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教版高一地理上册全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2534942
- 上传时间:2023-04-20
- 格式:DOCX
- 页数:124
- 大小:60.98KB
山教版高一地理上册全册教案.docx
《山教版高一地理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教版高一地理上册全册教案.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教版高一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山教版高一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 人类认识的宇宙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关于天体、天体系统的基本概念
2、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3、理解地球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并分析其原因。
4、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宇宙观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
天体的概念、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具设计]:
地球仪、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图、太阳系模式图
[讲授过程]:
[讲授新课]:
一、天体
1、
自然天体
人造天体
概念:
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聚集态的星体及星际物质)
注:
不作特殊交代的天体均指自然天体
2、几种常见天体的观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总结讲述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
3、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
1)定义:
从质量、组成、形状、发光与否等角度总结
交代:
数目多少(肉眼所见6000多颗)
夜空里的点点繁星差不多都是恒星
2)运动特点:
(由恒星的“恒”字引发学生分析“北斗七星图形变化”图说明特点)
结论:
①恒星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②相对位置似乎固定不变,故称“恒星”
3)光年----计量天体距离的单位(强调“距离”)
分析知识点:
①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8分钟)
(1.5亿公里)
②距离地球次运的恒星是 (4.2光年)
③现在能够探测到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关于天体、天体系统的基本概念
2、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3、理解地球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并分析其原因。
4、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宇宙观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
天体的概念、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具设计]:
地球仪、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图、太阳系模式图
[讲授过程]:
[讲授新课]:
二、天体
3、
自然天体
人造天体
概念:
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聚集态的星体及星际物质)
注:
不作特殊交代的天体均指自然天体
4、几种常见天体的观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总结讲述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
3、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
2)定义:
从质量、组成、形状、发光与否等角度总结
交代:
数目多少(肉眼所见6000多颗)
夜空里的点点繁星差不多都是恒星
2)运动特点:
(由恒星的“恒”字引发学生分析“北斗七星图形变化”图说明特点)
结论:
①恒星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②相对位置似乎固定不变,故称“恒星”
3)光年----计量天体距离的单位(强调“距离”)
分析知识点:
①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8分钟)
第二课太阳月球地球的关系
[教学目的]:
1、了解太阳辐射的基本情况:
太阳常数、能量来源,太阳活动
2、了解太阳能源对地球的重大影响以及太阳活动:
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3、理解月相及其变化的规律。
[重点难点]: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月相变化
[教具设计]:
太阳能量来源录象、太阳黑子图、耀斑图
[讲授过程]:
[知识回顾]:
1、天体的种类有那些:
2、九大行星按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
3、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讲授新课]:
一、太阳辐射
1、讲述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结合物理概念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传导、对流、辐射讲述
2、太阳的能量来源:
核聚变反应,通过录象看太阳的能量来源
3、读图P.7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
分析:
1、读图我国哪些地方太阳辐射量多哪些地方少
2、分析为什么四川盆地太阳辐射最少
3、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二、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通过对图的一步一步的分析得出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地形的影响2、举例:
蜀犬吠日说明气候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3、假如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我国的太阳辐射应该哪里多为什么?
通过对地面太阳辐射的分析来明确如果要精确的测定太阳辐射的量是不能在地表;而应该在什么地方呢?
从而过度到太阳常数的学习
回答:
如果在大气的上界放三个不同的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加深学生对太阳常数的理解
三、太阳活动
看图片结合故事:
古人把太阳变黑称为是不祥的征兆
看黑子、耀斑图讲述他们发生的原理
观看P.8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分析课后问题:
1、不同纬度带的降水量与黑子相对数之间,有怎样的相关性?
2、太阳黑子和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周期大约为多少年?
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读图分析)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可适当讲解大气层中的电离层)
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五、月相及其变化
用课件模拟地球、月球和太阳相互运动关系
结合课本P.9月相成因图分析:
1、月球位于公转轨道的A和C处,日、地、月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这两个位置的月相有什么区别?
2、月球位于公转轨道的B和D处,日、地、月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这两个位置的月相有什么区别?
结合实际的观测:
月相、月出、月落、月亮的形状P.10表
第三课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教学目的]:
4、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5、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
6、了解宇宙探测的现状和宇宙环境的保护。
7、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宇宙资源、宇宙空间探索利用
[教具设计]:
空间站、探测器的影响和图片
[讲授过程]:
[知识回顾]:
1、太阳辐射的形式和太阳能量来源
2、我国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地方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新课讲授]:
教学方法:
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人类对宇宙探索的资料,上课时由学生来讲述。
一、宇宙资源
问题:
人类为什么要不遗余力的开发探索宇宙空间呢?
引起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
1、矿产资源如:
月球上就有地球上没有的60种元素
2、太阳能资源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宇宙空间的太阳能资源?
