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12510071
- 上传时间:2023-04-19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1.95KB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家乡的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重难点】
借鉴本组描写家乡的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课前准备】:
师:
1.搜集相关资料
2.提出对本次习作的疑问或想法
生: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家乡的风俗。
2.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教学理念】:
本次的习作,只要是关于家乡的风俗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本次习作的内容。
习作前应指导学生将调查了解到的家乡的风俗加以整理,想一想哪方面的民俗自己最感兴趣、积累的素材最丰富,哪些内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路,例如,各地不同的饮食、建筑、语言、节日、工艺品、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可以交流。
如果学生有到外地旅游的经验;如果学生没有去过外地,也可以说一说本地的风土人情。
在习作指导时,要引导学生明确要求:
一要民俗特点突出,二要内容具体,三要语句通顺。
在指导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回顾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结合自己的选材想一想:
自己准备怎样写,才能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才能凸现所写民俗的特点。
想好后,组织学生交流,相互说说自己打算怎样写,听一听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建议。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作业检查、上节习作点评、开心辞海。
一、温故而知新,加深印象
教学安排:
1、抽查积累作业,让生明白课下阅读的重要性以及老师的重视度。
2、评讲上次的作文,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鼓励并改进二、前作文:
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话题交流,真情融汇:
吹面不寒杨柳风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节日,今天,我们来一起谈谈节日,好吗?
你知道哪些节日呢?
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
2.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自己知道的节日。
如何将节日分类呢?
3.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总结:
如中国传统的节日:
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清明节等;国际性节日:
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西方节日:
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
特定的节日:
教师节、护士节、母亲节。
【设计意图】:
作文与生活相联系,设计一个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满足他们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说说知道的节日就是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消除习作的畏惧感,以迅速进入一个自由表达、自由发挥的情景中。
4、师生完成教材“开心辞海”的内容。
9.集体交流,感受各地家乡的风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
同学们,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家乡的风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
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
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家乡的风俗”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家乡的风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设计意图】:
通过亲情融融的话题交流,引导学生感知节日的风俗,打开心里的话匣子,节日不是凭空而来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环境的人们有着对生活的不同理解。
追溯一下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往小处说是了解节日的来源,可以为马上习作时如何设立某个新节日做指导和暗示,往大处说,也是感受不同的节日文化,领略地域风情,提升生活品位,使课堂更充满激情和生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快乐ABC、奇思妙想
一、成语点睛,诗句引趣:
嘈嘈切切错杂弹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关于节日的成语,读一读下面的成语,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
张灯结彩载歌载舞盛会空前喜气洋洋五彩缤纷欢声笑语流金溢彩花团锦簇锦上添花蔚为壮观赏心悦目响彻云霄锣鼓喧天鼓乐齐奏欢声雷动彩旗飘扬恭贺新喜双喜临门
2.读一读下面的关于节日的诗句,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
1.描写春节的——《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①描写元宵节的——《生查子》——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②描写元宵节的——诗曰——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3.描写寒食节的——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描写清明节的——《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5.描写端午节的——和端午——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6.描写七夕节的——长恨歌——唐·白居易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7.描写七夕节的——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8.描写重阳节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描写除夕的——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设计意图】:
通过诵读成语和诗句,营造浓浓的节日气氛,活化学生的情趣思维,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词汇,以丰富学生的语言。
二、激发情趣,游戏引路:
未成曲调先有情
1.出示一组不同节日人们庆祝活动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选取、剪辑一些录象),引导孩子们说说最喜欢什么节日,人们是怎样庆祝这个节日的。
2.有了这些节日,人们的生活多了一份热闹和精彩;有了这些节日,人们的情感多了一次沟通和交流;有了这些节日,人们的精神多了一丝寄托和慰藉。
节日里,人们忘记了隔阂,淡化了矛盾,愉快地歌唱,尽情地享受,人与人走得更近,心与心贴得更紧。
【设计意图】:
节日正因为有着独具特色的庆祝方式.才如此充满魅力,才如此让人沉醉,畅谈如何过节,仿佛又回到了那一刻。
此时,学生情绪高昂,思维开阔,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写作才会成为学生感到快乐的活动。
三、中作文:
奇思妙想我能行
(一)奇思妙想,开启心路:
一语天然万古新
1.师: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
同学们随同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但单元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你所调查了解到的家乡的风俗吧。
2.出示交流主题:
节日习俗、民间艺术文化、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特色饮食、独特民居、各具特色的方言、民间工艺品,根据学生调查主题将全班分为五个组,进行交流。
交流提示如下:
①说说你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你的资料从哪得来的?
