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镜子的观后心得总结.docx
- 文档编号:12478215
- 上传时间:2023-04-19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34KB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心得总结.docx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心得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录片镜子的观后心得总结.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心得总结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心得总结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央视除了一部叫做镜子的纪录片,大家可以去看看。
下面由来给大家纪录片镜子观后心得,欢送大家参阅。
xx年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局部班级停课半天。
9点钟,在老师的带着下,三百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大礼堂,同时,一百多名学生家长也纷纷落座,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镜子》是由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与筹划,两年拍摄和制作才最终完成。
该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这是中国首部深刻探讨家庭情感的真实电影。
为了让社会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纪录电影《镜子》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开启了进校园活动的第一站。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在整整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对白都牵动着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随着礼堂灯光的亮起,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教育委员会委员,创新人才研究会会长,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首先了她的观影:
“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冲动,跟我有共鸣。
刚完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
我也很感谢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
”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刘彭芝校长的强烈共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片中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刘彭芝近年来的建议不谋而合。
xx年6月9日,刘彭芝校长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一篇署名文章《家庭教育,从教育家长开始——尊重孩子,解放孩子》。
观影后,刘彭芝再次强调,“家庭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长,不要光说孩子。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有一个“问题”的孩子就有一个“问题”的家庭。
而且我们家长有很多不太懂教育。
尤其独生子女家长,有些家长没有资格当家长,他有资格生孩子,但是没有资格教育孩子。
”在《心理访谈》著名人沙玛阿果的下,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制片人、《镜子》总导演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与在座的师生和家长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一名高一的女生首先提问:
“我对片子中的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人生不止只有学习这一条路’,但是我又在想,我们真的能选择其他路吗?
”
一位家长对于当下孩子们能够选择的路径较为乐观:
“我觉得社会越开放,选择时机越来越多。
不像我们成长阶段,选择很少。
”
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了自己把握人生阶段的感悟:
“合理地把兴趣爱好放在不同阶段,这是学习最好的时期。
”刘彭芝校长把选择和获得自由的根底在了一起:
“全世界孩子都得念书,那么念的书比拟多、知识比拟广,将来进入社会就有更多的选择时机。
一个人兴趣会不断提升、不断变化,所以你会有自由,但是自由也是为了我们社会、我们国家做更好的奉献,你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好的表达。
”在场的师生难抑观影后的冲动心情,就影片内容积极提问求解。
在问答中,主创团队还就创作背景和创作初心做了一一解答。
《镜子》导演范永东透露了获取片中家庭支持的关键:
“拍摄过程中也有很多理解上的冲突,但是我们团队每一个人在抱着真诚帮助这些家庭的信念上,获得了家长的信任。
”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以下是我个人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
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
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
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让孩子把衣服好,孩子会照你说的做吗?
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目不转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着各种游戏,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能感觉到平衡呢?
所以,家长要以身作那么,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
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轻声地做些家务,让孩子感觉到他(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愿意写作业了。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
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
首先要善于倾听。
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
孩子向您诉说快乐的事,您应该表示快乐;孩子向您诉说不快乐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他的谈话内容。
这样,孩子便乐意向您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看过这部“大片”人大附中校长一语惊人:
有些家长没有资格当家长
《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于4月1日、5日和11日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活动,在此期间,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引发了广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局部班级停课半天。
三百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大礼堂,同时,还有一百多名学生家长,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
在整整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对白都牵动着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觉醒,一场盛大的礼
20年4月11日下午4点,在钢琴的伴奏下,河北省石家庄第二中学九百名高三年级的学生和九百名学生家长坐满了主楼前的喷泉。
高三学子将在这里与父母互换家书,宣读誓词,这是属于他们的礼。
在父母为孩子们带上领花和领带的时候,他们给彼此一个深情的拥抱,这是一个家庭最温馨的时刻。
而就在两个小时前,中国首部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刚在边的报告厅播映完毕,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专家张久祥的一句话仍然余音绕梁。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拟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那么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梦想着:
“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
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响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
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
“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
就说:
“什么呀!
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
”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成认自己没有做到。
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忧。
我由于对妈较了解,就说:
“要知道孩子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
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气氛的紧张?
”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
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
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开展。
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忧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
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典范,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
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
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却会造成伤害,这究竟是?
“问题孩子”的背后是否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入围影片《镜子》昨天在国家图书馆了首映典礼暨交流会。
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该片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经过《天网》栏目十年酝酿与筹划、两年拍摄与制作完成。
《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
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比方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对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的错误想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镜子》总导演卢钊凯介绍,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每一个人都是孩子”。
与卢钊凯一同合作执导该片的导演范永东说,这部片子的故事是讲述关于家庭情感教育这个话题,但实际上在故事背后融入了创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
他和卢钊凯力图通过影片找到一条线索,一个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纪录片 镜子 后心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