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docx
- 文档编号:12516122
- 上传时间:2023-04-19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40.63KB
校长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docx
《校长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长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长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校长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国斌
一、思想引领:
要走出四个误区
误区一:
课改就是搞运动误区二:
课改就是套模式
误区三:
课改就是导学案误区四:
课改就是变形式
误区一:
课改就是搞运动。
不知道课改指什么、也不知道改什么?
认为课改干扰了教学正常秩序,担心搞课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认为课改是高段的事,低段不能课改?
听课了上改革课,不听就是传统课?
课堂轰轰烈烈,收效不高
误区二:
课改就是套模式。
认为课改就是套模式?
大部分学校在生搬硬套“双向五环”教学模式(学生:
预习——合作——展示——探究——达标;导学——参与——激励——引领——测评)
死套模式:
课-----失去了学科特点高昂的口号、低效的重复、廉价的表扬、无意义的评价
误区三:
课改就是导学案。
1-2年级没课改,3-6年级在搞课改统一编印导学案太费钱编印导学案加大了工作量(编、打、印)一人带多科备不出导学案统一编印导学案,相当一部分教师坐担架导学案大都是网上下的,实际教学不用,应付课改检查
误区四:
课改就是变形式。
课堂热闹起来就行(麻木不仁的口号、赶口顺的鼓励)?
按4/6/人小组围坐起来就行?
教室周围墙上有黑板就行?
有程式化的展示就行(组组上台、人人展示)?
导学案编完了步骤就行(按学案进行、常常完不成任务就下课)
课改指什么?
课程改革Curriculumreform?
课堂改革ClassroomTeachingReform
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都属于教育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体是任课教师,他变革的是自己所从事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模式,媒体等;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材编写者,他变革的是课程的目标、理念、内容、课程教学方法等。
建国以来有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分为三个阶段:
1、五十年代(建国初,53、58)特别是解放初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大众教育和工农教育。
2、60年代至90年代(63、78、88、98)重新回到具有中国传统的“精英教育”。
3、第八次课程改革(1999)出现新的动向:
素质教育为基本取向的课程改革。
二、观念引领:
要做到两个明确
明确理论层面改什么——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
明确实践层面改什么——实践操作中的九大改变。
(一)课程改革改的六大目标
一是改变课程功能。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是改变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是改变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以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是改变课程实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改变课程评价。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是改变课程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实践操作的九大改变
一是改变教学思路与模式。
传统思路:
老师讲学生听,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模式:
“导入新课讲解练习巩固”。
现代思路: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模式: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旨,“自学(预习)——交流(合作)——展示——质疑(探究)——测评(达标)”
改革目标:
思路上:
素质教育为宗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合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课内课外结合。
模式上:
