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团队激励与组织凝聚.docx
- 文档编号:12473009
- 上传时间:2023-04-19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0.38KB
第五章团队激励与组织凝聚.docx
《第五章团队激励与组织凝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团队激励与组织凝聚.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团队激励与组织凝聚
哈佛管理技能培训教程:
第六单元哈佛经理管理方法与技巧第五章团队激励与组织凝聚
第五章团队激励与组织凝聚
一、激励手段和方法
□唤起下属的“危机感”
60年代末,加农采取多种经营,打入了计算机市场。
它研制的键盘式计算器试销后获得成功十分畅销。
但是好景不长,加农在与“卡西欧”推出的小型计算器的竞争中连连失利,它又改制新型计算器上市,由于研制工作仓促,新产品缺乏合理性,结果销路不畅,又遇到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打击,加农出现巨额赤字,濒临倒闭的边缘。
如何挽求颓势?
当时在董事会中名列最后的贺来提出:
应该把危机告诉全体职工,让他们知道企业处于危险境地的真相,唤起他们的危机感,振奋起背水一战的士气。
这种危机感将创造出许多智慧,而平时是产生不了的。
加农采纳了他的建议,向全体职工发出了危机警告。
那些以为身居大公司可以高枕无忧的人紧张起来了。
职工小组加强了活动,新建议、新方案层出不穷,如何挽救加农成为职工日常议论的话题。
贺来归纳了职工的建议和方案,提出了“优良企业设想”。
这一设想旨在改革企业的生产和科研体制,同时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使加农在6年内走向世界。
居安思危,常胜不败
80年代初,罗杰·史密斯接任通用公司总经理。
当时正是通用公司冲破困境之后继续发展的时期,订货单不断增加,现金柜里已经装不下收进的钞票。
面对这样好的形势,公司的领导们照理该舒口气,过上几天安稳日子了。
可是,史密斯却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他清醒地认识到,象通用公司这样历史悠久的大企业,一旦满足于现状,停步不前,立刻便会被迅速前进的社会所淘汰。
要坐稳世界第一的宝座,就必须不断改革,不断更新设备。
为此,他励精图治,在通用公司内刮起新的改革飓风。
史密斯在通用公司内采取的行动,除了整顿机构,加强经营管理外,最主要的是收购别的
企业,使通用公司的业务更加多样化。
为了加强通用公司的竞争能力。
以便同日本汽车制造业决一雌雄,史密斯投资几十亿美元成立了一家全新的汽车制造公司——农神公司。
投产后的农神公司,每年可生产40万至50万辆小汽车,其车型、成本、质量等方面,都可以与日本一争高下。
□推出“怀抱炸弹”的忧患意识——日本“爱华”的成功秘诀
1964年,爱华公司生产出了日本第一台盒式磁带录音机,但是在它按照索尼公司的Betamax格式制造盒式录相机时却跌了个大跟头,这种格式的录音机始终没有流行起来。
80年代中期的日元升值几乎断送了这家公司。
1986年,爱华公司销售额为412亿美元,亏损5800万美元。
但是,1994财政年度,爱华公司的总销售额增长了25%,达到创记录的29亿美元;净盈利跃升32%,达到6900万美元。
短短的几年时间,爱华公司由一个濒临倒闭的生产消费电了产品的企业变成了年收入近30亿美元的成功典范,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怀抱炸弹”的经营意识。
爱华公司时时刻刻都具有一种危机感、紧迫感,往往利用“短、平、快”的战术先发制人、出奇制胜。
爱华公司总经理卵木肇的经验之谈正是该公司利用危机管理取得成功的秘诀,这些都是一些显而易见的道理,但却不是人人都能使之落实于行动之中。
1“如果你造出的产品同你竞争对手的一模一样,价格却只有他的一半,那你就能在那个市场上占主导地位”
1986年,正是爱华公司最不景气的时候,卵木从索尼公司到了爱华公司(索尼拥有爱华公开上市股份的507%,他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关闭了爱华在日本三家工厂中的一个,将另一家工厂作为独立的子公司分离出来,将生产从日本北部转移到了爱华设在新加坡的工厂,同时在马来西亚开设了一家新工厂。
