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测试题Word版.docx
- 文档编号:12479143
- 上传时间:2023-04-19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62.10KB
人口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测试题Word版.docx
《人口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测试题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测试题Word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测试题Word版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测试题
(试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25×2'=50')
我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于1992年提出,2008年初基本完成。
总长3.5万公里,是全国公路网的主骨架。
读图回答1—2题。
1、沿线景观变化主要由水分因素变化引起的是()
A.丹东—拉萨B.上海—瑞丽C.二连浩特—河口D.连云港—霍尔果斯
2、下列关于“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建设意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改善运输效率和效益,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环境
B.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农村城市化
C.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缩小地区差距
D.提高公路运输量,使国内客货运输形成以公路运输为主的格局
3、下面网格资料Ⅰ中的甲、乙、丙、丁是四块土地的代码,网格资料Ⅱ中的M为新建车站的位置,网络资料Ⅲ为目前的地价,如果地价随着距车站的距离而变化,计算公式为新地价=原地价×(1+1/距离),假设相邻方格距离为1,斜角方格距离为1.4,则车站完工后,地价最高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读我国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所占百分比的变化图,回答4—5题。
4、关于我国交通运输方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20世纪50年代到2000年铁路的旅客周转量总体在上升
B.1991年铁路、公路、航空的旅客周转量大致相同
C.20世纪50年代到2000年航空的旅客周转量所占百分比增长幅度最大
D.2000年在图中所示运输方式中,航空的旅客周转量最小
5、目前铁路的旅客周转量所占百分比低于公路的原因主要是()
A.公路的速度比铁路快B.选乘铁路的旅客数量在减少
C.航空等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对铁路冲击大D.与铁路相比,公路更加灵活
读我国部分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
6、京珠高速粤北段沿线受灾,从上图中调运救灾物资
最近的基地是()
A.aB.bC.cD.d
7、图中b、c两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中,应大量储备的
物资是()
A.冲锋舟B.食品
C.矿泉水D.棉衣
清代华北大旱,赤地千里,河北及山东的饥民,大批出山海关,移民至东北,据此完成8—9题。
8、清代,华北饥民大批“闯关东”,给东北地区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经济发展水平下降B.工矿业发展迅速
C.耕地扩大、生态破坏D.畜牧业水平提高
9、当华北人口大批移民东北时,东北人口金字塔最可能接近于下图中的()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甲)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图乙),回答10—11题。
10、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D.总量由增长态势转变为下降态势
11、按联合国标准,如果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70%,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年以前B.1990年和2000年之间
C.2000年和2004年之间D.2004年以后
“PPE怪圈”是指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如下左图所示。
读图完成12—14题。
12、在上面右图中a、b、c、d四点代表的人口增长状况最有可能形成“PPE怪圈”的是()
A.aB.bC.cD.d
13、下列国家中,目前基本不存在“PPE怪圈”的是()
A.坦桑尼亚B.肯尼亚C.加拿大D.阿富汗
14、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时不会出现用地紧张的局面B.③时人口达峰值,之后会逐渐减少
C.④时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量稳定D.⑤时人口数量最少,劳动力短缺现象严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中国要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据此回答15—16题。
15、节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
①倡导循环经沆,变废为宝②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环境
③高资源消耗,高经济增长④多投入,多产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6、我国提出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①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②资源利用率低,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
③人口基数过大,新增人口数量仍较多④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17—19题。
17、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
A.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B.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D.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18、下列污染物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A.工业排放废气B.家庭炉灶排放废气
C.汽车排放废气D.建筑工地扬尘
19、图中土地沙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B.过度放牧,草原退化
C.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
有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已超过50%。
我国决定在部分城市倡导推广使用乙醇作为汽车燃料,替代汽油,降低汽油的消耗。
从而减少石油进口量。
不少专家认为:
将淀粉质生物(如:
粮食、薯类、作物秸杆等)加工成乙醇(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生物氢等,用作生产和生活能源,是中国未来能源的希望所在,发展生物能源可以促进中国的能源安全。
回答20~22题
20、用乙醇代替汽油的前景广阔,其主要原因是()
A.乙醇可以从植物中提炼,具有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B.乙醇可以改变石油成分,提高能源利用率
C.汽油价格过于昂贵
D.我国的乙醇生产处于过剩状况
21、使用乙醇替代汽油,可产生的影响是()
A.推动了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B.延长了汽车的使用寿命
C.减轻了环境污染的程度D.大大促进了酿酒工业的发展
22、我国发展生物能源的好处有()
①可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及促进农民增收;②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③可以降低石油的对外依赖程度;④可以刺激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箭头1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2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回答23~25题
23、下列各项可以用图中箭头1表示的是()
A.滑坡、泥石流
B.地震、海啸
C.台风、寒潮
D.森林资源、矿产资源
24、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要有箭头2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
B.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可能影响到人类
C.如果箭头1、箭头2表示的人类活动力度较大,都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D.由图可知,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无法使其协调
25、当前,协调全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有()
