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12483022
- 上传时间:2023-04-19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8.03KB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植物的生长变化
本课主要有两项活动:
活动一:
记录自己的想法——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记录所知道的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一生的生长过程。
本活动我是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完成,课堂上学生主要交流他们的想法:
包括:
植物的生长经历了哪些过程?
植物的生长从什么开始?
学生通过交流,在加上教师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回顾三上学习的向日葵的一生生长过程,学生都能认识到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
活动二:
观察种子,也是本课的核心活动。
在对种子外部观察前,先引导学生思考:
观察种子的哪些方面?
对于观察形状、颜色、大小学生都能谈到,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观察大树的方法,学生就能想到通过闻、摸等方法能获得关于种子更多的信息。
通过外部观察,学生认识到种子的形态、颜色、大小各不相同。
对于三下的学生,仅仅观察到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表面的光滑度还不够。
于是,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十分重要,我认为时间要充足,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观察向纵深方向发展,也能帮助学生建立种子相同特点的认识。
学生通过解剖豌豆、花生、瓜子等种子,发现它们还有一层薄薄的皮,而且种子还能掰成两瓣,一瓣上还有小芽。
通过观察、梳理,学生认识到种子有种皮,还有胚根和胚芽。
值得提醒的是:
在第一个教学班上课时,我忽略了一个问题,所带的黄豆、绿豆未经过浸泡,导致种子不易掰开,即使掰开了,里面什么也看不到。
希望各位科学教师在备课时、准备材料时一定要做有心人,不要犯我同样的错误了。
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1、布置学生课前完成的练习,有的不能完成,还应继续端正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
2、学生的观察还不够深入细致,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种植我们的植物》
年级第一单元是《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个单元,要求让学生亲自种植凤仙花,(凤仙花的生长周期是4个月的时间),并且让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纪录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一般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枝叶生长——开花结果这四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都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纪录和比较来描述植物的变化,并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的信息。
但是在这个单元,总觉得是在纸上谈兵,也觉得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虽然我在理论上告诉了学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以及植物根、茎、叶各部分的作用。
看着坐在下面的学生,感兴趣的又有多少人呢?
从课堂上下来真是有种莫名的失落。
这样的课堂,自然不会怪学生,课后我也想了很久,我个人认为:
第一,凤仙花的种子学生难弄,虽然他们都生在农村,但凤仙花没有谁特意收集了它的种子。
第二:
凤仙花的生长周期(3~4月播种,6~7月种子成熟)贯穿整个学期,老师的教学任务也完不成
《种植我们的植物》这一课,我仅让学生掌握了种植植物的方法和步骤,课上我仅能用一个一次性杯子给学生做示范,布置作业让他们回家后自己种植。
但根据课后的了解,真正种的人非常少,而且种的质量也不高,因为他们一部分学生住在学校,种植植物的条件不够充分。
总之,这个单元,我总是觉得这个单元不太适合学生,主要是条件有限,资源有限,很多试验不能到位
《我们先看到了根》
上完这一课,我体会到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所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注重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得出新成果的一种教育手段,教育创新要有具体的实施目标,实施措施,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改革课堂教学。
教学中,教学中要有新观念,新方法,教法和学法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科学课教学创新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传授
种子变成了幼苗
反思一:
今天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对凤仙花的生长情况进行了交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只有1/3的小组种植的植物张了两片子叶),通过交流反馈,我发现学生对观察的过程性记录不够,每个班级只有少数同学进行了全程记录,这也是让我感到苦恼的地方。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高度和叶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植株(茎)的高度,观察叶有中心向四周生长的分布形态。
对于植物的叶有制造“养料”的作用的认识,我采取了让学生猜测(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
),在学生对光合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在反过来让学生解释:
“为什么我们在树林里会感到空气清新?
”、“为什么植物要在有光照的环境下生存?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释,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就更深了.