这些地方的工资分别是日本工资水平的65%和100%左右。
这种做法,大大降低了爱华产品的成本,增强了同其它产品的竞争能力。
而此时,爱华公司的大多数竞争对手甚至连想都没想过也要这样做。
日本以外的工厂迅速生产出型号略有改进的各种早已流行的产品。
1987年,爱华在新加坡批量生产出了85万个索尼“Walkman”(随身听)的仿制品(竞争对手称之为“个人立体声收录机”)。
它的设计比索尼、夏普及其他对手的产品更简单、更结实,价格也低,在日本,零售价仅为67美元,比同型号的其他公司的产品便宜25%到65%。
预计1996年爱华公司在全世界销售的个人立体声收录机将达到1100万台以上,仅次于索尼公司。
爱华公司的其他产品,如便携式激光唱机和小型彩电,也都取得了类似的成功。
1990年,爱华公司海外分部生产量占生产总量的比例为48%,到了1995年,这个比例增加到90%左右。
如今,爱华公司雇用的马来西亚人比日本人还多。
2“如果你改善产品,你会干得更好”
爱华公司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
1991年,卵木开始进行所谓小型组件立体声系统的生产。
该系统现在已成为爱华公司最成功的产品,而且售价仅为418美元,比当时日本市面上性能相似、大小一样的立体声唱机便宜一半。
如今,爱华公司在迅速发展的小型组件市场上居领先地位,拥有全世界大约30%的市场份额,在小型系统只是最近才开始风行的美国,爱华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50%,这些成绩使得爱华公司在当前一片衰退的日本经济中显得格外突出。
3“我给你特别优惠,你买下产品”
尽管取得如此巨大成功,但是爱华公司并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
卵木经理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
他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爱华的竞争对手正在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同时也在降低价格。
发达国家的市场正在趋于饱和。
1995年上半年,爱华公司的销售增长率减少了15%,比上年同期慢了一半多。
面临着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爱华公司要想长久地保持它的优势地位,就不能坐等对手赶上来,而必须抢先采取行动。
卵木领先一步打开了中国的市场,爱华的牌子早已名闻遐迩,老幼皆知。
他还故伎重演,重新拾起了在美国担任索尼公司高级推销员时,学到的一些推销手法。
卵木当时用了“好消息,坏消息”的广告词,他对顾客说:
“好消息是我将给你一个特别的优惠,坏消息是你得买下整整一卡车货物。
”于是,1995年厦天,卵木一改日本的传统做法,说服一些零售连锁店接受爱华公司从其东南亚分厂直接运来的产品。
这么一来,卵木将产品的成本大大地降低了,以至他的老公司索尼公司也开始效仿他的做法了。
□危机激励
每个企业都生存在环境中,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干扰企业的正常运营。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在竞争的舞台上,面对着众多的风险,有的企业成功了,有的企业却遭到失败,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以破产而告终。
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也未必可悲,关键是要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
“不论拥有多么伟大的事业,从来没有一个人不曾遭遇过失败的。
做事总会遭遇失败,但在每一次的失败中有所发展,经过无数的体验后,在其间逐渐成长。
最后,在自我心中产生某种伟大的信念,才能完成伟大的事绩。
最重要的是,当遭遇失败而陷入困境时,要勇敢而坦白地承受失败,并且认清失败的原因。
体悟到:
‘这是非常难得的经验,最宝贵的教训’。
”本节试图以实例说明风验因素可以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风险越大,所获得的收益可能就越高,不能因为惧怕挫折、困难、失败和危机而痛失企业发展的良机。
1空难事件后的波音公司
