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地理必修三单元测试含答案全套.docx
- 文档编号:12474062
- 上传时间:2023-04-19
- 格式:DOCX
- 页数:85
- 大小:1.68MB
人教版高地理必修三单元测试含答案全套.docx
《人教版高地理必修三单元测试含答案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地理必修三单元测试含答案全套.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地理必修三单元测试含答案全套
人教版高地理必修三单元测试含答案全套
第一章测评B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下图是某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4题。
1.该地区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地形平坦B.气候适宜
C.临近市场D.资金雄厚
2.与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类似的区域是图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3.图中湖泊对①区域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最可能是( )
A.夏季降水增多B.夏季气温降低
C.冬季降水增多D.冬季气温增高
4.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
A.温室气体减少B.森林覆盖率减小
C.入湖泥沙量降低D.草原生产量降低
解析:
第1题,考查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图示区域为北美五大湖区,是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的区域。
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保鲜期短,不方便长距离运输,因
此布局应尽量接近市场,故C选项正确。
第2题,考查农业地域类型。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是混合农业。
②区域的农业活动是畜牧和玉米种植,是畜牧业和种植业的有机结合,属于混合农业。
第3题,考查下垫面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①区域位于休伦湖和伊利湖之间,周边水面广阔,夏季水汽蒸发多,所以降水将会增加,这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利,故A选项正确。
夏季气温降低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故B选项错误。
冬季虽然也会使降水增多、气温增高,但冬季不是农作物生长的活跃期,因此意义不大,故C、D选项错误。
第4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④区域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会开垦大量的耕地,因此森林覆盖率减小,故B选项正确。
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有可能会使温室
气体的排放增加,故A选项错误。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有可能加重水土流失,入湖泥沙量会增加,故C选项错误。
农业生产中也可以建设人工优质草场,草原生产量不一定会降低,故D选项错误。
答案:
1.C 2.B 3.A 4.B
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
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5.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6.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
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 )
A.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
B.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
C.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
D.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
解析:
第5题,“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化进程快,产业结构层次和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部沿海地区是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产业结构层次高,农牧业发达,所以选B项。
第6题,南海的雨季出现在6月之前;6月至8月阿拉伯海盛行西南季风,洋流方向由西向东;红海沿岸属于荒漠地带,森林少见;6月至8月地中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和日丽,炎热干燥,所以选B项。
答案:
5.B 6.B
下图为201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分布格局图。
读图,完成第7~8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Ⅱ区人口稠密是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②Ⅲ区内部不同省区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大 ③Ⅳ区具有耕地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多的优势 ④Ⅴ区自然条件差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可
定位为粮食生产型农业区的省份主要位于( )
①Ⅰ区 ②Ⅲ区 ③Ⅳ区 ④Ⅴ区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Ⅱ区域主要是我国东部沿海各省,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与这里经济发达、工业化水平高密切相关,①错误;Ⅲ区域主要包括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区,
东北三省地广人稀,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高,湖北、湖南、江西等主要为水稻种植区,机械化水平低,②正确;Ⅳ区域主要是河北、河南、安徽和陕西,这些省人口密度大,土地后备资源不足,③错误;Ⅴ区域主要包括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等,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差是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④正确。
故C项正确。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多位于Ⅲ区,同时Ⅳ区域省份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耕地面积广阔,农业生产潜力大,故B项正确。