《茎越长越高》
本课主要有两项活动:
(1)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按时间顺序将不同生长阶段的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高度等写在表中。
(2)植物茎的作用。
引领学生重点关注风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引领学生通过设计实验的方法验正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让学生了解植物的茎不仅仅具有传输水分的作用,还有运输养料的作用。
本课教学中我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大胆猜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猜想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以及对风仙花茎的生长变化的观察,思考有关茎作用的问题。
要求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茎能将水由下往上运输:
将一段新鲜的芹菜放入装有红色颜料水的杯子中,观察它的变化,再将芹菜拿出来横切开放入杯子中,再观察它的横切面,会发现芹菜变成红色的了,通过这个小实验让学生知道养料是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进行实验验证的主要目的不是帮助学生构建对于茎的作用的完整认识,而是以茎具有运输水分作用的研究为载体,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做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得出结论。
小组实验讨论和探讨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散性思维空间,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感受到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无穷乐趣。
在教学中我还力图渗透德育教育:
亲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鼓励学生在科学课的学习中要以事实说话,培养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在科学活动中要有耐心毅力,乐于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意见,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团体合作精神。
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
《花开了,结果了》教学反思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学生学起来不容易记牢,因此我在本课中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辅助进行教学.如在讲解"花的结构"时,让学生解剖菜心花或芥兰花,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在讲解"传粉和受精"时,请"小老师"上台讲解,使学生有新鲜感;在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活动多样化,能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按新课标要求,还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我注意到渗透这方面的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具体操作是,上课开始时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照片,再听美妙的音乐,欣赏花开的动态过程,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住了,情感也得到了熏陶;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最后让"小老师"轮流上台讲解,让"听众们"修改补充并作出评价,这不仅让学生得到了锻炼,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同学们学会了倾听,还增强了自评和互评意识.
但是本节课内容太多,学生活动多,一节课上完觉得比较紧张,因此要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否则学生就容易散了,收不回来,容易造成课堂纪律的混乱.
《我们的大丰收》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收获植物的种子来进行教学活动的。
使学生体会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并通过完善前面植物生长高度变化拄状图,来发现凤仙花高度的生长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上课时我要求学生统计一下一株凤仙花大约可以收获多少粒种子?
再用圆点标出个阶段植株高度的位置,将各点连接起来,从而知道凤仙花的生长过程:
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个过程。
最后要求学生理解发现凤仙花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由于是自己亲手种植的,学生都非常的兴奋,使得课堂气氛很活跃,但也因此没有了很好的纪律,以后要对此要有更好的策略,会慢慢改进。
二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
(一)观察蚕卵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再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
从学生的汇报看,他们的观察很到位。
例如:
他们能用借助直尺测量蚕卵的大小,用放大镜观察到蚕卵中心处略微向下凹,蚕卵有的是黄色,大多是灰紫色……这些说明学生已经能借助有效的工具进行细致的观察了,我感到十分高兴。
(二)了解蚕健康生长需要的条件
在本环节中,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蚕要从卵里钻出来了,我们怎样迎接小蚕的诞生?
学生谈到了要为小蚕建立一个“家”,并在盒盖上钻些小孔、为它准备食物等。
这里我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要在盒盖上钻孔?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蚕的孵化需要空气。
再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蚕卵的孵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
(2)蚕宝宝诞生了,我们怎样才能让它健康成长?
这里让学生根据以往的饲养经验来交流,同时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学生明确了蚕的健康成长还需要考虑光照、食物、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
(三)学习观察记录的要点和方法(这一环节不宜忽视)
提出两个问题:
(1)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记录的?
(2)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蚕的各个时期记录下来?