1985年,世界连续发生三起波音飞机空难事件,使波音公司备受打击,有的人借机对波音飞机的结构提出了质疑。
当时,波音公司正与欧洲“空中客车”在争夺日本“全日空”的一笔大生意。
由于双方飞机在先进性和可靠性方面差别不大,以致“全日空”在挑选订货对象时犹豫不决。
在这关键时刻,波音飞机接连现丑,看来,这次商战波音公司输定了。
面对如此不利的局面,波音公司为了解除买方的戒心,除继续实行“货真价实”的推销战术外,还采用了“全方位”的进攻策略,提出财务方面的便利、零配件的供应、飞机的保养以及机组人员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条件,从而引起买方的兴趣。
在此之前,波音公司为了站稳日本市场,曾选择了三菱、川崎、富士三家日本着名重工业公司,合作制做767型机身部分。
空难事件发生后,波音把“诱饵”加大,一边向日本的合作厂提供了价值5亿美元的制造订单,一边主动提出愿意和日本人合作,建造一种150座的767型客机,与“空中客车”的A-320型客机相抗衡。
波音公司的这些措施获得了日本企业界的好感。
经过这番努力,波音公司终于战胜了西欧对手,在空难事件的5个月后,与日本“全日空”正式签订了合同,成交金额超过10亿美元。
2奥利维蒂公司成功的秘密
1978年,意大利奥利维蒂公司入不敷出,债台高筑,每月亏损高达800万美元,濒临破产的边缘。
新任董事长贝内德蒂大胆改革,使之很快复苏并恢复了生机。
贝内德蒂慎重地对原公司高层领导在管理、决策方面的作为进行剖析,找出症结所在,并且大胆撤换那些只想保住职位而不考虑企业今天和明天的高层领导。
他依靠企业固有的技术基础和一批懂技术的人才,从中选拔出有能力、有魄力、有胆识的人才委以重任,对他们严格要求,明确职责、目的和任务。
由于这些人年轻,敢于负责,即熟悉生产又懂技术,而且又都明确自己的方向、任务,努力为之奋斗,形成企业的一支中坚力量。
做到了这一点后,寻找必要的资金就很容易了。
局面的改观也指日可待了。
3后发亦制人
一次,全美国博览会在艺加哥召开。
当时赫赫有名的五十七罐头食品公司经理汉斯,也把公司的产品送去展览。
但分给他的展位却是最偏僻的一个小阁楼。
博览会开幕后,参观的人很多,但到阁楼上的人却很少。
第二天,来参观的人经常能从地上拾到一些小铜牌,上面刻着一行字:
“谁拾到这些铜牌,就可以到博览会的阁楼上汉斯食品公司陈列处去换一件纪念品”。
不久,小阁楼便被挤得水泄不通,汉斯的陈列处几乎成了大会的“名胜”,参观者无不争先前往,即使后来铜牌绝迹,盛况依然空前。
待博览会结束时,汉斯获得55万美元的利润。
□“末日管理”浪潮
在世界着名的大企业中,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发展,其中相当一部分进入维持和衰退阶段,柯达、可口可乐、杜邦、福特这样老牌的大企业,都曾出现大量的经营亏损。
为改变这种状况,各国企业较为重视推行“危机式”生产管理,美国掀起的“末日管理”浪潮便是典型一例。
1威廉、韦斯的先见之明
企业界认为:
如果一位经营者不能向他的员工们表明危机确实存在,那么他很快就会失去信誉,因而就会失去效率和效益。
美国技术公司总裁威廉·韦斯看到,全世界已变成一个竞争的战场,全球电讯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美国技术公司应该在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他先从公司上层推行“末日管理”计划。
启用了两名大胆推行改革的高级管理人员为副董事长,免去了4名倾向于循序渐进改革者的高级职务。
在职工中广泛宣传由于某些小单位忽视产品质量,成本上升,导致失去用户的危机。
他要全体员工知道,如果技术公司不把产品质量、生产成本以及用户时刻放在突出的位置,公司的末日就会来临。
2勇于自我淘汰
我们大多数人都很难拒绝过去行之有效的战略和战术,更不容易超越过去。
企业也是如此,每年都有许多一度是反应灵敏的公司暴露出了老运动员常犯的错误,即依赖过去的模式,徒然地试图重新获得过去的荣耀,这时,自满和自负便会乘虚而入。
当企业的管理人员患了这种不思进取的特殊疾病时,它会很快传染给公司的各个阶层,会使企业面临灭顶之灾。
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自我淘汰精神,它是企业家创新意识的充分体现。
否则,在经营思路上没有新内容,在产品上抱残守缺,就会落后于时代的步伐。
3摩托罗拉公司重视职工培训
目前,摩托罗拉公司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时代。
