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修辞手法.docx
- 文档编号:12536560
- 上传时间:2023-04-20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6.30KB
古典诗歌修辞手法.docx
《古典诗歌修辞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歌修辞手法.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典诗歌修辞手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古典诗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等表达技巧。
2、掌握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类题型的答题方法。
【课前预习】
预习《核按钮》P114—119【考点方阵】“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部分。
【预习检测】
1、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答:
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答:
“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
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
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答:
画面描写注意到近与远、高与低、声与色、动与静的搭配,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
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分析]
(1)交情;
(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3、对本诗颈联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会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参考答案]本诗第三联运用夸张(衬托)手法(明手法)。
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释手法)。
表达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谈效果)。
4、《核按钮》P125——T16、17。
【课堂活动】
知识点讲练:
一、修辞手法
(一)古典诗歌常用修辞格的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
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
增强感染力。
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
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
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
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
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
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顶真:
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
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底蕴。
(二)古典诗歌常用修辞格
1、比喻:
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贺知章的《咏柳》就是运用比喻中明喻、暗喻的修辞手法较典型的例子。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最后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运用借喻,这里的“冰心”“玉壶”都是喻体,本体是诗人的高洁品行。
诗人通过这个具体形象的比喻表述了他的志趣和自信,也使我们通过这个比喻仿佛看到了王昌龄那表里如一、光明磊落的高洁伟岸的形象。
※指出下面两首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如眉”:
以眉喻月,绘出了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听邻家吹笙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第四句“疑有碧桃千树花”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2、比拟:
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的表达技巧,前者称作拟人,后者称作拟物。
将物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情感。
这种拟人的方法可以让静的变成动的,呆板的变成活泼的,无性格的变成有性格的,总之,可以收到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台城景象的描写,意在说明曾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早已成为历史上匆匆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
※请分析后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后两句运用拟人方法,描写了台城柳的“无情”--竟不管人间兴亡,照样繁茂,“依旧烟笼十里堤”。
说柳树“无情”,(正透露出诗人目睹台城柳时所引发的无限感慨。
诗人当时对唐王朝重蹈六朝故辙已有亡国之不祥预感,故而借此凭吊之机。
)赋予台城柳以情感,来寄托诗人的伤怀。
3、夸张:
为表达的需要,作者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写,而读者看后不仅不觉得不合理,反而觉得悦耳有趣,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夸张。
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夸大言者的语言气氛,启发对方的想象力,从而突出要说的意思。
※分析下首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答:
“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
“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极言舟行似箭,而其行速之快,心情之愉快。
(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的喜悦之情,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喜出望外心花怒放的神态。
)
4、借代:
是借用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的名称来替代本体事物名称的表达技巧。
能鲜明地突出本体事物的特征,启发读者的联想,使语言简练、含蓄,有的还富含诙谐幽默的情趣。
※指出下首诗中的借代修辞,简析其作用。
江南春绝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江南春景,其中的“绿”、“红”就是用叶与花的颜色特征来代指叶与花。
突出了叶与花的鲜艳的色彩,增添了画面的鲜活美感。
5、双关:
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一个语音、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同时表达关联两种事物的双重含义的修辞技巧。
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有一箭双雕的作用。
分为谐音双关和会意双关两种。
如唐诗人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的第一、二句描写的是冰雪消融时节胡天北地的和平宁静的景象,是实写的内容。
接下来的后两句,从字面看是说梅花落花的花瓣随风飘散,一夜之间花瓣和花香洒满关山。
按说这两句和前两句正好构成非常和谐的意境,但细想一想,胡地没有梅花,这岂不是诗人的疏漏?
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会意双关的方法。
诗人虚拟了一个梅花随风飘散的景象,实际上借此在诗句中嵌入了《梅花落》这个古曲名。
这样,诗人的本来意思是要说,羌笛吹奏着《梅花落》的曲调,那笛声随风飘散,一夜之间声满关山。
而戍边的将士听到这吹奏着《梅花落》的笛声,自然会由听曲而遐想故乡梅花之飘落,那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指出下面这首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春思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表面写自然之春天,实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6、互文:
其一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
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
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
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
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理解这种互文时,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
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
“迢迢”“皎皎”互补见义。
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
”,并非牵牛星只遥远而不明亮,也并非织女星只明亮而不遥远。
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
※下面三句诗应如何理解?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
理解:
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
理解:
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③主人下马客在船。
理解:
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主人和客人都在船
7、对比:
是把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以更详明地突出事物间本质属性的差别和对立,从而表现作者对真假、善恶、美丑的爱憎态度和感情。
如唐诗人来鹄的《云》: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这是一首描写“夏云”的托物诗。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夏云的“千形万象”,但诗人却无心欣赏,“竟还空”就是表达了诗人希望成辉的心情。
这就不仅使我们要问,诗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与景物不相协调的心情呢?
诗人的希望又是什么呢?