答案:
7.C 8.B
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第9~10题。
9.影响产业结构由M阶段向N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B.政策C.人才D.市场
10.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
A.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消失
B.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
C.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
D.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
解析:
第9题,图中M是高精加工工业,N是知识密集产业,而知识密集产业的关键要素是人才。
第10题,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不断出现新的工业类型,同时原有的工业类型依然会存在,只是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会有所降低,则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
图中显示不同的经济时代都倚重资源条件,只是资源类型有所差异。
到后工业经济时代,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大,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会有所降低。
答案:
9.C 10.B
11.数字高程模型是对地貌形态的虚拟表示,可描述地面高程信息。
下图为某旅游区的数字高程模型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观景平台视野最广的可能是( )
A.甲B.乙C.丙D.丁
解析:
由图中数字高程表示的海拔可以看出,丙处的海拔最高,且位于一山顶处,故此处观景平台视野最广。
答案:
C
图1为某冰川所在区域遥感影像,图2为根据1973、2009年遥感影像提取的该冰川分布图层(局部),图中每个方格面积表示900平方米。
读图,完成第12~13题。
12.图1中甲点所处的地形是( )
A.山谷B.山脊C.冲积扇D.盆地
13.图2所示区域冰川面积变化的情况是( )
A.减少了18
00平方米B.增加了1800平方米
C.增加了2700平方米D.减少了2700平方米
解析:
第12题,读图可知,甲点位于两条山脉所夹的河流中,该地属于山谷,所以选A项。
第13题,读图可知,2009年的冰川方格比1973年少了3个,图中每个方格面积表示900平方米,因此减少了2700平方米,所以选D项。
答案:
12.A 13.D
14.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可反映地物表面温度,地物的表面温度越高,在影像中就越亮。
晴天正午时刻,下列地物在同一幅热红外遥感影像中最亮的是( )
A.公路B.菜园C.鱼塘D.果园
解析:
本题考查遥感相关知识。
四选项中公路的比热容最小,正午时表面温度最高,根据“地物的表面温度越高,在影像中就越亮”可知A项正确。
答案:
A
15.某运动员在自行车上安装全球定位系统(GPS),并用每20秒自动记录一点的方式,将骑自行车所到之处记录下来。
右图是该运动员在山区公路上全力冲刺时GPS的点位记录。
GPS显示甲乙段最陡,乙、丁两点海拔相同。
则图中坡度最平缓的路段是( )
A.乙丙段B.丙丁段
C.丁戊段D.乙丁段
解析:
由题中的信息可知,GPS显示甲乙段最陡,表现在图上是点位密度较大,说明甲到乙是一爬坡路段,因此可得知由甲到戊的地形剖面大致是:
据此分析可知丙丁段坡度最缓。
答案:
B
16.老师要利用学校建成的GIS了解全班同学居住点的空间分布状况,主要用到的GIS功能是( )
A.输入B.管理
C.分析D.输出
解析:
本题以分析学生居住点的空间分布为背景,考查GIS的主要功能。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其数据主要通过GPS和RS提供,通过计算机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某种地理事物的特点,该功能分析得出学生居住点的空间分布状况。
答案:
C
下图是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
读图,完成第17~18题。
17.图中堰塞体垮塌后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可快速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的技术是( )
A.遥感(R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全球定位系统(GPS)
D.北斗导航系统(BDS)
18.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拔由高到低的排序
是( )
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
C.乙>丁>丙>甲D.乙>丙>甲>丁
解析:
第17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堰塞体垮塌后可能会淹没的范围需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确定,然后确定可能会淹没的居民点,进而确定需要转移人口的区域。
故选项B正确。
第18题,考查地势高低的判断。
根据图中山体滑坡形成堰塞体的情况,可判断乙处海拔高于丙处。
由于甲在堰塞体堵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湖面上,故甲海拔低于丙。
由于丁在堰塞湖下游,故丁处海拔低于甲处。
据此可判断选项D正确。
答案:
17.B 18.D
下图示意某GIS软件显示的某校部分建筑分布的地图窗口及其属性(如用途、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等)的浏览窗口(面积单位:
m2;高度单位:
m)。
读图
完成第19~20题。
19.若上图浏览窗口中的建筑物属性与地图窗口中的图形对应,此时浏览窗口中选中的对象对应的图形是( )
A.①B.②C.③D.④
20.若在该
GIS软件中量算到学校局部用地的长为300m、宽为220m,要将此用地的平面图用1∶1000的比例输出,则选用纸张幅面最小的是( )
A.A4纸(29.7cm×21cm)
B.B4纸(36.4cm×25.7cm)
C.A3纸(42cm×29.7cm)
D.B3纸(51.5cm×36.4cm)
解析:
第19题,考查GIS的应用。
由图中可以看出,在预览窗口中选中的是喷水池(黑方块),其面积最小,所以与地图窗口中面积最小的④相对应,D选项正确。
第20题,考查比例尺的应用。
实地的长为300米,宽为220米,用1∶1000的比例尺输出,用比例尺换算成的图幅的长为30厘米,宽为22厘米,所以选用纸张幅面最小的应该是B选项。
答案:
19.D 20.B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3分)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我国沿海某区域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性学习。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该区域景观及气候资料图。
(1)根据图示信息,说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分)
(2)与我国东北地区相比,该地区种植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分别是什么?
