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饶县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文综训练.docx
- 文档编号:12482212
- 上传时间:2023-04-1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84.92KB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饶县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文综训练.docx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饶县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文综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饶县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文综训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饶县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文综训练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文综训练
24.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分封制B.个体农耕C.集体劳作D.自然经济
【答案】C
考点:
古代中国的农业。
分封制是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男耕女织即个体农耕是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推广后才出现的,故B项错误;早期农业生产出现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不得不集体劳作,千耦其耘就是奴隶集体耕种方式,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25.明初下令迁十四万户富豪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
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
“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
”这一做法
A.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B.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C.直接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D.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答案】A
考点: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迁移富户到南京等地是为了控制他们,抑制土地兼并,保护个体农民土地,维护封建统治,但此种行为并不能杜绝土地兼并,也没有动摇地主土地所有制,且与皇室土地所有制无关。
所以答案选A。
26.下表是清朝乾隆时期常年粮价,对下表反映的经济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地区
价格
江苏
米谷每石中价1.5~1.6两白银
广
米每石1.4~2两白银
江西
米每石1.5~2.3两白银
山西(部分地区)
米麦每石1.5~2两白银
山东(兖州、泰安)
粟米每石1.4~1.8两白银
A.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产粮区B.南北各地之间商业联系加强
C.经济重心南移必然的结果D.南北方经济地位趋向平衡
【答案】B
考点:
古代商业。
根据表格可知白银作为货币普遍流通,这反映了商业发展,商业联系加强;A不对,仅从粮价无从体现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产粮区;C不对,材料无法体现,D不对,南北方经济地位趋向平衡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27.学者张鸣认为:
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还会晚若干年。
他这样说的主要理由是
A.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催生了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政府执行对外开放政策
C.《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D.太平天国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考点:
洋务运动产生原因。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是指中国近代化开始,中国近代化是以洋务运动为开端,故说明太平天国对洋务运动的推动作用,故本题选择A。
28.“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瞬,日东耽。
处四强邻之中者,岌岌哉!
”危局之下,中国展开的将爱国救亡与追求社会进步紧密联系的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答案】B
考点:
中国近代各阶级的探索。
题干表明日本已经崛起,所以所反映最起码是甲午战争以后的时代,所以A错;“追求社会进步”,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毫无社会进步可言,所以明显不选;五四运动是1919年,在一战后英法等欧洲国家则在中国势力大为削弱,所以不符合题意。
B项的背景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情况下,所以选B
29.有人将下面漫画中端坐者的现实活动归纳为:
溜之大吉→反咬一口→为人打工。
对其后列强侵华权益的理解正确的是
A.外国军舰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B.列强在华设厂开始取得合法化
C.西方列强拉开瓜分中国的序幕
D.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华战略要地
【答案】D
考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逃往西安,期间下改变对义和团的招抚政策,下令剿杀义和团。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洋人的工具,其中还规定外国驻军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D项正确。
30.下面是民谣《炮火声战号声》的歌词对白。
该民谣的流传反映出
(女):
“哎呀嘞/炮火声来战号声/打只山歌亲人听/快与敌人决死战/一点个年纪红军哥/活捉老蒋何应钦//”
(男):
“哎呀嘞/妹子山歌情意深/声声唱来感动人/敌人围剿定粉碎/一点个年纪同志妹/你就早搭凯旋门”
A.红军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发动民众 B.人们对苏维埃政权的支持与拥护
C.长征成为播撒革命火种的播种机 D.共御外辱是全体国人的共同心声
【答案】B
考点:
国共十年对峙。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民谣中“活捉老蒋何应钦”“敌人围剿定粉碎”的信息,可以看出农村革命根据地对中共的支持和拥护,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31.历史学家萧功秦评述邓小平模式时说: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