在蜂窝式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装置的生产方面,摩托罗拉当仁不让,以产品的高质量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和丰厚的效益。
在产品获得成功之后,摩托罗拉公司的领导者耽心到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竞争对手可能会赶上来,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他们相信,在未来10年的商战中,最重要的武器是应受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一切最根本的保证就是加强员工培训。
对雇员的培训无疑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
摩托罗拉公司向全体雇员提供每年至少40小时的培训,这在美国已属于较高的培训水准,但公司仍希望能在2000年时,将这一培训时间增加4倍。
美国训练与发展协会(ASTD)首席经济学家安东尼·柯内维尔认为,这将使公司走上一条“超常规发展道路,”意味着一年要花费6亿美元,相当于一个大型芯片工厂的费用。
重视职工教育给摩托罗拉公司带来了好处。
80年代中期的一项调查表明,每一美元培训费可以在3年内实现40美元的生产效益。
摩托罗拉公司认为,素质良好的公司雇员们已通过技术革新和节约操作为公司创造了40亿美元的财富。
不仅如此,在奥斯汀新建的MOS—Ⅱ芯片T是世界上少数几家最精密的芯片制造厂,其电路的精细程度是头发的1/200,这样一家工厂一般要3至4年的准备才能开工,而摩托罗拉只用了18个月的时间。
4由经营者压力转向全员动力:
杜邦公司走出危机的明智选择
杜邦公司是一家老牌企业。
1990年以前,杜邦公司的利润连年上升,而到1991年,利润却由23亿美元跌至14亿美元,1992年亏损39亿美元。
面对高额亏损和公司濒临绝境的严峻局面,1993年5月,杜邦公司宣布实行大改组,把经营者的压力分解到每个经营部门和员工身上,结果公司很快恢复了生机和活动。
大改组措施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将原有庞大的五个公司业务部门外加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部门,划分成20个规模较小的、被称作具有“实质性战略意义”的业务部门,公司最高管理人员直接与20个业务部门的经理打交道,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部门经理对本部门负责,组织机体灵活运作,对国际市场变化作出及时应变决策,使杜邦与消费者更近了。
另一方面,改革奖金制度,使雇员的奖金等收入直接与部门的经营效果挂钩,利益机制更直接。
并收购了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为开拓世界市场铺平了道路。
5大胆风险经营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机遇往往是伴着风险而来,危机与风险的背后就是成功与效益,关键在于企业家是否具备风险精神和抓住机遇、奋力开拓的能力。
通用电器公司现在在世界各国均有分支机构,其子公司遍及全球。
然而,这家公司在刚进行跨国经营之时,面对各地政治、经济与地区风俗习惯的不同与挑战,前景变幻莫测。
公司总裁认为风险与机遇同在,没有风险经营的胆略,没有危机意识,就不可能开拓国际市场。
如今,这家公司是世界各地子公司最多、国际经营最优的世界最大企业,年销售额高达64亿美元。
□日本的“无缺点管理”
在日本,企业对生产中强调和充分体现危机管理的“无缺点管理”感兴趣。
丰田公司的一位高级管理人员说:
“我们不应使用全面质量管理,因为这种管理充其量只能让缺点减至10%。
如果我们生产400万辆汽车的话,便会有40万人购得一辆带毛病的车,这是生产与用户之间的最大危机,而推行无缺点管理则会消除这种现象。
”现在,领先的日本公司逐渐由全面质量管理转向无缺点管理,这在世界上是一个生产管理的创造。
这种管理方法比美国领先15年以上。
“自报家丑”的妙用
知足者之所以能乐得起来,是基于当事者对现状的满足。
但是,请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整个人类都满
足现状的话,社会还能发展和进步吗?