①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满足人类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
②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③加强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④积极开发利用资源,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
A.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
一、单项选择题(25×2'=50')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综合题(5小题,共50分)
26、(10分)下面的右图提供了某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资料,右图是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读图,试解释上图所示国家为什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根据左图中图①和图④的内容,分别分析该国的人口问题及原因。
(3)习惯上,当一个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从右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简称)等省区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试分析这些地区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27、(9分)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右图。
材料二地处黑河中游的张掖地区近50
年间,人口由55万增至116万,耕地由10
万公顷增加到26万公顷,中游沿岸建成的
平原水库27座,截流了几乎全部的上游来水。
材料三额济纳旗草原过去曾是水草丰
美、牛羊成群的地方,现在草木枯萎,到处是
戈壁沙漠,一片荒凉,已难见草原风光。
(1)弱水属于_______________河,该河的补
给主要是_______________,其流量随______
__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
(2)结合资料,分析说明额济纳旗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3)该地是华北地区沙尘暴源地之一。
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4)防治该地区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11分)自然灾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防灾、减灾已
成为人们研究的主要课题。
读下图回答问题。
(1)甲为我国能源丰富区;
乙为我国某时期平均降水pH<5.6的地区,
防治该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
(2)甲、乙分布区几乎不重叠,说明了两地
区自然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即()
A.降水量悬殊较大
B.工矿、人口分布稠稀明显
C.热量条件差异大
D.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大小不同
(3)简述丁气象灾害造成的主要危害及减轻
该种气象灾害的重要措施。
(4)图中丙气象灾害名称是,发生在季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请简述该气象灾害对西藏和云贵高原影响较小,不易侵入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地的原因。
29、(11分)图甲是近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长三角局部区域,图乙是1990~2001年太湖劣于Ⅲ水质年变化图(注:
水质劣于Ⅲ类表示已遭受污染);图丙是实施“引江济太”工程后的2005年太湖水质状况分布图。
读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甲中地理事物的名称:
A岛B铁路。
(2)图甲中A岛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有专家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A岛将于北岸相连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请阐述可能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3)图甲中港口群建设的共同区位是。
上海和南京均为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但两者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上海港的吞吐量远远超过南京港,是我国最大的港口。
试分析上海港优于南京港的区位条件。
(4)从图乙中可以看出,1991年至2001年太湖水质状况的变化趋势是,试分析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
30、(9分)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
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气溶胶粒子是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
大气中某些气溶胶粒子达到一定程度,可形成混浊天气现象,造成大气污染。
材料二见下面左图
材料三见下面右图
(1)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________月,出现日数最少的是_______月。
(2)出现混浊天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填正确项字母)
A.大量工业废气的排放B.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
C.连续的阴雨天气D.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
E.城市森林覆盖率高
(3)描述该市SO2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原因。
(4)防治该市大气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1-5DDBBD6-10CACAB11-15BBCBA16-20BBDCA21—25CADCA
26,
(1)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口膨胀及产业结构不合理。
(2)①图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
原因: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④图问题:
人口分布不平衡。
原因:
受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如:
地形、自然资源、交通、政策等)
(3)沪、苏、津、粤原因:
计划生育,人口的自然增长缓慢,年轻人的比重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条件好,生活质量改善,平均寿命延长。
27,
(1)内流河或季节河祁连山冰雪融水气温
(2)人口剧增、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3)背景:
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植被稀少;
动力:
风力作用显著;
物质:
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4)恢复自然植被或退耕还林、还牧。
28.
(1)太阳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2)AB
(3)台风造成的主要危害有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4)寒潮春、秋西藏、云贵高原因地势高、寒潮影响较小。
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远离有冬季风的源地;此外,强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沿途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层层阻挡,势力逐渐减弱,加上受南方温暖地面的影响,寒冷程度降低,所以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就很少受寒潮影响。
29.
(1)崇明沪杭
(2)流水沉积作用受地转偏向力作用,长江口南岸侵蚀作用较强,而北岸则以沉积作用为主,河道总体上向南迁移;A岛北侧河道较浅,流速较慢,泥沙淤积较为严重;受泥沙沉积作用的影响,A岛面积在不断扩大(答出其中的两用个方面即可,其它答得合理酌情给分)
(3)水域较深(停泊条件较好)(或地形平坦,筑港条件优越)上海港位于河口,可以直接实施江海联运,对外联系更便捷;上海港的经济腹地大,且附近地区经济实力强(答得合理酌情给分)
(4)水体质量不断下降(水污染状况不断加剧)平原河湖网(水系),水体流动缓慢,自净能力弱;流域内人口、城市密集,(工业)经济发达(发展迅速),大量废弃物(废水)排入湖泊(答得合理酌情给分)
30、
(1)127
(2)ABD
(3)工业区污染源比重大 原因:
工业区污染源多
(4)控制污染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健全环境法规。
(注:
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口 资源 环境 可持续发展 测试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