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
”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因极左思潮形成“路径障碍”
B.邓小平模式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按顶层设计施工而成
C.邓小平模式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调整面临的矛盾与问题而形成的
D.走出“路径障碍”的标志是得以抛弃毛泽东模式原有政治资源
【答案】C
考点:
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没有出现极左思潮,极左思潮使中国陷入绝境主要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排除A项。
邓小平模式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方向,是对毛泽东模式原有的政治资源的继承;邓小平模式不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而形成的,排除B、D项。
所以答案选C。
32.下图反映了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期的三角贸易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机器工业品大量倾销到美洲
B.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进程加速
C.非洲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答案】B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图文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完整、准确解读的能力。
示意图所反映的三角贸易情况,反映出欧洲通过奴隶贸易从美洲获得金银,通过对美洲和非洲输出手工业制品获得财富,都表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进程的加速。
机器工业品倾销是受工业革命影响,故排除A项;非洲的劳动力主要是运往美洲,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兴起,不可能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19世纪中后期,C、D两项错误
33.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认为,巴黎公社这个政治形式,既具有“帝国的对立物”(在初期阶段)即民主共和国的性质,又具有工人政府(资产阶级代表退出公社以后)即社会共和国的性质。
这就是巴黎公社具有的“帝国的对立物”和工人政府的两重性。
由此可知,恩格斯认为巴黎公社
A.要求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实现城市自治B.践行马克思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C.追求民主、共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D.主张推翻君主统治,完善民主政治
【答案】C
考点:
巴黎公社运动。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题干中“具有帝国的对立物(在初期阶段)即民主共和国的性质”的信息反映了巴黎公社追求民主、共和,从“具有工人政府(资产阶级代表退出公社以后)即社会共和国的性质”的信息反映了巴黎公社追求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第二帝国被推翻后才有巴黎公社运动,A错;巴黎公社并未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谈不上践行马克思主义,B错;当时的法国政权是第三共和国,不存在帝制,D错。
34.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
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
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经济的复兴和日本的崛起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C.美国经济地位下降和美元贬值D.第三世界提高石油价格
【答案】C
考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基本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20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美元贬值,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布崩溃。
A不是主要原因;B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经常性的爆发,不是根源;D中是美国经济下降的原因。
35.下面是1988年和1993年美国《纽约时报》公布的“自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个词语使用的次数变化示意图。
该变化反映了
A.美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变化B.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C.美日西欧经济领域的竞争D.第三世界力量开始兴起
【答案】B
考点: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图片信息的准确获取能力。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自由世界”的使用次数再减少,“西方”的使用次数再增加,再注意两个时间点“1988年”“1993年”,从中可以得出,两极格局已经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所以答案选B。
40.(25分)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间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来得恰当。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别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
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
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药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
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
若说这样的一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剑侨晚清史》
(1)概括材料一中内藤湖南和徐中约各自的观点。
请任选一种观点说明其分期依据。
(10分)
(2)材料二中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
你赞同
哪种观点?