不满足现状的起因可以分为自发需要和外界压力两类,来自自发需要的不满足现状是对理想的追求,而来自外界压力的不满足现状则是危机意识。
对企业来说,面对着激烈的、甚至是残酷的市场竞争和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甚至一着失误,全盘皆输。
因此,如果企业不能正确预测上述因素的变化,就可能会在突然出现的变化面前措手不及,甚至酿成企业生存发展的危机。
然而,企业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机还在于企业内部,即企业决策者和全体员工对危机的真切存在,是否具备足够清醒的认识。
本节试图从企业内部危机管理的一些实例谈起,供读者参考。
1揭自己的短
“多米诺皮扎饼公司”在新英格兰地区的一家分店,由于生面团用光断档,致使该公司的“30分钟以内送到”的供应保证落空,失信于消费者。
为此,地区经理买了一千条黑纱让他手下的全班人马佩戴以示哀悼。
希望借助耻辱心理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工作,不再出现失误等诸如此类现象。
2暂居第二
ABC租车公司,为了赶超居租车业第一的哈兹租车公司,曾经采取了“广泛宣传自己还是第二”的战略。
该公司花了一大笔经费,在报纸上刊登这样的广告: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处于第二位。
所以,平时无不倾注全力,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
”这种战略,一方面是使本公司员工意识到不足之处,激励他们努力改进,另一方面一炮打出了ABC公司的知名度,使公司业绩节节上升。
这个战略的成功,也是因为他们堂堂地表明为顾客提供最好服务的理由是:
“到目前为止,还处行业中的第二位”。
顾客一想,没错,因为还是第二,当然会致力于最好的服务。
□文化激励的“革命”——Z理论
威廉·大内教授对日、美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对比后发现,在组织模式的每个重要方面,日本与美国都是对立的。
但是,在美国的一些成功企业中,如IBM、普罗克特、甘布尔、休利特——帕卡斯、伊斯门、柯达等,在经营管理上与日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于是,他参照着“X”理论、“Y”理论,创立了着名的“Z”理论。
“Z型组织”的文化特征是:
信任、微妙性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
1“Z理论”的第一课——信任
威廉·大内认为,信任可以使企业内的部门作出牺牲以顾全企业整体的利益;信任可以使员工坦率和诚实地对待工作和他人,忠实于企业,关心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Z理论”的第二课——微妙性
大内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复杂又微妙,只有长期相处才能精确了解每个人的个性,才能组织效率最高的搭档。
强迫命令不会有微妙性;微妙性一旦丧失,劳动生产率就会下降。
有了微妙性,人们的工作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Z理论”的第三课——亲密性
日本企业的成功,充分证明了亲密的个人感情在工作中的地位及重要性。
大内以为,亲密性会使信任和微妙性得到发展,人们相互关心,相互支持都来自密切的社会关系,社会的亲密性一旦瓦解,人们就会失去对企业组织、对社会的信任,就会产生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降低。
大内指出,日本企业内的种种“会”、“小组”、“俱乐部”对于增进亲密性都是大有帮助的。
因此,威廉·大内得出了“Z理论”的结论:
劳动生产率取决于信任、微妙性和亲密性。
大内在他的着作中生动地概括出日本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的关系:
“日本企业的基本管理方法是如此微妙、含蓄和内在,以致局外人往往认为它是不存在的。
……它的实质与西方企业的管理方法迥然不同。
”
□美、日领导方式比较——成功企业的“七个S”
《战略家的头脑——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一书的作者认为,美国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是一种3S模式。
这种模式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管理要素有3个,即生产经营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和制度。
如果一个企业具有适宜的战略目标、适宜的组织结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它就会常胜不败、经久不衰,3S管理模式体现了美国企业一贯崇尚的个人本位主义、契约主义、能力主义和权威主义,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模式。
相对于美国的3S管理模式而言,日本则采取7S的管理模式,即除了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和制度3个硬S以外,日本更注重人员、作风、技能和最高目标4个软S。
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使3个硬件和4个软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而使日本企业管理更具有人文色彩、充满活力。
□文化激励
企业文化作为一股管理新潮,它的产生与近20年来美国经济的持续衰退和日本经济的迅速起飞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受到日本和西欧的挑战,其绝对优势地位开始下降,特别是近20来年,美国企业在与日本企业的竞争中不断失败,日本取代了美国成为世界汽车生产的头号强国。
作为美国工业基础的钢铁工业和某些高科技产品的优势地位也逐渐被日本人夺走。
面对着日本旋风般的猛烈袭击,美国朝野惊慌失措,尼克松总统哀叹:
“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都想不到的那种挑战”。
许多沉醉于“美国世界第一”的美国人也不得不冷静下来思考:
为什么二战后经济上濒临崩溃,技术是属于三四流的一个弹丸之地,在短短的20多年便实现了经济腾飞?
