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卷 山东卷语文 04.docx
- 文档编号:12472946
- 上传时间:2023-04-19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132.41KB
高考冲刺卷 山东卷语文 04.docx
《高考冲刺卷 山东卷语文 0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冲刺卷 山东卷语文 04.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冲刺卷山东卷语文04
2016年高考冲刺卷(4)(山东卷)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卸载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坝上的雪有时候下得很认真,有时候又猛烈得忘忽所以。
积雪很深,能(没/漫)了行人的膝盖。
雪花由无数冰晶构成,所以什么颜色的光照在上面,就是什么颜色的反射光。
结满雾淞的树林,随着太阳的升起、落下,(变幻/变换)出五彩纷呈的景致。
晨间,阳光映照在落叶松上,光线的反射作用就让树林披上一层绛红。
随着太阳的升高,光线的色温也跟着变化,树梢的颜色也渐渐变成淡黄,最后(呈现/显示)出晶莹剔透的雪白。
傍晚,____,直至天际最后一缕蓝紫的暮光消失。
无论是晨间或者傍晚,光线让人们享受着一场梦幻般的视觉盛宴,如同置身童话的世界,____。
谁言冬日的荒原都是一片肃杀景象?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雾凇忘忽所以B.绛红晶莹剔透
C.映照视觉盛宴D.置身肃杀景象
【答案】A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字词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字词,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字词,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词组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字词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词组的理解。
考查的重点是现代汉语中的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
其主要范围是一些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多义字、错别字。
考生尤其要注意高中语文第四册附录《容易写错的字一览表》中的错别字和《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的不规范字,尽量做到识记、熟背和正确默写。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漫变幻显示B.没变幻呈现
C.没变换显示D.漫变换呈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没:
漫过或高过人或物;人或物沉下或沉没。
漫:
水过满,向外流;淹没。
变幻:
不规则地改变。
变换:
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
呈现:
显出;露出。
显示:
明显地表现。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易错警示】本考点考查的重点是考生对于常用实词、虚词和熟语的使用能力,是易混词语语境意义的辨析与运用,而不是词语字典意义的识记和罗列。
所谓常用词语,是指在汉语的交际中经常用到的词语。
常见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俗语)、格言、歇后语等。
所谓“运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而辨别其使用的正确与否;二是在具体语境中,直接判断词语(熟语)使用的正确与否。
此题考查音近词的区别,分析师一定要注意前后语境。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广袤的雪原则被阳光染上一层浅浅的橙红以至于沉醉其中而不愿醒来
B.阳光则把广袤的雪原染上一层浅浅的橙红沉醉其中的人们不愿再醒来
C.广袤的雪原则被阳光染上一层浅浅的橙红沉醉其中的人们不愿再醒来
D.阳光则把广袤的雪原染上一层浅浅的橙红以至于沉醉其中而不愿醒来
【答案】D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高考大纲》要求考生能够“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所谓选用句式指的是根据上下文特定语境,对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在风格色彩、修辞功能、表达效果等方面存在细微差别的一些句式进行比较,选出其中最恰当,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式。
选用句式的目的就是能在阅读时辨识文章中句式的表达效果以及能在写作时选用最佳表达效果的句式。
只要不是病句,句式本身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要符合语境的需要。
解答这类题的一般步骤是:
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弄清题目是要求保持上下文的连贯,还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个意思。
其次是根据题目要求认真分析所供材料。
如要求保持上下文的连贯,则要注意分析话题、句式;如要求强调某一意思,就要从句首句末的位置上去分析。
再次是比较各选项的异同,结合语境要求的要点寻找答案,把选中的答案代入原文检验效果。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银河人才网高级职业顾问李汶娟指出:
大学生开始职业生涯规划时要瞻前顾后,要从个人兴趣、个人特质及专业特点出发,并不是证书多了就业之路就宽了。
B.俗话说得好:
知错就改不算错,犯而不校错中错。
我是你的朋友,你做错了事可以对我说,让藏在心灵深处的心事,也出来晒晒太阳!
