县教育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获奖,具体如下:
①《优化课程设置,形成数控教学体系》(岑志轩)
②《合理利用数控仿真软件教学提高学生数控操作技能》(岑志轩)
③《浅谈如何使数控教学适应产业的发展》(黄莹喜)
④《提高欠发达地区模具专业学生数控编程能力的两大策略》
(蔡玉仙)
⑤《提高模具专业学生数控操作能力的探究》(梁二金)
⑥《浅谈中职学校数控实训实习课的管理》(黄莹喜)
⑦《浅谈欠发达地区中职模具专业“数控编程与操作”教学策略》
(吴丛瑜)---(发表时间、刊物)
⑧《浅谈中职“机械制图”教学》(陈志源)
⑨《提高欠发达地区职校模具专业数控操作技能的研究》
---《优化课程设置、形成数控教学体系》课题研究报告
(岑志轩梁二金)
⑩《提高欠发达地区职校模具专业数控操作技能的研究》的结题报告(岑志轩梁二金、黄莹喜)
(2)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教师参加优质课、教学案例设计等取得较好成绩。
梁二金、黄莹喜老师指导学生郭鹏年、黄原俊、黄智新、梁恒涛、邓淮钿、李家欣参加2011--2012学年度肇庆市第三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控车、数控铣技能竞赛中取得优良成绩,梁二金老师获数控铣工项目指导老师三等奖、黄莹喜老师获数控车工项目指导老师三等奖。
(3)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参加省市各级职业技能培训,考取了数控高级工技能证书,并且主动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
经过自身努力成为了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并成长为县、校的骨干教师。
(五)学校发展
在本课题研究取得成果的同时,学校也得到较快的发展:
模具专业实训设备有原来只有1台数控车、1台数控铣,现在共有6台数控车、8台数控铣,并组建了模具、数控专业专用的数控仿真室。
通过课题研究,先在模具专业探索出具特色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之路,并在其他专业得到推广,如电子电工专业与美的集团、海信科龙、格兰仕等知名企业在学生实习培训、就业等方面进行合作。
五、本课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三年多来的研究过程,是数控课题组全体成员努力学习、调查研究、亲身实践、深入思考、不断提高的过程。
反思这个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对于这个课题今后的深入开展,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1、学校组建数控课题组是近年来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一种全新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它的优越性在于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学校专业建设的优势,充分发掘和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科研力量。
2、只要课题组成员真诚合作、齐心协力、互相支持、加强沟通,不仅在宏观层面上(整体研究方案和步骤)取得共识,步调一致地推进研究工作,而且在微观层面上(具体的文本设计和实施方法)尽量发挥各自的特长,体现自身的特色,那么,我们的研究就能够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
3、专业课程方案和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须重视行业专家和技术工人研讨会,使学习任务的确定和学生讲义教材的内容设计更能贴近生产实际。
4、学习任务的选择需充分体现实际生产中的规范标准和技术要求,使学生能够尽可能的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学习。
5、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生用工作页教材的设计和编制必须体现工作和学习的功能作用。
学业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研究展望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已告一段落。
在学校数控课题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还需要继续深入和不断拓展,结题后可向省级申报为省级课题进行研究。
展望今后的研究前景,我们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1、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学习领域课程与企业培训课程的区别。
即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结构以及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既要包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要促进学生实现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有效发展,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
2、典型工作任务的选择和构成既要与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具体任务或环节相结合,又要能呈现出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在整个企业的工作大环境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同时还要符合人的职业成长规律。
如何更合理选择典型工作任务,其中既有课程理论与方法技术的思考,又有实际操作可行性等许多综合性复杂因素的问题。
3、根据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现状,要寻找一批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独立完成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实施还不够现实。
所以,我们还需探索,并建立能实施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在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师资和实训条件如何得到保障;实训教学的成本(包括设备、耗材)等教育资源问题的系统性解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及上级有关部门从政策上给予更多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
六、课题研究实施机构
课题主持人:
岑志轩
主要成员:
组长:
马有年
副组长:
林松升
组员:
罗天镜梁二金李世健吴丛瑜
黄莹喜蔡玉仙陈志源罗广生
怀集县职业技术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题组
2014年11月22日
(执笔:
岑志轩、梁二金、黄莹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控 课题 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