②把民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认真倾听组员的讲述,把不清楚的地方记下来及时询问。
3.根据组员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介绍材料,特别是注意把没讲清楚的地方讲清楚。
4.根据交流主题,每组推荐2-3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5.听的同学认真倾听,听后组织评议。
可从以下几方面评议:
①主题是否明确,特点是否突出;
②内容是否具体充实;
③表达是否流畅;
④语言是否简洁。
【设计意图】:
当产生要把自己的思想、愿望尽快地告知别人的冲动时,习作已经成为非常自然的事。
再适当地做一些指导点拨,发挥群
体学习的优势进行一点合作,可以使学生从“想说”变得“会说”“说好”。
(二)佳作引路,章法导写:
要把金针度与人
1.为了帮助大家写好本次习作,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描述佳节的作文,请大家读一读,一定会有很多启发的。
2.展示佳作《正月十五秧歌会》并完成课后习题。
3.展示佳作二《八月十五摸秋》
八月十五摸秋
我的家乡──兴义,有一种风俗习惯:
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夜晚,大人小孩都去摸秋,分享一年辛勤劳动的成果。
我和小伙伴最喜欢这一天。
早在几天前,我们就盼望着„„这一天终于到了。
晚霞姐姐刚和我招手再见,我就背起小背筐,提着小灯笼去找小丽、玲玲、祝梅。
我们大家手拉着手,一蹦一跳地朝地里走去。
今夜是这般宁静,远远望去千盏灯笼闪闪发光,萤火虫也亮着小灯笼来凑热闹了,星星和月亮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为我们照亮。
不知不觉,已到了地里。
我们按传统方法,先拔一些葱、蒜、白菜和青莱。
听老人说,你拔了这些东西,新的一年中你就会变得聪明,会算,还很清白。
我们最感兴趣的当然是去摘蚕豆,“我家的蚕豆最好,又嫩又大还很甜。
走,去摘我家的。
”祝梅先发出邀请。
“我家的才好。
”小丽也不甘示弱。
望着她们,我想了想说:
“这好办,我们一家里摘点,吃着一比,不就行了吗”这主意大家都同意了。
于是我们一会儿在这家地里,一会儿又蹿到那家地里、不大工夫,就摘了大半筐。
走出菜地,坐在一块干净的草坪上。
这时我的肚子“咕咕”地提意见了,我想出个好主意,就说:
“咱们把蚕豆煮熟了吃。
”我的话刚出口,玲玲马上拍手赞成。
小丽和玲玲挖坑、剥,祝梅回家找锅、柴,我去提水大家齐动手,很快就把蚕豆煮上了。
蚕豆很快就煮熟了。
我着又软又甜的蚕豆,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
大概小星星也闻到了香味,都从云层中钻了出来。
一大锅蚕豆很快就被消灭了。
“真好吃!
”小涛说。
“谁家的最好吃?
”小丽问。
祝梅、小丽两家蚕豆我都摘了,分不清哪家的好吃,哪家的不好吃,只好说:
“两家样好吃。
”
月亮姐姐照着我们踏上了归途。
今年真有意思,大人摸回一年的成果,我们呢?
摸到了欢乐。
4.阅读后交流讨论:
①文章描述的是什么节日的风俗?