我的目的旨在引导学生科学、细致地观察和记录。
《蚕的生长变化》教学反思
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都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层到深层的顺序,层层递进去研究,挖掘。
但,今天我却打破了这种正常的认知顺序,巧妙地调整后,却调出了一份好心情。
蚕其貌不扬的外表,甚至说看见它那笨拙的的样子会有一种令人生厌的感觉,可它却有一种默默无闻,一心吐丝造福人类的可贵品质。
人们的记忆中早已没有了那其丑无比的笨笨虫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美化的,可爱的小生命。
今天,在进行蚕的身体结构认识的教学环节中,当我把一幅栩栩如生的蚕的图片出示在学生面前时,大部分学生都把脸转到一边,并不住地说:
“真恶心。
”个别几个学生虽没有做出那么强烈的反应。
但也只是为了免遭老师的批评。
我当时确实很气愤,可转念一想,如果换成我,不了解蚕吐丝的本领,看到这样一个面目可憎的小生命,也会有恶心的感觉。
要想深刻地了解剖析一种事物,需要建立在对它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
于是,我马上想到调整教学顺序。
先从后面的内容入手,我向学生生动地讲解了蚕这么小的生命,却能吐出那么多的蚕丝,人们用这些蚕丝织成了许多精美的丝织品…学生的心理在一点点变化,由厌恶到惊叹到喜爱,我抓住这个契机,问同学们:
“你们喜欢蚕吗?
”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
“喜欢。
”那么我们就带着喜欢之情再去观察这个小生命,研究一下它身体结构的特点。
学生都愉快地投入其中,其乐融融。
最初的厌恶之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蚕变了新模样》教学反思
通过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复习使学生对蚕的前一段时间的生长过程,有更
深刻的印象,自然的过渡到本节所学的内容——蚕宝宝变了新模样。
在学习新知的时候,我主要围绕着两个活动进行,第一个活动围绕着“蚕宝
宝变成了什么样”进行。
在活动之前我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蚕宝宝把自己裹在蚕茧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各抒己见,然后通过观察,发现蚕宝宝变成了蚕蛹,再组织学生对蚕蛹进行细致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在学生观察蚕蛹的变化的过程,注意蚕宝宝和蚕蛹的比较,发现蚕蛹的身体特点。
另一个问题是蚕变成蛹以后,还会不会变成其他形状做出猜测。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学生对蚕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接下来进行第二个活动对“蚕茧的观察”。
在这一活动中,我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第二步指导学生拉蚕丝活动。
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我对拉丝方法做了适当的指导。
在两个活动完成以后,再对所学知识做以适当拓展。
学生通过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看到了蚕丝的如何制成,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让学生深深地感到,我们的养蚕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科学研究活动,它也是一次对“蚕文化”的深刻体验。
《蛹变成了什么》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
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指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
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
从而领悟到生命的神奇,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对于蚕蛾,有部分同学有害怕的情绪。
首先教师要理解他们。
然后是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害怕的心理。
我在课堂上先是告诉他们这些蚕蛾对人没有危害,也不咬人,让他们先安心。
然后我把蚕蛾轻轻放在自己,不做出任何反感动作(确实我自己也不喜欢这些看上去毛呼呼的东西),让学生建立起安全的意识。
最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鼓励他们将蚕蛾近距离观察。
这样处理后,学生大多数都可以按要求做到细致观察。
《标准》中指出:
我们要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科学课没有绝对的“模式”可套用,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教材的不同,去精心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蚕的生命周期》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养蚕,经历了对蚕生长发育全过程的观察,做了许多记录,对蚕的一生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这样的基础上,本课需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通过整理记录,发现蚕的一生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
同时感受到坚持观察记录的价值。
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小结蚕的一生,这一部分,我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观察记录、画的图,对蚕的生长变化过程进行总结。
然后播放蚕的一生的教学录像,让学生更加形象的体验蚕的一生,并且亲身感觉到蚕的生命周期需要经历的几个阶段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且训练学生养成的记笔记的习惯。
使学生认识到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卵—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
