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docx
- 文档编号:12472105
- 上传时间:2023-04-1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3.17KB
宗教改革.docx
《宗教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宗教改革.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一、历史背景:
1、经济根源(根本原因):
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建立统一的国家和国内市场的要求
表现
(1)政治领域:
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
(2)经济领域:
专制君主、银行家和商人、中小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下层贫民,都想通过反对教会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
(3)思想领域:
早期基督教思想和运动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挑战天主教权威。
2、直接原因: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
3、政治因素:
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打破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4、文化因素:
文艺复兴促思想解放
5、导火线:
教皇兜售赎罪券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4世纪——16世纪):
天主教面临的种种挑战
1、经济上: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①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
伴随着西欧各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②影响:
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封建教会的束缚。
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教会。
2、政治上:
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①原因:
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教会和封建地主的特权地位,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参与海外竞争。
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②影响:
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3、思想文化: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影响: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二、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社会原因、标志(“九十五条论纲”发表)、主要内容、影响
2、加尔文宗教改革:
原因条件、内容、作用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背景、内容、结果
三、历史作用
1、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2、经济上:
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精神文化:
①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尼、英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四、实质:
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2、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大一统神权统治
①天主教进入全盛的原因:
积极谋求统治欧洲
A、舆论准备(制造歪理邪说):
提出”神创说”、“太阳月亮说”;B、内部改革:
整顿教会,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势;C、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十字军东征”——实质是扩张天主教的势力范围;D、欧洲封建王权衰弱,天主教趁虚而入;E、生产力水平低,人们的认识有限,教义具有麻醉性。
②表现
A、经济方面:
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天主教世界土地的1/3,并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刮钱财。
B、政治方面:
提出“双剑说”,声称王权来自教会。
提出“太阳月亮说”,认为国王的权力来自教皇。
教皇鼓吹教权高于王权,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
【历史纵横】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
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
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
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辱”。
提问:
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映了欧洲中世纪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的典型例证。
C、思想文化领域:
垄断教育、思想、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规定了统一的《圣经》版本,掌握了宗教的解释权)。
D、社会生活方面:
影响无处不在。
二、宗教“异端”:
什么是“异端”?
——各种不符合天主教传统教义的思想,被斥之为“异端”。
1、原因:
中世纪时,由于天主教会的专断,人们就开始了反封建斗争。
2、形式:
宗教“异端”(与天主教会说教不同的宗教思想)
【合作探究】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①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
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②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
③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3、表现(事件):
A、14—15世纪的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B、捷克人胡司对教会的批判。
4、主要观点:
①认为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是魔鬼创造的;②揭露了教会的虚伪与腐化;③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④没收教会的财产;⑤《圣经》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⑥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⑦用民族语言传教。
5、作用:
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实质:
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教会的矛盾斗争。
19.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后,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争表现在哪些方面?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后,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争表现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种形式上。
关系:
①都是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发生的;②斗争矛头指向了天主教会,因为天主教会是西欧中世纪以来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③从使用的“武器”来说,都是以“旧”反旧,即文艺复兴以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为武器,而宗教改革也是以对上帝、耶稣的信仰为前提,这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与软弱;④从结果来说,都促成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原因:
1、根本原因:
16世纪初,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2、主要原因:
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
3、主观原因:
马丁·路德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立志改革;
4、直接原因:
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教皇利奥十世);
二、目的:
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
三、经过:
1、开始:
1517年10月“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①内容:
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行的赦免实行;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
②意义:
A、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
B、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
2、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提出其改革主张。
四、主要内容:
内 容
实 质
教义方面
1、思想基础是“因信称义”:
(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将七项圣礼去掉五项,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2、“与上帝直接对话”:
《圣经》是人们惟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教会组织
3、世俗统治者的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4、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要求
五、影响:
1、实质: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2、对德国:
①在德意志各地反响极大,迅速得到广泛传播;②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如闵采尔农民起义等;③路德将《圣经》译成德文,促进其民族语言的发展,有利于改革的拓展;④1555年“教随国定”原则确立,路德派取得合法的地位。
注意:
马丁·路德明确反对农民起义,要求人民服从政府。
3、对欧洲:
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学思之窗】马丁·路德的思想同教会的说教有什么冲突?