②用“~~”划出文中你认为是精彩的句子或细节描写,议一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③分析一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色。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佳作,感悟描写方法,从而做到读中学写,这样可以降低习作的难度,使学生最直观地了解节日的风俗人情。
5.要想写好节日事情,要注意观察节日的活动。
观察时要注意认真地观察活动的场面和事件的细节。
观察时不仅仅是看,还要注意认真地听和想。
要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要注意观察人们的动作变化的细节,心情变化的细节。
要有条不紊地观察节日的场面。
观察场面一是要抓住重点场面,二是要注意观察的顺序。
要注意自己感受,或者说是自己的心里活动的变化,思想感情的变化等。
下面,老师再教您一招:
如何构思行文。
6.写节日风俗或节日活动的文章,可以分为三段来写:
开头→节日事件→结尾
开头:
指的是在文章的开头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事件,即写什么节日,要在开头交待清楚明白。
开头→节日事件→结尾开头:
指的是在文章的开头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事件,即写什么节日,要在开头交待清楚明白。
节日事件:
又可称为节日活动过程。
这里是文章的重点段了,要具体地来叙述了。
具体叙述节日的活动,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写出生活的情趣。
写节日就要描写节日里发生的事情,写事情是重要的是要写好事情细节,写细节应该写出生活的情趣。
你看下面的细节描写:
蚕豆很快就煮熟了。
我嚼着又软又甜的蚕豆,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
大概小星星也闻到了香味,都从云层中钻了出来。
一大锅蚕豆很快就被消灭了。
“真好吃!
小涛说。
“谁家的最好吃?
”小丽问。
祝梅、小丽两家蚕豆我都摘了,分不清哪家的好吃,哪家的不好吃,只好说:
“两家样好吃。
”
月亮姐姐照着我们踏上了归途。
今年真有意思,大人摸回一年的成果,我们呢?
摸到了欢乐。
在这里,小作者把叙述事件与写景融为一体,八月十五晚“我”和小伙伴们去“模秋”的事,煮豆角了,“大概小星星也闷到了香味,都从云层中钻了出来。
”。
小作者的笔调欢快流畅,充满了儿童气,没有一点大人腔──“我们呢?
摸到了欢乐”等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童趣。
文中的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儿童快乐的心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结尾抒情,“我们呢?
摸到了欢乐。
”情趣无限!
(2).写好节日的场面。
节日里欢快场面,在写节日的文章里是少不了的。
写好节日的场面,不仅可以烘托热闹的气氛,而且可以推动事情情节的发展,还能很好地表达稳的主题。
你看下面的节日的场面:
这一拨儿秧歌刚过,那一拨又接了上来。
耍龙灯、舞狮子、天女散花、丰收锣鼓„„满街的人目不暇接,震耳欲聋。
人们沸腾了,拥着秧歌队说呀笑呀,指指点点地议论着。
孩子骑在爸爸的脖子上追看秧歌队叫,儿女们搀着跟着秧歌队跑。
人们忘记了寒冷。
被这催人奋进的锣鼓带进春潮涌动的世界。
这是东北的秧歌,这场面,只有在节日里才有。
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请你亲自来看看小作者家乡的大秧歌吧!
亲眼瞧一瞧那如醉如狂的场面,亲耳听一听那昂扬的韵律„„
看到这样的火把节的场面,你能不快乐吗?
(3).选材要新颖,写过年,如果人人都写吃饺子,拜年,跳舞,唱歌,就不容易写出新意来。
要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来选材,比如跟解放军一起过年,跟老师一块过年,到工厂里过年等等,这样写出来的内容,一定会十分新颖有趣的。
(4).注意把节日的活动过程写完整,有详有略。
结尾:
这里是文章的结尾了,可总结全文,抒发一下自己的思想感情,赞美一下自己的幸福生活等等。
【设计意图】:
让学生的习作与阅读结合,读写一体;与活动结合,有感而发;重在积累;与生活结合,留心观察。
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表
达实践中学习表达。
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注意对学生点滴精彩的肯定和呵护,增强学生的习作自信心。
7.如何写好特色民居?