第二部分是蚕的生命周期,从蚕经历的几个时期,认识到蚕的一生分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是蚕的生命周期。
这一部分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因为有了亲身饲养蚕的经历,学生能够更容易、更好地消化这些知识。
第三部分回忆养蚕的过程,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蚕的生命和变化,认识到环境因素对蚕生命周期的影响。
本课稍有欠缺的是未将学生的新发现深挖,并且没有注意积极地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反思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真实感受到:
一、千万不能小看学生。
整个养蚕活动,学生是主人,我是一名组织者、服务者。
他们的问题,他们的知识面之宽出乎我的意料。
许多同学是从网上下载的资料,有的同学发现可以用牛奶来喂养蚕,这样蚕生长的速度变快,茧子的产量增加。
这不是科学探究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二、让学生在“做”中获得体验。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
”这也是对“做中学”的一种理解。
学生在养蚕活动中,发了很多问题。
其中有一位同学养的蚕死了一条,他一碰到我就问。
当时我并没有告诉他,而是先让他自己找找原因。
最后,他确定问题出在桑叶上。
经过调查,原来给蚕吃的桑叶是冰冻过的。
为了证明这一切,我建议他重新做个实验。
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后来他做了实验,证明蚕的死因确实在桑叶上。
三、教师应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我个人认为,这一单元不注重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应重在:
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自己所经历的生长变化,,了解人的一生身体是怎样变化的。
因此需要学生课前收集自己
《我们的生命周期》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自己所经历的生长变化,以及身边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身体特点,了解人的一生身体是怎样变化的。
因此需要学生课前收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生长变化资料,我要求学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等变化的数据及力所能及的事。
为便于学生收集资料和交流资料,我先把空白的表格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家人的帮助下填写相关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量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但不勉强,收集多少算多少,不要给学生及家长造成负担。
在一个班级中,只要有部分学生能收集到相关资料就可以了。
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
教学中,对教科书第36页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
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我通过全班的讨论来进行教学。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基本都知道,自己是母亲生下来的。
教师适当补充即可,不要求过多展开。
学生对第二和第三个问题的发言,我要求把它填写到班级大表上(大表如前面的“0岁一9岁儿童生长变化表”),把其中的“儿童”改成“我们”。
身高、体重可以计算平均数。
“力所能及的事”,选有代表性的填写。
第36页“在我们的一生中,身体还将会发生什么变化”的问题,是一个推理问题,要求学生有根据地推测。
比如学生可能会说“体重和身高还会增加”“会变老,头发会变白”“相貌会变化”等,教师要让学生说说这样推测的依据,并把大家认可的推测记录到黑板上。
同时也要求学生把它填写到教科书第36页下的空白处。
我们的一生。
人的一生身体是怎样变化呢?
这个活动首先要求学生把人划分成不同的年龄组。
划分为哪些组、怎样划分?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然后教师综合学生的发言,给出一个合理的分组方法。
比如可以分为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也可以分为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这些不同年龄段的人,其身体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时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平时观察,找出两个年龄组的人,观察和比较他们身体特点有哪些明显的不同。
除了根据自己平时的经验,也可以通过阅读单元资料或其他的资料。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播放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现场观察和比较。
甚至可以由教师先在全班指导比较两个年龄组,比如儿童组和青年组。
然后再由各小组任选两个相邻的年龄组进行比较,比如青年组和中年组,或者中年组和老年组。
在小组比较的基础上,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汇总。
教师把学生的汇总填写到班级大表上。
学生要把这个汇总填写到教科书第37页的表格中。
根据这个表,全班讨论:
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命阶段是哪些?
出生后,身体的生长发育主要在哪个时期?
什么时候可以结婚生孩子?
是不是像动物一样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人也有生命周期。
接下来,让学生谈谈一生中每个人的身体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比如说每个人的身高、体重增长的情况一样吗?
每个人的健康情况一样吗?
每个人的寿命一样吗?
有没有在儿童时期或青年时期就夭折的?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
那些长寿的老人,他们有什么秘密呢?