C.世博会,将世界的目光集聚到了上海,所有人都为这次盛会欢欣鼓舞,跃跃欲试。
海归也不例外,他们积极地融入其中,为世博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D.电暖器、饮水机等这些半大不小的物件有的商场不给送货,许多顾客表示,谁送货就买谁的。
看来,给这些商品送货,不仅是良好服务的体现,更成为潜在商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
A项,瞻前顾后:
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
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
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文中为第一个意思。
B项,犯而不校:
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望文生义。
C项,跃跃欲试:
形容急切的想要试试。
望文生义。
D项,半大不小:
指人未到成年但已不是儿童的年龄。
对象错误。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恰当,此题中的,“犯而不校”“跃跃欲试”属于望文生义。
“半大不小”的“物件”对象错配,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陶寺遗址博物馆项目的建设是临汾市发展文物旅游的重头戏,各相关部门能否高度重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影响着该项目各项工作的进展。
B.清晨,火车站候车室大门刚一打开,一身戎装的民警们在例行检查各种设备后便和安检职工、车站验票员、候车大厅工作人员一起守在了进站口。
C.身着橙色工作服的辛勤扫雪的环卫工人与挺拔的雪松拍照合影的市民形成鲜明对比;虽然棉衣厚实,但长时间户外作业,多厚的衣服都会被冻透。
D.资助贫困学子的爱心企业代表来到忻州一中校园,在学校报告厅与学生齐聚一堂,举办了一场以“快乐阳光行,温暖健康年”为主题的爱心捐赠活动。
【答案】A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比如C项,经过压缩即可发现,成分残缺,“与挺拔的雪松拍照合影的市民形成鲜明对比”缺少介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D项成分赘余,“齐聚一堂”,意为“齐聚于一堂”,与“在学校报告厅”重复,可改为“在学校报告厅与学生相聚”。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B项不合逻辑,“安检职工、车站验票员、候车大厅工作人员”分类不当。
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
①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
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
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
②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也是不同的。
③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黄河流域非常不同,有非常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原人制作的造型。
从这些青铜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铜器的刚性。
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造型浑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虽大,腰身却很细,年代也跟黄河流域差不多。
“楚王好细腰”,宫廷的审美取向已经影响到了青铜器的造型。
黄河文化的那些人们熟悉的特征,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长江文化。
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联系起来,如果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
长江流域南面的岭南文化,更是很早就直接跟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④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
学术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最高形态的文化。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
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很少有宗教战争。
这是由于中国的文化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儒家思想。
所以然者,在于儒家不是宗教,或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
正因为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宗教,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
汉以后儒家是在朝的思想,道家和道教以及佛教主要在民间。
对于一个知识人士而言,三家思想的互补使得精神空间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进退、顺逆、浮沉,均有现成的学说依据,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儒家思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士人的共同理想。
但是,如果仕途受到了挫折,乃至革职、斥退、罢官的时候,道家无为的思想便可以给他很好的支撑。
道教崇尚自然,可以让他畅游于山水之间。
甚至遭遇罪愆,如果信奉佛教,剃度出家,也可以避世完身。
总之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
所以,多元性、包容性和自性的超越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的基本特征。
⑤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
依据文化人类学的法则,文化传统可以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
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就是大传统;而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则是小传统。
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
所谓“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今天到东南亚一带,看到那里的华族社会,其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性仍然相当牢固,甚至比我们国内看得更重。
6.下列有关“中国文化”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通常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准的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
B.中国文化的发生具有多元的特点,如同属长江文化的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就不相同,最主要的表现是在青铜器造型的不同。
C.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个不同的源头,黄河文化所具有的一些特征,长江文化不一定全具备。
D.中国文化的地域特征明显,例如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而长江文化则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的特点。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论述类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
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考点强调的是“文中”,所以在理解概念的含义时一定要将它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
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
如题干中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解说,应回到原文具体分析判断。
7.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因儒家不是宗教,故儒释道三家思想才融合得很好。
儒释道三家思想各有特点,形成互补,知识人士的精神空间因此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B.“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表现的是传统士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追求。
C.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的关系充分显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
D.儒释道思想使人们在进退、顺逆、浮沉方面都可找到依据,因而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
【答案】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找出选项中不符合“表述”的地方。
明确要求之后,应到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文字,然后进行比对辨析。
找到这些内容的所在区域之后,一定要抓住关键的地方进行分析,比如选项B项中,题干中涉及信息,考生就要重点看一下原文内容。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失,求诸野”是“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的最好阐释。
B.在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在汉以后是在朝的思想;而道家和佛教思想则主要在民间。
C.道家无为的思想可以给仕途受挫的人以支撑,佛教可以使遭罪的人避世完身,而儒家思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是大传统。
D.三星堆、黄河流域、楚地出土的不同造型的青铜器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特点,也反映了不同地域人的性格及审美取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该题中考核文本分析能力。
A从原文“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
所谓“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可知,“礼失,求诸野”说的是“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本题属于判断类题目解答,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如该题中A选项,原文中在第五段——“所谓“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即“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张冠李戴,回到原文分析判断。
三、(每小越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上余青州书
苏洵
洵闻之,楚人高令尹子文①之行,日:
“三以为令尹而不喜,三夺其今尹而不怒。
”其为令尹也,楚人为之喜:
而其去令尹也,楚人为之怒。
己不期为令尹,而令尹自至。
夫今尹子文岂独恶夫富贵哉?