师引领学生学习奇思妙想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轻松创作、作文反光镜、学生进行写作一、快速行文,一气呵成:
轻舟已过万重山
1、师总结:
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家乡的风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
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不同的风俗活动。
真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啊!
透过这绚丽多彩的民俗,我们感受到的是泱泱华夏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快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
2.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3.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设计意图】:
“文章不厌百回改”,要让学生清楚个中的道理,明确修改在习作中的重要意义。
教师要注意面向全体同学,使尽量多的学生都能得到参与活动的机会。
教师还由始至终关注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动态生成,适时又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交际活动。
二、选择题
2.
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
包利民
①有一年冬天,我和表弟徒步去离村几十里外的荒野中抓免子。
在白茫茫的雪野中走了许久,也不见那一行令我们欣喜的印迹。
中午的时候,起了暴风雪,漫天的狂风,无边的大雪甸子上的积雪被风吹得像波涛一样滚动:
我和表弟躲在树下,满心的恐慌。
②过了近两个小时,风停了,雪也小了,我和表弟忙着往回赶。
可走了好一会儿,发现周围仍是无边的雪原,雪虽然没有刚才下得大,可我们的足迹还是很快被湮灭。
我们心里一惊,知道是迷了路。
本来在冬天很少能在野外迷路,至少有来时的脚印能引领我们回家。
可是现在,周围除了雪还是雪,没有路。
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
③每走到一棵树下,表弟便爬上树去向远处张望,可是这么大的暴风雪过后,很难见到村庄的影子,仿佛大地上的印记都被大雪所埋没。
就这样一路走着,心里焦急万分,如果不能找到村庄,到天黑下来,等着我们的就是黑暗与寒冷,无疑是死路一条。
我们一边走一边纳闷,平时没觉得甸子这么大,怎么周围的村庄一个人都看不见呢?
我们本想朝着一个方向走,可是漫天风雪,根本无从辨别方向,只好凭着感觉超某个方向不停地走。
④当表弟再一次爬上一棵树时,他大声喊道:
“哥,前边的雪地上有个黑点!
”我们精神一振,奋力迈着疲惫的双腿向前方走去。
有的地方雪极深,一脚踩下去能没掉整条腿,这让我们提心吊胆,怕掉进一些被雪填平的深坑里,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速度。
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着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
⑤终于走到了那个黑点所处的位置,却原来是一口极深的水井。
表弟失望至极,我心里忽然一动,说:
“既然这里有井,附近一定有村子!
”表弟闻言又来了精神,飞快地爬上一棵最高的树,观望良久,忽然大喊:
“哥,我看见那边有一缕续的烟,可能是个村子!
”我们立刻向那边出发。
当时已是傍晚,表弟看到的烟,定是村庄的炊烟。
又走了近一个小时,一个村子真的出现在视野里。
天已擦黑,那一刻,我们都躺倒在雪地上,大口地喘着气,放下了心中的巨石。
⑥到了那个村子,我们在老乡家休息了一会儿,便抄近路回到了家,才几里路的距离。
想起来真是后怕,如果没有那眼水井,我们也许真的会把命丢在无边的雪野之上。
当然内心也很震惊,那么猛烈的暴风雪,竟然封不住一个小小的井口!
⑦许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想往事,心中忽然就多了一份感悟。
如果把人心当成一眼水井,那么就算生命中的风雪再大,也无法锁住心里的热情。
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能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带来希望!
(选自《联谊报》,有改动)
1.第①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起什么作用?
2.阅读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
故事情节:
突遇暴雪→→发现黑点→→发现村庄
人物心理:
→焦急万分→→失望之极→放下心来
3.结合全文,请你说说以“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为题的妙处。
4.文段⑦中,“水井”一词语义双关,请你结合语境,写出“水井”一词的浅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5.文中作者通过自身的经历领悟了怎样的道理?
你是如何体会这个道理的?