创造适合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和不同课型特点的教学模式,不死套,不照搬。
二是改变教与学的行为。
传统教学行为:
教师登台就讲,独霸课堂。
常常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写,学生跟着教师思维转,课上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没有思维,没有实践。
学生少数表演,多数陪读;横排就座,被动静听。
常常是排在后面的学生被打在冷院寒宫,被遗忘、被冷落。
有的甚至在班上设“特座”,让问题学生享受着“特殊待遇”。
教学艺术跟不上。
一样的面孔、一样的表情、一样的方法、一样的套路。
今天重复着昨天,明天重复着今天。
现代教学行为:
学生行为:
紧张而有序的自学、交流、讨论、释疑、展示。
老师行为:
明确目标、布置任务、巡查监督、组织交流、欣赏鼓励。
师生关系:
互动交流、和谐平等。
教学之道----善喻:
《学记》曰: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
三是改变学生就座形式。
普通就座形式:
整齐划一、面向讲台,排排就座,被动静听。
小组就座形式:
秧田式、面对面;互动交流、组内异质1+1排座;互帮互学,互相促进。
改革目标:
关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每节课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小组建设:
怎样编组,怎样活动,怎样考核。
小组的课堂表现形式:
马蹄形、圆圈形、扭动形,对面形。
四是改变教案编写形式。
传统教案:
备“教”为主。
备课大多数是为了应付检查;备课不动脑,抄参考;教案本上大都是知识点的罗列,或者是例题搬家,缺乏教法和学法设计,对上课几乎没用;教案检查也只是数节数、查页数、评等级、记分数。
现代提倡:
备“学”为主。
简单明了、直击要害;灵活编写、上课有用;利用媒体、灵活呈现。
改革目标:
不拘一格,灵活“呈现”,适合学情,上课有用。
研究出适合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案模式,不生搬硬套,不“拿来主义”。
导学案不是唯一。
快乐教学、游戏教学、海量阅读、单元主题教学、自主预习形(导学设计)、展示交流形(过程组织),演示讲解形(讲解演示),测试评估(习题设计)
五是改变学生作业方式。
传统作业方式:
学生作业做一遍誊一遍,每一本作业都写得整整齐齐,老师判作业大多数都是一对到底,正确率几乎可以说是100%。
无效的作业掩盖了学习差异,起不到反馈作用,目的仅仅是为了学校的常规检查。
改革目标:
创新作业模式,拓展学生思维。
当堂作业当堂完不留尾巴。
严格按国家规定控制作业量。
课堂作业灵活设计,小组运作教师讲评(照样子写句子)课后作业少而精,体现实践性、趣味性作业形式活而新,具有挑战性
六是改变课堂教学要求。
七要:
教材要让学生读;问题要让学生提;过程要让学生说;实验要让学生做;习题要让学生编;规律要让学生找;结论要让学生下。
四不讲:
学生已知的不讲;学生独立自学弄懂的不讲;学生合作学习弄懂的不讲;学生经过实验探究弄清了的不讲。
七是改变常规检查办法。
一推:
不定期推门进教室查看教师的教案、作业和课堂。
课堂开放、随时听课。
四看:
看教与学的行为是否转变、看导学问题设计和当堂训练题的编写是否突出重点;看学生作业与老师教案设计是否一致;看备的导学案是否在当堂使用。
八是改变校本教研内容。
教研组的教研停留在订订计划,安排安排教学进度、轮流编写导学案等浅层次的研究上;平时教研无话可说,研不起来,研究往往是图形式、完任务。
研究:
适合学科和课型特点的模式;课标与考试;导学案如何让编写;小组如何建设;课堂展示;学生作业等
九是改变考核评估办法。
改革目标:
创造适合课改运行和教师发展的教学常规管理评估办法。
课改下的备、讲、批、辅、考如何进行、怎么改革。
设立多项奖励:
考试学科与考查学科并举;考试成绩与做人做事并重;由只奖成绩改为奖励全面。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多项目捆绑评价:
课堂常规、编写学案、当堂作业、教研成效、教学比赛、考试成绩等捆绑评价;学生问卷、家长问卷、同伴问卷捆绑评价。
三、方向引领:
把握课改趋势
(一)新课改的“三代”划分
2015年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常态应该是什么呢?
如果姑且把洋思改变教学结构的“学+教”的经验称为第一代课改的话,那么以杜郎口为代表的改变教学意义的“学+交+教”的经验就可称为第二代课改。
如果说,2014年是第二代课改的成熟年,那么,2015年将成为第三代课改的探索之年。
1、从系统论角度看,二代课改虽然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强大的助学系统,但仍属于“间接输血”;三代课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生态系统,即让他们终身具备“造血功能”。
2、从学习论角度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代课改认为: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
“鱼”是知识,“渔”即方法;“渔场”就是学习环境。
在“渔场”中,学生历练了一身的本领,实现了从“知、能”到“智”的提升。
试想,即是教会学生打鱼的方法,若生态破坏,鱼儿绝迹又该如何生存?
