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传科学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2487689
- 上传时间:2023-04-19
- 格式:DOCX
- 页数:92
- 大小:60.81KB
小学五年级上传科学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教案.docx
《小学五年级上传科学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上传科学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教案.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五年级上传科学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教案
全册备课
主备人
时间
.9.1
教
材
分
析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每个单元含8个教学活动,原则上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为1课时,共约32课时,再加上弹性内容和复习检测约20课时,本学期授课时间约为52课时。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
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
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
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
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教学大纲分析
新颁布的《《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与以往的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
《科学课程标准》借鉴了国外关于科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做出一系列的规定,力图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强调这门学科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内容的整合。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自然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把科学的新理念贯穿于自然课堂教学中。
“动手做”是科学课教学的灵魂。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
从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并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2、已有知识、经验: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
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通过学习让学生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
3、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
4、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
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第一周
1种子发芽实验
(一)
2种子发芽实验
(二)
2
第二周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2
第三周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2
第四周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
2
第五周
国庆节假期
第六周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2
第七周
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的反射
2
第八周
5光与热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2
第九周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2
第十周
期中测试
第十一周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2
第十二周
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2
第十三周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2
第十四周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2
第十五周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2
第十六周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4测量力的大小
2
第十七周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滚动
2
第十八周
7运动与设计
8设计制作小赛车
2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年级、学科
五年级科学
备课时间
.9
备课内容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主备人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内容,也是环境主题的重要内容。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视野越来越开阔,随之而来的是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广泛,问题的深度越来越深入,特别是对人与自然、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会越来越感兴趣。
学生会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奥秘,揭示其中的规律,这会更加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成就他们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探求因果关系是人的天生的欲望,学生也不例外,探究现象背后的规律,是每个具有好奇心的孩子的必然行为,生物和环境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的一个单元。
生物与环境单元的学习,是通过引领学生,观察一个个常见的现象,经历一个个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的,使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天然的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体会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为此,教材设计了一系列有结构的活动,让学生去经历,希望学生藉此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生命观、环境观。
本单元侧重研究生物体与无机环境的关系,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
在学习过程中,希望学生能够对生物的特征和行为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此让学生学习用简单的控制实验的方法获取相关的事实,用图画和文字记录动植物的特征,用详细的记录数据的方法体会数据的必要性,运用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交流的技能。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经历“种子发芽实验”,从提出问题、进行假设、选择控制条件、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按照计划实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的完整过程,懂得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意义。
2.经历跟踪观察动植物的过程,培养长期坚持观察的毅力。
3.经历建立动物栖息地的模拟实验过程,学习研究动物的方法,提高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4.梳理生物的观察资料,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深化对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等重要观念的理解。
5.通过对动植物的研究,明白栖息地对生物和人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6.通过阅读或讲解科学家的事迹,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苦性和存在的价值,给予学生以科学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对比实验(1、2、3课),制作生态瓶(第6课)。
对比实验的处理:
确定一个研究条件。
在实验中确保只有这个条件有变化而其他条件没有变化。
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
注意收集实验证据,用事实来说话。
制作生态瓶的处理:
重视建造生态瓶的准备工作。
讨论建造方案要详细,为操作做准备。
严格按照制定的方案进行操作。
注意持续的观察活动,收集实验证据。
教学难点
对比实验(1、2、3课),制作生态瓶(第6课)。
教学措施
1.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要始终贯穿现代生命科学的基本观点,始终贯穿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的意识。
学生通过一项项的活动,进一步发展他们对生命的认识。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探究生物和环境关系的机会,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沿着学生问题的箭头不断地探索下去。
2.要联系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不要认为当地的条件不够,或者与教材上的设想不同而放弃实际操作的机会,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例如蚯蚓和鱼的栖息地也可以用其他的动物来代替,代替的动物最好是当地常见的动物。
3.可以在教室里或者实验室里建立一个研究生物栖息地的环境,帮助学生学习。
4.本单元对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资料和数据是重点要求的,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知道如何看待数据、尊重数据、引用资料、鉴别资料,并使自己的结论更加接近真实,更加接近事实。
5.关于控制实验的研究,教师最好自己对此方面的内容进行补课,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实施这方面的研究。
6.运用好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科学史和科学精神的教学。
课时安排
1种子发芽实验
(一)1课时
2种子发芽实验
(二)1课时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课时
4蚯蚓的选择1课时
5食物链和食物网1课时
6做一个生态瓶1课时
7改变生态瓶1课时
8维护生态平衡1课时
课时备课
科目
科学
主备人
学校
社区小学
修改人
学校
年级
五年级
姓名
姓名
教学内容
种子发芽实验
(一)
教
学
目
标
科学概念: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人建议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
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
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
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
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
(说明:
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
4、师:
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
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
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
(预设:
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
2、师点拨:
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
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
种子发芽实验
(一)
条件
教学反思
课时备课
科目
科学
主备人
学校
社区小学
修改人
学校
年级
五年级
姓名
姓名
教学内容
种子发芽实验
(二)
教
学
目
标
科学概念: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人建议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
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
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
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
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
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
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
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板书设计
种子发芽实验
(二)
条件:
温度水分氧气
教学反思
课时备课
科目
科学
主备人
学校
社区小学
修改人
学校
年级
五年级
姓名
姓名
教学内容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
学
目
标
科学概念:
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人建议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
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
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
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
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
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板书设计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教学反思
课时备课
科目
科学
主备人
学校
社区小学
修改人
学校
年级
五年级
姓名
姓名
教学内容
蚯蚓的选择
教
学
目
标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每组一份:
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人建议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
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
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
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
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
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
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
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
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
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
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蚯蚓的选择
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教学反思
课时备课
科目
科学
主备人
学校
社区小学
修改人
学校
年级
五年级
姓名
姓名
教学内容
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
学
目
标
科学概念: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
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人建议
一、谈话导入:
1、提问:
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
(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
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
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书13面图,生物有:
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
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
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6、拓展:
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板书设计
食物链和食物网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
落叶——蚯蚓——小鸟
蔷薇——毛毛虫——小鸟
教学反思
课时备课
科目
科学
主备人
学校
社区小学
修改人
学校
年级
五年级
姓名
姓名
教学内容
做一个生态瓶
教
学
目
标
科学概念: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年级 上传 科学 备课 单元 课时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