最后告诉学生,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时健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儿童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其健康情况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健康。
第三单元:
温度与水的变化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如何读数,指导温度的具体含义。
同时,我个人认为激发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鼓励学生使用温度计,引领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冷和热(特别是水),也是本课的目标之一。
本课教材分四部分:
比较水的冷热,引出温度和温度计;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教材的第一部分,让学生通过手去感知冷水和热水,凸显物体的冷和热,揭示温度的概念。
同时,我设计了用手去触摸、感觉不同温度的水温。
在教教材中是要求将四杯不同温度的水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的冷热程度,分别是冷水、温水、热水,用手先去感知冷水和热水,在同时放进温水杯中。
学生实践中感知到,当手触及不同温度的水后,再放进同一杯水后,手指的感觉冷热不同的。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部分学生已有先前的感知经验,但绝大部分学生还是有些吃惊,此时学生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个能得到的结论。
同样一杯水,为什么我们感觉是不一样的?
手的不同感觉,说明了什么呢?
通过这个实验的感受,说明了什么呢?
在这个环节,我觉得自己引导的不到位,老师的演示实验虽然已经讲解的十分清楚每一个具体步骤了,但是学生毕竟年级还小领悟能力相对较差,老师在分组实验的时候便能观察到孩子动手能力的匮乏和领悟老师意图还有待加强,同时在引导的方向变了,学生的思路也被老师带了过去,虽然学生的回答本身并没有错。
教材设计本身就是突出用身体感官去感受物体冷热是不可靠的,从而引出温度计。
温度计的介绍,我通过直接画图在黑板和学生自己观察课本同步学习的,让学生比较直观的认识温度记,和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同时每个小组都对温度计进行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来像大家介绍自己发现温度计的方法,这一部分的教学,学生基本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完成掌握温度计的特点,这一点可以在学生课后的作业中显示出来.
综观这节课,因为是实验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但是是第一次拿温度计,而且我们所用的温度计跟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温度计有所不同,因此在观察的时候孩子们还是比较激动的,所以在观察结束的时候,老师示意学生收放温度计的时候很多学生还在继续把玩手中的温度计,在以后日常教学中我还需加强学生的课堂常规.另外就是老师自身存在的问题,首先语言比较罗嗦;第二我在课堂教学时缺乏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的激情,没有形成很好的师生互动的局面;最后是对教学机制的把握还需提高.
《测量水的温度》教学反思思
刚上完这一课,感想良多:
1、刚上完《测量水的温度》这课,自我感觉很是不好。
最明显的一点表现在时间的把握上,超时大约七八分钟。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是在做两个测量水温的实验时浪费的时间多了些。
其实在课堂内容的分配上,也不够明细,使得课堂上的秩序有点欠佳,似乎有点头大脚轻的感觉,最终使我的课的最后部分未能圆满完成。
2、在掌握了方法后,学生测量水的温度时,学生们都能比较规范,但出现一些小组的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小组合作。
(桌上的四杯水每人都测一遍,不讲求效率。
在连续测量水的温度时,学生测量都很认真,场面很热闹,测量\记录\交流。
但学生们都存在一个问题,明显是错误的,但不去思考,只动手,不动脑。
3、课前预设和上课时学生表现不一样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组织学生。
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科学课上,动手和动脑是并存的,而学生现在很多往往是分开的,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看到新奇的、好玩的仪器时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手,一动手之后,只关注一些现象,哪怕是与生活中相违背的现象,学生们也不去思考,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这也是今后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怎样在动手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
《水结冰了》教学反思
星期三是三
(1)班的课,内容是《水结冰了》,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甚好。
虽然在交流“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时全班没有一个组说0摄氏度,都说是零下2摄氏度以下,因为提供的温度计最低温度只到零下2摄氏度,以下的温度没有标示出来,但由于课前一直担心做不完的实验居然做完了,这种庆幸使得我没好好思考其实存在的好多问题,而自顾自的得意起来。
下午在办公室坐着,不知为什么,学生的交流又转到脑子里了,书上及参考书也要求告诉学生水在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我的认识也是如此,为什么学生的实验结果会是如此呢?
学生是较真的,数据不会错,况且我当时好像也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科学 下册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