若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渔场”,他就可以靠自己智慧参悟到捉蟹、捉鳖的方法来生存。
可见,教知识不如教方法,教方法不如培养思维、启迪智慧,让学生自悟方法。
3、从教学论角度看,第二代课改核心是“学+交+教”,与第一代课改相比,重点关注一个“交”字,即合作、展示,改变了教学性质。
无论从时间维度、角色维度看,学生处于了中心、主角地位。
从学习的本质角度看,第二代课改的核心是“鱼+渔+欲”。
重点是在“欲”字上做文章,即关注的是想学、愿学、乐学的问题,但此时的“欲”仅属于外部刺激为主。
二代课改改变的仅是学习的形式、方法,即怎么学,即使“怎么学”也只关注的是助学系统,但“学什么”没解决好,只从功利角度解决了“一节课为什么学问题”,解决了学习的兴趣、乐趣问题;至于终身学习即志趣问题仍无破解。
第三代课改的思路是:
一是关注学什么的问题,即学知识、学方法、学思维(知+能+智),优化、提升“学”的能级(营养);二是借助慕课、功能室等“娱”功具及学科内容魅力增加学习内驱力;三是为课堂树魂,改变教学的意义,即在“育”、“宇”上做文章,“育”解决自我修养的“三格”问题,“宇”解决立志、信仰、世界观问题。
(二)2015年高效课堂的三大走向
一是将对传统高效课堂进行改良,核心理念有所突破。
从改结构为主的高效课堂向借助现代技术改造的高效课堂转型,从关注技术层面的高效课堂向关注教育层面的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由外驱动向内驱动转变,精神状态、学习氛围等文化场助推学习、成长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
高效课堂的核心环节也将升级换代:
高效课堂的流程由“分解动作”向“合成动作”、“自动化”过渡。
课堂的展示层次逐步提升:
读答案——背答案——用自己的话说答案——用艺术形式呈现答案,说答案——说答案怎么得来的——说自己是怎么思考的以及遇到的挫折与困惑。
课堂点评层次逐步提升:
对外在形式的点评(声音、站姿、普通话、分工)——对回答内容的点评——对问题进行归纳(说了些什么)、质疑(说错了没有)、补充(说全了没有)、联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激励要贯彻始终,点化要水到渠成,点拨要讲究艺术;自学、合作、探究、展示等环节在各学段有所侧重,如小学段放大展示,初中段放大合作,高中段放大自学与探究;等等。
二是将对传统高效课堂进行改革。
学科功能室、行为彰显、成果展示平台、新教室功能的发挥;以体现知识整合运用的跨学科整合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程)的实施;以解决校园真实问题、动手实践为主的校园课程化的构建;以创新思维带来的核心概念的突破,比如:
跨界、拼教、拼学、一拖N、N拖一、自驾游、慕课、小组走班、自由组班;新三级课程研发与实施,公民生活孵化园的诞生。
三是会对传统高效课堂进行革命。
关注高效课堂环节的教育意义,突出课堂生态、环节内隐性显性化;尝试打破(或解体)班级授课制,构建非线性学习平台;同时,还要关注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形式的教育实践,建立并在实践层面运用“高效学习学”指导学生的学习,引发中小学学生学习的第二次革命。
(三)2015年高效课堂理论上的新视域
1、树立教学即儿童研究的新观念。
教学与儿童研究是“一张皮”,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儿童的过程。
儿童研究不仅仅是保证教学的前提,也不仅仅是保证教学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与以往的研究学情不同,儿童研究既是为了获取学情,也是为了通过研究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教学即儿童研究”正预示着改革的新趋势。
2、学科教学应体现文化的建构过程。
知识可以划分为符号与规则、解释性与描述性意义、表层含义、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几个层面。
我们以前认为智育的过程就是知识传递的过程,导致我们的教学没有深入到知识的深层结构中,只停留在知识的解释性与描述性意义层面。
因为未能实现对知识深层意义的挖掘,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些既定结论的传达,无法达成文化的价值。
课堂教学的效果,看上去帮助学生增长了知识,实际上却因为缺少知识的文化建构,沦为知识表层意义的灌输过程,或者某种技能的训练过程。
3、放大高效课堂组织育人、规则育人及流程育人的价值。
一节课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的因子主要有:
文本显性或隐性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其课堂上创设的情感场对学生的影响;高效课堂独学、合学、展示、质疑等流程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同时,高效课堂小组、规则的育人因素也不可忽视。
4、从学科走向课程,从教学走向教育。
教师从学科走向课程,要有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强调教师的教学行为置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中。
如果将某项教学行为最大化,那就会破坏学生学习活动结构的动态平衡。
课程意识同样关注考试成绩,但有一个底线,那就是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健全发展为代价。
总之,教学意识更多的是关注教学的艺术问题,而课程意识更多的是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
教师要从教学走向教育,就要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学。
在这样的坐标系中,教师不能也无须再成为教材的奴隶、进度的奴隶、教学模式的奴隶;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强化做人的信念、荣誉和责任,从而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目标,并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5、课堂结构向丰满化、多元化发展。