诗的后两句回答了这些问题。
第三、四句诗人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一边是大片的旱苗干枯欲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大片云彩悠闲容与,幻化奇峰,自得其乐。
这里,一边极重、极急,一边极轻、极缓。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夏云--那些高高在上,似乎能给百姓带来希望却无心解救旱情的不问苍生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怒、憎恶之情,而全诗的主旨也就因此而明了了。
※鉴赏下面这首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
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8、烘托: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鲜明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9、衬托:
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杜甫的《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鉴赏下面首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首词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的地位——正衬。
正衬——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
对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特别提醒:
“衬托”和“烘托”有时难以截然分别,尤其是“正衬”“反衬”,鉴赏中不能准确把握时,就不要太实,能点到“衬托”或“烘托”这些概念就可以了。
※鉴赏下面这首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运用了衬托和对比。
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
作者用衬托和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使诗歌语言精炼,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11、比兴: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人不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关雎首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
12、列锦:
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构成凝炼美、简远美、含蓄美、意境美、空灵美、雄壮美。
北宋柳永的名篇《雨霖铃》中的名句: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诗篇抒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
作为一种隐秘、微妙、复杂的内在感情,若从正面去直接刻划,纵然字斟句酌、呕心沥血,也难以言之凿凿,尽如人意。
诗人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达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
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
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
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熔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三)诗歌修辞类题答题思路
1、设问示例:
①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②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答题步骤:
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
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
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情感、主旨(点评妙处)。
3、答题范式:
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主旨)。
(四)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析〕尾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步骤一),“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步骤二),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步骤三)。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采用拟人的手法(步骤一)。
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步骤二)。
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步骤三)。
(三)课堂训练
1、下面一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析〕运用了拟人、比喻手法,将“白雪”比作“飞花”,生动形象,且“嫌”春色晚,更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人的灵性,表达了诗人对春雪的喜爱和对春天的向往之情,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2、下面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江上看山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表达了诗人面对大好河山的欣喜之情。
3、下面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这首诗运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晴”与“情”谐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见到心上人的微妙心理。
二、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而表现手法是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等等。
(一)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
1、白描——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方法。
田家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赏析】
这是一首悯农诗内容之平淡、语言之明白、字句之简单,几乎没什么奥妙可言,但它能以最少的文字取得了很大的效果,显得十分耐读。
封建时代农民遭受剥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
在唐末乱世,封建国家开支甚巨而资用缺乏,必然加重对农民的榨取。
此诗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揭露这样的黑暗现实。
此诗的写作特点之一就在于抛开正面的描写,而只选取收租的题前之景,即农夫辛勤耕作而官家等待收租情况,“官家已仓”句点到为止,修仓干什么,农夫的命运将怎样,一应留待读者去想。
作者省却许多气力,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并不仅仅是只写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个农民的家庭,所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正是农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并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垦的荒地,从耕田写到开荒,简洁有力地刻划出农家一年到头的辛苦,几乎没有空闲可言。
十个字具有高度的涵盖力,增加了诗意的典型性。
几乎成为封建社会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揭露讽刺的时候,诗人不发议论而重在摆事实,发人深省。
“六月禾未秀”一句不单指庄稼未成熟。
按正常的情况,四五月麦苗就该扬花(“秀”),“六月”应已收割而“禾未秀”,当是遇到了旱情,暗示着欠收。
而按唐时两税法,六月正是应该交纳夏税的时节,所以“官家已修仓。
”官家修仓,本身就暗示着对农民劳动成果的窥伺和即将予以剥夺,而这种窥伺出现在“六月禾未秀”之际,更觉意味深长。
“禾未秀”而仓“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应。
农家望成的焦灼如焚,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及统治者的不恤民情,种种事实,俱在其中,作者的忧民悯农之心亦跃然纸上。
题前摄景,洗炼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种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简意长的效果。
而此诗恰当地同时运用这三种手法,艺术效果也就更加显著了。
2、渲染——正面着意描写。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雨的连绵。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注释
①黄梅时节:
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约四十天,叫黄梅天。
大都是阴雨连绵的时候,所以用“黄梅时节”来称江南雨季。
②家家雨:
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
形容雨水多,到处都有。
③处处蛙:
到处是蛙跳蛙鸣。
④有约:
即邀约友人。
⑤落灯花:
旧时以油灯照明,灯芯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诗词大意
梅雨时节,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
那远远近近长满青草的池塘里,阵阵蛙鸣声传来,在静夜中格外清晰。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迟迟不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
我拿起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悠闲中只看到灯花朵朵落下……
【赏析】这首七绝前两句对仗工整,点明时令的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动中求静的意境美。
黄梅、青草、池塘、蛙声、雨声,构成了独具韵味的江南夏夜之景:
池塘边的青草因为雨水而湿漉漉的,水面上漾起薄薄的水汽,远处的梅树静静地立在夜中,蛙声清脆悠远,直入诗人心间。
诗人描写的这种环境,看似“热闹”,实际上却反衬出一种“寂静”。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第四句是全诗的诗眼,使诗歌陡然生辉。
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渐渐快燃尽,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诗人独自静静地敲着棋子,看着满桌的灯花,友人久等不至,虽然使他不耐烦,但诗人的心绪却于这一刹那脱离了等待,陶醉于窗外之景并融入其中,寻到了独得之乐。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3、动静——动、静景或动静结合或动静相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典 诗歌 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