(3分)
(3)为充分发挥该地区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延长农业生产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该区域应发展的工业有哪些?
(3分)
(4)研究性学习小组考察本区域时,发现该区域面临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解决该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4分)
解析:
根据气候资料图结合地形可以判断该地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
根据图示信息,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角度分别描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该地区与东北地区相比,发展种植业最大的优势是热量条件,最大的劣势是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当地发展工业应立足于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林业资源。
该区域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可从加强植被保护、发展立体农业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
(1)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植被;河流水量丰富,季节变化明显,落差较大。
(2)优势:
水热条件充足,复种指数高,农耕历史悠久。
不足:
人均耕地少,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
(3)以水稻为原料,发展食品加工工业;以木材为原料,发展造纸工业;以水果为原料,发展水果罐头加工业。
(4)水土流失 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护林植树,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开发优势农业资源;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2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
下图为我国某类古典园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明清时期该区域经济繁荣,园林建设蔚然成风。
(1)说明明清时期该区域园林迅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3分)
(2)湖、池、溪、泉等丰富多样的水景是该区域园林的突出特点之一。
分析该区域自然条件对营造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
(4分)
(3)以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上图所示区域自然条件对该地古典园林建筑可能产生的危害提出两条防护措施。
(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第
(1)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图可知,该区域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分析园林迅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要从经济——资金、需求——市场、人口——劳动力、修建园林
的物资的输送——交通、修建需要特殊人才——技术等方面组织答案。
第
(2)题,分析自然条件对营造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要抓住自然条件的几大要素——气候、地形地势、水文、地质等,结合具体的区域特征来进行阐释。
第(3)题,考查区域具体特征。
长江三角洲地区,伏旱时气温高,降水少,易发生火灾;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雨季时间长且多暴雨,因此木制构件容易受潮湿、蚁虫啃咬、雷击等危害。
答案:
(1)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文化繁荣,市场需求大;水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能工巧匠多。
(2)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能满足营造园林水景的水量需求。
②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利于园林水景水源的汇集。
③河网稠密(水系发育),水体类型多样,为营造丰富多样的园林水景提供资源条件。
④沉积物松散,地下水丰富且埋藏浅,有利于减少水景营造的工程量和成本。
(3)防火;防潮;防蚁虫;防雷击等。
23.(8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
下图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
(1)分析青藏高原形
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
(
4分)
(2)图中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
(4分)
解析:
第
(1)题,考查冻土的成因。
结合材料中多年冻土的介绍,可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气温年较差小的特点回答。
第
(2)题,考查冻土对路基的影响。
根据材料可知“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且高于五道梁,导致其路基更不稳定。
答案:
(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结冰,影响路基稳定性。
24.(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数字国土”工程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家认为,“数字国土”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空和深钻的深化,是对地球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
以农业为例,它在农业信息遥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一些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等。
(1)上图为冬小麦各生长阶段的波谱特性示意图,通过分析能得出什么结论?
(3分)
(2)根据材料推断,“数字国土”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哪些工作?
(3分)
(3)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应用“数字国土”的相关技术?