在构建新课堂结构时,首先要回答下面4个问题:
学什么——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怎么学——学习方法选择;用什么工具学——学习平台选择;在什么环境下学——学习情境链的创设及学习文化场的构建。
以“五步三查”为代表的课堂模型要发生“裂变”,根据不同的对象与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模式。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模式的适用前提:
常规模式可以保证学习效果,有助于潜能生学习,但比较费时,适合内容较少、学段较低的课堂学习。
自学能学会的问题就不进入合学,合学能学会的问题就不进入展示,这种方法缺少巩固训练,但相对节省时间。
将问题分级,自学最初级的问题,合学较有难度的问题,然后展示最难的那部分问题,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优点是省时间,缺点是不利于潜能生提高。
自学基础知识部分内容,合学中等层次的问题,展示最高层次的问题,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数理化等学科的学习。
每个主题都包括自学、合学、展示等环节,教师的点拨贯串其中,循环进行,这种方法适合生源一般的学校或难度较大的问题。
将自学与合学安排为第一课时,将展示与检测安排为第二课时,进行教学整合,适合模块性学习。
此外,课堂的模式也将更加丰富,比如:
分层课程(内容分层课堂、难度分层课堂、方法分层课堂)、三生课堂(即目标生成、问题生成、练习生成)。
6、建立高效课堂学习学。
一方面,如何进一步认识知识加工的过程,打开大脑的“黑匣子”,将思维变得可视化;如何培养学生高效的学习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习惯及行为习惯,使其形成一套完善的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整体性系统,将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如何细化知识的深度学习,如明确对概念多元探究的视角——辨析易错易混概念、上位下位概念;明晰对定理、公式、学习方法的探究;养成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特例思维、变式思维等多元思维。
(四)2015年高效课堂实践上的新探索
1、从教师在课堂的地位看:
去教师主导化。
去教师主导化不等于去教师化。
去教师主导化欲去掉的是对学习目标、学习问题、学习流程、学习结果的过度预设、包办,旨在打造“四生”的高效课堂,即目标动态生成,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生成,学习方法自己选择,依据学习效果生成检测题。
去教师主导化就是要去掉借助导学案控制学生思维,借助评价权控制话语权。
去教师主导化就是教师要以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学生学习活动,以心理教练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去教师主导化,教师的核心工作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生态系统,让学生自然生长。
2、从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探究角度看:
制定、实施多级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目标层级:
教师预设学习目标,师生协商制定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个人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动态生成合作目标。
实施学习目标层级:
直奔预设的学习目标,依据学情取消或加载更高层次的探究目标,依据情景小组自主生成目标,自主探究目标,依据情景、学情每个学生自主确定和完成个性化目标。
多元化学习目标:
基层目标自主达成,高层目标互助达成,情感目标引导达成,发展目标综合达成。
学习目标新维度:
一个国家基础教育的含义应该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要为本民族的素质提高打基础,即公民教育;其二是要为人的一生发展打基础,包括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帮助他们养成完整人格、健康体魄,当然也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
人生的基础是一个整体,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因此,第三代课改将尝试提出新的三维学习目标:
学科素养目标、社会素养目标、成长素养目标。
3、从流程视角看:
无限放大自学。
无限放大自学的本意就是从课堂的自学走向真正的自主学习,即学习目标、时间、内容、方法、路径、顺序、工具、结果呈现、考评方式皆有学生自主决定,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高效阅读、写作、表达等工貝自学;让学生借助学科学习方法、学科思维的方法等高效课堂学习学来自学,让学生将知识在实践运用中自学,让学生借助信息工貝如慕课来自学,这就是放大自学。
学生自主学习解析为四个要素:
“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学习评价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
4、从助学工具看:
去导学案化。
导学案的出现,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标志,它引导课堂教学从“教中心”向“学中心”过渡。
随着课改的深入,导学案的“副作用”也逐渐显现。
于是,第三代课改特意提出去取消导学案。
导学案的取消,代表着彻底瓦解教师用“导学案”对学生思维的隐性控制,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化”学习课堂的愿景。