来回忆地表的太阳辐射受到的影响因素:
地形(海拔)、纬度、气候
3、空间资源由于地球上人口的增多,能源、资源的缺乏引出
二、宇宙探索的发展
方法一:
通过学生所收集资料的介绍使学生在收集过程中学习、感受宇宙探索的发展
方法二:
通过观看录象
1、美国“阿波罗”号登月计划
2、原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
3、我国的“长征”号系列火箭
4、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号
从中学习世界宇宙探索的过程及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
三、保护宇宙环境
人类向宇宙空间发射的各种航天器,固然有十分重大的科研和应用价值,但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太空垃圾,许多科学家大声疾呼:
“保持太空清洁”。
课题:
第四课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教学目的]:
8、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以及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
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9、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
10、 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重点难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教具设计]:
模型、地球仪、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录象
[讲授过程]:
[知识回顾]: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5、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及发生的地方?
6、宇宙资源包括哪几方面的资源?
[新课讲授]:
一、地球的自转
注:
地球的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1、从不同的方向看地球自转(通过地球仪的演示从不同的角度)
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a、从北极上空看:
学生观测思考后得出结论
b、从南极上空看:
c、侧面北极在上:
d、侧面南极在上:
2、地球自转的周期:
23小时56分4秒为一恒星日
3、地球自转速度
通过对周期的分析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每小时15度
线速度:
读图P.15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思考各地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
150
150
150
837千米
1447千米
1670千米
300
600
00
小结:
角速度全球(除南北极点)都相同
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注:
纬度60度的地方的线速度是赤道的一半有时间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分析。
二、地球的公转
1、地球公转的方向
可以简单讲述作为对地球自转方向的巩固
2、
B
太阳
远日点
(7月初)
近日点
(1月初)
方向
地球公转的周期:
365天6时9分10秒
3、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
读图P.16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椭圆形——>近日点和远日点
读表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观察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关系
补充知识:
开普勒三定律增加学生对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理解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从第二课中太阳辐射的差异引出为什么纬度会影响太阳辐射
思考太阳是否永远直射在赤道上呢?
1、黄赤交角
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介绍后读图P.17黄赤交角图了解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角;地轴和赤道面的交角;地轴和黄道面的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地轴的倾向一直不变;学生思考:
那么地轴是否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呢?
用图形、录象直观的观测太阳直射点的不同这是本课的难点从不同的角度详细讲解:
a、在夏至日和冬至日时太阳照射的情况。
这时的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学生容易判断可以让学生自己画一画。
b、
夏至
6月22日
直射最北界北回归线
S
春分
3月21日
直射赤道
秋分
9月23日
直射赤道
冬至
12月22日
直射最南界南回归线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照射情况。
这时由于书本图中不能看清楚用实物或电脑演示
公转
黄道面
自转
赤道面
斜身
绕日
方向
不变
黄赤交角
23026/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
回归线间周年移动
总结:
课题:
第五课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
[教学目的]:
11、 使学生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地转偏向等概念
12、 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
13、 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14、 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并能够对身边的现象进行分析。
[重点难点]:
昼弧
线
夜弧
线
昼弧
线
太阳光线
1、晨昏线的画法;2、时间的计算;3、对水平运动的物体进行分析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知识回顾]:
1、地球自转的周期
2、黄赤交角的大小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新课讲授]:
一、晨昏线
由太阳直射点引入平行的太阳光线照射地球,半个地球被照射到半个地球照射不到介绍昼半球、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晨昏线的画法:
1、侧面图:
夏至日(6.22) 冬至日(12.22)
N
N
2、北极上空图:
N
N
2、南极上空图
S
S
用地球仪演示晨昏线如何画侧面图和极地上空图
2、昼夜更替周期:
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投影片分析
同一恒星
A
B
E1
E2
E3
P
P
P
注意交代:
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球
很遥远,不论地球公转到何处,所看
到的恒星方位几乎不变
结论:
恒星日23h56 '4''(3600)——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h(360059')——昼夜交替的周期
二、地方时
1、经线和纬线的介绍
2、
C
问题地球上的一天从哪里开始?
N
学生讨论:
A
A点的时间早于B点早于C点
B
从中发现问题:
我们应该确定一个地方为
最早太阳照射的地点。
3、时区的计算:
东加西减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北半球:
沿着物体的运动方向看偏右
南半球:
沿着物体的运动方向看偏左
课题:
第六课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
[教学目的]:
1、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四季和五带的概念
2、理解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理解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掌握计算不同纬度太阳高度的方法
3、进一步掌握不同时间的晨昏线的画法学会分析世界各地昼夜长短的关系
4、了解地球上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重点难点]: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知识回顾]:
4、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5、晨昏线的绘制
[新课讲授]: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法:
从课前的回忆复习晨昏线的绘制得到左图,引导学生分别在不同的纬度位置太阳升起的时间和太阳落下的时间(复习地方时和时区的知识点)
A
问题:
1、A、B、C点为几点?