1.环境描写。
渲染当时大雪封山的恶劣环境,烘托“我”和弟弟紧张恐惧的心情。
2.雪地迷路看到水井满心恐慌精神一振
3.“大雪”既指自然界的雪,也虚指人生的困难,“封”字将人心化抽象为具体,这个标题点明主旨,写出困难掩藏、阻挡不了希望。
4.浅层含义:
水井;深层含义:
希望、方向。
5.如果人的内心充满希望,那么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也锁不住内心的热情,还能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带来希望!
体会略。
3.
妈妈的额头
蒋平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
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
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
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
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
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
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
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
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烦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
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
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
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
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
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
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
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
“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
”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
“妈,谁说您老呀。
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
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1.文中写了有关“妈妈的额头”的几个生活片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
(2)
(3)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
(4)
(5)
2.结合语境,解释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
3.根据要求赏析第①段与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1)“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本句用了什么描写?
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
(2)“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
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活中我们都能在细节处体会到亲人们的关爱,请你把感受最深的小细节和大家分享。
1.示测:
(2)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喜悦、忧伤。
(4)皱纹渐渐爬上母亲额头。
(5)母亲用额头为孙女诊断病痛。
2.“阳光灿烂”指阳光光彩夺目的样子,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开心快乐、幸福的神态。
3.
(1)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
“贴”字用得生动传神,通过母亲这一个动作表现母亲对儿女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母亲比作树木,把母亲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的额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为家庭生活辛劳的付出,以及“我”对母亲的爱(或感恩之情)。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关爱儿女、勤劳能干、任劳任怨、默默付出的人。
生活中小细节示例:
父亲的关爱让我感受最深。
父亲是家中的顶粱柱,尤其是他厚实的背给了我安全感和幸福感。
小时候,我在父亲的背上尽情欢笑;现在,父亲仍然用他厚实的背为我遮风挡雨。
(能围绕所感受到的亲人们的关爱来答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4.
心比眼睛看见的多
马迎辉
①偶然看到一期电视娱乐节目,竟遇到感人的一幕。
那是一档平民娱乐节目,由女儿和母亲搭档出演。
节目接近尾声,最后一对母女上场。
②台上的女儿花样的亮丽,颀(qí)长挺拔的身姿似一株亭亭玉立的竹。
一双湖水般的眼睛,汪着青春的憧憬与美好。
主持人问观众:
“大家注意到没有,前面的几对选手上台时,都是女儿搀着妈妈。
而这对母女却是妈妈小心地扶着女儿?
”观众还在一头雾水地猜着主持人的用意,舞台上的妈妈却已泪水涟涟:
“大家可能没有看出来,我女儿两只眼睛的视力加起来才只有0.1,她眼中的世界只是一个个模糊的轮廓。
而在一年前,她的视力还是2.0。
由于视神经萎缩,她的视力可能永远不会再恢复了。
”我惋惜地看着那双眼睛,清澈见底的眼眸中看不出悲苦,而是装满着微笑和爱意,洒向观众,望着妈妈。
③主持人十分痛惜地问女孩:
“当初,知道自己生病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
毕竟,年轻的女孩都是爱美的。
”我理解,主持人是想听一个女孩在不幸的打击中重新振作的心路故事。
没想到,女孩绽出一个甜美的笑:
“我觉得生病之后,我依然很美丽啊!
”观众和嘉宾都被这意外的回答逗笑了,眼里却汪着泪。
女孩说:
“我不能天天悲伤,让妈妈为我担心,因为那就不是我了。
”女孩的眼睛始终在笑,这样纯净的眼睛似乎装满了世间所有的美丽。
花开着,云飘着,未来亦是铺满锦绣。
她的笑,却将观众的眼泪笑落了。
最后,主持人问女孩:
“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我会帮你实现愿望。
”说着,他望向对面的几位明星嘉宾。
又一次意外,女孩说出的愿望不是在近处看看某个明星,而是“我最想看到的是妈妈住进我为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家乡的风俗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 下册 第一 单元 写作 家乡 风俗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