当然,去导学案有两个前提,一是学生对高效课堂流程已烂熟于心,不需要时时处处提醒;二是学生已基本掌握学习某类学科、主题知识通用的思维方法、阅读技巧。
简单说学生已具备处理“学什么、怎么学、不会怎么办”的能力。
可见,导学案是学生形成自主能力前的一项预备、一根拐杖。
一旦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它就完成了使命。
5、从评价角度看:
新课堂评价多元化。
教师评价要从教学角度走向教育视野,增加新的评价指标:
教室功能的发挥;流程育人、组织育人、规则育人及情境育人的达成度。
德课一体化将成为新常态:
借助流程、组织、环境、文本、教师自身育人;观德观课、议课议德、好德好课。
德的含意新解读:
实现“观教学”与“观教育”一体化;从教育宏观视野下看教学,从教学微观视角下看教育。
6、从教研视角看:
放大班级教研组功能。
班级教研组主要有本班跨学科任课教师组成,主要为研究“学”而设立的,中心工作主要是研究“学情”,解决“育”的问题。
班级教研组可针对群体或个人进行集体会诊,研究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习惯、方法等学习品质;还要重点研究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思想道德、觉悟、修养等”成人”问题。
即从研究教学拓展到研究教育。
班级教研组成员之间可以互通信息,形成育人合力。
比如当学生情绪不稳定或心情烦闷时,就可以共同关注、共同安慰、共同疏导;又比如当某一学科教师因某生该学科表现优异或学习有明显进步需要表扬时,就可向其它学科教师通报学情,让其予以配合,即其它学科有问题时暂不批评,防止效果中和或向班级学生传递矛盾信号。
班级教研组可以由班主任兼任组长,每周开一次例会,主题也可由团队研发,共同参与。
班级教研组的成员教师,可以聘为或邀请为班级小组建设的辅导员,构建小组“非常6十1”。
班级教研组可以共同承担“小、实、真”的育人或学情研究课题;可以共同研发新三本课程,即班本课程、组本课程、生本课程;可以共同承担学生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教师;可以共同组织旨在增加学生阅历的游学活动
四、行动引领:
要做好四件事情
做好一个规划------课改抓好一个中心------课堂
用好一个杠杆------管理落实一个行动------研训
(一)做好一个规划------课改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围绕课改做学校发展规划)发展思路、核心理念(定方向、定思路、定目标)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定宗旨、定策略、定课题)、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定主题、定系列、定板块)、教师队伍、教学管理(基本素质、课改执行力)、设施设备、教学手段(与学科整合、课堂利用率)、课改方案:
总体思路---行动目标---行动策略---行动安排--保障措施
(二)抓好一个中心------课堂
校长要抓住“中心”,不被杂事“分心”。
学生在校2/3时间在课堂,谁抓住了课堂谁就抓住了未来。
校长要做“研究者”,不只做“搬运工”。
汲取别人的精华,研究出适合自己的东西。
校长要做“战斗员”,不只做“司令员”。
深入听课、参加教研、发现问题、指导讲座。
(三)用好一个杠杆----管理
课程管理:
开全开足课程、规范作息时间备课管理:
怎么备、怎么用、怎么查。
上课管理:
目标、过程、技巧、实效。
作业管理:
作业量、批改、考核。
教研管理:
课题(问题)、成果、应用。
考试管理:
考什么、何时考、怎么考、谁命题。
每一项都要制定出与课改相适应的管理规定,引导教师由应付改到自觉改,形成新理念模式常态课。
(四)落实一个行动------研训
确立研究课题:
把课堂核心元素列为重点研究问题,目标、导学问题、展示、小组、不同课型模式等。
磨课练课活动:
研讨课、达标课、示范课、汇报课。
学科“专家”报告:
如何确定目标,展示展什么,如何设计导学方案、如何引导自主学习,如何处理作业等。
教师业务技能比赛、学生学习能力竞赛、反思总结表彰:
教师个人、教研组;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等
理性思考一:
当你把课改理解为“搞运动”时,你就会巴望着这场运动早点过去。
当你把课改理解为“改课”时,你自然会做个“搬运工”,把现成的模式贩回来交给业务领导去实施。
当你把课改理解为“课改”本来的样子时,你就会积极投身,为了真正意义的“教育”而不懈努力。
理性思考二:
当你把教育理解成“教书”时,你自然而然会成为“教书匠”。
当你以为教育就是“教学”时,你会为了那些功利的目的日复一日消耗体力。
当你把教育理解成“教育”本来的样子时,你就会发现书香飘溢、诗意流淌、智慧碰撞、心灵相遇才是真正的教育。
五、方法引领:
课堂教学改革的追问
追问1:
“表现”还是“思维
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到了“嬗变期”是不争的事实。
回顾“奠基期”的课改,一些薄弱学校向传统课堂挑战,以“小组合作”与“学生展示”为特征,创生了不少“方法模式”,学生的表达力与表现力有了质的变化,“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学生”,改变了传统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
然而,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先期课改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许多学校看似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却仍然没有解决学生学习不投入的问题——参与讨论展示的永远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依然是课堂的旁观者。
此外,许多课堂过于追求“表现”,学生展示时载歌载舞、精彩纷呈,但展示的内容却浮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更缺乏思维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校长 课堂教学 改革 中的 引领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