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寓言二则》精品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2488502
- 上传时间:2023-04-1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1KB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寓言二则》精品教案.docx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寓言二则》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寓言二则》精品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寓言二则》精品教案
XXX小学语文科第四册教案设计
(20XX-20XX学年度下学期)
课题:
12、寓言二则
课型:
新授课
任课
教师
XXX
教学
内容
简析
通过两则浅显易懂的寓言故事,分别告诉了我们“事情如果出了差错,积极想办法补救,还不算迟”以及“做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的道理。
学生
学情
分析
现阶段的孩子对于课文的理解深度更多的还停留在感知故事内容的表层,可能无法真正体会课文中所反映的深刻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揣摩体会,让他们在读、划、思、议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文章内涵的体悟。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理解成语“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意思。
难点:
读懂蕴含在成语故事中的深刻道理。
教具学具及多媒体应用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搜集关于寓言的资料;
;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第一课时
1.认识“寓、则、亡”等10个生字,会写“亡、牢、钻”等6个生字,理解“亡羊补牢”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简单复述故事。
3.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懂得“事情出了差错,要积极想办法补救,就还不算迟”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播放《亡羊补牢》动画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看并让他们简单说说自己对故事主要内容的感知。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故事的名称(亡羊补牢)。
指导读题,同时点,明故事
师生互动
第
一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的体裁(寓言故事),并简单补充关于“寓言”的知识。
2.再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生字“寓、则、亡、牢”的正确读音(“亡”不要读成了“忙”的音),同时指导他们正确书写,提醒“亡”的第二笔横画略长,下面的竖折不要过大;“牢”下面“牛”的第二笔横画略长。
学生自主描红、临写生字。
二、初识题意,感知故事
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故事《亡羊补牢》,试着根据古诗内容说说题目“亡羊补牢”的意思。
2.学生自读、概述,同时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亡”在课文中并不是指“死亡”,而是“丢失”的意思;“牢”也并非指“牢房”,而是指“羊圈”。
引出题目的意思是“丢失了羊后去修羊圈”。
3.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谁丢失了羊(从前有个人)?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说一说这个人前后一共丢失了几次羊(两次)。
(板书:
第一次第二次)同时引导他们从文中找出两次丢羊所在的自然段(1.4自然段),课件出示两个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指导生字读音,适时范读,注意“圈”是多音字,在文中读“juàn”,“窿”虽然是第二声,但在词语“窟窿”中应该读轻声,另外注意“叼”中间有个介韵母,不要读成了“力”的音。
4.再读故事,看看在两次丢羊的过程中牧羊人都经历了什么事情(街坊劝他,他先是不听,后来又听从了劝告把羊圈补好了)。
教师适时指名三位同学分别朗读2、3、5三个自然段,重点提醒在“街坊”中“坊”读轻声。
5.引导学生在读故事的基础上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概述故事内容,教师适时归纳(写了一个牧羊人在丢了羊后,由不听劝告到听劝告修补羊圈,并保证了从此没有再丢羊的事)。
三、精读故事、明白寓意
1.快速读故事,看看牧羊人前后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边读边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2.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出示故事第1~4自然
学生自主描红、临写生字
学生自主朗读故事
学生思考讨论
三位同学分别朗读2、.3、5三个自然段
学生在读故事的基础上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概述故事内容
快速读故事,看看牧羊人前后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第
一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段,聚焦句子:
A.“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引导学生从中明确羊被叼走的原因。
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强调“原来”一词。
B.“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引导学生探究交流牧羊人第二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
生:
我觉得是因为牧羊人不听从街坊的劝告造成的。
师(板书:
不听从劝告):
面对街坊让他修羊圈的劝告,这位牧羊人是怎么想的呢?
生:
他觉得羊都丢掉了,再修羊圈没有什么用了。
师:
你觉得牧羊人这样想对吗?
为什么?