答案提示:
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他认为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对上帝的虔诚的信仰,信仰得救,《圣经》为人们信仰的惟一权威和依据,—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信仰上帝,与上帝直接交往才是正道。
这同天主教的传统说法,即主张只通过教会和教皇才能赎罪,必须靠繁缛的宗教仪式才能使灵魂进天堂是根本相反的,这种论点对教皇和天主教会是一个沉重打击。
3、阅读材料,联系相关历史事实,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
答案提示: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第3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
2、时间:
1536年开始
3、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①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作用:
冲破了天主教会不可动摇的权威,要求自由、平等。
②思想核心:
主张“先定论”,人的意志无法改变;宣扬选民或弃民。
作用:
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也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故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
③财富是蒙上帝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
作用:
引起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④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作用:
使教会组织和国家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成为日后尼德兰革命与英国清教运动的旗帜。
4、历史作用(评价):
①进步性:
A、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B、净化了社会风气;C、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D、主张更为激进,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E、国际性影响广泛,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
②局限性:
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如火刑——西班牙的塞尔维特等。
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①资产阶级的要求:
资本主义发展,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
②社会各阶层: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③英国君主:
日益集权的英国君主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④导火线:
亨利八世离婚案——实质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
2、概况:
①发起者:
国王亨利八世
②时间:
1529年开始,
1534年国会通过了著名的“至尊法案”,标志着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正式决裂。
③性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④动机:
建立作为王权之精神支柱的、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加强统治,维护日益强大的王权。
3、主要内容:
①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上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②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
③保留天主教的教阶制度,教义和仪式;
④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4、特点:
①改革方式:
发动者是国王,自上而下地展开。
亨利八世成为英国第一位国教最高首脑的国王;②主要原因:
不是出于纯洁信仰,而是出于现实政治与国家利益的需要,动机是维护日益强大的王权;③新教内容:
改革不彻底,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份。
④影响:
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后出现清教运动。
5、结果(影响):
①摆脱了罗马教权的桎梏,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
②使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③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大多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④比较保守的,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后出现清教运动。
三、宗教改革和社会变革
1、主要流派和实质:
①实质:
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早期资产阶级政治运动。
②主要流派:
新教教派
A、路德教派:
德意志北部、东北部—→北欧三国—→美国等;
B、加尔文教派:
瑞士—→法国、英国、美国等;
C、英国国教:
英国(“安立甘宗”或英国圣公会)。
2、对欧洲的影响:
①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②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到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③打击了封建势力,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④加尔文教民主化的色彩为资产阶级政治斗争提供了借鉴,成为尼德兰革命的旗帜。
3、对英国的影响:
①天主教被剥夺的大多财产落到新贵族手里,对英国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英国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一个适合自己需要的廉价教会,形成清教运动,后以清教为旗帜掀起资产阶级革命。
宗教改革的地位与影响:
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早期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其结果是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使科学和自由的思想成长起来,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动摇封建主义精神支柱的天主教会,使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得以广泛传播,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意识方面的准备。
【重点阐释】
1、比较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的异同。
相同:
①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②主张信仰得救;③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俭教会。
不同之处是:
①出发点和目的:
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
②获救决定性作用:
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也宣称“先定说”,认为上帝的先定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③神圣性:
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
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
④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
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
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加尔文教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
正如恩格斯所言:
“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区别
(1)相同点:
①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②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③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从《罗马书》中采用“因信称义”信条并将之引申为“唯信称义”;
④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萨克森选侯的保护,英国的宗教改革更是在亨利八世的领导下展开的。
以上这些相同点说明两者之间存在顺向关系,它们在同一时代的社会矛盾推动下,互为条件、互相影响地发展起来
(2)不同点:
①在人的问题上,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②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③从核心内容上看: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肯定人性,反对神权,以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最终目的;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终还承认神的存在。
④从形式上看:
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⑤从实质和影响看:
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
28.15世纪前后,中国与西欧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哪些不同的现象?
分析这两种思想文化现象不同的原因,及其对各自历史发展的影响。
15世纪前后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控制着思想,科举考试只准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儒家经典解释,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题限于八股文体,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明朝宦官专权,打击东林党人,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事,思想文化完全处于封建专制的控制之下。
而同一时期西欧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作用,鼓励发挥人的创造力,反对宗教神学,重视科学实验。
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反映。
明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把大部分知识分子吸引到读书做官的道路上,明中后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思想文化被专制强权所控制。
西欧不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而且完成了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思想逐渐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桎梏。
文艺复兴运动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中国的封建专制使中国开始落后。
不同之处:
材料一仅反对教会特权,材料二、三不仅反对宗教神权,而且还反对世俗封建贵族的压榨,并主张用暴力手段达到目的。
原因:
材料的作者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马丁·路德代表世俗封建统治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托马斯·闵采尔代表受压迫最重的下层劳动人民(农民阶级)的利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宗教 改革