日本经济成功的奥秘在哪里?
美国能否仿效日本的作法?
反思的结果只有一个:
美国要想走出困境,必须立足本土,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此外别无良策。
80年代初,美国人惊喜地发现日美企业管理的差异根本点不在于管理方法和手段上,而在过去一致认为是相同的管理因素上,美国企业管理因素以理性主义而着称于世,过于强调技术、设备、方法、规章、组织结构和财务分析等硬因素;而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的传统模式,具有鲜明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即比较注重目标、信念,价值观、文化这类软因素。
它重视人性、重视人力资源,把职工当作“社会人”、“决策人”甚至是“自动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潜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近年来,美国的管理学界和企业界逐步认识到,把雇员当作纯粹的生产要素,当作会讲话的机器,当作“经济人”看待,会损害雇员的感情,不利于企业长久发展。
因而,美国企业界正在加强组织的人情味,力图把组织设计得“更符合人性、“更符合人情”。
□从硬到弱——软文化
企业文化论产生于美国,它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是美国传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继续和发展,它既有鲜明的民族性,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企业文化的共同特点是注重软件的文化激励,即高度重视人的因素,精神因素和价值因素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从忽视人到尊重人,重视人的价值,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作用。
许多成功的美国企业都把面向人、尊重人、关心人放在首位,把它看作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着名的IBM公司总裁小托马斯·沃森曾经说过:
尊重人、信任人是IBM的第一宗旨,他认为只有尊重职工、信任职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使他们竭尽全力为公司服务,才能保证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取得胜利。
①企业决策方式的变化。
在美国企业中,企业的管理者过去只考虑个人意见,很少征求同僚或下属的意见。
这种决策方式有其果断、快速和高效的优点,但往往会出现上下不协调、政策难贯彻的缺憾。
在日本企业集体决策的启发下,不少美国企业家逐步认识到,这种独断的决策方式容易造成个人独裁、领导与工人缺乏感情交流,以及职工与企业主的对立。
于是,他们改变决策方式,重视职工的民主参与,把个人决策与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
②领导与职工关系的变化。
传统的美国企业里,雇主与雇员是纯粹的契约关系,雇佣关系,老板把工人仅仅看作是机器的附属物、经济人和获取利润的工具。
因此,老板与工人之间关系冷漠,甚至存在着严重的敌对情绪。
如今,一些成功的美国企业,受日本成功经验的启发,把关心职工生活、改善劳动条件、与职工平等相处作为激励个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环节。
如IBM公司每年投入6亿美元费用对职工进行培训,为了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他们还为职工修建了日托中心、廉价食堂、学校等服务部门,有些美国企业为了改善劳资关系,增加亲近感,改变过去“老板”、“雇员”的称谓,而改称“同事”,“伙伴”,“先生”、“小姐”之类。
(2)从着重依靠制度管理过渡到重视文化建设,重视管理哲学。
传统的美国企业管理模式只注意战略、结构、制度3个“硬S”而忽视人员、技能、作风价值4个“软S”,这种过分强调制度,量化的刚性管理模式,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形成单纯契约关系;它使企业管理者目光短浅、见物不见人,只重视经济指标,忽视思想文化建设,为了短期利益而不惜牺牲或抛弃长远打算,它使企业与社会脱离,使企业成为单纯的盈利场所。
利润不是唯一的目的
长期以来,美国企业界功利主义十分突出。
这是讲求实际、重视效率,个人主义价值观在经营管理上的反映。
主要表现为:
企业只以财务为导向目标,忽视精神因素:
许多人只讲权利,不尽义务,只要享受,不作贡献;只顾赚钱谋利,不重视社会效益,人际关系淡漠,人与人之间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很少合作和相互支持。
□最有效的激励是为自己劳动——员工持股激励
员工股份制出现以后,美国政府和国会很快就给予了大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 团队 激励 组织 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