生:
他这想法不对,因为狼第一次叼走羊后尝到了甜头,肯定还会再来第二次、第三次的。
如果羊圈没修,那么羊就一定会再丢。
师:
事实证明了牧羊人确实想错了,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丢了一只(补充板书再次丢羊),真是一个固执的人。
你们能读一读牧羊人的话,让我听出他的固执、不听劝告吗?
生齐读牧羊人的话,师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街坊、牧羊人的话。
3.想象体验看到羊再次被叼走了一只,牧羊人心里又会怎么想(感到很后悔)?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看看牧羊人在第二次丢羊后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教师重
点引导学生抓住,“赶,紧、结结实实”等词语体会牧羊人是个犯了错误及时改正的人。
同时引导学生抓住最后一句话,明确他再没买过羊的原因是“听街坊的劝告”(板书:
听从劝书,再没丢羊)。
4.延伸拓展: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图并想想自己最想对牧羊人说什么。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犯了错误时听从劝告与不听从劝告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板书:
及时补救,为时未晚)。
师生互动
师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街坊、牧羊人的话
学生观图并想想自己最想对牧羊人说什么
第
一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引导学生试着联系生活,说一说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同时引导他们说说自己从这些事例中都明白了怎样的道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步明确故事的寓意。
(课件出示“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余下的4个生字“钻、劝、丢、告”,引导学生观察、交流生字书写要领,教师适时进行范写指导,注意提醒“钻”左边最后笔是竖提,右边“占”的“口”字要写得扁而阔;“劝”右边“力”的撇画要托住左边“又”的点画;“丢”要注意第三笔横画略长,下面的撇折不要与中间的竖画连成一笔;“告”注意上半部分的最后一笔横画要略长。
2.学生自主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及时进行书写强调。
五、课堂小结
孩子们,我们祖国的文化丰富多彩,像这样蕴含深刻道理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希望你们多去看看寓言故事,相信一定会从中懂得更多的道理。
学生试着联系生活,说一说生活中类似的事例
师生互动
学生自主描红、临写生字
师生互动
板
书
设
计
12.寓言二则
亡羊补牢
第一次不听劝告----------第二次听从劝告
(再次丢羊)(再没丢羊)
及时补救,为时未晚
教学
目标
第二课时
1.认识“焦、筋、疲”等5个生字,会写“筋、疲”2个生字,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揠苗助长》。
3.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做人和做事都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
第
二课
时
教
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回顾复习,引入话题
1.指名说说上节课所学过的寓言故事《亡羊补牢》的主要内容及其说明的道理,教师适时出示故事的深刻寓意,引导学生齐读。
2.过渡引入: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篇——《揠苗助长》(板书课题:
揠苗助长。
指导学生读题,同时明确“揠”是“拔”的意思)。
二、预习交流,感知故事
1.谈话孩子们,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你们自主朗读了这则寓言,不知效果怎么样,愿意接受老师的小检测吗?
(1)抽取课文中的生字“焦、筋、疲、喘、截”,指名朗读,并让学生说说预习时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疲”说明身体累了,就像生病了一样,所以有个“疒”字头······),教师适时引导他们联系生字的偏旁部首来推断意思,并进行理解性识记。
同时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的两个生字“筋、疲”,注意提醒他们“筋”是上下结构,上面的竹字头要写得紧凑,下面两部分则均要写得略瘦点;“疲”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皮”的第二笔竖撇不要写得过长,最后一笔捺画则要写得略微舒展。
学生自主描红、临写两个生字。
(2)出示课文中的词语“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指名学生朗读词语,教师强调“筋”是前鼻音,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小组开火车再次朗读词语。
(3)将词语带进课文中,指名学生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根据他们的朗读情况适时范读句子进行指导。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
学生自主描红、临写两个生字
学生读准字音,小组开火车再次朗读词语
学生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
第
二课
时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再读故事,联系故事内容想一想课题“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拔起禾苗,帮助它们长高)?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揠”的意思(往高里拔)
(1)引导学生根据对故事内容的独立思考:
农夫为什么要“拔河苗”结果又如何?