B
2、该纬线上几点太阳升起、几点太阳落山、昼长为几小时?
C
从以上的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该纬线上太阳4:
00升起,20:
00落下昼长16小时
S
N
学生应用:
赤道上的昼长为多少呢?
南半球?
学生总结:
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哪里?
全球的昼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
知识衍生:
如果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或南半球的话?
知识扩张:
分析什么时候北极圈内全部都出现极夜?
什么时候北纬80度以内出现极夜?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概念的复习
2、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日变化的周期
3、同一时间不同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得出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
太阳高度角的差等于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课题:
第一课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课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组成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掌握大气的
垂直分层结构和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
气温的垂直分布
[教具设计]:
大气垂直分层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引导]:
在太空中看地球,她是一个美丽的蓝色天体,从行星际空间进入地球,要穿过厚厚的地球大气层,透过大气底层的云层,可以看到地壳表面的广阔的海洋,陆地上镶嵌着晶莹的冰川,珠玉般的湖泊和银带似的河流,它们是地球上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郁郁葱葱的森林、草原和无数的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了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生物圈,地球上除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层外,还有地壳、地壳以下的地幔、地核三个内部圈层,所以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各个圈层组成的球体,这些具有共同球心的同心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活动,我们要了解地理环境,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学习组成地球的各个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讲授新课]:
引言部分:
1、地球的圈层结构
2、大气存在的重要意义(让学生阅读并小结)
1)对地球表面的影响①保护地球的“体温”;②形成水的循环;
③改变地表形态。
2)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主题部分: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及作用(让学生阅读,小结列表)
大气的组成
作用
干洁空气
主要成分
N2
生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
O2
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
次要成分
CO2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保温(吸收红外线)
O3
吸收紫外线,使生物避免杀伤
水汽
成云致雨的条件;保温(吸收红外线)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条件;反射、散射太阳辐射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大气层上界:
2000-3000Km
2、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
读大气垂直分层投影片分析总结:
层次
高(Km)度
气温的垂直变化的原因
其它特征
上
下
高层大气
50-55
因纬度而异
低纬17-18
中纬10-12
高纬8-9
H上升T上升
H上升T上升
氧原子吸收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线
交代电离层
课本电离层图
H上升T下降
没有O3吸收紫外线
对流运动剧烈
平流层
H上升T上升
O3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水平运动为主;水汽杂质少,云雨绝迹,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H上升T下降
大气的热量来自地面
对流运动强烈;
天气现象复杂,
与人类最密切
课题:
第二课 大气的热力状况
[教学目的]:
5、了解太阳辐射的波长组成
6、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7、进一步掌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并着重理解保温作用的机理
8、了解大气对全球热量平衡的作用
[重点难点]:
1、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
2、地面对大气的保温效应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知识回顾]:
1、大气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氮气、二氧化碳、水汽、尘埃
2、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中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方面
[新课讲授]:
[讲授过程]:
[讲授新课]:
阅读课本P.57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和地球表面昼夜温差分析大气的功能。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CO2吸收红外线
O3吸收紫外线
1、吸收作用
特点:
有选择性
2、反射作用 特点:
无选择性
思考:
夏天多云白天气温不会太高的原因。
3、散射作用
例: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的原因。
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亮的?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19%
大气
地面吸收47%
大气和地面反射、散射34%
太阳
[过渡]由上可知:
太阳辐射被削弱的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和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及可见光的蓝光部分,而能量占大多数的可见光绝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层而到达地面,很显然,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大气得到的多。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达1270-1830C,与月球相比,地球表面昼夜间的温差缓和得多,为什么呢?
这是由于地球昼夜交替周期比月球短,但更重要的是地球大气的保温作用。
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读课本P.50-P.51图示分析:
“温室效应”
大气上界
大气辐射
射向地面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吸收
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1、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贮存能量
CO2和H2吸收特性 75-95%的吸收率
2、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部分损失
解释:
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暖和的原因?
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里?
课题:
第三课 大气的运动
[教学目的]:
9、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10、 理解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热力环流,并了解大气发生热力环流的原因
11、 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学会读气压图在气压图中描述风向,理解水平大气的受力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重点难点]:
2、热力环流
2、等压线图上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知识回顾]:
3、大气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氮气、二氧化碳、水汽、尘埃
4、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中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方面
[新课讲授]:
[讲授过程]:
[讲授新课]:
一、大气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
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投影片”认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一般情况
同一高度
气温高、气压低
气温低、气压高
注意交代:
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不同高度
越往高、气压越低
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总结:
太阳辐射
冷热不均
空气
垂直
运动
空气
水平
运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教版高一 地理 上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