知其不可以求得,而安其自得,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为之嚣嚣。
嗟夫!
岂亦不足以见己大而人小邪?
脱然为弃于人,而不知弃之为悲:
纷然为取于人,而不知取之为乐。
昔者,明公②之初自奋于南海之滨,而为天下之名卿。
当其盛时,激昂慷慨,论得失,定可否,左摩西羌,右揣契丹,奉使千里,弹压强悍不屈之虏,其辩如决河流而东注诸海,名声四溢于中原而磅礴于戎狄之国,可谓至盛矣!
及至中废而为海滨之匹夫,盖其间十有余年,明公无求于人,而人亦无求于明公者。
其后.适会南蛮纵横放肆,而莫之或救。
明公乃起于民伍之中,折尺篝而笞之,不旋踵而南方义安。
夫明公岂有求而为之哉?
适会事变以成大功,功成而爵禄至。
明公之于进退之事,盖亦绰绰乎有余裕矣。
悲夫!
世俗之人纷纷于富贵之间.而不知自止!
达者安于逸乐,而习为高岸之节,硕视四海饥寒穷困之士,莫不颦蹙呕哕而不乐。
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
此二人者,皆不可与语于轻富贵而安贫贱。
何者?
彼不知贫富贵贱之正味也。
惟天下之习于富贵之荣而狃于贫贱之辱者,而后可与语此。
洵,西蜀之匹夫,尝有志于当世,因循不遇,遂至于老。
然其尝所欲见者,天下之士,盖有五六人。
五六人者.已略见矣:
而独明公之未尝见.每以为恨。
今明公来朝,而洵适在此,是以不得不见。
伏惟加察,幸甚!
(选自苏洵《嘉佑集》,有删改)
【注】①令尹子文:
令尹,春秋时期楚国官名,位同国相。
子文,姓斗,名谷於菟,字子文。
楚国内乱,子文自毁其家,以纾国难。
三次被免去相位,毫无愠色。
②明公:
对于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的尊称,此处指余靖,时仃青州知州。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人高令尹子文之行高:
高尚。
B.明公之初自奋于南海之滨奋:
振作。
C.不旋踵而南方义安义:
安定。
D.惟天下之习于富贵之荣丽狃于贫贱之辱者狃:
习惯。
【答案】A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就有可能较为准确的把握词义。
二、借助词义引申推断。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的,词义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一个实词的意义可能很多,但一般都是由本义或常用义引申、比喻、或假借而来的。
我们如果能够了解词语词义的引申演化过程,在阅读时学会适当的引申推想,就往往能够对词义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语法分析就是分析所要解释的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何种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补语+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此处就是根据结构判断。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人为之嚣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脱然为弃于人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C.明公乃起于民伍之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然其尝所欲见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代词,代自己。
A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并列。
B①介词,表被动;②介词,表比较。
C①副词,于是;②副词,竟。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
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
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
其次,辨明词性。
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
“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
再次,对比古今。
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
最后,注意特殊虚词。
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
B.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
C.穷者黎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
D.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
【答案】C
【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
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
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4.找出动词 ,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
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
“……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
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9.利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冲刺卷 山东卷语文 04 高考 冲刺 山东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