(2)学生交流思考结果,教师适时引导他们从故事中找出故事的起因(第1自然段)、经过(第2.3自然段)、结果(第4自然段),并)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教师归纳板书:
巴望禾苗快长——想出办法助长——事与愿违枯死。
三、探究交流,理解故事
1、质疑导学:
孩子们,你们觉得故事中的这位农夫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认真读一读故事,根据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试着对农夫进行评价。
2.学生自主读文,画出课文中的相关词句进行品悟,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评价农夫。
3.师生共同交流对农夫的认知:
师:
孩子们,故事中的这位农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
我觉得这位农夫是一位急性子。
师:
你是从哪个地方感受到的?
生:
他要不是急性子,怎么会天天都去田边看,而且还非常焦急呢?
师:
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读文并找出描写农夫“急性子”的词语,并根据学生的交流聚焦“巴望、天天、焦急”,引导学生说说对“巴望、焦急”的理解,教师补充(巴望:
盼望、渴望;焦急:
非常着急),同时引导他们抓住“一天、两天、三天”来体会农夫的心情。
师:
看到禾苗没有长高,农夫时怎么想的?
生:
他要想办法帮助合买奥长高,(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自言自语”:
自己跟自己说话)。
师:
他想到办法了吗?
生:
想到了,就是把禾苗二棵一棵地挂起来,
师:
这个办法是农夫一下子就想到的吗?
学生根据对故事内容的独立思考
学生自主读文,画出课文中的相关词句进行品悟,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评价农夫
师生互动
第
二课
时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生:
不是,我从“终于”这个词语中知道了农夫是想了很久才想到的这个办法。
师:
别看这个办法好像比较简单,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读一读2.3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自主朗读,同时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感觉农夫拔禾苗很累),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农夫拔禾苗的具体描写,随文理解“筋疲力尽”(指累得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白费”(无意义地耗费),并抓住“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筋疲力尽、喘气”等体会农夫的辛苦。
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农夫的话,注意读出“喘气”的感觉。
5.质疑探究:
明明是“拔苗助长”了,可禾苗为什么会枯死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适时补充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规律,引导他们明确植物生长有一个缓慢的过程,而农夫的行为恰恰是违背了自然规律(板书:
违背自然规律),结果自然会让禾苗枯死。
6.再读最后一自然段,想一想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枯死了,心里会怎么想?
又会怎么对父亲说?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一步明确农夫行为的错误与可笑。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延伸拓展
1.指名学生说说自己从故事中明白的道理,教师适时归纳补充,是啊夕如果不能按照客观规律做事情,刻意地“助长”,必然会破坏事物的正常发展。
(课件出示:
“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
2.拓展延伸: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揠苗助长”的事例。
教师适时进行补充,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故事主旨的感知,同时齐读课件所呈现的道理。
师生互动
学生自主朗读,同时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读最后一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生互动
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故事主旨的感知,同时齐读课件所呈现的道理
板
书
设
计
12.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巴望禾苗快长----想出办法助长----事与愿违,枯死
违背自然规律
教
学
反
思
由于本篇课文是由两则浅显易懂的短小寓言故事组成,如果采取常规的教学方法将大量的学习时间耗费在对词句的理解上,显然不利于引导学生从文本走进生活,建立起“阅读——理解——内化”的认知体系。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对故事内容的感知,然后将主要时间放在引导学生抓住故事人物所思、所为进行品读感悟上,初步感知了寓意,最后再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谈对寓言故事寓意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了对故事深刻寓意的感知。
由于时间宽裕,师生交流互动充分,学生不仅准确理解了文本中故事的寓意,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能够结合生活实际举出反映相似道理的生活实例,真正增强了他们对生活道理的认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寓言二则 部编版二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五 单元 寓言 精品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