跟据材料简要分析。
(5分)
(3)有人说现当代中国融入世界是在1970年代初,但也有人认为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
纪初。
试分别说明这两种观点的历史依据。
(6分)
(4)有学者认为“历史就是叙事”。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答案】
(1)内藤湖南:
中国近代史起于唐宋之交。
(1分)
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起于明清之交。
(1分)
前者依据:
①政治:
唐代科举制打破社会等级和贵族门阀制度。
②经济: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群体兴起;海外贸易繁荣;租佃制弱化人身依附关系;③文化:
文艺世俗化趋向。
(4分)
后者依据:
①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②新航路开辟,中西交流;③明清进步思潮,冲击传统思想体系;④早期西学东渐。
(4分)
(2)角度:
徐中约是民族主义角度;费正清是全球化角度。
(言之成理即酌情给分,如学生回答:
徐中约:
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或民族危机角度;费正清:
近代化角度或文明融合角度也可得分)(2分)
观点:
我赞同徐中约的观点。
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3分)
或者选择观点:
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
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3分)
(3)1970年代初:
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国的外交僵局打破,更加融入世界。
(3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
突破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加入世贸。
更加融入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之中。
(3分)
(4)历史事实是客观的,研究历史要尽可能掌握更多的史料,还原历史的真实性。
但史学家对历史的叙述和认识却难免带有主观色彩,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会有所差别。
(4分)
考点:
全球史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现20世纪70年中国外交的成就;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经济的发展。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容易判断,内藤湖南认为中国近代史起于唐宋之交,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起于明清之交;第二小问分别回答唐宋时期、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2)第一小问分析材料二徐中约的看法可知,徐中约主要从西方和俄国对中国侵略以及给中国带来危机的角度来认识;从费正清“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说明从近代化角度来认识。
第二小问可任选一种观点作答。
第三小问赞同徐中约观点,主要论述西方列强入侵以及给中国带来危害;赞同费正清观点,主要论述西方列强入侵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3)认为“当代中国融入世界是在1970年代初”可以回答20世纪70年代现代中国外交成就;认为“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可以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4)这是开放性的题,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
要分清历史事实和历史认识,比如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史学家对历史的叙述和认识却带有主观色彩。
对待同一史实不同的史学家有着不同的观念和看法;或者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同一历史事实也有不同的说法。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界掀起了关于清末预备立宪的学术争鸣。
一部分学者认为,立宪改革是清廷当权的顽固派在历史发展大势所趋和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威逼之下,被迫无奈采取的想从君主专制改变为君主立宪制的从上而下的应变对策和拖延时局的专制改良措施,其落后性与反动性自不待言。
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清末预备立宪在国内外形势的压力下促成,旨在巩固统治,确保君权、抵制革命。
然而,其政治改革和举措却导致了清末政治权威的理性化,政治功能的专门化以及民众政治参与的初步形成,这一明显的变化,无疑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有相当的进步性。
清末预备立宪大事年表
1905年
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清政府朝野上下普遍认为立宪战胜专制。
同年,清政府派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1906年
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设立考察政治馆,进行立宪的准备工作,规定各省筹备设立谘议局,中央筹备设立资政院。
1907年
将考察政治馆改建为宪政编查馆,作为预备立宪的办事机构。
1908年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仿德日宪法,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规定君权至高无上;臣民的权利和义务9条,规定臣民享有财产、言论、集会、结社等各项自由。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献。
1909年
各省选举产生谘议局作为地方议政机构,议员由地方上层人士组成。
谘议局每年开会一次,会期40天,有权讨论本省事务并咨询督抚,以及选举本省参加资政院的议员。
1910年
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开会,各地代表198人,会期长达100天。
议题包括速开国会案,速设内阁案、著作权律案、报律案、剪辫易服案等20多件。
议员们讨论颇为热烈,争论也颇为激烈,会场时有鼓掌声和嘘声。
1911年
建立责任内阁,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9人,其中皇族7人,故又称“皇族内阁”。
武昌起义爆发后,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请结合上表及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清末预备立宪的认识。
(12分)(要求:
围绕清末预备立宪运动展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答案】
范例1:
淸末预备立宪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不可否认,预备立宪是淸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进行的立宪改革,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系清王朝的统治,但这并不影响立宪改革的实践在事实上推动了政治近代化。
如《钦定宪法大纲〉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献,体现了政治权威的理性化和政治生活的法制化;而《钦定宪法大纲》关于民众政治权利和各项自由的规定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谘议局和资政院的设立都有效的推动了民众的政治参与;谘议局、内阁等政治机构的设立和发挥作用,则体现了政治功能的专门化。