(3分)
解析:
第
(1)题,通过遥感获得的冬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波谱特性,可分析冬小麦生长状况,并对产量进行估测。
第
(2)题,“数字国土”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发挥的作用有:
①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包括自
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改革对我国农业的影响;②分析“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对这些影响因素所能产生的良性影响;③分析如何消除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它应用于农业的布局、实情预报、污染状况等方面。
第(3)题,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其他领域也可以运用“数字国土”的相关技术解决问题,如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生产结构监测、矿产监测等。
答案:
(1)冬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其波谱特性不同,通过遥感获得某地冬小麦某一生长阶段波谱数据并与正常年份比较,即可判断出冬小麦的生长状况,进而对产量进行预测,为后一阶段的生产活动提供资料。
(2)土地资源利用状况遥感调查,合理布局农业;监测预报气候变化,旱涝、长势、产量预测,提高抗灾能力;农业污染环境状况监测与预报,提出解决措施等。
(3)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生产结构监测等。
第二章测评B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右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第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
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
第1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生态裂谷”的含义
。
据材料信息,“生态裂谷”在形成过程中,会导致生态环境退化,因而造成植被退化,A项错;生
态环境退化、植被覆盖率降低会导致风力侵蚀加剧,B项错;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比周围低,因而会导致地下水流向绿洲区,C项正确;植被破坏、风力侵蚀加剧会导致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D项错。
综上,选C项。
第2题,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
据材料信息知,“生态裂谷”产生的根源是水资源缺乏。
在荒漠区植树造林(只适合种草)只会使水资源更为缺乏,A项错;发展灌溉农业会大规模地抽取地下水,导致生态环境更为恶化,B项错;全面禁止开采地下水会加剧水资源的紧张状况,C项错;对于内陆干旱地区来讲,流域内应该合理分配水资源,上、中、下游统一协调水资源的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D项正确。
综上,选D项。
答案:
1.C 2.D
3.乌兰布和地区位于黄河西侧,地势低平,引黄灌溉率为60%以上,经过近20年来的土地开发,耕地面积增加近一倍。
本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沙漠化、水土流失B.盐碱化、水土流失
C.沙漠化、盐碱化D.水源短缺、植被破坏
解析:
乌兰布和地区属于黄河灌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大量引水灌溉可能导致
土地盐碱化。
同时该地气候较干旱,靠近沙漠区,易产生沙漠化。
答案:
C
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完成第4~5题。
4.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5.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 调节径流B.退耕还草 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 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 改善水质
解析:
第4题,考查内陆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
艾比湖面积缩小,湖水蒸发总量减小。
湖泊面积缩小,湖水总量减少,湖水的含盐量增加,大量鱼类可能死亡,鱼类密度会减小,故选项A、B、D错误。
湖泊面积缩小,湖水总量减少,湖泊的自净能力减弱,
选项C正确。
第5题,考查内陆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艾比湖面积缩小主要是由于耕地、灌渠增加,大量截留入湖河流水量造成的。
防止艾比湖面积萎缩的主要措施是退耕还草、保护水源。
选项B正确。
答案:
4.C 5.B
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
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
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
据此完成第6~7题。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万hm2
沙地
468.7
草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6.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治理盐碱地B.退耕还草
C.保护沼泽地D.植树造林
7.该区域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东部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
解析:
第6题,草地减少,耕地、沙地增加,说明过度开垦现象严重,应退耕还草。
第7题,由表中沙地和草地所占比例较高,可知该区域降水较少,结合选项,可能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
答案:
6.B 7.D
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主要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读我国部分省区市森林生态系统活立木(指林地中生长着的林木)、林产品与土壤含碳量比例图,完成第8~9题。
8.森林生态系统中南方省市土壤的含碳量比北方省市土壤的含碳量比例小,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气候因素B.政策因素
C.人为改造D.树种原因
9.在相同的森林面积和密度,以及相同的外部环境下,活立木的碳汇能力比较高的森林类型是( )
A.针阔混交林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D.落叶灌木丛
解析:
第8题,我国南方土壤中含碳量比北方比例小,主要是南方气温高,降水多,有机质分解快,淋失多造成的,A项正确。
第9题,在相同的森林面积和密度,以及相同的外部环境下,常绿阔叶林叶面面积大,光合作用能力强,吸收储存二氧化碳能力强,活立木的碳汇能力比较高,因此B项正确。
答案:
8.A 9.B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
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第10~11题。
10.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D.保持土壤水分
11.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解析:
第10题,由题意可知,雨水花园是浅凹绿地,植物及各填充层通过汇集、渗漏、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 地理 必修 单元测试 答案 全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