总之,预备立宪实践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无疑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也对淸末民初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12分)
答案范例2:
淸末预备立宪只是清廷顽固派拖延时局的措施,具有洁后性和反动性。
从改革内容来看,淸末预备立宪确实反映了政治近代化的趋向,但这并不能掩盖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的实质,这一点从〈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可以看出:
23条内容其中的14条都是关于君上大权的规定,且皇族万世一系、皇帝至髙无上,所谓“臣民的权利和义务”只是点缀罢了,也根本无从实施。
此外,责任内阁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9人皇族7人,也体现了政治改革的欺骗性。
由此可见,立宪只是淸政府迫于形势所进行的权宜之计,其目的只是披着近代化外衣行专制之实,最终遭到失败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12分)
考点:
多元史观。
可用由革命史观或近代化史观来评判清末预备立宪。
近代化史观可以视预备立宪为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也对淸末民初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革命史观则要突出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的实质,所以判定是近代化外衣行专制之实,所以失败理所当然。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
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
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
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
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
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材料二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和农事情况。
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唐朝《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的运行规律,系统周密。
元朝《授时历》取“敬民授时”之意,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
——编自新浪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和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与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在原因上有何主要异同。
(6分)
【答案】
(1)日本特点:
努力摆脱传统,不断西化;日本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
中国特点:
历法以服务农事为中心;历法水平领先世界。
(9分)
(2)同:
都有神化皇权的目的;都是为了生产的发展调整历法。
异:
日本是为了“文明开化”,引进西方文明改造日本传统文化;中国是为了促进封建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7分)
考点:
日本明治维新;古代中国的历法。
(1)依据材料“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
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
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可以得出明治维新的特点为日本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努力摆脱传统,不断西化;依据材料“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和农事情况”可以得出中国历法的特点为中国历法以服务农事为中心;历法水平领先世界
(2)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历法改革强调学习西方以改造日本的传统文化,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的历法则是以促进封建经济为出发点的,相同点:
目的相同,二者都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
4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顾拜旦年青时留学英国,他考察了英国教育和体育的现状,对那里学校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经常性的郊游十分赞赏,希望在法国各学校中也能设置体育课,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和刻苦锻炼、强健体魄的精神。
那时,他时法国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失利深感痛心,希望通过改革教育,增强民众体质,来振兴法国。
1875年至1881年间……他曾写道:
“德国已发掘了奥林匹亚的遗址,可是法兰西为什么不能着手恢复她古代光荣的历史呢?
”通过调查,他发现国际上各个体育组织之间充满了矛盾和混乱,对立情绪十分严重,体育运动日趋商业化。
因而使他意识到,可以凭借古希腊体育的历史经验和传统影响,来推进国际体育运动,同时深切地感到,应该尽快地以古代奥林匹克精神,把现代奥运会创办起来,用“团结、友好、和平”的精神来指导比赛,以消除体育领城内存在着的种种混乱的不良倾向。
顾拜旦出版的著作主要有:
《1870年后的法国史》《教育制度的改革》《运动的指导原理》《运动心理之理想》《英国与希腊回忆记》《英国教育学》《运动心理学试论》《竞技运动教育学》等一系列著作,提出了不少改革教育和发展体育的建议。
——摘编自《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
(1)根据材料,概括顾拜旦主张改革体育教育及创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要目的。
(8分)
(2)根据材料,对顾拜旦进行评价。
(7分)
【答案】
(1)目的:
借鉴英国体育教育经验,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强烈的民族精神;改革教育,发展体育,振兴法国;消除体育组织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情绪;推广“团结、友好、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
(8分)
(2)评价:
他是杰出的教育家、体育活动家、历史学家,现代奥林匹克之父;他发起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为世界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体育学术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7分)
考点:
(1)“目的”可从材料中“考察了英国教育和体育的现状:
那里既有继承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和刻苦锻炼、强健体魄的精神;用“团结、友好、和平”的精神来指导比赛,消除体育领城内存在着的种种混乱的不良倾向”等信息来归结答案。
(2)问属于评价历史人物题,作答时首先要围绕材料中的人物做一定性,然后结合该人物的历史事迹以及对以后的影响角度进行评述,本题可以结合顾拜旦对体育的贡献从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为世界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角度去评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高考 模拟 高中历史 答案 上饶县 中学 届高三 上学 第五 次文综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